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京城舊書商|故紙堆裡的草根富翁們

冬日週末淩晨, 潘家園周邊擠滿淘舊書的人。 有些毫不起眼的背包裝滿現鈔。

京城舊書商

故紙堆裡的草根富翁們

文、圖/蘇馬

“從我們手裡買東西的那些人才是賺大錢呢。 ”靠古舊書生意年入百余萬, 高曉剛自認仍是辛苦賺差價的小書商, 他靦腆地說, “這個圈子好像是這樣, 每個人只賺屬於自己層級的那一部分錢。 ”

「一本舊書29.7萬元」

北京的古舊書買賣圈, 一直多草根逆襲的故事。 有人小學未畢業、身患殘疾, 從外地扒車來京, 倒騰古舊書後搖身成為收藏界知名的“破爛王”, 後在北京有房有車, 親友遍佈潘家園古玩市場一帶;又有人從扛大包的搬運工起家, 成為資產數千萬的舊書大亨。

1982年出生的高曉剛是想要效仿這套成功經歷的人之一。 2005年底, 高曉剛追隨妻子來北京, 如今妻子回長沙工作, 他隻身留在北京收舊書賣舊書。 他說, 呆這邊的動力就是賺錢,

“這個事情時間長了比較熟悉, 賺錢相對容易。 ”

幾年前, 高曉剛花1000元錢淘了本舊書, 因曾是民國才女淩叔華贈與徐志摩之物, 轉手3萬塊賣出;他還淘到過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沈從文毛筆信劄, 送到拍賣市場賣價數萬元。

入行六年多, 高曉剛已經摸到些門道, 主要做古籍、簽名書以及名人信劄這一塊。 “賣普通書就要走量, 比如一本書賣十塊錢, 一個月賣一兩千本才能掙到錢, 如果是賣貴的書或信劄墨蹟, 一本就能掙兩三萬塊錢, 甚至更多。 ”他解釋, 同樣是從廢紙堆裡淘來的二手舊書, 有收藏價值的價格相對高, 偏重閱讀類的不會太貴, 這也是行內把後者叫做普通書的原因。

2007年, 北京某舊書拍賣會上, 一本由魯迅與周作人合作編譯的《域外小說集》在以29.7萬元成交,

創下當時中國近現代小說拍賣的最高價。 然而, 這本小冊子最初被書販貼到孔夫子舊書網時, 起拍標價僅25元, 且因賣主認不全陳師曾題寫的篆體, 錯將書名寫成“或外小說集”。 同本二手小冊子, 識貨者可賣二十萬, 不識貨者只開價數十元, 中間差距成為高曉剛們的商機。

每週六淩晨, 北京及周邊省市的舊書商會連夜驅車到潘家園舊貨市場附近賣書。

《域外小說集》掀起波瀾時, 高曉剛才到北京一年多, 還沒有固定工作, 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在北京師範大學讀研的妻子淘書。 高妻要的書偏學術, 多是戲劇一塊, 新書又貴又不好找, 他便上舊書店給她淘。

高曉剛眼中, 買書跟買別的東西一樣, 買著買著會上癮, 到2008年, 已不知不覺買了三四千本舊書。 “那時候, 我們住的地方很小, 買的書特別多, 就開始賣二手書。 感覺還挺好賣的, 就專門又收了些書。 ”

起初收書, 他摸不准哪些書能賣得起價, 哪些書不值錢, 賣著賣著發現些規律, “一般是每本能掙1塊錢,

如果某本書能賺兩三塊錢, 那我就知道下次要多收這類書, 慢慢積累下來。 不是說突然知道哪個書就值錢, 都是要一步一步來的。 ”

其中很多經驗來自失手交的“學費”。 高曉剛記得, 他第一本賣得比較貴的書是《紅樓夢新證》, 他80塊買來, 拿到孔夫子舊書網拍賣, 賣了1200元。 舊書值錢是因為珍貴, 他賣的這個版本是1976年周汝昌著的精裝版, 同年代的普通版很多, 完好精裝版少見, “可能整個市面只有十幾本”。 事後, 高曉剛得知, 從他這拍走書的買家轉手賣了一萬元。

