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碎米芽菜和二姐兔丁,大師的信裡,都寫了什麼?

《查令十字街84號》寫道: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 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 某些情意也將因而迅速貶值不被察覺。

而書信, 正是這樣的保留情意和時間的特別方式。

近來, 一檔《見字如面》走紅, 當人們津津有味地聆聽一封書信時, 他們聆聽的是什麼?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一種心理的共振。

巴金:請買幾包碎米芽菜

李致把巴老寫給他的300多封信原件正文, 一封封放在一個大資料夾裡, 保存得很細緻。

2017年春天的一個上午, 年近90歲的李致, 小心翼翼拿出厚厚的資料夾。 在鋪展得平平整整的信紙上, 在或有《收穫》雜誌的字樣的信紙, 或是出版社名稱抬頭的稿紙上, 巴老的書信字跡輕盈, 穿越幾十年時光, 更顯出特別的韻味。

“李致:我已回到上海。 正點到達。 眼前全是上海的景物, 仿佛做了一個美好的夢。 十七天過得這麼快!我說我返川為了還債, 可是舊債未還清,

我又欠上了新債。

多少人, 多少事牽動著我的心。 為了這個我也得活下去, 為了這個我也得寫下去。 代我謝謝所有被我麻煩過的人。 短短的十七天, 像投了一粒石子在池水裡, 石子沉在水底, 水面又平靜了。

但是我心裡並不平靜。 我相當疲勞, 這幾天什麼事也做不了, 但不會病倒的。 後天要去醫院拿藥並檢查。 結果怎樣, 下次告訴你。 寄上小書六冊, 每人一冊, 已在扉頁上寫明, 書寄在國煒處, 有一冊是宋輝要的。 祝:好!芾甘廿四日問候秀涓。 ”

1987年10月, 巴金從上海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成都。 在侄兒李致的接待安排下, 度過美好的17天。 返回上海後, 意猶未盡的巴金給李致寫了這封充滿感情的信。

李致是巴金大哥李堯枚(小說《家》裡覺新的生活原型)的兒子, 是巴金的親侄子。 按父輩排行, 李致叫他四爸。 巴金住在上海, 李致在成都工作, 叔侄之間有長達30多年的通信來往。

“除了日常的情感交流, 巴老在他給我寫的信中, 提到不少他的重要觀點:比如反對浪費國家財產在成都重建他的故居,

反對出版他的日記單行本, 他認為沒有必要。 他說他不要當欺世盜名的‘騙子’。 ”

見字如晤。 往事溪流般緩緩地從眼前流過。 從巴老手書的信中, 李致還能辨認出巴老的身體狀況變化:

“他寫信的字很端正, 但是有一段時間, 他在信裡寫的字, 越來越小, 還超出格子。 我就問他, 是不是身體怎麼了?他說患了帕金森氏綜合征。 後來病情得到控制, 他又能把字寫進格子裡了。 ”

在1989年1月24日的一封信中, 正文末尾, 他特意加了一句備註:“請買幾包碎米芽菜, 謝謝!”

這表明, 巴金想念家鄉的味道了。 李致解釋, 巴老很喜歡家鄉味道, 喜歡聽川劇, 喜歡吃川菜, “尤其喜歡吃二姐兔丁、夫妻肺片、碎米芽菜這些。 巴老的要求, 我肯定會滿足。 二姐兔丁、夫妻肺片不方便寄, 碎米芽菜寄過幾次。 辣椒面、花椒面比較好寄, 寄的次數最多。 ”

巴老給李致寫的這些書信, 有很大一部分被影印成冊, 以《巴金的內心世界:給李致的200封信》為書名公開出版。

當看著這些書信原件時, 能強烈感到手寫筆跡的那種歷史感不可複製、無可替代。 除了傳達內容,書信的筆跡、筆觸,一起一落間仿佛能看到落筆者眉宇間的舒展與凝結,猶如一張承載寫信人表情的“性格照片”。

