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潛水者清理垃圾時:發現讓人驚訝的財富

在紐西蘭港口, 一隊潛水夫在河床進行清理垃圾的時候, 意外發現驚人的財富

在他們這些潛水組織有個規定, 那就是在水底下找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會進行出售,

用來支付清理的工作費用

在清理的過程中竟然意外的發現接近900枚不知年代的金幣, 目前在等相關人員的評估

在清理的過程中還清理出了大量的垃圾, 577罐, 116個玻璃瓶, 一個熨斗、衣服、銀行卡、骨頭等等。

在清理的過程中還清理出了大量的垃圾

不過最大亮點還是在尋找發現的金幣上, 這些金幣會直接出售作為這個團隊的經費, 而這些經費能維持這個潛水團隊會定期清理港口

不過最大亮點還是在尋找發現的金幣上

雖然這堆財富是交給這個潛水團隊, 但是變為他們的經費, 這樣能更好的去清理港口的垃圾, 還海洋一個健康的海底!趕緊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都知道這件事!

太平天國寶藏下落之謎:難道被曾國藩獨吞?

上世紀80年代, 國內曾放映過一部名叫《天國金庫之謎》的影片, 這勾起了人們對於百年前太平天國藏寶之謎的好奇。 無獨有偶, 2010年央視也披露廣東韶關有個“曾氏銀庫”, 傳說中湘軍將領曾國荃(曾國藩弟弟)掠奪來的太平天國財寶, 可能就有一部分藏在這裡。 這條新聞一出, 便在國內各媒體上迅速傳播, 讓早就眾說紛紜的天國藏寶之謎更成了一樁撲朔迷離的疑案。

那麼太平天國失敗後, 到底有沒有留下大量金銀財寶?如果真有, 這些財寶又藏在哪兒, 有幾處呢?

天京窖金之謎

說起太平天國的藏寶之謎, 咱還得先說說它到底藏沒藏寶貝, 有多少寶貝。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 之後不久, 天國就頒佈了“聖庫”制度。 這一制度要求軍民一律不得私藏財物, 所有個人的或繳獲的財物都要上繳“天朝聖庫”, “聖庫”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庫。 為了能使這個制度很好地執行下去, 太平天國制定了很嚴格的紀律。 凡是私藏銀子超過五兩的, 就會治罪, 甚至會被處以死刑。

那麼“聖庫”到底藏了多少財寶呢?關於它的數額, 曾混入天京城的清軍奸細張繼庚在給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的信中說, 太平軍佔領南京時,運了大量的白銀藏在“聖庫”裡,一共是一千八百余萬兩,但幾個月後,就只剩八百多萬兩了。“聖庫”就在水西門的燈籠巷。張繼庚還報告了一些太平天國將領的個人財產:“偽東府(東王楊秀清府)有一萬餘兩,偽天府(天王洪秀全府)有七千餘兩,偽北府(北王韋昌輝府)有一千余兩,其餘大小偽衙藏銀尚屬不少,衣服更不計其數矣。”

而在相關的一些歷史文獻裡,也提到過張繼庚所說的“聖庫”。只不過,在太平天國後期,這個“聖庫”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聖庫內的錢財這個時候已經被各級王侯將相們瓜分一空,特別是洪氏家族更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要說這天王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整天不思進取,貪圖享受。他在天京苦心經營十載,動用上萬軍民,在原來兩江總督衙署的基礎上擴建了豪華的天王府,建成後的天王府“城周圍十餘裡,城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雕琢精巧,金碧輝煌”,“五彩繽紛,侈麗無比”。有了天王的榜樣,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內大修王府,相互攀比,盡情享樂。除修建皇宮外,洪秀全還掠取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文物寶玩,供自己享用。傳說,在天京城被攻破前,洪秀全曾命人將大量的財寶埋藏在天王府地下的秘密洞穴中。天王府遺址就在現在的南京長江路292號“總統府”內,民間傳言藏寶地點就在他的“金龍殿”下麵。

1864年,被湘軍圍困多年的天京終告失陷,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荃帶領湘軍在天京城內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殺掠洗劫,其搜查的重點目標就是天王府和遍佈城內的幾百處王府及其他官員宅第。可湘軍雖然用各種方法撈盡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財,但卻始終沒有發現太平天國的所謂“聖庫”和傳說中天王府藏寶。為此,發了狂的湘軍在城內到處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尋太平天國的“金庫”窖藏,曾國荃還下令放火燒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宮殿。