高曉剛佩服的行內前輩王富有過更唏噓的經歷。 上世紀九十年代, 王富在廢品站撿到一幅犀角畫軸的書畫, 拿到琉璃廠一家大店賣, 店內老先生看完畫後告訴他拿去潘家園吧, 王富轉到潘家園,畫剛放下便被那老先生花20元買走。

後來,王富才知道那副畫是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流散出來的宋代畫,老先生將畫轉賣了200萬元,現在價值早超千萬。

出現這種情況,買東西的沒法怨人欺騙,只會怪自己道行不夠,這一行公認的現象就是“賣的沒有買的精”。

「小書商」

2017年2月,潘家園淩晨早市。幾位舊書商正為一套小人書討價還價,賣主開價6000元。

“舊書圈好像是這樣,每個人只賺屬於自己層級的那一部分錢,比如收廢品的賣給專門收書籍資料的小販,就只掙中間這一截利潤。小販收了東西轉賣給我,我要賺錢賣出,從我這買東西的人也會再賣出去。”高曉剛舉例說,一個收破爛的花十塊錢收來舊書,能賣出一千元就覺得非常開心,他覺得自己已經賺了很多倍,但花一千買回來的人可以再賣到五千甚至五萬掙更多,因為他們投入的風險以及對應的客戶資源完全不同。

成為職業舊書商後,高曉剛基本上每天都是在找書、買書、賣書。他經常去潘家園舊書市場淘書,幾年生意下來,還有好些小販會主動聯繫他供貨,可惜一個人精力有限,收得多賣得慢,只能按照收來的先後時間一箱箱裝好入庫。

高曉剛裝書用的是水果店常見的香蕉紙箱,標準尺寸為50X35X22釐米,他算過,現在收的貨能裝滿600個香蕉箱。朝陽區亞運村街道,一間20平方米的庫房已經被高曉剛的收藏占滿,從地板到天花板之間的空間堆滿書本信劄。

“我的東西,沒有像書店那樣分門別類疊好。只能是一箱一箱地賣。每天拿出來一箱,然後把它傳到網上拍賣,3天后拍期結束再傳新的。”他的生意已逐漸進入正軌,2016年的成交額大概是120萬,比2015年翻了一倍多。

“2014年或之前,一年(銷售額)只有十幾萬。我感覺,做得好的都是這麼增長的。”得空時,高曉剛會算一下近幾年的收益變化,成交額與那些千萬級的大賣家尚有差距,但趨勢不錯。二手書生意裡的賣家們,說白了,扮演的是倒騰資源的“中間商”角色,賣家影響擴大後,能對接的貨源與客戶群會隨之增長,反之做不起來,就消失了。

高曉剛自稱“小書商”,這三個字是他在孔夫子舊書網的網名,也是業內同行提起他時的代號。在他看來,真正賺錢的正是從他這類小書商手上買東西的人,這些人再將東西轉給更專業的藝術代理人和收藏家。

“有些東西我只能賣到某個價錢,再高了我就找不到人了,所以哪怕知道它值更多錢也就那樣賣掉了。”據高曉剛所知,一些國外的博物館、藝術館會在中國收些紙質藝術品,他們的代理人會願意花很多價錢買東西。普通的小書商聯繫不到這些資源。

普通的小書商也不是收藏家,沒有足夠的資訊給他們膽量以待價而沽。高曉剛觀察到,一些收藏家開價闊氣,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稀缺,甚至能預測這個東西的真實升值空間,所以哪怕現在價格很高,也捨得花大價錢拿下,“可能某個古籍賣了20萬元,是今年最高的了,但半年後送到拍賣會,它能再漲20萬。”

高曉剛入行時,古舊書市場行情已經在高點,花數千元從收破爛那買到幾麻袋名人信劄的機會早不再有,他所依賴的古舊書交易網站以及互聯網檢索平臺則在降低入行門檻的同時,把“撿漏”的機會也前所未有地降低了。他說,一二十年前,舊書還不值錢,書販從賣廢書收廢紙的人那收來一些東西,買賣雙方可能都不知道裡面有些什麼,得有心人慢慢挑選才能發現寶貝,現在市場火起來,大家多少能摸到一些門道。

