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非遺花開北京路 背後這麼多故事和努力

一個細緻絢麗的廣彩碟

一把精心打造的銅水壺

一艘惟妙惟肖的欖雕船

一副筆法細膩的通草畫

……

這些, 承載了百年的文化,

經歷了數代人的傳承,

才得以驚豔於我們的眼前!

因為純粹, 因為堅持,

手工匠人的故事,

總是為人們所歌!

今天, 不妨來看看咱們越秀非遺匠人們的傳承故事, 以及推進非遺保護、創新背後的努力吧!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非遺花開北京路

今年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是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節日。 10-11日, 非遺創意市集和越秀非遺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紀實圖片展活動驚豔亮相北京路!近年來, 越秀區不斷探索建立的越秀非遺生態保護體系, 促進非遺傳承發展, 讓大眾走近非遺, 讓非遺走進時代, 越古秀今, 延續風采, 煥發活力。

非遺創意市集新奇好看又好玩

本次非遺創意市集以“尋味”為主題, 圍繞“字體、品牌、書籍、包裝”四大設計方向, 展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優秀畢業作品14件。 作品多數是以嶺南傳統非遺文化為題材, 再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創作而成。

這邊廂, 創市集的各種奇思妙想讓我們大飽眼福, 大呼過癮;那邊廂, 越秀非遺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紀實圖片展也從寫實的角度, 客觀真實地講述這近年來越秀區非遺工作的舉措和成效。

西關銅手藝:傳統技藝與時代的結合

蘇英敏是2008年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傳人, 2009年入選廣州日報策劃的“尋找100雙傳承廣州文化之手”大型活動的工藝大師之一。 兒子蘇廣偉目前是蘇英敏手藝傳揚的重要推介人。

父親辦事謹小慎微, 兒子卻敢闖敢拼, 思想跑的比閃電還要快。 令蘇廣偉沒料到的是, 本來虧本經營的銅器店, 在兒子手裡竟然越做越火。 雖然剛開始蘇英敏對打銅一竅不通, 但他卻有著父親所不具備的商業頭腦。 蘇英敏在父親強烈反對下, 堅持開放了網路銷售, 如今, 網店收入已占到了銅藝店總收入的大部分。 儘管行事大膽, 思想開放, 蘇英敏卻仍然堅守著廣東銅文化的根。

經過四處的拜訪遊學, 蘇英敏精通銅藝冶煉製造的技法,將國內外最先進的工藝進行結合,研發天程銅藝新的產品。

蘇英敏2007年開始接手天程銅藝,他稱自己是銅藝傳承人,但他的傳承不在於技術,而是讓傳統重生的經營眼光。2010年,他帶著銅器進入了廣州國際奢侈品展,他堅信,LV可以賣幾萬元,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手工銅器也可以。曾經用了3個月的時間,做出了全國第一套的銅麻將,也一直在尋找散落在廣州各處的銅藝師傅,團結起來用創新的思維和眼光復興整個行業。

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天程銅藝對銅水壺進行了改良——在其底部複合了一塊不鏽鐵,讓在殺菌、軟化水質的基礎上,和電磁爐完美結合,深受群眾喜愛;另外,他們對傳統的暖手湯婆子賦予全新的外觀,保留古代的南瓜造型,再裹上一件精美時尚的“小外套”,實用又時尚。接下來,將開拓婚禮和餐飲市場,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到銅器的美。

知多D

打銅,以銅板、銅塊為原料,通過純手工方式,多次鍛打而成。西關打銅技藝中完全不加焊接的整體鍛打技術曾獨步全國,體現老西關打銅技藝上百年積澱的精華。

廣彩手藝:通過年輕人尋找新出路

許恩福在廣彩這一行已經堅持55年了,半個世紀的耕耘,只要說出他的名字,就是廣彩的代名詞。目前,他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評審專家,“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之一。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廣彩特色,又適合現代審美需求。作品屢獲大獎,曾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賓,被省市博物館、檔案局收藏。

女兒許珺茹也已經是廣彩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作品精緻,廣受讚譽。一直致力於推動廣彩在年輕一代人中的推廣。

對於廣彩的創新,許氏父女一直在探索,包括與國內外其他繪瓷藝人交流,取長補短,創新;新材料、工具的創新;新題材的創新等。

知多D

廣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是廣州彩瓷或廣州積金彩瓷的簡稱,清康熙年間開始生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以“絢彩華麗,金碧輝煌”著稱。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備受追捧,在歐美大型博物館裡幾乎都能看到藏品。

通草畫技藝:“文化考古”讓瀕危項目重放熠彩

蘇昕是通草畫非遺傳承人(區級),教育碩士。潛心於通草畫藝術、繪製技藝研究,以及通草畫修復、傳承教育研究。作品色彩豔麗,造型雅美、筆法細膩,形神俱妙。摹繪的《喜鵲圖》,被致力通草畫研究30多年的英國研究專家伊凡·威廉斯先生高度讚賞道:“如果不是你的簽名,我就誤認為這是十九世紀的通草畫”。

