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庭堅是如何得到洮硯的?想不到,原來是他幫了忙

凝在洮硯邊上的文人眼神

文/北野

收藏名家說起洮硯, 均會屢屢提起北宋大詩人黃庭堅。 黃庭堅, 字魯直, 工詩善書, 詩與蘇軾齊名, 後世並稱“蘇黃”, 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 後世並稱為“宋四大家”。 這位八歲時就寫出了“若問舊時黃庭堅, 謫在人間今八年”的大才子, 除詩藝書法超凡絕倫外, 還是一位奇石鑒賞收藏大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 時年三十四歲的黃庭堅帶著兩名隨從淒淒惶惶地離了京師。 是年, 黃庭堅因政見觸逆權貴被罷免了國子監教授之職, 而後謫貶至江西太和縣任知縣。 黃庭堅一行跋涉在古老的硤州大地的山林中,

即今湖北宜昌西部的夷陵山區時, 山路艱難, 疲憊交加, 沿途黛山秀水和芳草鮮花竟不能提起兩名隨從的興致, 二人神情沮喪, 唉聲歎氣。 黃庭堅卻心緒澄寧, 神情篤定, 赴任途中觀山賞水, 時而凝神遠望, 時而吟哦詠歎, 大有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 臨清流而賦詩”的清興雅意。

黃庭堅

一日, 行至一山澗, 卻發現一塊書本大小的奇特石頭。 此石乍看上去像塊方形厚書, 奇特之處在於石塊中間有一個白色的石筍狀圖案, 呈圓錐形, 一頭尖一頭寬, 似由一格一格的氣囊相套而成。 黃庭堅大奇, 稱之“書石”, 命隨從帶至太和。 至太和縣知縣任上, 黃庭堅冗務之餘, 便拿出那塊書石細加玩賞, 而後便在書石之側鐫刻了四句詩:“南崖新婦石, 霹靂壓筍出。 勺水潤其根, 成竹知何日。 ”下面落款處署名“庭堅”, 並在句末加蓋了自己的篆章。 九百多年之後, 這塊“書石”在江蘇民間被人發現, 後收藏于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專家鑒定, 黃庭堅收藏的這方書石極為是極為珍貴的化石,

名為“中華震旦角石”。 由於刻有黃庭堅的詩文, 專家推測, 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被人類收藏的化石標本。 那麼, 黃庭堅便是中國第一位的“鑒石愛好者”。

黃庭堅任太和知縣時, 為人平易寬和, 大有循吏之風。 據《宋書·黃庭堅傳》載, “以平易為治, 時課頒鹽策, 諸縣爭占多數, 太和獨否, 吏不悅, 而民安之”。 黃庭堅詩書雙絕, 再加政聲良好, 深得當地吏民敬服愛戴。 太和縣有一個名為爵譽的村莊, 村民康姓居多。 據傳由仁宗皇帝趙禎親筆禦書賜予村名, 合村康氏皆為名門望族人家後裔。

洮硯老坑喇嘛崖

一日, 爵譽村康氏族長找到了黃庭堅, 提出願出重金恭請書法名家黃庭堅為康氏孝德祠堂抄寫族譜。 黃庭堅起初沒有答應, 康氏便奉上一方奇石, 但見此石色澤碧綠, 雅麗珍奇, 質堅而細, 晶瑩如玉。 黃庭堅雙眼一亮, 接過奇石細細摩玩不已, 經詢始知此石名為洮河石, 便欣然答應為康氏宗祠抄寫族譜。 黃庭堅自幼熟讀柳公權《論硯》, 知道用洮河石鐫刻成硯, 便是天下四大名硯之一的洮河石硯,

後世簡稱洮硯。

洮硯

柳公權曾雲:“蓄硯以青州為第一, 絳州次之, 後始端、歙、臨洮”。 於是, 黃庭堅筵請名匠用此石雕刻一方硯臺。 硯臺雕成, 但見石色端凝, 綠靛如藍, 瑩潤如玉, 添水硯墨, 竟發墨不減, 儲墨久潤。 黃庭堅興致大增, 遂命隨從家僮硯墨,康氏族長讀譜,自己揮毫書錄。未至兩日而族譜書成,四方文人墨客素聞黃庭堅大名,聞聽族譜書成便雲集太和縣府邸競先一睹縣太爺書錄的族譜風采。名硯名家書名譜,一時成為太和縣的一段盛事佳話。黃庭堅得名硯書名譜遍得名家之贊,心情奇好,便乘著酒興寫下了《試硯》一詩——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見《豫章黃先生文集》)