“人們上‘孔網’(孔夫子舊書網簡稱)一查就知道市面上有沒有這個定西,有多少線上拍賣,開價多少,大概能賣多少錢。”孔夫子舊書網創始人孫雨田說。2002年,出於嫁接大學畢業生賣書與新生買書資源的目的,他創立孔網,並在舊書圈老江湖“胡同”等人的支持下,逐步將這個平臺做成全球最大的中文舊書網站。截至2017年2月17日,孔夫子舊書網上像高曉剛一樣的古舊書商有12017家,網站每天拍拍品數量達到4萬餘件。

高曉剛,受訪者供圖

「杜老闆」

孔夫子舊書網上同行無數,高曉剛最欣賞兩類,一類是厲害的年輕網店,如綴箋樓、紙研齋等,另一類是在圈內活躍了二十多年的風雲人物,如合眾書局的杜老闆等。杜老闆名叫杜國立,河北承德人,是京城知名的舊書大亨。有行內人提到他,是這麼說的:“杜老闆非常成功,在北京好幾套房好幾台車,潘家園有攤位,京城高校邊上有幾家古籍店,網上生意一年幾百萬,書庫裡的寶貝成噸論。”

早在1991年,杜老闆便開始在潘家園市場擺攤賣舊書,當時他還是年僅19歲的小杜。白手起家的小杜機靈勤奮,先是做舊雜誌生意,8毛一斤從廢品收購站進來舊雜誌,然後1元一本售出。有天,小杜在廢品中無意發現了一捆捆的線裝書,他出9毛錢一斤的價格買了一大堆,經人指點拿到潘家園一帶出售,轉手掙了十幾倍。

杜國立記憶中,九十年代初期,潘家園市場還沒有規劃,大家現址附近的馬路邊擺攤,花鳥蟲魚、舊傢俱舊電器,賣什麼的都有,擺攤賣舊書的就他一人,他當時的攤位“就桌子那麼大一塊地方。”

高曉剛羡慕杜老闆這代舊書商趕上好時機,說那會兒“寶貝又多價格又便宜”。輾轉聽聞此話,杜老闆笑答,“是有這麼回事”。1992年,他只用五十多元就從廢品站買來一整三輪車的舊書,外加一大袋包裝完好的小人書,如今品相完好的小人書,一套可賣數萬元。還有一次,他從廢品站論斤收了批字畫,全是劉炳森、啟功、孫墨佛等名家之作。一二十年前,許多國家機關搬遷並逐步將檔案電子化,成噸的舊資料、書籍按廢紙廢書賤賣處理,杜老闆等有心人從中國發現不少珍貴的文化名人作品及國jia領導人親筆批示的材料,掏出後在市場出售,每份少則數百元,多則數千元。

眼見杜老闆掙了錢的同時代人也多,卻很少有人像他這樣總“撿漏”,而且都是“大漏”。有人說,杜老闆的秘訣是大方懂人心,傳聞他當時總請收廢品的小販吃飯,這樣便能提前知道哪裡有舊書刊檔案要處理。某國寶級文化大師的夫人曾撕毀了一大批私人信件,多達數麻袋,杜老闆得知消息,收來轉賣給專業信劄收藏者,獲益雖抵不上這些書信實際價值的零頭,但從收廢品的那轉給藏家,算中間差價,他也掙了不小一筆。

即便有龐大網路資訊輔助,高曉剛出手仍要謹慎。花2000元買下那封署名為沈從文的毛筆信劄前,高曉剛坐在電腦前反復研究,確定筆墨力度、信封上的“國立北京大學”印字以及賣家地址都不太有造假嫌疑後,他又到“網搜學”核實了受信人的存在,才決定賭一把下單。

二十多年前,杜老闆做這行時,沒有手機和網路,淘貨識寶全憑記憶與手感。“反正就把那裡邊比較有名的背下來,像那個什麼全國的各省市的主席、副主席,理事什麼,全都給它拿本子摘抄做筆記,然後照著名錄找他們的畫冊,熟悉他的作品。”杜國立能撿漏靠的還是真本事,他坦誠當時背誦過作家辭典、美術家辭典。

2017年2月18日清晨。正中為“杜老闆”杜國立。圖左戴圍巾者也是京城舊書圈名人,即王富。

“這個怎麼說,主要靠這吃飯,是不是?

