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眾安保險2月被保監會處罰,現帶病闖關後果未知

2013年成立的眾安保險, 因為背靠螞蟻金服、騰訊、中國平安等大佬, 加上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的標籤, 以及要以新型的保險模式摒除舊有保險的弊端的探索,

成為行業內大家關注的重點企業。 特別是最近又傳出其即將赴港IPO的消息。

自從員工持股計畫落地, 以及眾安A輪融資之後, 一直都有上市傳聞流出。 去年就有業內傳聞稱眾安要在A股上市, 當時傳出的其IPO規模就在20億美元。 只不過不知道是否因劉士余主席一直在強調嚴控IPO上市企業的品質, 加上A股融資情況並不樂觀, 傳聞就只成為了傳聞。

一年之後, 業內又有消息傳眾安“擬提速在香港IPO, 目標第三季掛牌, 計畫向數家戰略投資者出售5%-10%股權並已委任瑞信、摩根大通及瑞銀3家國際頂級投行作為上市保薦人, 集資規模高達20億美元(至少融資10億美元)”。 繼之前的A股上市傳聞, 此次赴香港上市的消息釋放的具體資訊更多似乎可信度更高。

不過, 在2月份剛剛被保監會處罰過的眾安保險, 這次赴港IPO闖關結局仍然莫測。

保險行業競爭激烈, 品牌或成眾安短板

在兩年內不斷傳出IPO傳聞, 對於眾安對大規模融資的迫切, 基本上可以是“實錘”了。 之前就有不少業內分析稱眾安著急IPO一部分原因是出於目前的股東有人想要退出。 不管這個猜測是否是真實的, 對於股民來說, 眾安是否能夠實現長久性持續增長才是關注的重點。

相對於已經經營幾十年的傳統保險公司來說, 眾安保險還是一個新興事物, 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 後續的發展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管是在投資者還是在眾安保險面向的目標使用者群體心中,

在激烈的保險行業競爭裡, “新興事物”這個標籤, 給眾安帶來關注度的同時, 也給它在用戶心裡打上了“待驗證”的問號。 對於其業務模式發展前景和品牌的質疑, 可能成為眾安發展的最大阻礙。

我們可以看到, 目前所謂的互聯網保險模式探索, 還只處在一個比較簡單的管道結合。 自從2015年互聯網保險元年之後, 互聯網對保險管道的變革, 是這兩年最大的變化。 從完全的線下代理模式, 轉變到現在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轉向了“線上官網+協力廠商保險超市+流量場景”的銷售模式。

而對於眾安保險來說, 因為背靠幾個大金主, 流量場景很快成為其增長的主要來源。 根據媒體曝光, 淘寶的退運險是眾安業務的重中之重,

占到全部業務的30%以上, 第二塊大業務, 是依託于股東方攜程的航空意外險。 這兩個險種大家都不陌生, 現在也基本上是互聯網保險突破傳統保險行業業務邊界的“典型”。

但是直到現在, 眾安的發展模式也沒有突破流量場景。 不管是在險種的拓展還是在管道的突破上, 和眾多老牌保險企業競爭中, 並沒有持續表現出特別的優勢。 根據眾安保險披露的年報資料顯示, 2014-2016年, 其業務收入分別為8億、23億、34億, 業務增速從近200%降至50%。 2016年淨利潤只有不足1000萬元, 下滑70%。 而且淨利潤的增長主要都來自於投資收益, 而並非主營業務。

可見, 眾安的主要保險業務還是還是在“吃老本”, 靠著股東們的流量場景發展, 而長期依靠淘寶的退貨險和股東旗下其他業務並不能成為眾安持續增長的保障。

按照資料測算, 僅在航意險業務中, 每1億元保費中需要給互聯網平臺的手續費就高達9000萬元以上, 成本高的同時, 也存在高風險, 高度依賴股東平臺。

拓展險種擴大市場成為當務之急, 但是 在實際的競爭中, 品牌說服力不足, 成為眾安保險發展的一大短板。 在實際的市場競爭中, 並不是完全的以價格決定輸贏。 對於使用者來說, 對於需要長期提供保障的保險業務選擇上, 一家持續提供幾十年服務的大公司和新興保險企業眾安比起來, 當然是有幾十年歷史的公司更值得信賴。 而眾安在品牌建設上還不夠強, 品牌認知度以及認知度對用戶決策產生的影響力, 可能將是眾安後續發展的一個門檻。

