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幾百張高清大圖燃爆你的眼球!一分鐘看盡美國藝術博物館家具文房珍藏

漆雕是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 也叫剔紅, 其技藝始于漢, 唐。 工藝流程極其複雜。 制漆、制胎、打磨、做裡退光等等, 過程繁複, 用時很長, 因此大型漆雕也極其昂貴。 漆雕是一種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紋的技法。 多年來, 漆雕以其獨特的工藝, 精緻華美而不失莊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內外漆雕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此次分享的是來自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博物館的館藏。

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Minneapolis, MN)是美國最重要的古代藝術收藏地之一,

擁有各類藏品8萬餘件。 該館也是美國最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重鎮之一, 14個展廳陳列著約6510件中國藝術品。 除了美國少數幾個博物館才有的中國古代繪畫陳列, 還有連國內大博物館也少見的中國古代建築和古代傢俱陳列。

傢俱

清 紫檀燈籠一對 紫檀與玻璃 22.23 x 25.72 x 22.23 cm

明或清早期 大座屏 黃花梨、鐵力 、大理石 215.27 x 179.07 x 105.41 c

明 萬曆 黃花梨 交椅104.62 x 76.52 x 76.2 cm 是迄今所見製作最上乘之一

此椅上面的金屬件非常特殊,不是通常所見的銅制,而是鐵制。每一個金屬件上都刻有纏卷蓮紋。

此椅和現存上海博物館的那張黃花梨交椅是一對此對交椅原本屬於學者陳夢家。

明 黃花梨綠石芯座屏 64.77 x 57.79 x 26.04 cm

明末 黃花梨六柱架子床 227.97 x 233.05 x 170.18 cm

明--清早期 黃花梨衣架181.61 x 165.1 x 45.09 cm

明 萬曆 霸王棖四面平 黃花梨嵌柏木琴桌

此桌極具文人品味。它示範了在中國傢俱的黃金時代,中國傢俱的設計所達到的豐富內涵。其簡潔、流暢的線條和極好的平衡性,是由極為先進科學的榫卯結構達成的在省料的同時,也形成了其優雅的造型比例。

明 萬曆 黃花梨與癭木高束腰小桌 87 x 76.84 x 55.25 cm

這個小桌模仿宋元時期類似的軟木傢俱的造型。此桌非常地輕巧秀雅,顯示了黃花梨木獨特的堅固性

使得頂級的工匠能夠製造出非常苗條的造型卻無損整件傢俱的堅固。

明 萬曆 黃花梨鏡臺80.01 x 53.02 x 33.97 cm

此鏡臺尺寸雄偉,示範了明代傢俱的裝飾傳統。後背模仿通常寶座後面使用的五屏風。通體飾龍鳳。如此大量集中地使用精細的宮廷圖案的黃花梨傢俱並不多見,可能此鏡臺當年曾屬於一個皇室裡的女性。5個抽屜內外上下全部使用黃花梨製作。

雍正 桌面小剔紅香幾 42.55 x 29.85 x 29.85 cm

明代,剔漆傢俱越來越普遍。滿洲朝廷吸收了明代對滿雕剔漆傢俱的品味,這個精心雕刻的小香幾從結構造型,到其華麗的裝飾上都繼承了明代的傳統。這個小尺寸使它可以被放在桌面、羅漢床或炕上使用。

康熙 12片黃花梨鑲絹本掛畫大圍屏 325.76 x 57.79 x 3.49 cm

大型的12片圍屏在康熙年間流行起來,它們是正式場合的背景。每一片屏風都成為一幅畫或書法作品的框。這套非常精彩的圍屏可能是唯一的一套至今,還鑲著當初的原裝掛畫的黃花梨圍屏。所有透雕都是雙面精雕這在大型屏風中並不多見。

明 萬曆 黃花梨 四面平 長條桌85.09 x 215.58 x 46.04 cm

全桌總共只用了11塊木料,整體比例優美,桌面獨板“一塊玉”,四腿沒有用霸王棖。其結果是極其簡單簡約派的造型---四面平。結構上,這是由一種很複雜的榫卯,使四腿得以與其兩側的兩條牙板和麵板同時相交