杜國立感歎現在:“有種疲了的感覺”。他說,以前倒騰古舊書一類,比別人多用點功,多往前走走看看就能甩同行一大截,從市場上撿漏,比如小販從廢紙裡發現一封信,可能價值一萬塊,但他不知道這真實價值,你眼力好發現了,200塊錢也能買回來,賣信的人也開心。現在,小販們都學會了上網搜索。

“終歸是因為網路太通暢,沒有以智取人的那個快感了。”不愁生意的杜老闆說,現在收藏拍賣也就“平平淡淡幾萬塊”。

古舊書圈現在很少聽到誰又“撿漏”了,行內流行的新詞是“拼縫”。“拼搏的拼,縫隙的縫”,杜老闆補充道。

「鬼市」

網路暢通讓杜老闆這樣的老江湖少了“撿漏”的機會,對於普通買家及小商販卻是機遇。他們可以不用親自去市場大海撈針式淘書,也不用過度琢磨文史姿勢,通過網路整合全國的舊書資源。

週六淩晨三點 潘家園市場周邊的古舊書攤

“哪怕只有一本書,也能上網交易。因為很可能你有的那本舊書,整個舊書網上都沒有其他人在賣,一旦有人需要,你上傳的資訊就會被檢索到。”孔夫子舊書網創始人孫雨田解釋,二手書尤其是古舊書生意,從商業本質來看,賣的是一種非標準化產品,這種產品不可能量產,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需要的,但只要能把這特定的產品賣給有特定需求的人,便能較大程度上實現雙方的收益。不計其數的新商戶與商品隨之而來。

2015年10月4日,屠呦呦正式獲得諾貝爾獎的前一天,她的親筆書信便在孔網拍賣,而且信的內容就是關於青蒿素,孫雨田聽說,那幾封信後來被轉賣了6萬多元,“賣家怎麼知道她哪天呢,很便宜就賣了,一般人也不認識科學家,但是有這麼一個平臺後,就是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他還記得,《約伯斯傳》剛在國內上市時,孔網上便有人在賣國外的原版簽名書,他至今好奇,這些東西都是怎麼流入市場的。

孫雨田見過一個專門收藏美院地下室廢資料的舊書商,這位書商的藏品包括美院老師學生的素描手稿、畢業生作品,“那人把這些東西都保存下來了,誰知道它們的創作者有天不會成為名家呢?”他發現,當人們發現一個東西能賣大錢時,自然就會去發掘與保護它。截至2017年2月17日,孔夫子舊書網擁有12017家書店, 77326個書攤,在售圖書7690萬種,彙聚800萬書友。

杜老闆在家裡藏了各種版本的郭沫若著作,他95後的兒子則正在國家圖書館那邊學古籍修復。他說,一代代的人會變老,但這個行業不會消失,有人圖樂子,有人圖錢財,淘舊書賣舊書買舊書的事情,總得有人幹。

網路無時無刻能交易,北京東三環南路潘家園的“鬼市”依然重複著熱鬧。“鬼市”是早年叫法,當時人們一大早聚集到馬路邊賣舊貨,沒有路燈,黑暗中只有手電筒閃閃發光。

如今,新市場建成,“鬼市”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每週六淩晨,杜老闆摸黑往市場趕。市場開門的準確時間是週六早上4點20分,他家離市場20來公里,開車半小時可到,但他一般在2點多便出門。

“主要這幫賣書的太勤快了!”2017年2月18日一大早,杜老闆嘟囔道。他說,不早起不行,3點到時就到處都是人了。等到市場開門,最早來的那些賣家已經走了。“我都服了他們了,你說你不來吧,沒准有什麼好東西,這個真是保不齊的,他在賣書的同時賣一張畫,或者賣一家人的信劄、照片,這都是有可能的。”杜國立之所以願意來,關鍵還是這裡頭的吸引力夠大,不知道自己能遇見什麼寶貝。

