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還記得著名的《聊齋》《長生殿》嗎?原來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清初的學者提倡實踐精神, 清初的文學家也大抵如此。 長洲(江蘇吳縣)有個徐增, 說金聖歎是“至人無我”。 這“至人無我”四字, 也可以代表清初主要的小說家、戲劇家的思想和創作。

金聖歎(1608-1661)也是長洲人, 是清初傑出的文藝批評家。 他評點過《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和《西廂記》, 並稱讚它們為“六才子書”。 尤其是評點《西廂記》和《水滸》, 明快如火、辛辣如吏, 筆如躍、句如舞, 批判僧尼的逃避現實, 譏訕士大夫的喪失節氣, 稱讚武松的正直敢為, 謳歌施耐庵的分明愛憎。 他主張批評小說, 首先要弄清作者的寫作動機, 站在作者的寫作高度來檢驗其客觀後果。

在小說的寫作與欣賞上, 他總結出許許多多的技巧和方法, 如《西廂記》中有“烘雲托月法”、“移堂就樹法”“月渡回廊法”等等, 《水滸》中有“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欲合故縱法”等等。 他是個文藝批評家, 但他卻不高踞於人民大眾之外, 而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 接近各種不同的人, 從他們的身上吸取豐富的營養和巨大的力量。 徐增說, 金聖歎有一種崇高的忘我精神:遇上酒人, 他能“曼卿轟飲”;遇上詩人, 他能“摩詰沉吟”;遇上劍客, 他能“猿公舞躍”;遇上棋手, 他能“鳩摩布算”。 碰見道士, 他“鶴氣沖天”;碰見和尚, 他“蓮花繞座”;碰見辯士, 他“珠玉隨風”;碰見靜人, 他又可以“木構終日”。 跟老人一起, 他能夠“婆娑起舞”;跟小孩一起,
他又能“啼笑宛然”!金聖歎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如果自己能再活20年, 那麼, 他就能再批幾十本書。 批寫的時候, 手腕似乎都脫白了。 這也可見他的勤奮。 順治十八年(1661)8月7日, 他被清朝統治者處死于江寧的三山街, 原因是他也參加了旨在反抗吳縣縣令任惟初對人民的敲詐勒索而進行的哭廟活動, 並寫了“哭廟”之文。 這更說明:清初的文學家, 敢於面對現實, 敢於替大眾說話。

清初還有一個著名小說家叫蒲松齡(1640-1715), 是山東淄川人, 著有《聊齋文集》, 不僅談論學術, 而且談論時務。 他的小說《聊齋志異》, 表面上談的妖狐鬼怪, 文字中也宣揚了一些因果報應、忠孝節義的封建糟粕, 但是, 卻委婉曲折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敗, 擇擊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肯定了純真的愛情, 同情了人民的不幸。 《席方平》等篇, 把清初官吏的貪婪情況, 生動地暴露出來;《林四娘》、《公孫九娘》等篇, 則表達了作者對明朝的懷念, 對清朝的厭惡。 《聊齋志異》一共431篇, 每篇文字, 長短不拘, 《娃曲》一篇最短, 才60字。 它繼承了歷代志怪、傳奇等文言小說的傳統, 集了它們的大成, 合了唐、宋傳奇之詳與漢、魏、六朝志怪之簡。 《聊齋志異》賦予了那些妖狐鬼怪以真實的人情味, 甚至使廣大讀者, 幾乎忘掉了它們是“異類”。 後來的紀昀, 寫的《閱微草堂筆記》, 也是受的《聊齋志異》的影響。 蒲松齡71歲才成為貢生, 以前一直“屢試不中”, 在農村裡教書, 接觸農民。 他寫《聊齋志異》, 不僅源于村中廣大農民的流傳故事, 而且, 還向外地的朋友書信求索、往來接聽。
這也可見, 清初作家們不脫離實際、不脫離人民的風格。

清初最活躍的文藝創作, 是詩歌和戲曲。 戲曲方面, 元時的雜劇雖然此時已成了餘響, 但作者仍相當地多, 其中以洪昇(1645一1704)和孔尚任(1648-1718)為最有名。