在中共越秀區委宣傳部、廣州博物館、越秀區教育局、越秀區少年宮的指導與支持下,2008年,蘇昕帶領教師團隊以越秀區少年宮美術班為基地,致力開展通草畫傳承教育及推廣。數年間,將通草畫傳承教育推廣至越秀區及市內58所中學、小學、幼稚園和特殊學校,培育了近千名通草畫小畫家,超過十萬人次參與通草畫活動與學習。

知多D

非遺通草畫是以“少年兒童唱主角”將消弭近百年的廣州本土藝術外銷通草畫以“文化考古”的方式從歷史文獻、文物中鉤沉複建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欖雕技藝:發展還得轉型實用

曾昭鴻,省級欖雕技藝傳承人,於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成立欖雕藝術工作室,招收學生。兒子曾憲鵬從小耳濡目染,也會一些欖雕技藝,出於對欖雕的喜愛,辭去在外企的工作,回家潛行研究欖雕,現在已經是市級欖雕技藝傳承人。

而當時欖雕的市場很不好,維持生計都很艱難,曾昭鴻不希望孩子跟著吃苦,一開始是反對的。但由於對這門手藝的真心熱愛,曾憲鵬還是說服了父親,兩父子自此共同潛心鑽研技藝,並加強市場接軌。

對於欖雕藝術的創新通過各地展演的機緣,從中得到借鑒,並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研發設計工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上世紀80年代,曾昭鴻就獨創了欖核鑲嵌技藝,使欖雕體積可變大;曾憲鵬更將歷史題材融入,變成了集歷史以及中國傳統元素相融合的創新型工藝品;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耳墜、U盤等實用型的作品,讓更多人瞭解並接受欖雕。

越秀非遺專案大資料

越秀,兩千多年來延續不變的廣州城市中心,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如珍珠般散落在這片古老城區的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存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是廣州悠久歷史的見證,負載了珍貴的“文化記憶”。

越秀區區級非遺項目:23個,包括:

五羊傳說、迎春花市、粵語講古、醒獅紮作、廣州戲服製作技藝、廣州簫笛製作技藝、太虛拳、象牙微雕、瓷相製作技藝、太爺雞製作技藝、廣州客家山歌、剪紙、嶺南古琴藝術、廣東醒獅、珠江的傳說、象牙微雕、廣州提琴製作技藝、冼式酸枝筷子製作技藝、廣式點心(叉燒包)製作技藝、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銅印製作技藝、蛇串瘡中醫特色療法、廣府年俗、城隍誕

越秀非遺生態保護體系

出臺扶持政策

越秀區將率先出臺非遺專案扶持政策為非遺專案輸血,並將建立全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估機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長效保障。

打造一個中心,四大平臺

通過以廣府文化(越秀)生態實驗區建設為中心,打造非遺創意平臺、展示平臺、體驗平臺、推介平臺,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生產、創新及推廣。

促進傳承傳播

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建立科學規範的教學體系;推出非遺傳承體驗課程。

探索實踐,完善理論

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升,不斷完善相關理論體系,初見成效。如《探索越秀區傳統手工技藝專案的生產性保護發展之路——以廣州簫笛製作技藝、廣州戲服製作技藝為例》、《尋找嶺南遺珍,驅動傳承創新——2015首屆非遺創意大賽作品集》、《廣州戲服》、《華衣錦夢》等非遺書籍。2017年向省文化廳申報省級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考核及扶持制度研究》等。

手藝,得大家去看,去學,去傳承。

希望每一個非遺項目,

都有大家關注的目光,

這也是給手藝人的鼓勵,

也給我們的文化留住脈絡!

有文化的民族,才更有未來!

蘇英敏精通銅藝冶煉製造的技法,將國內外最先進的工藝進行結合,研發天程銅藝新的產品。

蘇英敏2007年開始接手天程銅藝,他稱自己是銅藝傳承人,但他的傳承不在於技術,而是讓傳統重生的經營眼光。2010年,他帶著銅器進入了廣州國際奢侈品展,他堅信,LV可以賣幾萬元,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手工銅器也可以。曾經用了3個月的時間,做出了全國第一套的銅麻將,也一直在尋找散落在廣州各處的銅藝師傅,團結起來用創新的思維和眼光復興整個行業。

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天程銅藝對銅水壺進行了改良——在其底部複合了一塊不鏽鐵,讓在殺菌、軟化水質的基礎上,和電磁爐完美結合,深受群眾喜愛;另外,他們對傳統的暖手湯婆子賦予全新的外觀,保留古代的南瓜造型,再裹上一件精美時尚的“小外套”,實用又時尚。接下來,將開拓婚禮和餐飲市場,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到銅器的美。

知多D

打銅,以銅板、銅塊為原料,通過純手工方式,多次鍛打而成。西關打銅技藝中完全不加焊接的整體鍛打技術曾獨步全國,體現老西關打銅技藝上百年積澱的精華。

廣彩手藝:通過年輕人尋找新出路

許恩福在廣彩這一行已經堅持55年了,半個世紀的耕耘,只要說出他的名字,就是廣彩的代名詞。目前,他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評審專家,“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之一。他的作品既有傳統廣彩特色,又適合現代審美需求。作品屢獲大獎,曾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賓,被省市博物館、檔案局收藏。