淩晨2點多起床對杜老闆是個挑戰。他習慣晚睡,晚上十二點多開始睡一兩個小時的話,根本就起不來,定再多的鬧鐘他也能給一個接一個地摁掉。為此,每次趕早市的前夜他基本不睡。杜老闆以前常常一周好幾個晚上沒得睡:除了週六,週三也要趕早市,報國寺古玩市場關閉前,週四早上還有一趟。有幾次,他太累睡過頭,沒來成早市,一整天都不舒服,又後悔又煩躁,恨自己懶起耽誤事了。

幾十年的老習慣很難改變,到市場後,杜老闆總是把整個市場快速轉一遍,然後慢慢淘。2月18日這天早上,杜老闆收穫頗豐,有小商販賣了他一本嘉慶年間的易經。他用手機查了一下,網上沒有同類拍品,估計至少能賣個兩萬元左右。

杜國立說這本易經市面少見,頗具價值。

聽說有兩位書商圍著半紙箱小人書討價還價,糾纏半天說的都是品相問題,杜老闆笑著分享經驗:只靠倒騰的話,是上升不到比較高的層級,好的賣家應該最起碼應該知道自己的東西好在哪,這一點同樣適用於買家,“你從下邊買上來,你也得把它賣出去,弄明白點,才能賣得好價錢。”

同天早上同個市場,“小書商”高曉剛也在地攤上收了一批舊信箋和幾本舊書,家裡存貨還很多,估計要過上一段時間他才能慢慢整理。忙到天亮,高曉剛暫時換一口氣,他這周的工作基本算結束,要回歸家庭了。與妻子分隔兩地,他一般是週四來北京,周日回長沙。

潘家園週末早市局部。

“有人願意出高價買書買信,可能就是不願意那麼辛苦地去下面大海淘金。”曾經也是舊書買家的高曉剛說。他設想過的理想生活是,在北京多淘點貨,通過物流把貨發回長沙,大部分時間跟家人一起,一個月只來北京幾天就行,然後慢慢地把錢賺好,就不再做這個事情了。

王富轉到潘家園,畫剛放下便被那老先生花20元買走。

後來,王富才知道那副畫是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流散出來的宋代畫,老先生將畫轉賣了200萬元,現在價值早超千萬。

出現這種情況,買東西的沒法怨人欺騙,只會怪自己道行不夠,這一行公認的現象就是“賣的沒有買的精”。

「小書商」

2017年2月,潘家園淩晨早市。幾位舊書商正為一套小人書討價還價,賣主開價6000元。

“舊書圈好像是這樣,每個人只賺屬於自己層級的那一部分錢,比如收廢品的賣給專門收書籍資料的小販,就只掙中間這一截利潤。小販收了東西轉賣給我,我要賺錢賣出,從我這買東西的人也會再賣出去。”高曉剛舉例說,一個收破爛的花十塊錢收來舊書,能賣出一千元就覺得非常開心,他覺得自己已經賺了很多倍,但花一千買回來的人可以再賣到五千甚至五萬掙更多,因為他們投入的風險以及對應的客戶資源完全不同。

成為職業舊書商後,高曉剛基本上每天都是在找書、買書、賣書。他經常去潘家園舊書市場淘書,幾年生意下來,還有好些小販會主動聯繫他供貨,可惜一個人精力有限,收得多賣得慢,只能按照收來的先後時間一箱箱裝好入庫。

高曉剛裝書用的是水果店常見的香蕉紙箱,標準尺寸為50X35X22釐米,他算過,現在收的貨能裝滿600個香蕉箱。朝陽區亞運村街道,一間20平方米的庫房已經被高曉剛的收藏占滿,從地板到天花板之間的空間堆滿書本信劄。

“我的東西,沒有像書店那樣分門別類疊好。只能是一箱一箱地賣。每天拿出來一箱,然後把它傳到網上拍賣,3天后拍期結束再傳新的。”他的生意已逐漸進入正軌,2016年的成交額大概是120萬,比2015年翻了一倍多。

