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宗商品供給側改革仍要做減法

2015年, 我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正式拉開。 供給側改革從提出到實施的一年半時間裡, 大宗商品領域的去產能、去庫存成效初顯。 近日, 生意社在統計和調研能源、化工、橡塑、紡織、有色金屬、鋼鐵、建材、農副八大行業資料的基礎上發佈了《主要商品供給側改革變化階段性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 截至今年6月下旬, 統計的58種主要商品中54%的商品產能做了加法, 67%的商品產量做了加法, 40%的商品產能做了減法, 31%的商品產量做了減法, 而產能、產量同時做加法的商品占41%,

產能、產量同時做減法的商品占19%。

初見成效

供給側改革提出之初, 我國大宗商品領域有78.57%的商品產能過剩。 從報告發佈的資料來看, 當前有59.52%的商品產能仍過剩, 商品比例比2015年11月縮減了兩成, 相當一部分商品脫離了產能過剩隊伍。

供需格局改變較快的是以鉛、鋅、鎳為代表的有色金屬類商品。 資料顯示, 截至2016年年底, 國內鉛產能與產量雙降, 供應壓力大大緩解, 鉛也由此前的產能過剩逐漸趨向于供需平衡。 玉米、棉花等部分商品的產能、產量都做了減法, 2016年種植面積均有所減少, 產量也分別下降了503萬噸和26萬噸, 但當前供應仍然過剩。

供給側改革去產能成效顯著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能源、鋼鐵、建材、有色金屬領域, 鋼鐵幾乎囊括了所有鋼材類商品,

能源則主要集中在煤焦板塊。 從商品上來看, 煉焦煤、動力煤、粗鋼、焦炭、水泥、PVC等商品產能大幅縮減。 2016年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是2.5億噸。 報告顯示, 2016年, 僅煉焦煤產能就縮減了3.5億噸, 動力煤產能縮減2.9億噸。 在產能減少的情況下, 兩者產量同期分別下降1.9億噸和6.7億噸, 煤炭去產能總體任務超額完成。 粗鋼在2016年年底去產能6500萬噸, 雖然產能下降明顯, 但產量略有增加;水泥產能縮減1100萬噸, 但產量上升4376萬噸;PVC產能同期縮減了394萬噸。

任重道遠

儘管大宗商品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部分商品產能、產量仍在做加法, 不減反增導致商品供應仍存在過剩情況, 如目前化工、橡塑行業的產能仍普遍存在過剩情況。

生意社總編、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認為, 大宗商品領域供給側改革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部分行業、部分領域也受到了一定阻力。 除了行業發展的各自特點外, 造成這種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大宗商品行情的衝擊。 2016年, 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經歷了一波連續性的大幅上漲, 商品利潤空間增加, 且在買漲不買跌的心態驅使下, 市場交易放量, 瘋漲的價格給去產能帶來了阻力。

劉心田指出, 2017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場行情出現較大回落, 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下跌, 而2016年下半年大漲的丁苯橡膠價格在此期間的跌幅高達40%, 產能過剩的乙二醇價格同期跌幅達10%。 2017年下半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進度還是需要看市場的“臉色”。

如果下半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重演2016年的大漲戲碼, 則2017年供給側改革的壓力又將增加。 “當前, 供給側改革推進工作是合理的, 負擔較重的煤焦鋼擔子已經卸掉不少, 後續工作仍需要有步驟、有節奏地進行, 工作進度和效果仍有挖掘空間。 ”劉心田表示, 當前, 大宗商品供給側改革仍處於初期階段, 解決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要依靠做減法, 改革至少需要5年~10年時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