所以在具體業務拓展上,眾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只能通過讓利、返利的方式來吸引使用者。之前2月份被保監會處罰,就是因為違法規定給用戶輸送利益。起因是眾安保險車險業務違規,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間,眾安保險通過PC官網、手機官網等自有管道開展商業車險業務過程中,存在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返還合同以外其他利益的行為,累計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贈送各類禮金、禮券4.57萬元,涉及保單133筆。

而此前,眾安保險用戶推薦別人購買能夠拿到高傭金的問題回饋,也被廣泛傳播。只是,單純的讓利和返利的推廣模式並不可持續,根據年報資料顯示,眾安2017年一季度虧損就高達三億。

行業發展不成熟,核心競爭力不顯

對於互聯網保險,之前行業內的討論基本達成的認知是,互聯網保險的核心競爭力展現在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風控水準和定價模式,但是目前來看,眾安除了剛開始利用自身的流量場景挖掘,針對傳統保險行業沒有的優勢,推動了特定保險(運費險、航空意外險就是典型)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後,隨後推出的險種,產品設計能力上並沒有全面體現互聯網保險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固然是經營範圍的限制,一方面,也是互聯網保險本身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不確定發展路徑裡。互聯網保險整體行業發展不成熟,作為典型代表的眾安保險,提供的服務也並沒有展現其核心競爭力。

保險是一個保障行為,通過前期的投入,分攤未來風險的契約互助。既然是契約式互助,在投保的時候,用戶關注的就是對方在契約期內的履約能力。儘管拿到保險牌照說明在保監會的監管下,眾安的賠付能力是有背書認證的,但是對於用戶來說,在購買一個長期保障品的決策中,業務的可持續性和業務方的背景將會是重要的因素。對於短期保障的險種,像是運費險這種週期短的消費險,隨便什麼保險公司都無所謂,但是類似車險、健康險、財產險,這些涉及到大保額、長期保障的險種來說,相對於興起才沒有幾年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傳統的保險公司看起來顯然更有保障。

在品牌沒有足夠說服力的時候,就需要公司提供有說服力的產品。而眾安保險提供的險種在產品設計能力上目前仍未發揮優勢,未對用戶產生足夠的說服力。拿眾安之前非常火的尊享e生這款產品來說,99元起就能享受百萬級的醫療保障,癌症保障加倍,社保外用藥自費藥可醫報銷,不設置分項目賠付限額等等好處,狠狠刷了不少人的螢幕。

但是拋開這些行銷時突出的關鍵點,深入的瞭解了這款產品之後,可能很多人發現,原來看起來很美的產品其實並沒有那麼美。真實的賠付場景中,需要除掉社保之後自費部分超過1萬以上的才能夠報銷,而且這款保險的健康門檻非常高,按照其有求,不接受任何既往症,篩掉了40-60種既往病史,網銷加上沒有人工核保,有任何健康問題可能都會被不建議購買,可能不少人購買之後到了理賠期才發現投保人不符合投保條件,錢白交了!加上這款產品在宣傳時對於保證續保這個問題上存在混淆,對於目前大部分對保險並沒有深入研究的普通用戶來說,這些問題都是會增加後期產品投訴率的大問題。

這也造成了互聯網保險進入一個發展瓶頸,使用者更傾向於購買短期、非核心保障險種,對於需要長期提供保障的重疾、人壽、財產等等險種,更願意選擇老牌保險公司。這對於互聯網保險的長期發展並非利好,如何打破用戶的顧慮,提供有說服力的產品,是眾安保險為代表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排在IPO計畫之前需要解決的更重要的問題。