“2014年或之前,一年(銷售額)只有十幾萬。我感覺,做得好的都是這麼增長的。”得空時,高曉剛會算一下近幾年的收益變化,成交額與那些千萬級的大賣家尚有差距,但趨勢不錯。二手書生意裡的賣家們,說白了,扮演的是倒騰資源的“中間商”角色,賣家影響擴大後,能對接的貨源與客戶群會隨之增長,反之做不起來,就消失了。

高曉剛自稱“小書商”,這三個字是他在孔夫子舊書網的網名,也是業內同行提起他時的代號。在他看來,真正賺錢的正是從他這類小書商手上買東西的人,這些人再將東西轉給更專業的藝術代理人和收藏家。

“有些東西我只能賣到某個價錢,再高了我就找不到人了,所以哪怕知道它值更多錢也就那樣賣掉了。”據高曉剛所知,一些國外的博物館、藝術館會在中國收些紙質藝術品,他們的代理人會願意花很多價錢買東西。普通的小書商聯繫不到這些資源。

普通的小書商也不是收藏家,沒有足夠的資訊給他們膽量以待價而沽。高曉剛觀察到,一些收藏家開價闊氣,是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稀缺,甚至能預測這個東西的真實升值空間,所以哪怕現在價格很高,也捨得花大價錢拿下,“可能某個古籍賣了20萬元,是今年最高的了,但半年後送到拍賣會,它能再漲20萬。”

高曉剛入行時,古舊書市場行情已經在高點,花數千元從收破爛那買到幾麻袋名人信劄的機會早不再有,他所依賴的古舊書交易網站以及互聯網檢索平臺則在降低入行門檻的同時,把“撿漏”的機會也前所未有地降低了。他說,一二十年前,舊書還不值錢,書販從賣廢書收廢紙的人那收來一些東西,買賣雙方可能都不知道裡面有些什麼,得有心人慢慢挑選才能發現寶貝,現在市場火起來,大家多少能摸到一些門道。

“人們上‘孔網’(孔夫子舊書網簡稱)一查就知道市面上有沒有這個定西,有多少線上拍賣,開價多少,大概能賣多少錢。”孔夫子舊書網創始人孫雨田說。2002年,出於嫁接大學畢業生賣書與新生買書資源的目的,他創立孔網,並在舊書圈老江湖“胡同”等人的支持下,逐步將這個平臺做成全球最大的中文舊書網站。截至2017年2月17日,孔夫子舊書網上像高曉剛一樣的古舊書商有12017家,網站每天拍拍品數量達到4萬餘件。

高曉剛,受訪者供圖

「杜老闆」

孔夫子舊書網上同行無數,高曉剛最欣賞兩類,一類是厲害的年輕網店,如綴箋樓、紙研齋等,另一類是在圈內活躍了二十多年的風雲人物,如合眾書局的杜老闆等。杜老闆名叫杜國立,河北承德人,是京城知名的舊書大亨。有行內人提到他,是這麼說的:“杜老闆非常成功,在北京好幾套房好幾台車,潘家園有攤位,京城高校邊上有幾家古籍店,網上生意一年幾百萬,書庫裡的寶貝成噸論。”

早在1991年,杜老闆便開始在潘家園市場擺攤賣舊書,當時他還是年僅19歲的小杜。白手起家的小杜機靈勤奮,先是做舊雜誌生意,8毛一斤從廢品收購站進來舊雜誌,然後1元一本售出。有天,小杜在廢品中無意發現了一捆捆的線裝書,他出9毛錢一斤的價格買了一大堆,經人指點拿到潘家園一帶出售,轉手掙了十幾倍。

杜國立記憶中,九十年代初期,潘家園市場還沒有規劃,大家現址附近的馬路邊擺攤,花鳥蟲魚、舊傢俱舊電器,賣什麼的都有,擺攤賣舊書的就他一人,他當時的攤位“就桌子那麼大一塊地方。”

