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產《深夜食堂》的差評背後,隱藏著中國電視劇的行業危機

根據日本知名IP翻拍的國產版電視劇《深夜食堂》正在衛視和網路平臺播出, 但與日本原版近10年來所積累起的良好口碑相比,

觀眾對國產版《深夜食堂》的評價, 可能創下了中國電視劇近年來的新低。

的確, 單從已播出的劇集來看, 不土不洋、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矯揉造作這些被吐槽的特徵都已集中出現, 以豆瓣為代表的集體性差評確實事出有因。 那麼, 國產翻拍的《深夜食堂》為何會陷入到如此尷尬的處境, 它與我國電視劇行業的原創困境有著怎樣的結構性關聯?這些話題理應是這場喧囂背後, 值得業內深入討論的真正問題。

國產版的兩個文化誤讀

日本原版《深夜食堂》能夠大獲成功的一個基本原因就在於, 其是在以深植於日本國情的方式呈現著日本普通青年群體的“煙火氣”。 由於日本本身就是一個過度注重尊卑長幼、過分崇拜強者、有著鮮明文化等級的獨特社會,

再加上過去20年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社會結構高度板結、社會活力嚴重喪失, 普通的日本青年長期生存在一個人情冷漠、奮鬥無望、無人問津的社會氛圍中——這可能是目前我們國內文化語境無法感受到的人倫情境。

所以, 《深夜食堂》中那種普通的日本青年, 在看似極其禮貌的現實社會生活中已經很難感受到稀有的日本式溫情, 是成功引起他們情感共振的原因。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是具有鮮明日本美學風格的物哀式的、克制式的日本式溫情, 打動了包括普通日本青年在內的日本觀眾, 而不是對美食及其製作過程的無節制視覺呈現。

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恰好背離了原著之所以成功所依託的文化土壤,

因為日本式的中和、節制的美學表達, 即便是底層的“煙火氣”, 也不會肆意無度, 而我們翻拍時卻將這種“煙火氣”誤讀成“文藝腔”, 對美食接近“戀物癖”式的呈現, 早已令其喪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 和劇情已基本剝離。 自然, 結局就是完全的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能夠成功的另一個基本原因, 還在於日本文藝生態中獨特的媒介混合生態。 2009年的電視劇版《深夜食堂》, 是根據2006年漫畫版《深夜食堂》改編而來。

作為漫畫版的《深夜食堂》有著更為深切的治癒系特徵, 自2006年開始連載, 受到了廣泛歡迎, 其影響範圍也不局限于日本青年群體和日本本土, 在禦宅族、二次元群體當中有著跨國性的影響,

吸引了大量各年齡段的忠實粉絲。 這都為後來的影視改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就是2009年電視劇版《深夜食堂》一經播出就引起收視熱潮的“史前史”, 包括2015年日本的電影版《深夜食堂》, 以及2015年韓國的電視劇版《深夜食堂》, 都是日本這種獨特的媒介混合生態脈絡的自然衍生產物。

這也是《深夜食堂》作為知名IP為何能夠被引入我國的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為我國不僅在價值觀和文化語境上與之有著很大的差異, 而且我國的媒介生態結構也和日本有著相當大的不同, 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放大了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文化誤讀:沒看過、不瞭解日本原版漫畫、電視劇《深夜食堂》的觀眾會覺得莫名,

而真正的日劇粉絲又會覺得張冠李戴、不倫不類。

以上, 只是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深陷差評窘境的具體原因, 在其背後當然還有著更為複雜的結構性困局, 其也不過是我國電視劇行業在今天的深度行業危機中的一個具體體現。

全行業危機中的類型困境

我們首先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早在2000年, 我國電視劇的總量就超過了一萬集。 在當時, 為了有效應對這天量的行業產能, 照顧我國電視劇行業的平衡發展, 既保障更多的劇集能夠得以播出, 又照顧全國各省市電視臺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4+X”政策應運而生, 即四家省級衛視和X家地面電視臺包括地級市的電視臺, 可以集資購買同一部電視劇, 並同時首輪播放。