明 萬曆 黃花梨刀牙板翹頭案85.73 x 207.01 x 45.4 cm

明 嘉靖 首飾箱30.8 x 33.97 x 24.13 cm

文房小件

雞翅木文盤18世紀晚期

明--清 紫檀大理石文房盤3.8 x 30.6 x 30.8 cm

清 嘉慶 盧葵生填金蓋漆砂硯與剔紅筆3.5 x 12.22 cm

漆的不尋常用法之一就是製作漆砂硯。出墨質地同樣優良,卻比普通石硯臺要輕便。此硯蓋用填漆工藝填入金線。整個風格可看為萬曆時代的復蘇。底部刻“盧棟”款識。

明 黃花梨官皮箱22.23 x 25.72 x 22.23 cm

明代 黃花梨圍棋盒 一對8.26 x 12.38 cm

明到清初 黃花梨 筆筒22.54 x 26.19 cm

明--清早 黃花梨仿癭木筆筒25.4 x 30.8 cm

此筆筒以雕工模仿天然的癭木,以其富有回味的造型和自由風格的雕工而讓士人欣賞。此罕見大尺寸的黃花梨筆筒底部有一栓,以緩和因熱脹冷縮而會出現的裂痕。

明 萬曆 黑漆白銅文件盒

明 萬曆 程君房制紅漆墨水匣3.2 x 15.4 x 15.4 cm

明 萬曆 黃花梨 圓盒16.51 x 29.21 cm

明 萬曆 黃花梨 浮雕花卉筆筒19.05 x 20.96 cm

明中 弘治 剔紅毛筆與蓋21.4 x 1.6 x 1.6 cm

漆盒

金 漆盒9.05 x 31.75 x 31.75 cm

明 圓填漆盒8.4 x 17 x 17 cm

清乾隆 六邊花瓣形官制填漆盒15.24 x 33.02 cm

此盒底部有乾隆六字款識。它高超精細的工藝和款識表明這是一件官製品。填漆工藝和通常所見的剔漆工藝有頗大不同。填漆在16世紀特別流行。它另一個製作的高峰期便是乾隆期。

清 剔漆春字盒蓋6.5 x 31 x 31.1 cm

這件完美無瑕的剔彩漆盒蓋很可能是出自官漆器作坊。複雜的圖案象徵著祝福皇上富貴長壽和永恆的春天。“春字主題“最早出現於明代嘉靖的官制漆器,但不久就歸於沉寂。直到1743年,乾隆給予這些“春字主題”的漆器高度評價,並於1758年下旨禦制了12件。“春”是十八世紀宮廷裡的一個重要主題。複雜的圖案、極端精細的線條和多重的色彩,使得這件作品為漆器高手提供了一個展現他們高超技藝的極好平臺。

元 剔犀小圓盒3.8 x 11.1 x 11.1 cm

明初 官制剔紅山水圓盒5.08 x 13.97 x 13.97 cm

明永樂的官制剔漆器被認為是中國剔漆器歷史上工藝最好的。這件剔紅器底部刻有六字永樂官制款識。官制剔漆器的工藝要求是非常高的,僅是底漆就可能超過100層,才能有足夠的厚度雕刻出這件器物上的刀法風格。山水圖案比花卉圖案要少見,工藝難度要大很多。

明中 剔紅荔枝花葉多層盒7.3 X 7 X7cm

明 萬曆 黑漆鑲螺鈿劉海戲金蟾盒2.5 x 7.8 x 7.8 cm

元代 嵌錫線與螺鈿圓形瓜棱盒17.8 x 22.5 x 22.5 cm

明 填金漆圓盒10.8 x 36.0 x 36.0 cm

清 乾隆 剔彩九龍盒21 x 28.6 x 28.6 cm

在明清之交,官制漆器還很少,近乎沒有。情況到1739年(山妹注:乾隆)有了改變,首個官制漆器工廠在蘇州成立,從此大量的官制漆器開始出現。

明 八角型剔犀盒23.5 x 32.1 x 32.1 cm

漆盒上雕刻這種花紋開始于大約宋代,在元代與明初達最盛,但直到16世紀還是很盛行。此件作品上了三層黑漆,掩於紅漆中幾乎看不見。寬足,足內髹黑漆。如此大尺寸的剔犀盒應為當時上層社會用來呈奉禮物的盒子。