為了查出太平天國藏寶確切位置,曾國荃曾嚴審熟知天國內情的忠王李秀成:“城中窖內金銀能指出數處否?”但李秀成卻淡淡地回答“國庫無存銀米”、“家內無存金銀”。後來曾國荃又親自提審了原太平天國負責掌管內務的夢王董金泉,希望從他嘴裡能知道一些藏寶的消息,但堅貞不屈的夢王在嚴刑逼供下雖幾乎變成血人,也沒有透露出半點有關財寶下落的消息。無奈,曾國藩最後只得奏報朝廷說,除發現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無所獲。中外紛傳的所謂太平天國藏寶之說不過是傳聞而已。

然而,事情又似乎沒這麼簡單。據民間傳說,這個狡黠的曾國荃很可能在奏報時就已經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財寶,只是秘而不宣、想據為己有罷了。例如,當時的《上海新報》就曾報導:曾國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時,就動用了二百多艘船隻運送行李。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從天京掠來的那些金銀財寶。

民國坊間傳聞

而民國以後,有一本叫做《真相》的雜誌,也曾煞有介事地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有關太平天國寶藏的故事:有個廣州人曾在太平天國當兵,天京淪陷前,某位王爺命令他和其他46名士兵在其家中私建藏寶洞,埋藏了黃金白銀300萬兩。工程竣工後,這位元王爺表示要在府中設宴犒賞他們。這個廣州人當時由於正發瘧疾,寒熱交加,未能參加,其他人都高高興興地赴宴去了,誰知該心狠手辣的王爺卻借酒宴之機把他們統統殺掉了。這個廣州人驚悉所有赴宴的人都被滅口後,立即抱病逃回廣東。後來,此人在臨終前曾交給他兒子一張草圖,並叮囑其“一定要把藏寶發掘出來以安撫我的遺志”。於是,兒子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便來到南京,不惜重金聘請洋人勘察。他曾對洋工程師說:“在中正街(今白下路東段)左右,往下挖43米多,有兩塊青石,再挖10米,有舊水西門一扇,把門拿掉,就是當年的藏金庫。”但這個人後來到底找到了那300萬兩黃金白銀沒有,《真相》雜誌卻沒了下文。

正當讀者們以為這個雜誌刊登的故事僅僅是坊間傳聞、根本不足為信的時候,1912年冬天,南京的地方政府卻也不知從哪得來的消息,還真搞了一次藏寶挖掘。只不過,挖了一個多月,挖到地下40多米都還沒看到藏寶。失望之餘,只好空手而歸。2005年,南京市政府為了打通龍蟠中路,也曾在通濟門一帶施工。築路工人在施工中發現泥土下有一層古青石板,懷疑下邊有古墓或古代窖藏。但經幾位文博專家仔細考察後,證實該青石板下面並無窖藏,後來一直挖到地下二十余米,也沒有新的發現。而且該地區接近秦淮河道,地下水滲溢嚴重,所以最後深掘工程不了了之。所以,直到今天,有關南京城內的藏寶所在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相關閱讀】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可買下整個日本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古人更是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奇珍異寶,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中國七大絕世寶藏,據歷史學家透露,每處古墓裡寶物的價值之高,買下當時的日本都不是問題。

第七位:梁莊王墓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七名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荊門市和鐘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參加,共同對鐘祥市長灘鎮大洪村梁莊王墓進行了發掘。

發掘表明,該墓是一座王與妃的合葬墓,有其獨特的葬俗,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隨葬品有金、銀、玉、(珠)寶石、銅、鐵、鉛錫、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計5100餘件,稀世罕見。

其中金、銀、玉器有1400餘件,珠飾寶石則多達3400餘件。一墓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未見,僅次於明代皇陵——定陵,是繼定陵之後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發現。

第六位:法門寺佛指骨舍利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六名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內,存有一枚釋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

在歷史上,曾經先後有四位皇帝發動過毀佛、滅佛的事件,分別是韓愈諫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武帝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佛家稱"三武一宗"法難。因此中國的佛舍利在當時也大部分遭到毀壞。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損毀,僧人另外仿製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謂的"隱骨"。

1987年,法門寺從傾倒的佛塔底下,發現塔基地宮,並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這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個發現的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餘三枚質地均為白玉,也就是仿佛祖真身靈骨而造的"隱骨"。

趙朴初認定為"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不滅,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影骨也被視為聖骨,供養規格與佛的真身舍利相同,"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真身舍利為釋迦牟尼佛的一節中指骨。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文獻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稱謂。

法門寺舍利子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其舍利,開頭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空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文志》載:"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狀與道宣《感通錄》和《志文碑》所記吻合。

第五位:金縷玉衣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五名

曾經有媒體報導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並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

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只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並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第四位:元青花瓷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四名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德一件名為“鬼穀下山”的元青花瓷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後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第三位 :越王勾踐劍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三名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鳩潛(一說鳩淺,是勾踐的通假),自乍(作)用劍”。

“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越王勾踐劍《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中,它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全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