錢鐘書:幾乎成了寫信的動物

在近現代學人中,錢鐘書應是寫信最勤、最多的一位。

1983年11月22日,他在給朋友宋淇的信中大吐苦水:

“弟去夏掛名副院長後,不相識人來函求推薦、作序、題詞之類,日必五六,雖多擱置不理,而中有年老境困、其情可憫者,不得不稍效綿薄,並作複書。”

他的夫人楊絳回憶:“鐘書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案頭寫信。”

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圍城》熱播,帶動錢鐘書小說《圍城》再版暢銷,讓錢鐘書的粉絲從少數象牙塔中人增至普羅大眾,名滿天下。一時間來信如雪片紛飛,讀信、覆信遂成了晚年錢鐘書一項重要工作,連他自己都感歎“幾乎成了寫信的動物”。

除了應酬型回信,錢鐘書對與友人的通信,還是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張愛玲好友、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之父宋淇,就收到過較多的錢鐘書信件。

宋淇比傅雷小11歲,比錢鐘書小9歲,他家世殷實,愛好文藝,父親是戲劇家,本人也是燕京大學高材生。

在抗戰末期、勝利前夕的上海,錢鐘書楊絳夫婦與傅雷和朱梅馥夫婦在宋淇家中相識,彼此稱為交心的好朋友。差不多每個週末都舉辦聚會,談古論今,而宋淇正是風度翩翩的文化沙龍主持人。

之後,宋淇移居香港生活工作。1979年,闊別三十年的某日,宋淇收到錢先生從北京寄來的信。據宋淇之子宋以朗在《宋家客廳》一書中透露:

“那封信用打字機打出,語言是典雅的英文。三十年沒聯絡的老友,錢鐘書第一句會說什麼呢?我讀信前不禁好奇地猜。翻開一看,原來是“Many thanks for the windfall of two booklets”(意外地收到你兩本小冊子,非常感謝)。”

宋淇與錢氏夫婦的通信,由1979年開始一直寫到1989年,十年間共有138封。

宋淇寫信只用圓珠筆,信紙也有固定尺寸,語言一律是中文。

“但錢鐘書則毛筆、圓珠筆、打字機都用,似乎信手拈來,語言主要是文言,實際上每封信都點綴著多國語言,字體是行草之類,看他用毛筆寫中、英、法、德、意、拉丁文,廣東話所謂‘舞龍咁舞’,我看著真是有點頭痛。”宋以朗介紹說。

錢鐘書在書信中,還有不少有關學術研究的內容片段,比如具體學問的見解,關於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態度等。

錢鐘書先生曾給他的好友鄭朝宗寫信談道,“大抵學問是荒山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智慧高見閃爍其中。

央視《朗讀者》首期節目嘉賓之一、96歲的翻譯界泰斗許淵沖和主持人董卿的對談感動無數人。

許淵沖在西南聯大讀書時,錢鐘書正是給他授課的老師之一。在他的長文《憶錢鐘書》中,收入了近二十篇錢先生的來信,多是談論翻譯之事,其中頗多真知與灼見。在給許淵沖的一封英文信中,錢鐘書談到他的翻譯觀點。翻譯成中文大意如此:

“過於直白的翻譯與詩歌的精神相悖,而過於花哨又會有違于翻譯本身。‘無色玻璃般的翻譯會得罪詩,有色玻璃般的翻譯又會得罪譯’,陷入這樣一種兩難的局面中,我無疑是個失敗主義者了。我把整個事情當作是一種慎重考慮後的選擇——兩權相害取其輕。”

書信不需要面對面的客套,耽誤的時間也比較少,還做到了禮節上的尊重。在《楊絳傳》作者、學者羅銀勝看來,“錢鐘書楊絳夫婦不喜對外交際,也不喜歡開會、抛頭露面。書信其實就是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是與外界交流的一個重要視窗。”