洪昇是浙江錢塘人, 寫過不少傳奇戲, 如《回龍院》、《回文錦》等, 但曲、文皆美的, 還數《長生殿》。 《長生殿》初名《沉香亭》、《舞霓裳》。 洪昇寫它, 花了十幾年的時間, 三易其稿。 《長生殿》敘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共五十出。 開場一出, 作者通過《滿江紅》一詞, 宣佈寫的是“真心到底”、“精誠不散, 終成連理”、“感金石、回天地、昭日月、垂青史”的愛情故事。 全戲從定情、密誓、埋玉, 一直寫到月宮團圓, 從生寫到死, 從人間寫到天上, 從悲寫到喜。

詞曲清麗淒切, 人物栩栩如生。 戲中, 有天寶年間宮廷的荒淫腐朽, 有楊國忠的專擅誤國, 有貴妃姊妹的淫蕩, 有邊鎮將領的跋扈, 有降官降吏的無恥, 還有統治階級內亂所帶給廣大農民的痛苦和災難。 作者在戲中, 還點明:統治者們的“朱甍碧瓦, 總是血膏塗”, 因此, 內容是深刻的。 人物形象的刻畫上, 作者也敢於打破傳統的偏見, 拋棄了關於楊貴妃與安祿山關係曖昧的說法, 使楊貴妃的形象遠勝於歷來文藝作品中所描寫的形象了。 《長生殿》一上演, 就博得了觀眾們的熱烈讚賞, “酒社歌樓, 非此劇不演”、“纏頭為之增價”。 康熙二十八年, 就連順治皇后的忌日(死日), 某家也演此戲, 結果, 觀者、作者, 統統得了個“大不敬”的罪名。 看戲的趙執信、查慎行等被除籍、罷官。洪昇本人從此終生不遇,康熙四十三年(1704)過烏鎮,喝醉了酒,失足落水而死。

與洪昇同時,山東曲阜的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孫),居然敢寫“現代戲”。他聽自己族人方訓說:南明福王時,名妓李香君見國破家亡,以面血濺扇,有個叫楊龍友的,就將此血在扇上點成桃花。於是,他就將此事情節擴大發展,編出劇本《桃花扇》來。《桃花扇》以濃豔哀傷的詞、曲,描寫了江南名士候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暴露了南明福王小朝廷中政治的腐敗、官僚間的傾軋、馬阮集團的可惡,揭露了他們監禁愛國者、迫害無辜的罪惡,歌頌了史可法的耿耿孤忠。對李香君的姿容、才藝、理想、愛國精神的描寫,實質上是對廣大下層人民的謳歌。對南明小朝廷腐敗情況的揭露,揭示了它失敗、滅亡的原因。而劇的末出,作者更借蘇昆生之口,唱出了明朝遺子悠悠不盡的亡國之痛和廣大人民對於山河殘破的無限惋惜之情。那詞有: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樓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槁。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詩,和南明福王政權的滅亡曲,在作者龍飛鳳舞的筆下,融合為一了。

看戲的趙執信、查慎行等被除籍、罷官。洪昇本人從此終生不遇,康熙四十三年(1704)過烏鎮,喝醉了酒,失足落水而死。

與洪昇同時,山東曲阜的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孫),居然敢寫“現代戲”。他聽自己族人方訓說:南明福王時,名妓李香君見國破家亡,以面血濺扇,有個叫楊龍友的,就將此血在扇上點成桃花。於是,他就將此事情節擴大發展,編出劇本《桃花扇》來。《桃花扇》以濃豔哀傷的詞、曲,描寫了江南名士候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暴露了南明福王小朝廷中政治的腐敗、官僚間的傾軋、馬阮集團的可惡,揭露了他們監禁愛國者、迫害無辜的罪惡,歌頌了史可法的耿耿孤忠。對李香君的姿容、才藝、理想、愛國精神的描寫,實質上是對廣大下層人民的謳歌。對南明小朝廷腐敗情況的揭露,揭示了它失敗、滅亡的原因。而劇的末出,作者更借蘇昆生之口,唱出了明朝遺子悠悠不盡的亡國之痛和廣大人民對於山河殘破的無限惋惜之情。那詞有: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樓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槁。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詩,和南明福王政權的滅亡曲,在作者龍飛鳳舞的筆下,融合為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