高曉剛羡慕杜老闆這代舊書商趕上好時機,說那會兒“寶貝又多價格又便宜”。輾轉聽聞此話,杜老闆笑答,“是有這麼回事”。1992年,他只用五十多元就從廢品站買來一整三輪車的舊書,外加一大袋包裝完好的小人書,如今品相完好的小人書,一套可賣數萬元。還有一次,他從廢品站論斤收了批字畫,全是劉炳森、啟功、孫墨佛等名家之作。一二十年前,許多國家機關搬遷並逐步將檔案電子化,成噸的舊資料、書籍按廢紙廢書賤賣處理,杜老闆等有心人從中國發現不少珍貴的文化名人作品及國jia領導人親筆批示的材料,掏出後在市場出售,每份少則數百元,多則數千元。

眼見杜老闆掙了錢的同時代人也多,卻很少有人像他這樣總“撿漏”,而且都是“大漏”。有人說,杜老闆的秘訣是大方懂人心,傳聞他當時總請收廢品的小販吃飯,這樣便能提前知道哪裡有舊書刊檔案要處理。某國寶級文化大師的夫人曾撕毀了一大批私人信件,多達數麻袋,杜老闆得知消息,收來轉賣給專業信劄收藏者,獲益雖抵不上這些書信實際價值的零頭,但從收廢品的那轉給藏家,算中間差價,他也掙了不小一筆。

即便有龐大網路資訊輔助,高曉剛出手仍要謹慎。花2000元買下那封署名為沈從文的毛筆信劄前,高曉剛坐在電腦前反復研究,確定筆墨力度、信封上的“國立北京大學”印字以及賣家地址都不太有造假嫌疑後,他又到“網搜學”核實了受信人的存在,才決定賭一把下單。

二十多年前,杜老闆做這行時,沒有手機和網路,淘貨識寶全憑記憶與手感。“反正就把那裡邊比較有名的背下來,像那個什麼全國的各省市的主席、副主席,理事什麼,全都給它拿本子摘抄做筆記,然後照著名錄找他們的畫冊,熟悉他的作品。”杜國立能撿漏靠的還是真本事,他坦誠當時背誦過作家辭典、美術家辭典。

2017年2月18日清晨。正中為“杜老闆”杜國立。圖左戴圍巾者也是京城舊書圈名人,即王富。

“這個怎麼說,主要靠這吃飯,是不是?

杜國立感歎現在:“有種疲了的感覺”。他說,以前倒騰古舊書一類,比別人多用點功,多往前走走看看就能甩同行一大截,從市場上撿漏,比如小販從廢紙裡發現一封信,可能價值一萬塊,但他不知道這真實價值,你眼力好發現了,200塊錢也能買回來,賣信的人也開心。現在,小販們都學會了上網搜索。

“終歸是因為網路太通暢,沒有以智取人的那個快感了。”不愁生意的杜老闆說,現在收藏拍賣也就“平平淡淡幾萬塊”。

古舊書圈現在很少聽到誰又“撿漏”了,行內流行的新詞是“拼縫”。“拼搏的拼,縫隙的縫”,杜老闆補充道。

「鬼市」

網路暢通讓杜老闆這樣的老江湖少了“撿漏”的機會,對於普通買家及小商販卻是機遇。他們可以不用親自去市場大海撈針式淘書,也不用過度琢磨文史姿勢,通過網路整合全國的舊書資源。

週六淩晨三點 潘家園市場周邊的古舊書攤

“哪怕只有一本書,也能上網交易。因為很可能你有的那本舊書,整個舊書網上都沒有其他人在賣,一旦有人需要,你上傳的資訊就會被檢索到。”孔夫子舊書網創始人孫雨田解釋,二手書尤其是古舊書生意,從商業本質來看,賣的是一種非標準化產品,這種產品不可能量產,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需要的,但只要能把這特定的產品賣給有特定需求的人,便能較大程度上實現雙方的收益。不計其數的新商戶與商品隨之而來。

