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郝少如:引進空空,借力打人

太極者, 打手不用先天賦有之力和快手, 力則從彼處去借而是用意。 借者, 既省力而又不傷氣。 太極拳是一門最講究省力打人的藝術, 所謂“借力打人”是也。 因為太極拳是一門藝術, 而不是單純的技術, 所以借力打人也即是太極拳藝最本質的特點。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借力者, 是以後天有關太極拳之力學去獲得。 先天的自然之能有限, 並有盛衰之年, 後天之巧則取之不盡, 而用之不竭, 乃藝命無窮也。 後天之巧, 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能四兩撥千斤者, 則能以己先天之小勝彼之大, 亦能以耄耋之年勝年青力大的氣勇者。 所以太極者既不在先天自然之能的大小, 亦不在力大氣足的青壯期, 而在“引進落空, 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 當習者初讀此句時, 會深感奧妙而不能領悟, 於是不知其所行, 其實只要遵循它的原理, 按照它的規律去求之, 當具備了一定的運動條件後,

便能逐步逐漸地實現。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 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習太極者須切記“用意不用力”的原則。 打手之巧在於用意。 不在外面而在內。 一舉一動非單純的形動, 有意動, 始而氣動, 即而形動也。 意氣須分開, 又須一致, 但意為統帥, 所謂“以意行氣”是也。 意到則氣到, 乃能意氣跟得靈, 方見落空之妙。 先在心, 後在身。 在身者, 則能引進落空, 借力打人。

何謂“引進落空”?所謂引進落空, 即是須大膽地放縱彼之進擊, 而不是將其拒之門外。 只有大膽地放縱, 才能引進落空;不能放縱, 則不能引進落空。 但放縱須有前提條件, 即:雖為放縱, 卻全皆由我之意牽引其而進。 此須沾連粘隨, 不丟不頂;須得機得勢, 舍己從人, 知己知彼。

彼手快, 不如我意先;彼力大, 不如我氣斂。 若彼以快速巨力打來, 我之意在其先已與其相接, 順其而來, 接住彼勁, 恰好不後不先, 隨引即蓄, 借盡其力, 蓄而後發, 引進落空, 借力打人便能奏效。 不可用力、不可尚氣, 意氣須跟得靈。

彼挨我何處, 我心就用在何處, 要知己知彼。 若要知人, 則務要使人不能知己。 若要使人不能知己, 則務要以己之虛去探彼勁之實;須秤准彼勁之大小, 權准彼勁來之長短和粗細。 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杳;避彼之實, 而入彼之虛, 順其勢, 借其力。 此即所謂“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也。 能知己知彼, 才能因敵變化。 能因敵變化, “引進落空, 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神妙無窮。

欲要知己知彼, 則先要舍己從人, 不要由己。 從人則活,

由己則滯, 而從人仍是為了由己。 若彼欲往左, 則我以意領其往左, 彼欲往右, 則我以意領其往右;若彼欲進, 則我以意牽引其而進, 彼欲退, 則我以意順其而退;若彼欲往上, 則我以意率其而上, 彼欲往下, 則我以意率其而下;若彼欲開, 則我以意挈其而開, 彼欲合, 則我以意挈其而合。 能達此地步, 乃“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 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 退之則愈促。 ”從外觀之, 似隨人而動, 然則人為我之內形所控制, 故舍己從人仍是由己。 舍己從人非純粹外形的隨人, 沒有內形的支配是捨近求遠。 這樣, 不但無法達到舍己從人的目的, 反會為人乘機而人。 故舍己從人須內外結合, 周身相隨, 得機得勢。 其關鍵還是在內。 能舍己從人,
方能探知彼勁之虛實。

一身之勁在於整, 一身之氣在於斂。 身法須一一求對, 並要加以互相聯繫起來成為一體, 然後再求斂氣, 氣要斂入腰脊。 斂者, 須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 由兩肩收於脊骨, 斂於腰脊。 氣能斂於腰脊, 然後再求注於腰間。 能注於腰間, 一身便有主宰。 一身能有主宰, 一身之勁便能完整統一。 氣勢須包圍精神, 精神又須支撐氣勢。 神聚、氣斂、精神貫注, 精、氣、神三者須合一。 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 自己安排得好, 人一挨我, 我在下即能得機, 而在上即能得勢, 上下相隨, 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 能得機得勢, 乃能舍己從人。

平日練習打手, 須在沾連粘隨, 不丟不頂上下功夫。 走即是粘, 粘即是走;粘即是用意, 走即是行氣。 以己依人,備要知己,乃能隨接隨轉;以己粘人,務要知人,乃能不後不先。彼之力有多大,我之意仍與其相合,彼增我亦增,彼減我亦減。累黍不差,不給彼有絲毫用力之餘。彼在上無處使勁,在下無處得力,我趁勢入之,接定彼勁,彼自能跌出不言而喻矣。

能粘得住人,然後能吸得住人,使之不能走脫。能吸得住人,然後能隨意牽引得人進而使之落空。若要將物漂出,務要往下加以浮物之力,斯其根自斷,力無生根立足之地,如江海浮舟則自然浮得起彼身;彼身既已浮起,然則隨漂即出,極能輕鬆也。須切記:借力打入須斷彼之根,彼之根未斷,則力未借著而不能發;能斷彼之根,打人才能省力而清脆,乃能使人心悅誠服。若要將彼跌空,須加以掀起之意,隨引隨化隨蓄一氣呵成,則自然能使彼猶如跌入深淵一般而落空,其勁全為我接定所掌握;彼身既已騰空而勁力全為我所借盡,然則一呼即出,遠近多少,取之何樣拋跌,順勢能及。此即所謂“借力打人”,仍是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妙也。

