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蔡學珍 一個民間傈僳音樂舞蹈師

蔡學珍

蔡學珍, 麗江市華坪縣傈僳族。 1980年, 20多歲的她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 把自己創作的傈僳族民歌《苦歌》、《甜歌》唱到了首都大舞臺,

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讚賞, 並獲得演出優秀獎。 更堅定了她收集整理傈僳族民間文藝的決心, 也為她今後走向民間藝人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她演唱的《放豬調》被譽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中的一流精品”。 2002年5月被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民政廳授予"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師"稱號。 2006年, 蔡學珍組建了傈僳族歌舞表演隊——“阿赤羅瑪”組合。 10多年來, 她帶著演出隊的演員, 從事傈僳族歌舞創作表演與推出工作, 先後錄製了傈僳歌舞風情片VCD影碟《打跳》系列之二、之三。

1969年, 11歲的蔡學珍因生活所迫, 來到務坪水庫當上小工, 從小就能歌善舞的她, 無論是在勞動之中, 還是在勞動之餘, 都喜歡唱歌跳舞, 大夥都會聽到她那歡快的歌聲, 看到她優美的舞姿。 在務坪水庫, 她遇到了精通傈僳族民間文藝的蔡應福老人, 並跟他學文化, 收集和學習原始的傈僳小調及古老的傈僳打跳。 15歲那年, 她開始到華坪縣城、麗江等地演出。 1980年, 20多歲的蔡學珍到北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 一曲散發著濃郁民族特色和泥土芬芳的傈僳小調《苦歌甜歌》,

唱紅了北京城, 並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獨唱優秀獎。 北京之行, 使她真正意識到了本民族文化的價值, 從而萌發了要把它傳承、發揚下去的念頭。 為此, 她婉言拒絕了一些大歌舞團的真誠邀請, 回到了生她養她的大山裡, 開始她美好的夢想———創建一支傈僳族業餘歌舞表演隊。

蔡學珍把傈僳族人民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和古老的鍋莊舞整理出來, 組織村裡十多個能歌善舞的姐妹進行排練。 她們白天下地幹活, 向老人收集山歌小調, 晚上在松明火把下, 在熊熊燃燒的火堆旁排練節目。 她逐漸從農民演員成為業餘文藝隊的編導老師, 她在口傳民間歌曲和編導上下功夫, 把一批蔡應福創作的歌曲進行編導、排練。 沒有演出服裝, 蔡學珍帶著姐妹們自己織布、自己刺繡、自己縫製, 那漂亮的百褶裙、豔麗無比的彩虹腰帶和七彩頭帕, 在歌舞演出中, 充分展示了傈僳族豐富而古樸的文化內涵。

一年春節, 蔡學珍第一次帶領著通達鄉丁王村傈僳族歌舞表演隊走了14個小時的山路趕到華坪縣城, 為華坪的父老鄉親獻上了一台精彩的傈僳族歌舞, 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讚賞和支持。 1992年, 她帶領這支表演隊走出了大山, 走進了第三屆中國藝術節, 她們自編自演自唱的《放豬歌》, 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獲得了本屆藝術節中國藝術精品獎。1996年,她又帶著四男八女的演出隊來到雲南民族村表演,3年時間,她們編演的《洗麻紗》、《美酒醉三天》、《請到傈家做客來》、《路一條心一顆》等30多個歌舞節目,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

出於對傈僳族的熱愛,2007年蔡學珍籌資20多萬元,修建了傈僳族文化傳承坊,搜集整理了傈僳族民間工藝,展示傈僳族風情文化。

蔡學珍,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傈僳族農村婦女,憑著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在她艱苦的一生中把傈僳族原生態的文藝傳承下來。儘管年歲已高,儘管她前進的道路磕磕碰碰,但是依然活躍在傈僳歌舞的平臺,她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熱愛的音樂而奔波,這正是值得所有的傈僳族同胞崇敬她的原因,也是值得傈僳族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學習的地方。看到許許多多傈僳族後起之秀不斷走上自己的舞臺、看到傈僳族的音樂舞蹈此起彼伏、看到傈僳族音樂舞蹈逐漸步入正規道路,她感到無比欣慰……

圖文:阿娜•王春 編輯:阿娜•王春 終審:阿娜•王春

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獲得了本屆藝術節中國藝術精品獎。1996年,她又帶著四男八女的演出隊來到雲南民族村表演,3年時間,她們編演的《洗麻紗》、《美酒醉三天》、《請到傈家做客來》、《路一條心一顆》等30多個歌舞節目,深受國內外遊客的歡迎。

出於對傈僳族的熱愛,2007年蔡學珍籌資20多萬元,修建了傈僳族文化傳承坊,搜集整理了傈僳族民間工藝,展示傈僳族風情文化。

蔡學珍,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傈僳族農村婦女,憑著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在她艱苦的一生中把傈僳族原生態的文藝傳承下來。儘管年歲已高,儘管她前進的道路磕磕碰碰,但是依然活躍在傈僳歌舞的平臺,她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熱愛的音樂而奔波,這正是值得所有的傈僳族同胞崇敬她的原因,也是值得傈僳族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學習的地方。看到許許多多傈僳族後起之秀不斷走上自己的舞臺、看到傈僳族的音樂舞蹈此起彼伏、看到傈僳族音樂舞蹈逐漸步入正規道路,她感到無比欣慰……

圖文:阿娜•王春 編輯:阿娜•王春 終審:阿娜•王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