這便是大詩人黃庭堅得到的第一方洮硯。這一年是元豐五年( 1082年),由於此時宋神宗趙頊發兵五路攻伐西夏,康氏後人隨兵馬大帥李憲出征,經臨洮,翻越馬銜山,至榆中康古城,大敗西夏,攻克蘭州。大軍屯兵洮河南岸時,康氏後人得洮河石,帶至家鄉,族長遂將此石獻給黃庭堅。

洮硯工匠張克俊 王玉春在喇嘛崖尋找洮硯石

說來合當有此奇緣,西北隴右(甘肅)洮河之濱出產的洮硯,竟然和贛鄱大地的江南西道(江西)修水縣的大詩人黃庭堅發生了密切的淵藪。於是,洮硯之名再度天下盛傳。

元豐八年(1085年),黃庭堅離了江西太和縣,抵京師任職。和六年前悽惶孤單的離開京師的情形大不一樣,太和邑民在爵譽村康氏族長的帶動下舉境載道而送,很是風光。這一年,適值黃庭堅書錄康氏族譜剛過三年,神宗皇帝聞黃庭堅政績顯赫,文才出眾,遂任以秘書省校書郎將之召入京師,後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重返京師,和朝中工部員外郎王欽臣相處甚怡。王欽臣,字仲至,河南商丘人,其任陝西轉運副使時,曾隨同大將軍王韶征戰洮州,後來,王韶成為洮州一帶的最高首領。當時的洮河石已作為地方土產由部落首領獻給王韶,王欽臣也因之將一些洮河石帶回京師。王欽臣羡慕黃庭堅文才品德,便將一些洮河石和黃玉印材作為禮物贈與黃庭堅,黃庭堅想起太和縣任上得到的那方洮河石,倍感此等禮物極為珍貴,便寫詩《以古詩謝王仲至惠洮河礪石、黃玉印材》誠表答謝之情——

洮礪發劍貫虹日, 印章不琢色烝粟。 磨礱頑頓印此心, 佳人詩贈意堅密。佳人鬢雕文字工, 藏書萬卷胸次同。 日臨天閑豢真龍, 新詩得意挾雷風。 我貧無句當二物, 看公倒海取明月。

此首古風共五聯十句。首聯稱讚“洮礪”“印章”禮物的不同尋常,次聯“印此心”“意堅密”極言二人之間感情深厚。第三聯和第四聯則讚揚王欽臣“藏書萬卷”“新詩得意”,最後一聯“我貧無句當二物,看公倒海取明月”以誇張的手法謙恭地說自己才弱句貧難當珍貴“二物”。而王公拿此“二物”饋贈,如同“倒海取明月”即將海水倒過來取出映照于海底的明月一般,珍貴之極。全詩極力感佩王公饋贈的禮物之隆和二人的感情之醇。

洮河流域

是年,蘇軾早被朝廷從黃州被召還京師,後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一職。當時,蘇軾在歐陽修的舉薦下,聲名大噪,隱然為北宋文壇領袖。《宋書》載,蘇軾讀到黃庭堅之詩文後,極力讚揚,“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認為黃庭堅之詩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了!在蘇軾如此規格的褒揚之下,黃庭堅“聲名始震”。此後黃庭堅始終與蘇軾交往甚密,親臨東坡教誨,留下了許多唱和的詩篇。時人將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對蘇軾感恩戴德,便將雕刻好的一方洮硯贈與蘇軾。蘇軾非常喜歡,當即書寫了《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並讓人鐫刻於硯臺之側,銘曰“洗之礪、發金鐵。 琢而泓,堅密澤。 歲丙寅,鬥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一日,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等文士在東坡之府吟詩酬唱之際,蘇軾拿出鐫了銘文的洮硯讓座中文士觀賞,但見銘文所鐫之字遒奇雋秀,字字珠璣,硯臺拙樸沉實似如瑩碧之玉。張耒親自添水發墨,有人展開箋紙,東坡援筆書字一幅,在座文士齊聲喝采,東坡非常高興。眾人極力慫恿黃庭堅亦書字一幅,黃庭堅卻將接過的毛筆遞與邊上的晁補之,晁補之無法推託,便說自己書法拙陋,但逢此名硯發墨,也願一獻書藝。晁補之,字無咎,亦為當世才子,略加思索便在紙箋上寫下了下麵的詩名——