此外,無秘中也有人爆料,眾安保險內部將有大事發生,可能與高管有關,如果爆料屬實的話,這無疑也對此刻的眾安保險產生重大的影響。

所以在具體業務拓展上,眾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只能通過讓利、返利的方式來吸引使用者。之前2月份被保監會處罰,就是因為違法規定給用戶輸送利益。起因是眾安保險車險業務違規,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間,眾安保險通過PC官網、手機官網等自有管道開展商業車險業務過程中,存在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返還合同以外其他利益的行為,累計向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贈送各類禮金、禮券4.57萬元,涉及保單133筆。

而此前,眾安保險用戶推薦別人購買能夠拿到高傭金的問題回饋,也被廣泛傳播。只是,單純的讓利和返利的推廣模式並不可持續,根據年報資料顯示,眾安2017年一季度虧損就高達三億。

行業發展不成熟,核心競爭力不顯

對於互聯網保險,之前行業內的討論基本達成的認知是,互聯網保險的核心競爭力展現在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風控水準和定價模式,但是目前來看,眾安除了剛開始利用自身的流量場景挖掘,針對傳統保險行業沒有的優勢,推動了特定保險(運費險、航空意外險就是典型)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後,隨後推出的險種,產品設計能力上並沒有全面體現互聯網保險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固然是經營範圍的限制,一方面,也是互聯網保險本身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不確定發展路徑裡。互聯網保險整體行業發展不成熟,作為典型代表的眾安保險,提供的服務也並沒有展現其核心競爭力。

保險是一個保障行為,通過前期的投入,分攤未來風險的契約互助。既然是契約式互助,在投保的時候,用戶關注的就是對方在契約期內的履約能力。儘管拿到保險牌照說明在保監會的監管下,眾安的賠付能力是有背書認證的,但是對於用戶來說,在購買一個長期保障品的決策中,業務的可持續性和業務方的背景將會是重要的因素。對於短期保障的險種,像是運費險這種週期短的消費險,隨便什麼保險公司都無所謂,但是類似車險、健康險、財產險,這些涉及到大保額、長期保障的險種來說,相對於興起才沒有幾年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傳統的保險公司看起來顯然更有保障。

在品牌沒有足夠說服力的時候,就需要公司提供有說服力的產品。而眾安保險提供的險種在產品設計能力上目前仍未發揮優勢,未對用戶產生足夠的說服力。拿眾安之前非常火的尊享e生這款產品來說,99元起就能享受百萬級的醫療保障,癌症保障加倍,社保外用藥自費藥可醫報銷,不設置分項目賠付限額等等好處,狠狠刷了不少人的螢幕。

但是拋開這些行銷時突出的關鍵點,深入的瞭解了這款產品之後,可能很多人發現,原來看起來很美的產品其實並沒有那麼美。真實的賠付場景中,需要除掉社保之後自費部分超過1萬以上的才能夠報銷,而且這款保險的健康門檻非常高,按照其有求,不接受任何既往症,篩掉了40-60種既往病史,網銷加上沒有人工核保,有任何健康問題可能都會被不建議購買,可能不少人購買之後到了理賠期才發現投保人不符合投保條件,錢白交了!加上這款產品在宣傳時對於保證續保這個問題上存在混淆,對於目前大部分對保險並沒有深入研究的普通用戶來說,這些問題都是會增加後期產品投訴率的大問題。

這也造成了互聯網保險進入一個發展瓶頸,使用者更傾向於購買短期、非核心保障險種,對於需要長期提供保障的重疾、人壽、財產等等險種,更願意選擇老牌保險公司。這對於互聯網保險的長期發展並非利好,如何打破用戶的顧慮,提供有說服力的產品,是眾安保險為代表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排在IPO計畫之前需要解決的更重要的問題。

此外,無秘中也有人爆料,眾安保險內部將有大事發生,可能與高管有關,如果爆料屬實的話,這無疑也對此刻的眾安保險產生重大的影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