於是從1999年省級衛視全員上星開始, 經過近10年的高歌猛進,中國電視劇更是在2007年一舉拿下了產量、播放量和觀眾數量這三個世界第一,並在2012年觸碰到了很可能是這個歷史發展週期的產能極限的1.7萬集的行業天花板。

而最大的癥結正在于,我國現有的衛視頻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也就是8000集左右,問題顯而易見:每年都有將近一半的電視劇劇集壓根兒就沒有面世的機會。

儘管從2015年開始有了以“同一部電視劇在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的播出不得超過兩集”的“一劇兩星”政策,來調控“4+X”政策年代一直沒能真正解決的產能過剩問題;但實際的行業效果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可一目了然:天價片酬、摳圖演戲、收視率造假等,中國電視劇正處於結構性、系統性的危機週期中。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再看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的問題,就可以更加條分縷析。儘管我國電視劇每年的產能已經穩定在一萬集上方,但如果我們只要稍加放大,就會發現這每年一萬餘集電視劇產能的題材、類型結構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推陳出新。

新世紀以來,我國具有精良製作水準、有著良好口碑,同時又能經受住市場檢驗的電視劇題材、類型,事實上乏善可陳,只有武俠、宮廷、革命歷史、諜戰、都市偶像、家庭婚戀等這非常有限的幾種題材和類型。真正能夠支撐起我國看似肥碩的電視劇市場的題材、類型,還是少之又少、乏善可陳。

那麼在這裡就有一個極為尷尬的困境。

眾所周知,由於近十年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來自一二線城市之外的,過去並不在主流媒體視野中的數億青年群體,開始成為包括電視劇市場在內的影視產業新的增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一、二、三線城市的“大媽”,成為這個時代電視臺收視率、視頻網站點擊率的中堅群體。

這一群體的複雜性、多義性也遠遠超過以豆瓣為代表的、所謂高知或小資群體。他們雖然相對掌握話語權,並有一定的輿論引導能力,但並不是電視劇觀眾的主體和主流,尤其在視頻網站已經頗具行業規模的今天,電視觀眾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與這種結構性轉型相重合、相適應的是,我國在新世紀以來,再次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化進程。

那些來自一二線城市之外幾億青年群體,在這一時代浪潮中所經歷的、沉積的情感、經驗,是否在這十餘年來的影視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充分的文藝呈現?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在這個結構中,正處於首鼠兩端的荒誕境地:以豆瓣為代表的評價群體認為其山寨、抄襲,而對於那數以億計的電視劇市場的新增量的現實生活而言,又有著太過遙遠的距離。

在我國電視劇產業的既有結構中,能夠觸碰到這一歷史洪流的現實題材、類型的電視劇作品如前文所述,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中國式的家長里短、婆婆媽媽的都市情感、婆媳劇之外,我們少有能夠創作出深度捲入新世紀以來新一輪城市化進程的、真誠打造出為青年觀眾群體量體裁衣般地適合他們文化娛樂需求的電視劇作品。

“抄襲”韓國之後,再“抄襲”日本?

在這樣的如潮汐般噴湧的原創性的中國經驗面前,中國電視劇卻遲遲找不到原創性表達的類型模式。因此,為了實現自身結構的類型創新、翻新,在我國電視綜藝界已經氾濫已久的模式引進或者說模式抄襲,就成為了我國電視劇行業在這樣的時代挑戰下,迫不得已也是斷腕求生的必然抉擇。

然而,與電視綜藝界直接照搬照抄韓國綜藝模式不同:一方面,中國電視劇還不具備韓劇均衡的文化娛樂工業水準;另一方面,韓劇中一些過於浮誇、架空的情節設置也並不符合我國電視劇市場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於是,一些影視製作單位開始將目光投向影視產業同樣發達的日本。像前不久播出的醫療行業劇《外科風雲》,就直接“參考”了日本的醫療行業劇《X醫生》。

總之,我國電視劇類型化的破冰之路還有太過漫長的探索週期,類似國產翻拍劇《深夜食堂》這種脫離文化土壤、媒介環境的文化誤讀,顯然不是個案。中國電視劇創作如何能夠找到可以跟上時代步伐的、可持續的原創性表達機制,這是關係到其自身生死攸關的核心癥結。