東坡喜為出好礪,洮鴨綠石如堅銅。 從公請礪歸作硯,聞公嘗諫求邊功。

把玩洮硯

眾人見之,喝采之後無不掩口哂嘻而笑,原來,“從公請礪歸作硯,聞公嘗諫求邊功”之句的意思竟然是也想得到一方黃庭堅贈送的洮河石雕刻為硯,並委婉地稱此舉如同“諫求邊功”之德,將永遠銘記於心。、

庭堅自是聰穎之人,晁補之詩意焉能不知?好在于黃庭堅為人寬和大方,得名石也不獨享,就於次日各贈晁補之和張耒一方洮河石。二人極為感佩,珍愛異常。張耒立即以洮河石鐫刻了一方硯臺,命名為“米壺硯”,還寫了一首《以黃魯直惠洮河綠石,作米壺硯詩》——

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千年虎地困沙礫,一日見寶來中州。黃子文章妙天下,獨駕八馬森幢旒。平生筆墨萬金值,奇謀利翰盈篋收。誰持此硯參幾案,風瀾近乎寒生秋。抱持投我棄不惜,副以請詩帛加璧。 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

張耒,字文潛,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其在詩文乃至書法、繪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其為詩繼承中唐白居易宣導的樂府詩風,平白如話,有“語語都在目前”之感。如果說此詩中“黃子文章妙天下,獨駕八馬森幢旒”等句則為詩人間的酬唱時的應景之譽,而“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等句,則盛讚洮硯秀潤雅致,竟然超乎“端溪”“歙州”之硯,結合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洮硯的稱讚,張耒評價洮硯的詩句則顯得極為中肯。

硯臺,別名潤色先生,稱為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因此,大凡文士無不以收藏一方名硯為自己舞文弄墨的傳家之寶。所以,晁補之、張耒得洮河綠石鐫雕為硯臺之後,對黃庭堅感佩有加,並寫詩以道謝忱。

洮河流域的民俗風情

晁補之得到洮河石之後也請人鐫成硯臺一方,並仿東坡之舉於硯臺之側也鐫上一則銘文,銘曰:“洮之崖,端之穀,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硯成,帶至東坡府邸請諸人前來觀賞,並再次寫詩《洮河石》給黃庭堅——

洮河石貴雙趙璧, 漢水鴨頭如此色。 贈酬不鄙亦及我, 刻畫無鹽譽頃國。

晁補之的詩開門見山,直言洮河石貴如趙國雙璧,並盛讚黃庭堅“不鄙亦及我”的饋贈恩德。張耒也在席間極力附和表達謝忱之意。這樣一來,黃庭堅倒有點兒過意不去了,詩人自有詩人的行為方式,於是再次寫詩《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

晁子智囊可以括四海,張子筆端可以回萬牛。自我得二士,意氣傾九州。道山延閣委竹帛,清都太微望冕旒。貝宮胎寒弄明月,天網下罩一日收。此地要須無不有,紫皇訪問富春秋。晁無咎,贈君越侯所貢蒼玉璧,可烹玉塵試春色。澆君胸中過秦論,斟酌古今來活國。張文潛,贈君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請書元祐開皇極,第入思齊訪落詩。

蘭州市場銷售的洮硯

史載,黃庭堅為詩善寫古風,以唐人杜工部為宗,深得其“沉鬱頓挫”之妙。此詩筆力雄奇遒勁,渾然天成,雖然施事用典,卻詞句順達,辭意連綿。更兼清詞雋句湧諸筆端,才氣逼人,連蘇東坡都不禁擊節讚歎。前部分稱讚二士“意氣傾九州”的才華,後部分則勉勵二人運用“洮硯”發墨寫出千古妙文。但是,大量施事用典,“以議論入詩”卻是宋詩的一大弊端。因為這樣的原因,黃庭堅勉勵晁補之“澆君胸中過秦論,斟酌古今來活國”似好理解,而勉勵張耒的句子“請書元祐開皇極,第入思齊訪落詩”就顯得費神費力一些。其實,解開了詩中的用典來歷,詩意自可得到理解。