明初 六邊形剔犀盒9.5 x 17.8 x 17.8 cm

這件作品的形狀與風格屬於14世紀晚到15世紀初。兩層紅漆掩于厚重的黑漆中幾乎看不見。雕刻手法很象14世紀初的標準元代剔犀風格,但相較於早期剔犀品的V形槽底,這些花紋的邊緣更圓潤,槽底為U形。這些美麗精巧堅固的盒子,可以儲藏東西,也常被作為互相交換的禮物和珍貴的家傳。這種基礎的主題流行了一個多世紀,一直流行到明初。南宋和元代製作了很多這種形狀和尺寸的帶蓋的瓷器出口到整個東南亞。

清 剔紅流觴節圖案圓盒7.6 x 18.6 x 18.6 cm

很多十八世紀的剔紅作品雕刻都非常精細,並且不經拋光,如這件。此盒描述士人們在慶祝“流觴節“——每隔三個月的第三天。流觴節的習俗由王羲之的《蘭亭序》發展而來。

清 剔紅四瓣花 形三龍戲珠盒11.7 x 31.6 x 23.2 cm

此盒的這種旋轉海水花紋的刻法始見於清中期。此處龍的形狀流行於18世紀晚期。雖然此盒沒有“官制”款識,但從其取材可以猜測這應該是一件乾隆官制剔紅漆器。

明中期 帶蓋剔紅桃花圖案小香盒 4 x 8.3 x 8.3 cm

荔枝、桃花和其他吉祥花卉是明代香盒常見的主題。此處精細雕刻的打底條紋代表著天空。重複型幾何圖形、看上去如織物般的,花紋開始進入剔漆作品,尤以花卉作品中為多見。不同的此類重複型幾何圖形分別被用來,代表天空、水和泥土。 代表泥土的重複型幾何圖形通常看上去如紡織物般,而代表天空和水的此類圖形通常是極細的水準平行線,例如此件作品。

清 剔紅人物小圓盒3.8 x 7.9 x 7.9 cm

明 弘治 剔紅多層方盒13.3 x 13 x 13 cm

盒蓋雕刻的網底為象徵著水和天空的重複型幾何圖形。這類精緻的多層盒雖可以儲藏好些不同的小物件,很實用但在當時不經常被用作實際儲藏用途。

乾隆 剔彩“春”字禮品盒15.88 x 24.45 x 24.45 cm

清 康熙 人物圖案剔紅盒 一對10.48 x 20.96 x 27.94 cm

這對雕工精巧的剔紅盒面上是士人在花園裡的情景,四圍是佛教的八寶。雖然人物山水畫面的剔漆作品的出現早於明代,但這類作品在明初才成熟。這對小盒雕刻精美,造型秀雅,應為大戶人家的日用品。