劍身上裝飾著菱形花紋,劍格(劍柄與劍刃相接處)兩面也用藍色琉璃鑲嵌著精美的花紋。中間靠近劍格外,鐫有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劍的古寫體,而劍主人鳩淺就是“臥薪嚐膽”終於滅吳的越王勾踐。

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無論就勾踐劍的外形研製,還是質料搭配,這口劍都無疑是中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第二位:曾侯乙青銅尊盤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二名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歎為觀止。

經專家鑒定,此系採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複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後用細泥漿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後再塗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

第一位:曾侯乙編鐘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一名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鐘、鈕鐘、鎛鐘等不同稱呼。

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鐘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鐘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釐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1978年5月22日淩晨5時,墓室積水抽幹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鐘架上。

曾侯乙編鐘出土現場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黃翔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太平軍佔領南京時,運了大量的白銀藏在“聖庫”裡,一共是一千八百余萬兩,但幾個月後,就只剩八百多萬兩了。“聖庫”就在水西門的燈籠巷。張繼庚還報告了一些太平天國將領的個人財產:“偽東府(東王楊秀清府)有一萬餘兩,偽天府(天王洪秀全府)有七千餘兩,偽北府(北王韋昌輝府)有一千余兩,其餘大小偽衙藏銀尚屬不少,衣服更不計其數矣。”

而在相關的一些歷史文獻裡,也提到過張繼庚所說的“聖庫”。只不過,在太平天國後期,這個“聖庫”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聖庫內的錢財這個時候已經被各級王侯將相們瓜分一空,特別是洪氏家族更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要說這天王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整天不思進取,貪圖享受。他在天京苦心經營十載,動用上萬軍民,在原來兩江總督衙署的基礎上擴建了豪華的天王府,建成後的天王府“城周圍十餘裡,城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雕琢精巧,金碧輝煌”,“五彩繽紛,侈麗無比”。有了天王的榜樣,其他各王也在天京城內大修王府,相互攀比,盡情享樂。除修建皇宮外,洪秀全還掠取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文物寶玩,供自己享用。傳說,在天京城被攻破前,洪秀全曾命人將大量的財寶埋藏在天王府地下的秘密洞穴中。天王府遺址就在現在的南京長江路292號“總統府”內,民間傳言藏寶地點就在他的“金龍殿”下麵。

1864年,被湘軍圍困多年的天京終告失陷,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荃帶領湘軍在天京城內如狼似虎般逐街逐巷地殺掠洗劫,其搜查的重點目標就是天王府和遍佈城內的幾百處王府及其他官員宅第。可湘軍雖然用各種方法撈盡了南京地面的所有浮財,但卻始終沒有發現太平天國的所謂“聖庫”和傳說中天王府藏寶。為此,發了狂的湘軍在城內到處拆房、挖穴、掘塘,不惜掘地三尺,搜尋太平天國的“金庫”窖藏,曾國荃還下令放火燒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宮殿。

為了查出太平天國藏寶確切位置,曾國荃曾嚴審熟知天國內情的忠王李秀成:“城中窖內金銀能指出數處否?”但李秀成卻淡淡地回答“國庫無存銀米”、“家內無存金銀”。後來曾國荃又親自提審了原太平天國負責掌管內務的夢王董金泉,希望從他嘴裡能知道一些藏寶的消息,但堅貞不屈的夢王在嚴刑逼供下雖幾乎變成血人,也沒有透露出半點有關財寶下落的消息。無奈,曾國藩最後只得奏報朝廷說,除發現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外,洪秀全天王府的窖金,一無所獲。中外紛傳的所謂太平天國藏寶之說不過是傳聞而已。

然而,事情又似乎沒這麼簡單。據民間傳說,這個狡黠的曾國荃很可能在奏報時就已經得到了洪秀全窖藏中的大量財寶,只是秘而不宣、想據為己有罷了。例如,當時的《上海新報》就曾報導:曾國藩的夫人由南京回湖南老家時,就動用了二百多艘船隻運送行李。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批行李中是否藏有曾氏弟兄從天京掠來的那些金銀財寶。

民國坊間傳聞

而民國以後,有一本叫做《真相》的雜誌,也曾煞有介事地向人們描繪了一個有關太平天國寶藏的故事:有個廣州人曾在太平天國當兵,天京淪陷前,某位王爺命令他和其他46名士兵在其家中私建藏寶洞,埋藏了黃金白銀300萬兩。工程竣工後,這位元王爺表示要在府中設宴犒賞他們。這個廣州人當時由於正發瘧疾,寒熱交加,未能參加,其他人都高高興興地赴宴去了,誰知該心狠手辣的王爺卻借酒宴之機把他們統統殺掉了。這個廣州人驚悉所有赴宴的人都被滅口後,立即抱病逃回廣東。後來,此人在臨終前曾交給他兒子一張草圖,並叮囑其“一定要把藏寶發掘出來以安撫我的遺志”。於是,兒子在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便來到南京,不惜重金聘請洋人勘察。他曾對洋工程師說:“在中正街(今白下路東段)左右,往下挖43米多,有兩塊青石,再挖10米,有舊水西門一扇,把門拿掉,就是當年的藏金庫。”但這個人後來到底找到了那300萬兩黃金白銀沒有,《真相》雜誌卻沒了下文。