平日行工,一動勢須問問是否有空松圓活之趣,精神能否支撐八面。能支撐八面,萬能八面轉換。氣須存養涵蓄不使上浮,以直養而無害。氣勢須貫注於兩膊,形於手指。周身須通暢飽滿,節節貫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無一寸不是如此,行氣才能如九曲珠無微而不到。氣如車輪,樞紐在腰。彼挨我何處,我氣即行往何處,何處即分虛實。虛便是陽,實即是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乃能以虛實制人。切記:須以己之虛去探彼勁之實,勿要用已之實而使彼知已。因敵變化須走內勁而不可露形跡,勁由內換而使人莫測,彼只能挨我之虛,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實,無從得力也。此即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虛實制人,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乃能一往無敵,斯是太極拳之妙也。

總而言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是以意使技,而非以力能成技也。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動中須有靜,動者才能不慌不亂,乃能依法行工;靜則俱靜,靜中須有意存(即有預動之勢),靜者才能達於勁斷而意不斷,乃能一觸即發。開中寓合,則開者還能再開;合中寓開,則合者還能再合。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虛實宜分清楚,虛實的變化全在內而不在外。在內者,勁換而不露痕跡,勁走而人莫知,乃能隨接隨轉。由得機得勢,及舍己從人;由舍己從人,及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及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俱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准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根,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隔斷續。一舉一動須達於無角無棱,無有凹凸,無有缺陷的要求。若能達此境界,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乃能無懈可擊。以意行氣,以氣運勁;意往上升,氣往下沉;動者,氣轉也。先在心,然後便能施於身。日久功深,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為合為蓄為收;呼,為開為發為放。只要依法求之,就能逐漸地做到物來順應,敏感自得;進者,便能達於“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若到此境界,則無所謂內外,無所謂不對,一舉動則無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心應手;如響斯應,疾如電掣。“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則無不隨心所欲矣。

以己依人,備要知己,乃能隨接隨轉;以己粘人,務要知人,乃能不後不先。彼之力有多大,我之意仍與其相合,彼增我亦增,彼減我亦減。累黍不差,不給彼有絲毫用力之餘。彼在上無處使勁,在下無處得力,我趁勢入之,接定彼勁,彼自能跌出不言而喻矣。

能粘得住人,然後能吸得住人,使之不能走脫。能吸得住人,然後能隨意牽引得人進而使之落空。若要將物漂出,務要往下加以浮物之力,斯其根自斷,力無生根立足之地,如江海浮舟則自然浮得起彼身;彼身既已浮起,然則隨漂即出,極能輕鬆也。須切記:借力打入須斷彼之根,彼之根未斷,則力未借著而不能發;能斷彼之根,打人才能省力而清脆,乃能使人心悅誠服。若要將彼跌空,須加以掀起之意,隨引隨化隨蓄一氣呵成,則自然能使彼猶如跌入深淵一般而落空,其勁全為我接定所掌握;彼身既已騰空而勁力全為我所借盡,然則一呼即出,遠近多少,取之何樣拋跌,順勢能及。此即所謂“借力打人”,仍是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妙也。

平日行工,一動勢須問問是否有空松圓活之趣,精神能否支撐八面。能支撐八面,萬能八面轉換。氣須存養涵蓄不使上浮,以直養而無害。氣勢須貫注於兩膊,形於手指。周身須通暢飽滿,節節貫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無一寸不是如此,行氣才能如九曲珠無微而不到。氣如車輪,樞紐在腰。彼挨我何處,我氣即行往何處,何處即分虛實。虛便是陽,實即是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乃能以虛實制人。切記:須以己之虛去探彼勁之實,勿要用已之實而使彼知已。因敵變化須走內勁而不可露形跡,勁由內換而使人莫測,彼只能挨我之虛,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實,無從得力也。此即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虛實制人,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乃能一往無敵,斯是太極拳之妙也。

總而言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是以意使技,而非以力能成技也。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動中須有靜,動者才能不慌不亂,乃能依法行工;靜則俱靜,靜中須有意存(即有預動之勢),靜者才能達於勁斷而意不斷,乃能一觸即發。開中寓合,則開者還能再開;合中寓開,則合者還能再合。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虛實宜分清楚,虛實的變化全在內而不在外。在內者,勁換而不露痕跡,勁走而人莫知,乃能隨接隨轉。由得機得勢,及舍己從人;由舍己從人,及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及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俱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准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根,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隔斷續。一舉一動須達於無角無棱,無有凹凸,無有缺陷的要求。若能達此境界,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乃能無懈可擊。以意行氣,以氣運勁;意往上升,氣往下沉;動者,氣轉也。先在心,然後便能施於身。日久功深,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為合為蓄為收;呼,為開為發為放。只要依法求之,就能逐漸地做到物來順應,敏感自得;進者,便能達於“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若到此境界,則無所謂內外,無所謂不對,一舉動則無不恰合法度,形神皆忘;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心應手;如響斯應,疾如電掣。“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則無不隨心所欲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