經過近10年的高歌猛進,中國電視劇更是在2007年一舉拿下了產量、播放量和觀眾數量這三個世界第一,並在2012年觸碰到了很可能是這個歷史發展週期的產能極限的1.7萬集的行業天花板。

而最大的癥結正在于,我國現有的衛視頻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也就是8000集左右,問題顯而易見:每年都有將近一半的電視劇劇集壓根兒就沒有面世的機會。

儘管從2015年開始有了以“同一部電視劇在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的播出不得超過兩集”的“一劇兩星”政策,來調控“4+X”政策年代一直沒能真正解決的產能過剩問題;但實際的行業效果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可一目了然:天價片酬、摳圖演戲、收視率造假等,中國電視劇正處於結構性、系統性的危機週期中。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再看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的問題,就可以更加條分縷析。儘管我國電視劇每年的產能已經穩定在一萬集上方,但如果我們只要稍加放大,就會發現這每年一萬餘集電視劇產能的題材、類型結構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推陳出新。

新世紀以來,我國具有精良製作水準、有著良好口碑,同時又能經受住市場檢驗的電視劇題材、類型,事實上乏善可陳,只有武俠、宮廷、革命歷史、諜戰、都市偶像、家庭婚戀等這非常有限的幾種題材和類型。真正能夠支撐起我國看似肥碩的電視劇市場的題材、類型,還是少之又少、乏善可陳。

那麼在這裡就有一個極為尷尬的困境。

眾所周知,由於近十年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來自一二線城市之外的,過去並不在主流媒體視野中的數億青年群體,開始成為包括電視劇市場在內的影視產業新的增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一、二、三線城市的“大媽”,成為這個時代電視臺收視率、視頻網站點擊率的中堅群體。

這一群體的複雜性、多義性也遠遠超過以豆瓣為代表的、所謂高知或小資群體。他們雖然相對掌握話語權,並有一定的輿論引導能力,但並不是電視劇觀眾的主體和主流,尤其在視頻網站已經頗具行業規模的今天,電視觀眾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與這種結構性轉型相重合、相適應的是,我國在新世紀以來,再次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化進程。

那些來自一二線城市之外幾億青年群體,在這一時代浪潮中所經歷的、沉積的情感、經驗,是否在這十餘年來的影視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充分的文藝呈現?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國產翻拍版《深夜食堂》在這個結構中,正處於首鼠兩端的荒誕境地:以豆瓣為代表的評價群體認為其山寨、抄襲,而對於那數以億計的電視劇市場的新增量的現實生活而言,又有著太過遙遠的距離。

在我國電視劇產業的既有結構中,能夠觸碰到這一歷史洪流的現實題材、類型的電視劇作品如前文所述,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中國式的家長里短、婆婆媽媽的都市情感、婆媳劇之外,我們少有能夠創作出深度捲入新世紀以來新一輪城市化進程的、真誠打造出為青年觀眾群體量體裁衣般地適合他們文化娛樂需求的電視劇作品。

“抄襲”韓國之後,再“抄襲”日本?

在這樣的如潮汐般噴湧的原創性的中國經驗面前,中國電視劇卻遲遲找不到原創性表達的類型模式。因此,為了實現自身結構的類型創新、翻新,在我國電視綜藝界已經氾濫已久的模式引進或者說模式抄襲,就成為了我國電視劇行業在這樣的時代挑戰下,迫不得已也是斷腕求生的必然抉擇。

然而,與電視綜藝界直接照搬照抄韓國綜藝模式不同:一方面,中國電視劇還不具備韓劇均衡的文化娛樂工業水準;另一方面,韓劇中一些過於浮誇、架空的情節設置也並不符合我國電視劇市場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於是,一些影視製作單位開始將目光投向影視產業同樣發達的日本。像前不久播出的醫療行業劇《外科風雲》,就直接“參考”了日本的醫療行業劇《X醫生》。

總之,我國電視劇類型化的破冰之路還有太過漫長的探索週期,類似國產翻拍劇《深夜食堂》這種脫離文化土壤、媒介環境的文化誤讀,顯然不是個案。中國電視劇創作如何能夠找到可以跟上時代步伐的、可持續的原創性表達機制,這是關係到其自身生死攸關的核心癥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