此中的“元佑”是北宋新君哲宗趙煦當政後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思齊”和“訪落”是兩首詩名,前者為《詩經·大雅》中的《思齊》,後者是《詩經·周頌》中的《訪落》。《思齊》讚頌周文王的功業,《訪落》則讚頌新王即周成王的天子權威。這樣連趕來理解,意為勉勵張耒用如椽巨筆不新君即位後的盛世歌功頌德。試想,處身封建時代裡的詩人士大夫以詩為器為皇帝歌功頌德實為無奈之舉。但是,黃庭堅在詩中將“洮州綠石含風漪”喻為“越侯所貢蒼玉璧”,便是對洮河石硯的真實禮贊。

蘇東坡書法

不料,蘇門學士間的以洮硯為媒介的吟詩酬唱活動卻驚動了另一位文壇名士。此人乃北宋年間極富盛名的大書法家米芾。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大家。米芾書法,用筆俊邁,尤善行書,史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稱。米芾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據傳,宋徽宗在朝堂之上曾賜米芾一方名硯,“即抱硯趨出,餘墨漬袍袖而喜見顏色”(見《春渚記聞》)。文人愛硯,此為通病。蘇軾聞之,便以賞玩為由向米芾提出要借來一觀。米芾礙於“文壇大佬”的名聲,只好忍痛送給蘇軾,但心中不免耿耿於懷。直到蘇老夫子去世,聽說老夫子給兒子的遺囑就是要把這方硯一同入殮。

米芾此時再也沉不住氣了,便登門將硯要了回來。米芾重得此硯,立即題寫跋文,紀錄此事,並在硯臺的背後題寫銘文,標明了所有權。以前人們都以為這不是一方端硯就是一方洮硯。米芾重得後,經過鑒定,既非端硯,也非洮硯,把它定為紫金硯。可見,米芾不僅是書法大家,還是名硯的收藏鑒賞大家。此為贅語,不提也罷。然而,此次蘇門學士的以洮硯為媒介的吟詩酬唱活動使米芾大為動心,於是,就拿出自己收藏的一方名硯在黃庭堅那裡換了一方洮硯,得硯之日,細加賞玩,竟至愛不釋手的地步。米芾在《硯史》一文中,記載對洮硯的評價——

通遠軍覓石硯,石理澀可礪刃,綠色如朝衣,深者亦可愛。久則水波間有墨點,土人謂之“濺墨”。有紫石,甚奇妙,而考者與墨斗,而漫其者滲墨。無光其中者甚佳,在洮河綠石上,自朝庭開熙河始為中國有。赤紫石色玫玉,為硯發墨過於綠者,而不勻淨又有墨者,戎人以礪刀,而鐵色光肥,亦可做硯而堅不發墨。

米芾的評價一出,標誌著洮硯由蘇門學士的喜歡擴大到了整個大宋王朝的朝堂之中。當世書畫收藏大家趙希鵠也來湊熱鬧,在《洞天清録》一文中說——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今有綠石名為洮者,多是澧石之表,或長沙山谷石,澧石潤而光,不受墨,堪作砥礪耳。

就連被蘇東坡稱為“自得之學”的大學者晁說之也加入到洮硯的收藏大軍裡,其在《硯銘》中稱洮硯為“君子之硯”——

惟矩也有隅,惟深也有瀦,策勳于文書。惟重也不反側,惟溫也文明之澤,君子以媲德。西在臨洮,其所從來遠矣!毀璞而求之,成圓器者鮮矣!藏器待時,勿急勿遲,勿抵勿墜,勿盜勿誨。

出自洮河邊上的一方硯臺,就這樣凝聚了大宋帝國諸多文人士子的眼神!自是以後,洮硯身價一哄而起,珍貴無比。洮硯的雕刻技藝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本文作者北野特授權刊載,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作家檔案】

北野,原名程對山,字悟峰,甘肅涼州人。歷任教師、編輯、編輯主任、副主編等職。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甘肅省雜文學會會員,甘肅省地方史 志學會會員,自由撰稿人,獨立傳媒評論者。在《中國文學》《飛天》《雜文報》《甘肅日報》《党建文匯》等報刊發表作品近100多萬字。主編或參編《中華之最年鑒》《甘肅地方辭典叢書》《甘肅政區大典•武威卷》《武威地區志》《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石羊河流域志》等書籍多部。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358030614@qq.com