除了傳達內容,書信的筆跡、筆觸,一起一落間仿佛能看到落筆者眉宇間的舒展與凝結,猶如一張承載寫信人表情的“性格照片”。

錢鐘書:幾乎成了寫信的動物

在近現代學人中,錢鐘書應是寫信最勤、最多的一位。

1983年11月22日,他在給朋友宋淇的信中大吐苦水:

“弟去夏掛名副院長後,不相識人來函求推薦、作序、題詞之類,日必五六,雖多擱置不理,而中有年老境困、其情可憫者,不得不稍效綿薄,並作複書。”

他的夫人楊絳回憶:“鐘書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案頭寫信。”

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圍城》熱播,帶動錢鐘書小說《圍城》再版暢銷,讓錢鐘書的粉絲從少數象牙塔中人增至普羅大眾,名滿天下。一時間來信如雪片紛飛,讀信、覆信遂成了晚年錢鐘書一項重要工作,連他自己都感歎“幾乎成了寫信的動物”。

除了應酬型回信,錢鐘書對與友人的通信,還是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張愛玲好友、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之父宋淇,就收到過較多的錢鐘書信件。

宋淇比傅雷小11歲,比錢鐘書小9歲,他家世殷實,愛好文藝,父親是戲劇家,本人也是燕京大學高材生。

在抗戰末期、勝利前夕的上海,錢鐘書楊絳夫婦與傅雷和朱梅馥夫婦在宋淇家中相識,彼此稱為交心的好朋友。差不多每個週末都舉辦聚會,談古論今,而宋淇正是風度翩翩的文化沙龍主持人。

之後,宋淇移居香港生活工作。1979年,闊別三十年的某日,宋淇收到錢先生從北京寄來的信。據宋淇之子宋以朗在《宋家客廳》一書中透露:

“那封信用打字機打出,語言是典雅的英文。三十年沒聯絡的老友,錢鐘書第一句會說什麼呢?我讀信前不禁好奇地猜。翻開一看,原來是“Many thanks for the windfall of two booklets”(意外地收到你兩本小冊子,非常感謝)。”

宋淇與錢氏夫婦的通信,由1979年開始一直寫到1989年,十年間共有138封。

宋淇寫信只用圓珠筆,信紙也有固定尺寸,語言一律是中文。

“但錢鐘書則毛筆、圓珠筆、打字機都用,似乎信手拈來,語言主要是文言,實際上每封信都點綴著多國語言,字體是行草之類,看他用毛筆寫中、英、法、德、意、拉丁文,廣東話所謂‘舞龍咁舞’,我看著真是有點頭痛。”宋以朗介紹說。

錢鐘書在書信中,還有不少有關學術研究的內容片段,比如具體學問的見解,關於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態度等。

錢鐘書先生曾給他的好友鄭朝宗寫信談道,“大抵學問是荒山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智慧高見閃爍其中。

央視《朗讀者》首期節目嘉賓之一、96歲的翻譯界泰斗許淵沖和主持人董卿的對談感動無數人。

許淵沖在西南聯大讀書時,錢鐘書正是給他授課的老師之一。在他的長文《憶錢鐘書》中,收入了近二十篇錢先生的來信,多是談論翻譯之事,其中頗多真知與灼見。在給許淵沖的一封英文信中,錢鐘書談到他的翻譯觀點。翻譯成中文大意如此:

“過於直白的翻譯與詩歌的精神相悖,而過於花哨又會有違于翻譯本身。‘無色玻璃般的翻譯會得罪詩,有色玻璃般的翻譯又會得罪譯’,陷入這樣一種兩難的局面中,我無疑是個失敗主義者了。我把整個事情當作是一種慎重考慮後的選擇——兩權相害取其輕。”

書信不需要面對面的客套,耽誤的時間也比較少,還做到了禮節上的尊重。在《楊絳傳》作者、學者羅銀勝看來,“錢鐘書楊絳夫婦不喜對外交際,也不喜歡開會、抛頭露面。書信其實就是他們的人際交往方式,是與外界交流的一個重要視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