清 道光 剔紅香盒與座4.45 x 9.84 x 18.1 cm

漆盤

清 康熙 黑漆嵌螺鈿盤4.45 x 40.64 x 40.96 cm

元代 黑紅漆蓮花盤1.9 x 18.6 x 18.6 cm

清 咸豐 剔紅雙龍長方盤40.3 x 27.9 x 3.8cm

東漢 漆盤 一對 直徑 21.34釐米

明 棕黑漆嵌螺鈿山水人物長方盤 2.4 x 13.5 x 40 cm

明 萬曆 漆盤6.5 x 56.04 cm

明 嘉靖剔彩雕雙龍長方盤4.3 x 40.5 x 31.8 cm

剔彩工藝始見於宋,但直到嘉靖才盛行,約是受到嘉靖盛行的彩色瓷器的影響。這一類可從多個角度看得到的鼻端幾乎獨立存在於臉部之外的龍的造型,一直流行於整個萬曆年間。

元 剔紅雙鳳花卉方盤2.9 x 23.3 x 23.3 cm

明 嘉靖-隆慶 剔紅花瓣形方盤3.3 x 17.1 x 17.5 cm

杯盞

戰國漆盞 一對 5.08 x 18.57 x 14.92 cm

17-18世紀 黃花梨杯盞 一對9.4 x 13.5 x 13.5 cm

元 剔犀鍍銅小杯 4 x 6.4 x 6.4 cm

明 萬曆 黃花梨 交椅104.62 x 76.52 x 76.2 cm 是迄今所見製作最上乘之一

此椅上面的金屬件非常特殊,不是通常所見的銅制,而是鐵制。每一個金屬件上都刻有纏卷蓮紋。

此椅和現存上海博物館的那張黃花梨交椅是一對此對交椅原本屬於學者陳夢家。

明 黃花梨綠石芯座屏 64.77 x 57.79 x 26.04 cm

明末 黃花梨六柱架子床 227.97 x 233.05 x 170.18 cm

明--清早期 黃花梨衣架181.61 x 165.1 x 45.09 cm

明 萬曆 霸王棖四面平 黃花梨嵌柏木琴桌

此桌極具文人品味。它示範了在中國傢俱的黃金時代,中國傢俱的設計所達到的豐富內涵。其簡潔、流暢的線條和極好的平衡性,是由極為先進科學的榫卯結構達成的在省料的同時,也形成了其優雅的造型比例。

明 萬曆 黃花梨與癭木高束腰小桌 87 x 76.84 x 55.25 cm

這個小桌模仿宋元時期類似的軟木傢俱的造型。此桌非常地輕巧秀雅,顯示了黃花梨木獨特的堅固性

使得頂級的工匠能夠製造出非常苗條的造型卻無損整件傢俱的堅固。

明 萬曆 黃花梨鏡臺80.01 x 53.02 x 33.97 cm

此鏡臺尺寸雄偉,示範了明代傢俱的裝飾傳統。後背模仿通常寶座後面使用的五屏風。通體飾龍鳳。如此大量集中地使用精細的宮廷圖案的黃花梨傢俱並不多見,可能此鏡臺當年曾屬於一個皇室裡的女性。5個抽屜內外上下全部使用黃花梨製作。

雍正 桌面小剔紅香幾 42.55 x 29.85 x 29.85 cm

明代,剔漆傢俱越來越普遍。滿洲朝廷吸收了明代對滿雕剔漆傢俱的品味,這個精心雕刻的小香幾從結構造型,到其華麗的裝飾上都繼承了明代的傳統。這個小尺寸使它可以被放在桌面、羅漢床或炕上使用。

康熙 12片黃花梨鑲絹本掛畫大圍屏 325.76 x 57.79 x 3.49 cm

大型的12片圍屏在康熙年間流行起來,它們是正式場合的背景。每一片屏風都成為一幅畫或書法作品的框。這套非常精彩的圍屏可能是唯一的一套至今,還鑲著當初的原裝掛畫的黃花梨圍屏。所有透雕都是雙面精雕這在大型屏風中並不多見。

明 萬曆 黃花梨 四面平 長條桌85.09 x 215.58 x 46.04 cm

全桌總共只用了11塊木料,整體比例優美,桌面獨板“一塊玉”,四腿沒有用霸王棖。其結果是極其簡單簡約派的造型---四面平。結構上,這是由一種很複雜的榫卯,使四腿得以與其兩側的兩條牙板和麵板同時相交