遂命隨從家僮硯墨,康氏族長讀譜,自己揮毫書錄。未至兩日而族譜書成,四方文人墨客素聞黃庭堅大名,聞聽族譜書成便雲集太和縣府邸競先一睹縣太爺書錄的族譜風采。名硯名家書名譜,一時成為太和縣的一段盛事佳話。黃庭堅得名硯書名譜遍得名家之贊,心情奇好,便乘著酒興寫下了《試硯》一詩——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見《豫章黃先生文集》)

這便是大詩人黃庭堅得到的第一方洮硯。這一年是元豐五年( 1082年),由於此時宋神宗趙頊發兵五路攻伐西夏,康氏後人隨兵馬大帥李憲出征,經臨洮,翻越馬銜山,至榆中康古城,大敗西夏,攻克蘭州。大軍屯兵洮河南岸時,康氏後人得洮河石,帶至家鄉,族長遂將此石獻給黃庭堅。

洮硯工匠張克俊 王玉春在喇嘛崖尋找洮硯石

說來合當有此奇緣,西北隴右(甘肅)洮河之濱出產的洮硯,竟然和贛鄱大地的江南西道(江西)修水縣的大詩人黃庭堅發生了密切的淵藪。於是,洮硯之名再度天下盛傳。

元豐八年(1085年),黃庭堅離了江西太和縣,抵京師任職。和六年前悽惶孤單的離開京師的情形大不一樣,太和邑民在爵譽村康氏族長的帶動下舉境載道而送,很是風光。這一年,適值黃庭堅書錄康氏族譜剛過三年,神宗皇帝聞黃庭堅政績顯赫,文才出眾,遂任以秘書省校書郎將之召入京師,後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黃庭堅書法

黃庭堅重返京師,和朝中工部員外郎王欽臣相處甚怡。王欽臣,字仲至,河南商丘人,其任陝西轉運副使時,曾隨同大將軍王韶征戰洮州,後來,王韶成為洮州一帶的最高首領。當時的洮河石已作為地方土產由部落首領獻給王韶,王欽臣也因之將一些洮河石帶回京師。王欽臣羡慕黃庭堅文才品德,便將一些洮河石和黃玉印材作為禮物贈與黃庭堅,黃庭堅想起太和縣任上得到的那方洮河石,倍感此等禮物極為珍貴,便寫詩《以古詩謝王仲至惠洮河礪石、黃玉印材》誠表答謝之情——

洮礪發劍貫虹日, 印章不琢色烝粟。 磨礱頑頓印此心, 佳人詩贈意堅密。佳人鬢雕文字工, 藏書萬卷胸次同。 日臨天閑豢真龍, 新詩得意挾雷風。 我貧無句當二物, 看公倒海取明月。

此首古風共五聯十句。首聯稱讚“洮礪”“印章”禮物的不同尋常,次聯“印此心”“意堅密”極言二人之間感情深厚。第三聯和第四聯則讚揚王欽臣“藏書萬卷”“新詩得意”,最後一聯“我貧無句當二物,看公倒海取明月”以誇張的手法謙恭地說自己才弱句貧難當珍貴“二物”。而王公拿此“二物”饋贈,如同“倒海取明月”即將海水倒過來取出映照于海底的明月一般,珍貴之極。全詩極力感佩王公饋贈的禮物之隆和二人的感情之醇。

洮河流域

是年,蘇軾早被朝廷從黃州被召還京師,後升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一職。當時,蘇軾在歐陽修的舉薦下,聲名大噪,隱然為北宋文壇領袖。《宋書》載,蘇軾讀到黃庭堅之詩文後,極力讚揚,“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認為黃庭堅之詩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了!在蘇軾如此規格的褒揚之下,黃庭堅“聲名始震”。此後黃庭堅始終與蘇軾交往甚密,親臨東坡教誨,留下了許多唱和的詩篇。時人將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對蘇軾感恩戴德,便將雕刻好的一方洮硯贈與蘇軾。蘇軾非常喜歡,當即書寫了《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並讓人鐫刻於硯臺之側,銘曰“洗之礪、發金鐵。 琢而泓,堅密澤。 歲丙寅,鬥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一日,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等文士在東坡之府吟詩酬唱之際,蘇軾拿出鐫了銘文的洮硯讓座中文士觀賞,但見銘文所鐫之字遒奇雋秀,字字珠璣,硯臺拙樸沉實似如瑩碧之玉。張耒親自添水發墨,有人展開箋紙,東坡援筆書字一幅,在座文士齊聲喝采,東坡非常高興。眾人極力慫恿黃庭堅亦書字一幅,黃庭堅卻將接過的毛筆遞與邊上的晁補之,晁補之無法推託,便說自己書法拙陋,但逢此名硯發墨,也願一獻書藝。晁補之,字無咎,亦為當世才子,略加思索便在紙箋上寫下了下麵的詩名——

