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A股被納入MSCI專題分析:A股入MSCI成功,提升“超級品牌”指數配置價值

三因素促使A股第四次闖關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功。 6月21日淩晨,MSCI宣佈從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符合我們研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的判斷。 本次A股成功入摩原因歸結為:1)滬深股通替代QFII/RQFII作為外資進出A股市場的通道,打破了資本贖回的限制;2)停牌新規有效以及對金融產品預先審批限制的放寬;3)國際投資者意識到A股市場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定稿新方案:成分股擴大到222支,分兩步納入,集中于“金融、泛消費”板塊。 1)最新方案中包含的成分股為222支,是從中國A股國際指數成分股中除去中等市值、非互聯互通可交易股票以及有停牌限制的標的後得到的,由於納入了很多大市值AH股,其在MSCIEM中的權重由0.5%上升到0.73%;2)在現有情況(滬深股通每日有260億限額)來看,A股納入MSCI指數計畫分兩步實施(2018年5月和8月),以緩衝滬股通和深股通當前尚存的每日額度限制,未來如果額度限制進一步放開,MSCI可能一次性納入5%的比例;3)成分股在金融板塊占比最高(40.11%),泛消費次之(24.26%),兩個板塊涵蓋了大部分權重。

動態來看,金融板塊的權重增加近一半,其他大部分行業權重都受到了稀釋。

理論測算,假設初始權重5%一次性實施,將帶來增量資金約為158億美元。 按初始一次性納入比例5%測算,最新方案中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國指數、亞洲(除日本)指數、全球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分別為0.73%、2.47%、0.87%、0.1%;規模方面,初始一次性納入5%時,MSCI新興市場、亞洲(除日本)市場、全球市場、中國指數共將為A股帶來增量規模約1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千億。

參考臺灣和韓國納入MSCIEM的歷程,預計短期更多的是對風險偏好的影響,積極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資金面影響,中長期有利提升機構投資者占比、人民幣國際化。 一方面考慮到主要藍籌成分股指數的漲幅已部分反映了市場對此次事件偏樂觀預期;另一方面考慮到按照MSCI批准成分股指數到實際調整指數的時間跨度,增量資金在2018年二季度前後才會入市A股,此外理論增量資金總額相對於A股目前融資餘額規模(8670億)和一天的A股成交金額(4000-6000億)規模來講,實屬“杯水車薪”。

由此短期而言,積極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資金面的影響。 中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指數體系將推動國際資金配置中國市場,促進A股國際化。

外資機構配置A股,主要聚焦“稀缺、績優、具備超級品牌價值”的公司。 潛在納入MSCI的222支成分股均為大盤藍籌股,在“消費、金融”等板塊占比較大。 考慮到後續隨著外資機構(QFII/RQFII)陸續的進入A股,主要聚焦“稀缺、績優、具備超級品牌價值”的公司,相應的我們給予“超級品牌指數”一定的估值溢價,具體成分股參見圖表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