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馮小剛的“垃圾觀眾”論咋就引起眾怒了

作者:池青

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 “老炮兒”馮小剛又“開炮”了。 直言, “中國垃圾電影這麼多, 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很大關係。 如果不去捧這個場就沒有生存的空間,

製片人也就不去製作垃圾電影了, 往往垃圾電影票房還很高。 ”

此言一出, 引來四面八方的口誅筆伐。 有不願背鍋的觀眾;有不願“同流合污”的導演;有群情激昂施展才華的公號們;還有代表正義的耿直黨報君。 馮小剛真的很善於用不花錢的“口炮”把自己轟上聚集四面眼光的舞臺中央。 目的很明確, 馮導又有新電影要上映了。 用激烈的言論宣傳自己的新電影, 是馮導這幾年慣用的炒作手段, 有新意的是一年比一年秀人品和格調下線。

按照馮導的邏輯得出的是這樣的算式:馮導的新電影上映後, 面對也許高達70%的排片率, 觀眾或處於好奇或處於無別片可選的無奈, 買票看了馮導的電影,

如果發現電影很爛, 想爆粗口。 這時, 螢幕上出現提示詞:文明觀影!如果你覺得電影垃圾, 不是導演的錯, 其實是你自己很“垃圾”。

好吧, 自願買票, 自擔後果。 只能在豆瓣上憤憤打個低分。 於是馮導的《私人定制》達標了, 豆瓣5.6分, 成了馮導批判的爛口碑好票房的代表作之一。 當然對於曾拍過《甲方乙方》《不見不散》等有口碑有品質的電影的馮導, 這幾年轉戰商業電影拍攝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資本和市場裹挾, 做出的無奈妥協和迎合, 以及觀眾的各種不買帳, 有怨氣可以理解, 但把氣撒在最無辜的觀眾身上, 就是欺弱怕強的馮褲子之舉了。

中國影視行業的現狀是高度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 沒有嚴格的電影分級和分類制度,

所有的電影類型一鍋端扔到一個競技場, 廝殺搶奪, 最終結果肯定是資本強者為王。 影視壟斷資本和院線聯手撈錢的結果是電影院的“排片率”標準是“金錢至上”, 低成本的文藝片排片率既低又時間安排不合理, 國內外大片和大導演大製作的影片形成壟斷式排片率, 觀眾不是不想選擇, 而是無從選擇。

以去年低成本的文藝片《夏洛特煩惱》和今年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為例, 都是在影院低排片率情況下, 憑藉觀眾的好口碑, 獲得了高排片量和好票房的。 這說明中國的觀眾不是不懂審美, 而是資本和影院太功利霸道, 沒有給觀眾太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和空間。

再者, 觀眾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提升, 也依賴於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正面引導和涵養。

某種程度上, 文化產品的價值引導和觀眾審美之間像老師和學生, 如果幾個學生學不好, 也許是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和方法問題多點, 如果是全班都沒學好, 那肯定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水準的問題。 以同一個導演的作品為例, 曾拍出經典影片《霸王別姬》的陳凱歌, 為什麼此後的電影作品一直被各種詬病?因為陳凱歌用自己優秀的作品提升了觀眾的品位, 而他之後的電影都沒有實現自我超越。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 與其抱怨觀眾垃圾, 不如認真耕耘作品。

從市場經濟學來說, 觀眾才是電影票房的上帝。 沒有觀眾買的票, 馮導如何能擠入“億元票房”大導演的行列。 一邊指著觀眾名利雙收,

一邊罵觀眾是垃圾, 這種“吃飽了罵廚子”的行徑著實厚顏無恥了些。 馮導也可以學習侯孝賢, 永遠背對觀眾, 不求票房, 只做自己嘛。 《聶隱娘》票房慘澹, 觀眾直呼看不懂, 也沒見侯導怒駡觀眾是垃圾啊。

影視行業的確存在各種陋習和弊端, 需要改進。 作為影視行業的從業者和電影人, 如果不從反思自我開始, 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藝術修養和生活體悟, 深耕作品, 擔負起行業領頭人的責任, 而是一味迎合市場、急功近利, 只看票房不重視作品品質和觀眾口碑, 出現問題, 不願擔責改進解決, 只想甩鍋, 那中國電影的成長之路, 還將漫長且曲折。

(中華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