明 萬曆 黃花梨刀牙板翹頭案85.73 x 207.01 x 45.4 cm

明 嘉靖 首飾箱30.8 x 33.97 x 24.13 cm

文房小件

雞翅木文盤18世紀晚期

明--清 紫檀大理石文房盤3.8 x 30.6 x 30.8 cm

清 嘉慶 盧葵生填金蓋漆砂硯與剔紅筆3.5 x 12.22 cm

漆的不尋常用法之一就是製作漆砂硯。出墨質地同樣優良,卻比普通石硯臺要輕便。此硯蓋用填漆工藝填入金線。整個風格可看為萬曆時代的復蘇。底部刻“盧棟”款識。

明 黃花梨官皮箱22.23 x 25.72 x 22.23 cm

明代 黃花梨圍棋盒 一對8.26 x 12.38 cm

明到清初 黃花梨 筆筒22.54 x 26.19 cm

明--清早 黃花梨仿癭木筆筒25.4 x 30.8 cm

此筆筒以雕工模仿天然的癭木,以其富有回味的造型和自由風格的雕工而讓士人欣賞。此罕見大尺寸的黃花梨筆筒底部有一栓,以緩和因熱脹冷縮而會出現的裂痕。

明 萬曆 黑漆白銅文件盒

明 萬曆 程君房制紅漆墨水匣3.2 x 15.4 x 15.4 cm

明 萬曆 黃花梨 圓盒16.51 x 29.21 cm

明 萬曆 黃花梨 浮雕花卉筆筒19.05 x 20.96 cm

明中 弘治 剔紅毛筆與蓋21.4 x 1.6 x 1.6 cm

漆盒

金 漆盒9.05 x 31.75 x 31.75 cm

明 圓填漆盒8.4 x 17 x 17 cm

清乾隆 六邊花瓣形官制填漆盒15.24 x 33.02 cm

此盒底部有乾隆六字款識。它高超精細的工藝和款識表明這是一件官製品。填漆工藝和通常所見的剔漆工藝有頗大不同。填漆在16世紀特別流行。它另一個製作的高峰期便是乾隆期。

清 剔漆春字盒蓋6.5 x 31 x 31.1 cm

這件完美無瑕的剔彩漆盒蓋很可能是出自官漆器作坊。複雜的圖案象徵著祝福皇上富貴長壽和永恆的春天。“春字主題“最早出現於明代嘉靖的官制漆器,但不久就歸於沉寂。直到1743年,乾隆給予這些“春字主題”的漆器高度評價,並於1758年下旨禦制了12件。“春”是十八世紀宮廷裡的一個重要主題。複雜的圖案、極端精細的線條和多重的色彩,使得這件作品為漆器高手提供了一個展現他們高超技藝的極好平臺。

元 剔犀小圓盒3.8 x 11.1 x 11.1 cm

明初 官制剔紅山水圓盒5.08 x 13.97 x 13.97 cm

明永樂的官制剔漆器被認為是中國剔漆器歷史上工藝最好的。這件剔紅器底部刻有六字永樂官制款識。官制剔漆器的工藝要求是非常高的,僅是底漆就可能超過100層,才能有足夠的厚度雕刻出這件器物上的刀法風格。山水圖案比花卉圖案要少見,工藝難度要大很多。

明中 剔紅荔枝花葉多層盒7.3 X 7 X7cm

明 萬曆 黑漆鑲螺鈿劉海戲金蟾盒2.5 x 7.8 x 7.8 cm

元代 嵌錫線與螺鈿圓形瓜棱盒17.8 x 22.5 x 22.5 cm

明 填金漆圓盒10.8 x 36.0 x 36.0 cm

清 乾隆 剔彩九龍盒21 x 28.6 x 28.6 cm

在明清之交,官制漆器還很少,近乎沒有。情況到1739年(山妹注:乾隆)有了改變,首個官制漆器工廠在蘇州成立,從此大量的官制漆器開始出現。

明 八角型剔犀盒23.5 x 32.1 x 32.1 cm

漆盒上雕刻這種花紋開始于大約宋代,在元代與明初達最盛,但直到16世紀還是很盛行。此件作品上了三層黑漆,掩於紅漆中幾乎看不見。寬足,足內髹黑漆。如此大尺寸的剔犀盒應為當時上層社會用來呈奉禮物的盒子。

