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與藝術沾邊》第72篇 ·印第安人也是龍的傳人嗎?

虛極子按:當雨水收斂起笑容, 當樹葉枯萎如黃昏, 當蘑菇雲從地平線上升起, 人類終將醒悟, 他們從未擁有過寸土, 反而一直是大地的附庸。

羽蛇神, 被中美洲印第安人普遍信奉的神靈, 將鳳鳥和巨蛇合二為一, 兼管著天空與大地, 生命和死亡。 不論是在金字塔神廟上, 還是在涉及祭祀主題的浮雕壁畫上, 抑或是在今日墨西哥的街頭巷尾, 羽蛇神的形象比比皆是。

西元700-900年 霍奇卡爾科神廟(墨西哥城西南122公里)浮雕上的羽蛇神形象

▼ 當我們純粹使用灰度來表現北京故宮九龍壁的時候應該就是醬紫:

古城霍奇卡爾科(Xochicalco) 的意思就是“百花之地”

▼ 龍王和蜂鳥的組合果然囧傻呆萌!

16世紀中期 阿茲特克文明

Magliabechiano聖書抄本中羽蛇神以人身形象示人

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神龍見首不見尾

羽蛇神在墨西哥現代城市街頭時隱時現

據信, 印第安人對羽蛇神的崇拜應始自奧爾梅克文化(Olmec culture, 西元前1500-西元前400年), 有文獻可考的羽蛇祭拜活動最早則可追溯到西元前後的特奧蒂瓦坎(Teotihuacán)文明時期。 到了中美洲文明古典晚期(西元600-900年)的時候, 對羽蛇神的膜拜已星羅棋佈。

特奧蒂瓦坎古城的“羽蛇廟”或“龍王廟”

200 B.C.– 750 A.D. 特奧蒂瓦坎文明(Teotihuacán)古城遺址中的羽蛇神形狀的建築構件

▼ 講真, 上圖的羽蛇神和故宮裡具有排水功能的“螭首”實在是沒什麼區別!

北京故宮裡的螭首脖子上也長著羽毛喲!只是頭上多了一對犄角

西元752-768年期間, 如日中天的瑪雅文明正處於國王“鳥豹四世”(Bird Jaguar IV)——這個名字聽上去是不是很“屌爆”?——的統治之下。 下面這幅浮雕右側的那個人便是鳥豹國王的一位妻子, 只見她懷裡抱著筐, 筐中盛著魟(hóng)魚脊椎骨、繩子以及樹皮紙。她抱著這些勞什子是去倒生物垃圾嗎?當然不是!她在做瑪雅人祝禱羽蛇神時經常採用的放血儀式,魚骨即是用於刺膚放血的利器。相較于戰俘賤命的汙血,皇親貴胄的聖血更能娛神,會使祈雨祭儀變得更加靈驗。圖中的王后正在將一卷卷飽浸鮮血的樹皮紙放進圖左下方的火盆裡點燃,升騰的煙氣中羽蛇神若隱若現,歆享著人類奉獻給它的虔誠祭品。

西元4-9世紀 瑪雅文明亞克錫蘭(Yaxchilan)遺址第15號門楣石刻大英博物館藏

羽蛇神口中吐出擬人化的人頭,活脫脫中華始祖“伏羲氏”(同樣是人首蛇身)的美洲升級版

▼魟魚尾巴上有一根又尖又長帶鋸齒的毒刺

2006年蜇死“鱷魚先生”史蒂夫·艾爾文的就是一種“赤魟”

除了上面這幅浮雕,大英博物館27號展室還珍藏著另一幅相同主題的浮雕,只不過放血的主角已經換成了較早的一位國王——Itzamnaaj B'alam二世(681-742年在位)——的王后,舉辦該儀式的目的是為了在新王登基大典中祈禱羽蛇神保佑瑪雅王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西元4-9世紀 瑪雅文明亞克錫蘭(Yaxchilan)遺址第25號門楣石刻大英博物館藏