東坡喜為出好礪,洮鴨綠石如堅銅。 從公請礪歸作硯,聞公嘗諫求邊功。

把玩洮硯

眾人見之,喝采之後無不掩口哂嘻而笑,原來,“從公請礪歸作硯,聞公嘗諫求邊功”之句的意思竟然是也想得到一方黃庭堅贈送的洮河石雕刻為硯,並委婉地稱此舉如同“諫求邊功”之德,將永遠銘記於心。、

庭堅自是聰穎之人,晁補之詩意焉能不知?好在于黃庭堅為人寬和大方,得名石也不獨享,就於次日各贈晁補之和張耒一方洮河石。二人極為感佩,珍愛異常。張耒立即以洮河石鐫刻了一方硯臺,命名為“米壺硯”,還寫了一首《以黃魯直惠洮河綠石,作米壺硯詩》——

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千年虎地困沙礫,一日見寶來中州。黃子文章妙天下,獨駕八馬森幢旒。平生筆墨萬金值,奇謀利翰盈篋收。誰持此硯參幾案,風瀾近乎寒生秋。抱持投我棄不惜,副以請詩帛加璧。 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

張耒,字文潛,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其在詩文乃至書法、繪畫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其為詩繼承中唐白居易宣導的樂府詩風,平白如話,有“語語都在目前”之感。如果說此詩中“黃子文章妙天下,獨駕八馬森幢旒”等句則為詩人間的酬唱時的應景之譽,而“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等句,則盛讚洮硯秀潤雅致,竟然超乎“端溪”“歙州”之硯,結合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洮硯的稱讚,張耒評價洮硯的詩句則顯得極為中肯。

硯臺,別名潤色先生,稱為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因此,大凡文士無不以收藏一方名硯為自己舞文弄墨的傳家之寶。所以,晁補之、張耒得洮河綠石鐫雕為硯臺之後,對黃庭堅感佩有加,並寫詩以道謝忱。

洮河流域的民俗風情

晁補之得到洮河石之後也請人鐫成硯臺一方,並仿東坡之舉於硯臺之側也鐫上一則銘文,銘曰:“洮之崖,端之穀,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硯成,帶至東坡府邸請諸人前來觀賞,並再次寫詩《洮河石》給黃庭堅——

洮河石貴雙趙璧, 漢水鴨頭如此色。 贈酬不鄙亦及我, 刻畫無鹽譽頃國。

晁補之的詩開門見山,直言洮河石貴如趙國雙璧,並盛讚黃庭堅“不鄙亦及我”的饋贈恩德。張耒也在席間極力附和表達謝忱之意。這樣一來,黃庭堅倒有點兒過意不去了,詩人自有詩人的行為方式,於是再次寫詩《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

晁子智囊可以括四海,張子筆端可以回萬牛。自我得二士,意氣傾九州。道山延閣委竹帛,清都太微望冕旒。貝宮胎寒弄明月,天網下罩一日收。此地要須無不有,紫皇訪問富春秋。晁無咎,贈君越侯所貢蒼玉璧,可烹玉塵試春色。澆君胸中過秦論,斟酌古今來活國。張文潛,贈君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請書元祐開皇極,第入思齊訪落詩。

蘭州市場銷售的洮硯

史載,黃庭堅為詩善寫古風,以唐人杜工部為宗,深得其“沉鬱頓挫”之妙。此詩筆力雄奇遒勁,渾然天成,雖然施事用典,卻詞句順達,辭意連綿。更兼清詞雋句湧諸筆端,才氣逼人,連蘇東坡都不禁擊節讚歎。前部分稱讚二士“意氣傾九州”的才華,後部分則勉勵二人運用“洮硯”發墨寫出千古妙文。但是,大量施事用典,“以議論入詩”卻是宋詩的一大弊端。因為這樣的原因,黃庭堅勉勵晁補之“澆君胸中過秦論,斟酌古今來活國”似好理解,而勉勵張耒的句子“請書元祐開皇極,第入思齊訪落詩”就顯得費神費力一些。其實,解開了詩中的用典來歷,詩意自可得到理解。