明初 六邊形剔犀盒9.5 x 17.8 x 17.8 cm

這件作品的形狀與風格屬於14世紀晚到15世紀初。兩層紅漆掩于厚重的黑漆中幾乎看不見。雕刻手法很象14世紀初的標準元代剔犀風格,但相較於早期剔犀品的V形槽底,這些花紋的邊緣更圓潤,槽底為U形。這些美麗精巧堅固的盒子,可以儲藏東西,也常被作為互相交換的禮物和珍貴的家傳。這種基礎的主題流行了一個多世紀,一直流行到明初。南宋和元代製作了很多這種形狀和尺寸的帶蓋的瓷器出口到整個東南亞。

清 剔紅流觴節圖案圓盒7.6 x 18.6 x 18.6 cm

很多十八世紀的剔紅作品雕刻都非常精細,並且不經拋光,如這件。此盒描述士人們在慶祝“流觴節“——每隔三個月的第三天。流觴節的習俗由王羲之的《蘭亭序》發展而來。

清 剔紅四瓣花 形三龍戲珠盒11.7 x 31.6 x 23.2 cm

此盒的這種旋轉海水花紋的刻法始見於清中期。此處龍的形狀流行於18世紀晚期。雖然此盒沒有“官制”款識,但從其取材可以猜測這應該是一件乾隆官制剔紅漆器。

明中期 帶蓋剔紅桃花圖案小香盒 4 x 8.3 x 8.3 cm

荔枝、桃花和其他吉祥花卉是明代香盒常見的主題。此處精細雕刻的打底條紋代表著天空。重複型幾何圖形、看上去如織物般的,花紋開始進入剔漆作品,尤以花卉作品中為多見。不同的此類重複型幾何圖形分別被用來,代表天空、水和泥土。 代表泥土的重複型幾何圖形通常看上去如紡織物般,而代表天空和水的此類圖形通常是極細的水準平行線,例如此件作品。

清 剔紅人物小圓盒3.8 x 7.9 x 7.9 cm

明 弘治 剔紅多層方盒13.3 x 13 x 13 cm

盒蓋雕刻的網底為象徵著水和天空的重複型幾何圖形。這類精緻的多層盒雖可以儲藏好些不同的小物件,很實用但在當時不經常被用作實際儲藏用途。

乾隆 剔彩“春”字禮品盒15.88 x 24.45 x 24.45 cm

清 康熙 人物圖案剔紅盒 一對10.48 x 20.96 x 27.94 cm

這對雕工精巧的剔紅盒面上是士人在花園裡的情景,四圍是佛教的八寶。雖然人物山水畫面的剔漆作品的出現早於明代,但這類作品在明初才成熟。這對小盒雕刻精美,造型秀雅,應為大戶人家的日用品。

清 道光 剔紅香盒與座4.45 x 9.84 x 18.1 cm

漆盤

清 康熙 黑漆嵌螺鈿盤4.45 x 40.64 x 40.96 cm

元代 黑紅漆蓮花盤1.9 x 18.6 x 18.6 cm

清 咸豐 剔紅雙龍長方盤40.3 x 27.9 x 3.8cm

東漢 漆盤 一對 直徑 21.34釐米

明 棕黑漆嵌螺鈿山水人物長方盤 2.4 x 13.5 x 40 cm

明 萬曆 漆盤6.5 x 56.04 cm

明 嘉靖剔彩雕雙龍長方盤4.3 x 40.5 x 31.8 cm

剔彩工藝始見於宋,但直到嘉靖才盛行,約是受到嘉靖盛行的彩色瓷器的影響。這一類可從多個角度看得到的鼻端幾乎獨立存在於臉部之外的龍的造型,一直流行於整個萬曆年間。

元 剔紅雙鳳花卉方盤2.9 x 23.3 x 23.3 cm

明 嘉靖-隆慶 剔紅花瓣形方盤3.3 x 17.1 x 17.5 cm

杯盞

戰國漆盞 一對 5.08 x 18.57 x 14.92 cm

17-18世紀 黃花梨杯盞 一對9.4 x 13.5 x 13.5 cm

元 剔犀鍍銅小杯 4 x 6.4 x 6.4 c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