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作為 AI 從業者,除了劉慈欣你還需要瞭解這些神預言的科幻作家

科幻文學, 在中國一直屬於小眾領域, 直到幾年前劉慈欣的《三體》獲得雨果獎後, 才吸引來了更多目光。

或許大多數人對於科幻小說的印象只能止步於《三體》、《北京折疊》,

但作為智慧科技從業者/愛好者的你要知道, 很多科幻作者都是未來科技的預言家。

曾經有人統計過, 已經在現實世界實現的科幻預言、近五十年來的重大科技進展幾乎都被科幻小說劇透過。

像是1865年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 作者就已經預言到人類將登上地球, 並精准的預測到太空中會有失重現象。 至於互聯網, 1898年馬克吐溫也曾在科幻故事《起源於1904年倫敦時間》中描述過類似的模式——一個能連接到世界各地的電話系統, 人們可以通過它看到全球每日動態, 也可以參與討論。 其他像雷達、坦克、VR等等, 也曾被科幻作家準確預言。

那麼如今的科幻作品, 是否也會藏著對於未來的暗示?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位對於當下(甚至未來)科技有著獨特見解的科幻作家,

有助把腦洞開的更大。

預言了VR社交的首席未來學家

斯蒂芬森是典型的“技術型”科幻作家, 父親是電子工程學教授、祖父是物理學教授, 而他自己曾經還是一位元程式猿。 或許是因為家庭和個人經歷的影響, 斯蒂芬森的作品中有大量關於技術幻想的硬科幻因素。

在代表作《雪崩》中, 斯蒂芬森創造了“虛擬實境(Metaverse)”這一概念, 虛擬實境可以理解為三維互聯空間, 人們可以通過虛擬化身實質的交流。 這個在90年代提出的概念, 如今聽來似乎和facebook等大廠專注攻克的VR社交有些相似。

或許是因為強大的預言能力, 在2014年, 穀歌投資的Magic Leap增強現實技術開發商邀請斯蒂芬森加入,

並給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頭銜——首席未來學家。 當然, 後來爆出Magic Leap的作假醜聞似乎也預示著文字工作者最好離這些創業的遠一些。

AlphaGo戰勝柯潔早已被中國作家“猜中”

如果看過早期的《科幻世界》雜誌, 那你一定不會對王晉康三個字感到陌生, 這位獲得過華語科幻星雲終生成就獎的科幻作家以高產和高品質著稱, 除此之外, 他還神預言了今年AlphaGo於棋壇擊敗人類。

在王晉康的小說《生命之歌》中, 描寫了一個叫“元元”的學習型機器人——帶著空白的大腦來到世界, 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可以自我學習, 放到今天看來, 不就是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嗎?

這篇小說中, 王晉康還寫到了一個名叫“Deep”的“電腦”, Deep精於國際象棋, 打敗了大量人類棋手。

最後世界上只剩下一位名叫庫巴金的天才能與其一戰, 可惜還是敗在了Deep手下。 這一情節, 幾乎和AlphaGo與柯潔如出一轍。

導演最愛的華裔科幻作家

雖然中國科幻在世界舞臺上沒有太大的聲量, 但科幻領域卻有很多遊戲的華裔作家, 特德·薑就是其中一位。

特德·姜有多有名?可以看看這一長串獲獎名單:雨果獎、星雲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幾乎所有的權威獎項都被他得了個遍。 他的作品擅長探究語言、宗教、人性等等更深刻的話題, 從而深受電影圈歡迎。 特德·薑的《領悟》被呂克貝松改編成了《超體》, 前一陣非常叫好的《降臨》則改編自《你一生的故事》。

《軟體體的生命週期》則體現了特德·薑對於人工智慧的思考, 文章中的人工智慧存在於虛擬世界中,

TA們需要人類在虛擬環境中對其進行教育, 這一情節與遷移學習在模擬環境中訓練機器的思路十分相似。

人工智慧在《軟體體的生命週期》中是以“待訓練的寵物”角色出現, 體現了特德·薑獨有的人工智慧觀——他否定了人工智慧飛速發展超越人類的可能, 而是提出“如果你想創造出二十年的生命所帶來的常識的話, 那你就得投入二十年。 你無法在更短的時間內建立一個同等價值的探索體系, 經驗這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是不能被壓縮的。 ”

在漫天人工智慧陰謀論之下, 特德·薑的人工智慧觀也算是一股清流了。

多面預言家:大學老師、未來學家、博士、碩士

弗諾·文奇是學歷最高的科幻作家之一, 數學專業碩士、電腦專業博士,還在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數學系擔當副教授,而科幻小說作家只是兼職。

或許是因為學霸光環加持,弗諾·文奇的作品中有大量硬科幻元素,也因對當今科技種種精准的預言被冠以“未來學家”的稱號。在其2006年的作品《彩虹盡頭》中,未來世界的虛擬和現實已經融為一體。現實與數位視覺相融合,人類需要穿戴智慧設備來“接入”數位世界,這一概念和如今AR甚至MR(混合現實)不謀而合。同時書中並非單純講述新技術,還談到了新技術對人類生活的複雜影響。這正是弗諾·文奇的另一高明之處——不僅僅對技術出現有前瞻性,更能預言技術對於社會產生的種種影響。

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至今仍被沿用,曾經被視作幻想的種種概念落入了現實。其實仔細想想,人類科技的發展過程,不也正是彌合科技與科幻之間距離的過程嗎?

數學專業碩士、電腦專業博士,還在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數學系擔當副教授,而科幻小說作家只是兼職。

或許是因為學霸光環加持,弗諾·文奇的作品中有大量硬科幻元素,也因對當今科技種種精准的預言被冠以“未來學家”的稱號。在其2006年的作品《彩虹盡頭》中,未來世界的虛擬和現實已經融為一體。現實與數位視覺相融合,人類需要穿戴智慧設備來“接入”數位世界,這一概念和如今AR甚至MR(混合現實)不謀而合。同時書中並非單純講述新技術,還談到了新技術對人類生活的複雜影響。這正是弗諾·文奇的另一高明之處——不僅僅對技術出現有前瞻性,更能預言技術對於社會產生的種種影響。

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至今仍被沿用,曾經被視作幻想的種種概念落入了現實。其實仔細想想,人類科技的發展過程,不也正是彌合科技與科幻之間距離的過程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