此中的“元佑”是北宋新君哲宗趙煦當政後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思齊”和“訪落”是兩首詩名,前者為《詩經·大雅》中的《思齊》,後者是《詩經·周頌》中的《訪落》。《思齊》讚頌周文王的功業,《訪落》則讚頌新王即周成王的天子權威。這樣連趕來理解,意為勉勵張耒用如椽巨筆不新君即位後的盛世歌功頌德。試想,處身封建時代裡的詩人士大夫以詩為器為皇帝歌功頌德實為無奈之舉。但是,黃庭堅在詩中將“洮州綠石含風漪”喻為“越侯所貢蒼玉璧”,便是對洮河石硯的真實禮贊。

蘇東坡書法

不料,蘇門學士間的以洮硯為媒介的吟詩酬唱活動卻驚動了另一位文壇名士。此人乃北宋年間極富盛名的大書法家米芾。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大家。米芾書法,用筆俊邁,尤善行書,史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稱。米芾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據傳,宋徽宗在朝堂之上曾賜米芾一方名硯,“即抱硯趨出,餘墨漬袍袖而喜見顏色”(見《春渚記聞》)。文人愛硯,此為通病。蘇軾聞之,便以賞玩為由向米芾提出要借來一觀。米芾礙於“文壇大佬”的名聲,只好忍痛送給蘇軾,但心中不免耿耿於懷。直到蘇老夫子去世,聽說老夫子給兒子的遺囑就是要把這方硯一同入殮。

米芾此時再也沉不住氣了,便登門將硯要了回來。米芾重得此硯,立即題寫跋文,紀錄此事,並在硯臺的背後題寫銘文,標明了所有權。以前人們都以為這不是一方端硯就是一方洮硯。米芾重得後,經過鑒定,既非端硯,也非洮硯,把它定為紫金硯。可見,米芾不僅是書法大家,還是名硯的收藏鑒賞大家。此為贅語,不提也罷。然而,此次蘇門學士的以洮硯為媒介的吟詩酬唱活動使米芾大為動心,於是,就拿出自己收藏的一方名硯在黃庭堅那裡換了一方洮硯,得硯之日,細加賞玩,竟至愛不釋手的地步。米芾在《硯史》一文中,記載對洮硯的評價——

通遠軍覓石硯,石理澀可礪刃,綠色如朝衣,深者亦可愛。久則水波間有墨點,土人謂之“濺墨”。有紫石,甚奇妙,而考者與墨斗,而漫其者滲墨。無光其中者甚佳,在洮河綠石上,自朝庭開熙河始為中國有。赤紫石色玫玉,為硯發墨過於綠者,而不勻淨又有墨者,戎人以礪刀,而鐵色光肥,亦可做硯而堅不發墨。

米芾的評價一出,標誌著洮硯由蘇門學士的喜歡擴大到了整個大宋王朝的朝堂之中。當世書畫收藏大家趙希鵠也來湊熱鬧,在《洞天清録》一文中說——

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今有綠石名為洮者,多是澧石之表,或長沙山谷石,澧石潤而光,不受墨,堪作砥礪耳。

就連被蘇東坡稱為“自得之學”的大學者晁說之也加入到洮硯的收藏大軍裡,其在《硯銘》中稱洮硯為“君子之硯”——

惟矩也有隅,惟深也有瀦,策勳于文書。惟重也不反側,惟溫也文明之澤,君子以媲德。西在臨洮,其所從來遠矣!毀璞而求之,成圓器者鮮矣!藏器待時,勿急勿遲,勿抵勿墜,勿盜勿誨。

出自洮河邊上的一方硯臺,就這樣凝聚了大宋帝國諸多文人士子的眼神!自是以後,洮硯身價一哄而起,珍貴無比。洮硯的雕刻技藝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本文作者北野特授權刊載,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作家檔案】

北野,原名程對山,字悟峰,甘肅涼州人。歷任教師、編輯、編輯主任、副主編等職。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甘肅省雜文學會會員,甘肅省地方史 志學會會員,自由撰稿人,獨立傳媒評論者。在《中國文學》《飛天》《雜文報》《甘肅日報》《党建文匯》等報刊發表作品近100多萬字。主編或參編《中華之最年鑒》《甘肅地方辭典叢書》《甘肅政區大典•武威卷》《武威地區志》《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石羊河流域志》等書籍多部。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358030614@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