正當讀者們以為這個雜誌刊登的故事僅僅是坊間傳聞、根本不足為信的時候,1912年冬天,南京的地方政府卻也不知從哪得來的消息,還真搞了一次藏寶挖掘。只不過,挖了一個多月,挖到地下40多米都還沒看到藏寶。失望之餘,只好空手而歸。2005年,南京市政府為了打通龍蟠中路,也曾在通濟門一帶施工。築路工人在施工中發現泥土下有一層古青石板,懷疑下邊有古墓或古代窖藏。但經幾位文博專家仔細考察後,證實該青石板下面並無窖藏,後來一直挖到地下二十余米,也沒有新的發現。而且該地區接近秦淮河道,地下水滲溢嚴重,所以最後深掘工程不了了之。所以,直到今天,有關南京城內的藏寶所在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相關閱讀】中國古墓七大寶藏價值連城:可買下整個日本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古人更是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奇珍異寶,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中國七大絕世寶藏,據歷史學家透露,每處古墓裡寶物的價值之高,買下當時的日本都不是問題。

第七位:梁莊王墓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七名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荊門市和鐘祥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參加,共同對鐘祥市長灘鎮大洪村梁莊王墓進行了發掘。

發掘表明,該墓是一座王與妃的合葬墓,有其獨特的葬俗,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隨葬品有金、銀、玉、(珠)寶石、銅、鐵、鉛錫、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計5100餘件,稀世罕見。

其中金、銀、玉器有1400餘件,珠飾寶石則多達3400餘件。一墓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未見,僅次於明代皇陵——定陵,是繼定陵之後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發現。

第六位:法門寺佛指骨舍利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六名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內,存有一枚釋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

在歷史上,曾經先後有四位皇帝發動過毀佛、滅佛的事件,分別是韓愈諫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武帝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佛家稱"三武一宗"法難。因此中國的佛舍利在當時也大部分遭到毀壞。為了避免佛指骨真身舍利遭到損毀,僧人另外仿製了三枚佛骨,也就是所謂的"隱骨"。

1987年,法門寺從傾倒的佛塔底下,發現塔基地宮,並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這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個發現的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餘三枚質地均為白玉,也就是仿佛祖真身靈骨而造的"隱骨"。

趙朴初認定為"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不滅,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係;影骨也被視為聖骨,供養規格與佛的真身舍利相同,"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真身舍利為釋迦牟尼佛的一節中指骨。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文獻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稱謂。

法門寺舍利子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其舍利,開頭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空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文志》載:"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狀與道宣《感通錄》和《志文碑》所記吻合。

第五位:金縷玉衣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五名

曾經有媒體報導過“埃及驚現1000具穿金縷玉衣黃金木乃伊”,但那些黃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鍍了一層金而已,並沒有玉的成分,稱不上真正的“金縷玉衣”。

玉雕技藝是我國獨有,漢朝也是玉雕裝飾盛行的時期,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說,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來看,它不僅只是簡單磨成玉片而已,上面還雕有花紋。

金縷玉衣具體由何人所設計並無史料記載。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套。

第四位:元青花瓷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四名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德一件名為“鬼穀下山”的元青花瓷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後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第三位 :越王勾踐劍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三名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鳩潛(一說鳩淺,是勾踐的通假),自乍(作)用劍”。

“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越王勾踐劍《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楚墓中,它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全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

劍身上裝飾著菱形花紋,劍格(劍柄與劍刃相接處)兩面也用藍色琉璃鑲嵌著精美的花紋。中間靠近劍格外,鐫有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劍的古寫體,而劍主人鳩淺就是“臥薪嚐膽”終於滅吳的越王勾踐。

考古學家稱此劍為“勾踐劍”。無論就勾踐劍的外形研製,還是質料搭配,這口劍都無疑是中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第二位:曾侯乙青銅尊盤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二名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歎為觀止。

經專家鑒定,此系採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複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後用細泥漿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後再塗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

第一位:曾侯乙編鐘

珍奇指數:★★★★★ 技術難度:★★★★★ 考古價值:★★★★★ 綜合評定:第一名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鐘、鈕鐘、鎛鐘等不同稱呼。

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鐘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鐘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釐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1978年5月22日淩晨5時,墓室積水抽幹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鐘架上。

曾侯乙編鐘出土現場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黃翔鵬、王湘等人趕到現場,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