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湖北:多措並舉重振戲曲“大碼頭”

新華社武漢6月26日電湖北省近年來多措並舉振興漢口戲曲“大碼頭”, 為中國戲曲在這片土地的繁榮、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又一個春天。

從戲曲發源地到戲曲“集散地”

江城武漢, 物華天寶, 多元薈萃。 從花鼓楚腔到“二黃”漢調, 從京劇、越劇到黃梅戲, 都能夠在這裡找到源流。 在這片熱土上繁榮起來的戲曲文化, 不僅使湖北成為曾擁有32個戲曲劇種的“戲曲大省”, 也使漢口在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成為與京、津、滬齊名的戲曲“大碼頭”。

為了重振武漢戲曲“大碼頭”的輝煌, 近年來湖北省接連舉辦了中國藝術節、中國京劇節、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等系列活動。

武漢市也面向全國進行邀演、展演、交流, 京劇“南下”、地方戲“飆戲”、名伶彙聚, 在荊楚大地上開辦了一場文化“盛宴”。

從今年起, 湖北將每年舉辦戲曲票友大賽, 開播戲曲競技類電視節目《戲曲好聲音》, 全國80台小劇場戲曲優秀劇碼也將在湖北重點城市展演。 武漢市將定期舉辦系列戲曲藝術研討和藝術評論等活動, 推動戲曲劇本創作、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

湖北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支持演出交流活動, 全省各地安排專項經費共推文化中心建設。 同時, 將加快“全國戲曲演出交流中心”的建設, 中心將展示名家名角, 聚集名劇名團, 以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從京劇引領到多劇種百花齊放

重振戲曲“大碼頭”, 貴在出人、出戲、出精品。

湖北省京劇院作為國有院團的代表, 充分發揮示範性、導向性作用, 有力地促進京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呈現出“優秀劇碼不斷流, 表演人才不斷檔”的局面。

“二度梅”得主朱世慧2005年出任湖北省京劇院院長, 就提出“出人才、出劇碼、出精品”。 他說, “一個劇院沒有流派, 沒有尖子人才, 就不能稱其為大團。 ”10年來, 湖北省京劇院先後請進近百位著名藝術家為青年演員們授藝, 還選送演員到京、津、滬取經, 全院已形成10多個藝術流派, 培養了4個年齡段的人才梯隊。

2016年, 湖北省京劇院赴韓國、澳大利亞、英國將京劇傳統劇碼《遊湖》《三岔口》《霸王別姬》等劇碼帶出國門。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說,

她最上心的要屬劇院與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聯合開辦的楚劇、漢劇和黃梅戲3個定向班、160名學員, 其中漢劇班更是打破十年來未招新生的局面。

從劇院展演到戲曲進校園、進課堂

重振戲曲“大碼頭”, 需要不斷培養後輩、培育市場, 使兩者相輔相成、良性迴圈。

武漢市屬文藝院團啟動“天天演”工程, 現有的八大院團每週末都要固定演出兩場, 每年大約演出600場, 演出劇種涵蓋京劇、漢劇、楚劇, 還經常邀請和吸納外地院團參演。

“從前大多數是白頭發的觀眾, 如今黑頭發的觀眾越來越多。 ”湖北省京劇院演員萬曉慧告訴記者, “年輕觀眾看戲就像看演唱會一樣熱情洋溢, 看得起勁時站起來歡呼鼓掌, 我們演得也更加帶勁。

與此同時, 湖北全面鋪開戲曲“進校園”“進課堂”活動。 2016年6月至今, 全省開展的戲曲“進校園”演出已達5200場, 基本實現全省全覆蓋。

通過這項活動, 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們對於京劇行當、聲腔等專業知識等有了系統地學習, 戲曲舞臺的“聚光燈”被再次點亮。 從“知戲”到“懂戲”“愛戲”, 戲曲的種子開始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開花、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