這兩件瑪雅王后祈禱羽蛇神的浮雕不禁令人聯想起戰國時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右立一貴婦,褒衣博帶,神情恭謹,雙手合什;祝告者頭部上方有一鸞鳳,引頸長鳴,展翅飛騰;圖左另有一龍,雙足張舉,軀體扭曲,亦呈升騰之狀。

戰國《龍鳳人物》帛畫 1949年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

到了13世紀北方遊牧族阿茲特克人崛起的時候,羽蛇神繼而又成了新一代統治民族崇拜的最高神祇。好戰嗜血的阿茲特克人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合法性,於是向被征服的瑪雅人宣稱:入侵者不是旁人,正是原住民召喚已久的羽蛇神的真身人形,所以既能毀滅一切,又能成全一切。那麼,根據阿茲特克人的這一理論,我們把印第安人籠統地稱為“龍的傳人”也不為過。

大家不禁要問,大洋彼岸的“龍的傳人”和我們天朝的這些龍子龍孫們有沒有血脈聯繫?“殷人東渡美洲論”究竟能否成立?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虛極子將根據各種古代藝術品,從行走坐臥、飲食起居各方面,為您比較比較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的文化異同。

下期預告:瑪雅人真地會開飛船嗎?

筐中盛著魟(hóng)魚脊椎骨、繩子以及樹皮紙。她抱著這些勞什子是去倒生物垃圾嗎?當然不是!她在做瑪雅人祝禱羽蛇神時經常採用的放血儀式,魚骨即是用於刺膚放血的利器。相較于戰俘賤命的汙血,皇親貴胄的聖血更能娛神,會使祈雨祭儀變得更加靈驗。圖中的王后正在將一卷卷飽浸鮮血的樹皮紙放進圖左下方的火盆裡點燃,升騰的煙氣中羽蛇神若隱若現,歆享著人類奉獻給它的虔誠祭品。

西元4-9世紀 瑪雅文明亞克錫蘭(Yaxchilan)遺址第15號門楣石刻大英博物館藏

羽蛇神口中吐出擬人化的人頭,活脫脫中華始祖“伏羲氏”(同樣是人首蛇身)的美洲升級版

▼魟魚尾巴上有一根又尖又長帶鋸齒的毒刺

2006年蜇死“鱷魚先生”史蒂夫·艾爾文的就是一種“赤魟”

除了上面這幅浮雕,大英博物館27號展室還珍藏著另一幅相同主題的浮雕,只不過放血的主角已經換成了較早的一位國王——Itzamnaaj B'alam二世(681-742年在位)——的王后,舉辦該儀式的目的是為了在新王登基大典中祈禱羽蛇神保佑瑪雅王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西元4-9世紀 瑪雅文明亞克錫蘭(Yaxchilan)遺址第25號門楣石刻大英博物館藏

這兩件瑪雅王后祈禱羽蛇神的浮雕不禁令人聯想起戰國時期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右立一貴婦,褒衣博帶,神情恭謹,雙手合什;祝告者頭部上方有一鸞鳳,引頸長鳴,展翅飛騰;圖左另有一龍,雙足張舉,軀體扭曲,亦呈升騰之狀。

戰國《龍鳳人物》帛畫 1949年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戰國楚墓

到了13世紀北方遊牧族阿茲特克人崛起的時候,羽蛇神繼而又成了新一代統治民族崇拜的最高神祇。好戰嗜血的阿茲特克人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合法性,於是向被征服的瑪雅人宣稱:入侵者不是旁人,正是原住民召喚已久的羽蛇神的真身人形,所以既能毀滅一切,又能成全一切。那麼,根據阿茲特克人的這一理論,我們把印第安人籠統地稱為“龍的傳人”也不為過。

大家不禁要問,大洋彼岸的“龍的傳人”和我們天朝的這些龍子龍孫們有沒有血脈聯繫?“殷人東渡美洲論”究竟能否成立?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虛極子將根據各種古代藝術品,從行走坐臥、飲食起居各方面,為您比較比較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的文化異同。

下期預告:瑪雅人真地會開飛船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