2015年10月4日,屠呦呦正式獲得諾貝爾獎的前一天,她的親筆書信便在孔網拍賣,而且信的內容就是關於青蒿素,孫雨田聽說,那幾封信後來被轉賣了6萬多元,“賣家怎麼知道她哪天呢,很便宜就賣了,一般人也不認識科學家,但是有這麼一個平臺後,就是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他還記得,《約伯斯傳》剛在國內上市時,孔網上便有人在賣國外的原版簽名書,他至今好奇,這些東西都是怎麼流入市場的。

孫雨田見過一個專門收藏美院地下室廢資料的舊書商,這位書商的藏品包括美院老師學生的素描手稿、畢業生作品,“那人把這些東西都保存下來了,誰知道它們的創作者有天不會成為名家呢?”他發現,當人們發現一個東西能賣大錢時,自然就會去發掘與保護它。截至2017年2月17日,孔夫子舊書網擁有12017家書店, 77326個書攤,在售圖書7690萬種,彙聚800萬書友。

杜老闆在家裡藏了各種版本的郭沫若著作,他95後的兒子則正在國家圖書館那邊學古籍修復。他說,一代代的人會變老,但這個行業不會消失,有人圖樂子,有人圖錢財,淘舊書賣舊書買舊書的事情,總得有人幹。

網路無時無刻能交易,北京東三環南路潘家園的“鬼市”依然重複著熱鬧。“鬼市”是早年叫法,當時人們一大早聚集到馬路邊賣舊貨,沒有路燈,黑暗中只有手電筒閃閃發光。

如今,新市場建成,“鬼市”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每週六淩晨,杜老闆摸黑往市場趕。市場開門的準確時間是週六早上4點20分,他家離市場20來公里,開車半小時可到,但他一般在2點多便出門。

“主要這幫賣書的太勤快了!”2017年2月18日一大早,杜老闆嘟囔道。他說,不早起不行,3點到時就到處都是人了。等到市場開門,最早來的那些賣家已經走了。“我都服了他們了,你說你不來吧,沒准有什麼好東西,這個真是保不齊的,他在賣書的同時賣一張畫,或者賣一家人的信劄、照片,這都是有可能的。”杜國立之所以願意來,關鍵還是這裡頭的吸引力夠大,不知道自己能遇見什麼寶貝。

淩晨2點多起床對杜老闆是個挑戰。他習慣晚睡,晚上十二點多開始睡一兩個小時的話,根本就起不來,定再多的鬧鐘他也能給一個接一個地摁掉。為此,每次趕早市的前夜他基本不睡。杜老闆以前常常一周好幾個晚上沒得睡:除了週六,週三也要趕早市,報國寺古玩市場關閉前,週四早上還有一趟。有幾次,他太累睡過頭,沒來成早市,一整天都不舒服,又後悔又煩躁,恨自己懶起耽誤事了。

幾十年的老習慣很難改變,到市場後,杜老闆總是把整個市場快速轉一遍,然後慢慢淘。2月18日這天早上,杜老闆收穫頗豐,有小商販賣了他一本嘉慶年間的易經。他用手機查了一下,網上沒有同類拍品,估計至少能賣個兩萬元左右。

杜國立說這本易經市面少見,頗具價值。

聽說有兩位書商圍著半紙箱小人書討價還價,糾纏半天說的都是品相問題,杜老闆笑著分享經驗:只靠倒騰的話,是上升不到比較高的層級,好的賣家應該最起碼應該知道自己的東西好在哪,這一點同樣適用於買家,“你從下邊買上來,你也得把它賣出去,弄明白點,才能賣得好價錢。”

同天早上同個市場,“小書商”高曉剛也在地攤上收了一批舊信箋和幾本舊書,家裡存貨還很多,估計要過上一段時間他才能慢慢整理。忙到天亮,高曉剛暫時換一口氣,他這周的工作基本算結束,要回歸家庭了。與妻子分隔兩地,他一般是週四來北京,周日回長沙。

潘家園週末早市局部。

“有人願意出高價買書買信,可能就是不願意那麼辛苦地去下面大海淘金。”曾經也是舊書買家的高曉剛說。他設想過的理想生活是,在北京多淘點貨,通過物流把貨發回長沙,大部分時間跟家人一起,一個月只來北京幾天就行,然後慢慢地把錢賺好,就不再做這個事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