女兒許珺茹也已經是廣彩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作品精緻,廣受讚譽。一直致力於推動廣彩在年輕一代人中的推廣。

對於廣彩的創新,許氏父女一直在探索,包括與國內外其他繪瓷藝人交流,取長補短,創新;新材料、工具的創新;新題材的創新等。

知多D

廣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是廣州彩瓷或廣州積金彩瓷的簡稱,清康熙年間開始生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以“絢彩華麗,金碧輝煌”著稱。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備受追捧,在歐美大型博物館裡幾乎都能看到藏品。

通草畫技藝:“文化考古”讓瀕危項目重放熠彩

蘇昕是通草畫非遺傳承人(區級),教育碩士。潛心於通草畫藝術、繪製技藝研究,以及通草畫修復、傳承教育研究。作品色彩豔麗,造型雅美、筆法細膩,形神俱妙。摹繪的《喜鵲圖》,被致力通草畫研究30多年的英國研究專家伊凡·威廉斯先生高度讚賞道:“如果不是你的簽名,我就誤認為這是十九世紀的通草畫”。

在中共越秀區委宣傳部、廣州博物館、越秀區教育局、越秀區少年宮的指導與支持下,2008年,蘇昕帶領教師團隊以越秀區少年宮美術班為基地,致力開展通草畫傳承教育及推廣。數年間,將通草畫傳承教育推廣至越秀區及市內58所中學、小學、幼稚園和特殊學校,培育了近千名通草畫小畫家,超過十萬人次參與通草畫活動與學習。

知多D

非遺通草畫是以“少年兒童唱主角”將消弭近百年的廣州本土藝術外銷通草畫以“文化考古”的方式從歷史文獻、文物中鉤沉複建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欖雕技藝:發展還得轉型實用

曾昭鴻,省級欖雕技藝傳承人,於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成立欖雕藝術工作室,招收學生。兒子曾憲鵬從小耳濡目染,也會一些欖雕技藝,出於對欖雕的喜愛,辭去在外企的工作,回家潛行研究欖雕,現在已經是市級欖雕技藝傳承人。

而當時欖雕的市場很不好,維持生計都很艱難,曾昭鴻不希望孩子跟著吃苦,一開始是反對的。但由於對這門手藝的真心熱愛,曾憲鵬還是說服了父親,兩父子自此共同潛心鑽研技藝,並加強市場接軌。

對於欖雕藝術的創新通過各地展演的機緣,從中得到借鑒,並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研發設計工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上世紀80年代,曾昭鴻就獨創了欖核鑲嵌技藝,使欖雕體積可變大;曾憲鵬更將歷史題材融入,變成了集歷史以及中國傳統元素相融合的創新型工藝品;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耳墜、U盤等實用型的作品,讓更多人瞭解並接受欖雕。

越秀非遺專案大資料

越秀,兩千多年來延續不變的廣州城市中心,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如珍珠般散落在這片古老城區的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存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是廣州悠久歷史的見證,負載了珍貴的“文化記憶”。

越秀區區級非遺項目:23個,包括:

五羊傳說、迎春花市、粵語講古、醒獅紮作、廣州戲服製作技藝、廣州簫笛製作技藝、太虛拳、象牙微雕、瓷相製作技藝、太爺雞製作技藝、廣州客家山歌、剪紙、嶺南古琴藝術、廣東醒獅、珠江的傳說、象牙微雕、廣州提琴製作技藝、冼式酸枝筷子製作技藝、廣式點心(叉燒包)製作技藝、通草水彩畫繪製技藝、銅印製作技藝、蛇串瘡中醫特色療法、廣府年俗、城隍誕

越秀非遺生態保護體系

出臺扶持政策

越秀區將率先出臺非遺專案扶持政策為非遺專案輸血,並將建立全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估機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長效保障。

打造一個中心,四大平臺

通過以廣府文化(越秀)生態實驗區建設為中心,打造非遺創意平臺、展示平臺、體驗平臺、推介平臺,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生產、創新及推廣。

促進傳承傳播

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建立科學規範的教學體系;推出非遺傳承體驗課程。

探索實踐,完善理論

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升,不斷完善相關理論體系,初見成效。如《探索越秀區傳統手工技藝專案的生產性保護發展之路——以廣州簫笛製作技藝、廣州戲服製作技藝為例》、《尋找嶺南遺珍,驅動傳承創新——2015首屆非遺創意大賽作品集》、《廣州戲服》、《華衣錦夢》等非遺書籍。2017年向省文化廳申報省級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考核及扶持制度研究》等。

手藝,得大家去看,去學,去傳承。

希望每一個非遺項目,

都有大家關注的目光,

這也是給手藝人的鼓勵,

也給我們的文化留住脈絡!

有文化的民族,才更有未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