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一天一首古詩詞

鶴鳴

先秦:佚名

鶴鳴於九皋, 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 或在於渚。 樂彼之園, 爰有樹檀, 其下維蘀。 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 聲聞於天。

魚在於渚, 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 爰有樹檀, 其下維榖。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幽幽沼澤仙鶴鳴, 聲傳四野真亮清。 深深淵潭遊魚潛, 有時浮到渚邊停。 在那園中真快樂, 檀樹高高有濃蔭, 下面灌木葉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用來磨玉英。

幽幽沼澤仙鶴唳, 鳴聲響亮上雲天。 淺淺渚灘遊魚浮, 有時潛入淵潭嬉。 在那園中真快樂, 檀樹高高枝葉密, 下面楮樹矮又細。 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用來琢玉器。

注釋

⑴九皋:皋, 沼澤地。 九:虛數, 言沼澤之多。

⑵淵:深水, 潭。

⑶渚:水中小洲, 此處當指水灘。

⑷爰(yuán):於是。 檀(tán):古書中稱檀的木很多, 時無定指。 常指豆科的黃檀, 紫檀。

⑸蘀(tuò):酸棗一類的灌木。 一說“蘀”乃枯落的枝葉。

⑹“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頭可以錯琢器物。

錯:礪石, 可以打磨玉器。

⑺榖(gǔ):樹木名, 即楮樹, 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

⑻攻玉:謂將玉石琢磨成器。 朱熹《詩集傳》:“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 以石磨之, 然後玉之為器, 得以成焉。 ”

鑒賞

此詩共二章, 每章九句。 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 語言也相似, 只是押韻不同。 關於詩的主題, 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毛詩序》認為是“誨(周)宣王也”, 鄭箋補充說:“誨, 教也, 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 不可知其所由, 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 ”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注》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 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

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 亦可稱為‘招隱詩’。 ”這種說法較易為今人所理解。

先談朱熹的說法。 他分析第一章說:“蓋鶴鳴於九皋, 而聲聞於野, 言誠之不可揜(掩)也;魚潛在淵, 而或在於渚, 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 而其下維蘀, 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 而可以為錯, 言憎當知其善也。 由是四者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 天下之理, 其庶幾乎?”他將詩中四個比喻, 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 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 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 他的說法看起來很辯證, 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 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說詩, 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曰:“玉之溫潤, 天下之至美也。 石之粗厲, 天下之至惡也。 然兩玉相磨, 不可以成器, 以石磨之, 然後玉之為器, 得以成焉。 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 橫逆侵加, 然後修省畏避, 動心忍性, 增益預防, 而義理生焉, 道理成焉。 ”程子說詩與朱子說詩, 如出一轍, 皆為引申之詞。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就字面而言, 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 可以用來磨制玉器, 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 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 似乎很難說。

再談今人程俊英關於此詩的解釋。 程先生在《詩經譯注》中說:“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 ”“詩人以魚在淵在渚, 比賢人隱居或出仕。 ”“園, 花園。 隱喻國家。 ”“樹檀, 檀樹, 比賢人。 ”“蘀, 枯落的枝葉, 比小人。 ”“它山之石, 指別國的賢人。

”“毛傳:‘榖, 惡木也。 ’喻小人。 ”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 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鉤, 雖不無牽強附會, 倒也自成一說。

其實, 就詩論詩, 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 在廣袤的荒野裡, 詩人聽到鶴鳴之聲, 震動四野, 高入雲霄;然後看到遊魚一會兒潛入深淵, 一會兒又躍上灘頭。 再向前看, 只見一座園林, 長著高大的檀樹, 檀樹之下, 堆著一層枯枝敗葉。 園林近旁, 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 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 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 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 寫到心中所感所思, 一條意脈貫串全篇, 結構十分完整, 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 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 有情有景, 因而也充滿了詩意, 讀之不免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 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若刻意求深,強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測之感。

創作背景

對於此詩的背景,歷代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說:“《鶴鳴》,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方玉潤認為此詩是“諷宣王求賢山林也”。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注》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

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若刻意求深,強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測之感。

創作背景

對於此詩的背景,歷代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說:“《鶴鳴》,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方玉潤認為此詩是“諷宣王求賢山林也”。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注》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