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德的群眾觀

朱德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 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 對毛澤東思想中的群眾理論觀作出了非凡的創意和寶貴的實踐。

部隊工作要走黨的群眾路線

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完成中國的革命事業, 必須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 人民的戰爭就是群眾的戰爭。

首先, 要建立一支能夠打大仗、硬仗的部隊, 必須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 朱德認為:“如果我們在部隊中工作的同志不斷加強群眾觀點, 遇事走群眾路線, 同群眾打成一片, 吃飯在一塊, 行軍在一塊,

做到思想一致, 行動一致, 那我們就一定能把部隊帶好, 帶成一支模範的隊伍。 ”朱德還認為, 部隊的軍事教育、戰術運用、政治工作、實行獎勵都要廣泛徵求廣大部隊官兵的意見, 充分發動每一位戰士的積極作用。 他在紀念抗戰6周年的文章《我們有辦法堅持勝利》中, 進一步指出:“我們一切力量都出於群眾身上, 一切辦法也都由群眾創造出來。 我們依靠居民中的群眾與軍隊中的群眾的力量, 戰勝了敵人, 戰勝了一切困難。 我們沒有別的本事, 我們的本事就只有同群眾密切結合在一起。 顯然地, 如果我們脫離了群眾, 我們就必然要失敗。 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能夠克服困難堅持6年苦戰的基本原因。 ”

其次, 朱德在總結三次反“圍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的經驗時就明確指出:我軍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

其根本原因就是團結人民群眾, 依靠人民群眾, 廣泛動員、組織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積極支援戰爭, 進行人民戰爭。 因此, 軍隊與人民的關係就好比是魚和水之間, 軍隊是人民的軍隊, 軍隊的工作必須與人民群眾緊密結合在一起。

發展經濟要依靠和服務人民群眾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困難, 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 同樣也是經濟建設工作的法寶。

革命戰爭年代, 面對敵人的封鎖, 通過廣泛發動人民群眾進行生產, 滿足了軍隊和人民的需要。 朱德首先提出“屯田軍墾”的思想。 他親自調查並選定了南泥灣這塊荒蕪之地,

以一二○師三五九旅為骨幹, 帶動邊區其他部隊、機關、學校一起去開荒種地, 得到毛澤東、黨中央同意。 朱德為開發南泥灣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不僅多次親臨墾荒部隊視察, 進行思想動員, 解決實際問題, 而且還對生產運動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解放之後, 面對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經濟形勢, 要迅速恢復國民經濟, 也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進行經濟建設。 朱德認為:“如果不搞好社會主義來改善人民生活, 就等於取消了社會主義。 ”大躍進時期, 針對“共產風”越刮人民群眾越窮的情況, 他嚴肅地指出:“究竟是讓農民富, 還是讓農民窮?許多幹部看不清這個問題。 我看應當讓他們富, 起碼應該超過過去的富農。 應該讓他們一家一家地富,

一縣一縣地富。 不要怕他們變成資本主義, 不會的。 ”1961年5月9日, 他致函毛澤東, 彙報自己視察四川、陝西、河南、河北四省的情況, 其中特別詳細地反映了各地幹部群眾對大辦公共食堂的不滿及原因。 這些情況, 受到毛澤東、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為有效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錯誤發揮了重要作用。

代表群眾, 首先要成為群眾中的一員

朱德習慣稱自己是“廣大群眾的代表”, 他認為, 既然代表群眾, 就首先要成為群眾的一員。 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 作為人民軍隊總司令的朱德始終保持著普通一兵的本色。 井岡山上“朱德的扁擔”, 長征路上“燒水的伙夫”, 延安歲月裡的“種菜能手”, 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

已經成了萬千軍民心中朱德形象的典型寫照。

朱德曾深情地說:“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 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 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 ”如果說, 自幼生活清貧、艱辛, 後又起于行伍、身經百戰, 把餓肚子、幹重活、走長路乃至槍林彈雨看作區區小事, 使朱德輕鬆融入普通百姓和士兵群眾之中, 與他們同甘共苦成為一種本能的表現, 那麼能夠深刻體察人民的冷暖疾苦, 自覺置身群眾又帶領他們共克時艱, 嘔心瀝血為民造福, 做人民的公僕, 則是朱德作為共產黨人的理性行為。

朱德來自人民, 為了人民, 永遠屬於人民。 他為人民而鬥爭, 人民為他而驕傲。1946年毛澤東為朱德60壽辰親筆題詞:“人民的光榮”,這是黨和人民給予他的最高評價,充分表達了黨和人民的由衷讚譽之情。

人民為他而驕傲。1946年毛澤東為朱德60壽辰親筆題詞:“人民的光榮”,這是黨和人民給予他的最高評價,充分表達了黨和人民的由衷讚譽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