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中國古代地雷:明朝發明 能炸爛人馬

看電視劇《戰雷》, 心一直是揪著的, 生怕劇中主人公一招不慎, 釀成可怕的後果。 其實, 地雷在我國已經存在500多年, 可謂歷史悠久。

作為一種傳統的防禦武器, 地雷以火藥的發明為基礎, 最早出現在我國。 南宋(西元13世紀)時的“震天雷”就是地雷的雛形。

《武經總要》卷十二中的“霹雷火球”, 其製作方法是:“用於竹西三節, 徑一寸半無罐裂者, 存節勿透。 用薄瓷如鐵錢三十片, 和火藥三四斤, 裹竹為球。 兩頭留竹寸許, 球外加傅藥。 ”這種霹雷火球在使用時用燒紅的烙錐引燃後用“炮”擲向敵人, “球開, 聲如霹雷”, 不再是靠燃燒,

而是靠爆炸時的碎瓷片使敵人受傷, 同時還有巨大的聲響使敵人震驚, 有煙焰熏灼。 所以, 這已不再是過去的燃燒類兵器, 而是最原始的爆炸類兵器。 如果拋射出去, 就有如近代的大炸彈或手榴彈;如果放在地道中, 就有如最原始的池雷;如果在水中引燃, 就有如較原始的水雷。 在宋金戰爭中, 雙方所使用的“霹雷炮”、“震天雷”等都是這類武器。

我國古代有詳細記載的最早的地雷, 出現在明朝。 《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 建文二年(1400)白溝河之戰時曾“藏火器地中, 人馬遇之, 輒爛”。 早期的地雷構造比較簡單, 多為石殼, 內裝火藥, 插入引信後密封埋於地下, 並加以偽裝。 當敵人接近時, 引信發火, 引爆地雷。

明中期後, 使用地雷漸廣。

雷殼多為鐵鑄,引信也得到了改進。 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546—1549), 由兵部侍郎曾銑, 在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時組織人員製造了大量地雷。 抗倭名將戚繼光在鎮守東部長城時, 也製造了大量地雷, 佈設在隘口要道進行設伏, 加強守備。

至明萬曆年間, 各種地雷紛紛問世。 萬曆八年(1580), 戚繼光鎮守薊州時, 曾制鋼輪火石引爆裝置“鋼輪發火”。 它是在機匣中安置一套傳動機構, 當敵人踏動機索時, 匣中的墜石下落, 帶動鋼輪轉動, 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 引爆地雷。 這種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明朝末年, 地雷的種類更多。 據《籌海圖編》、《練兵實紀·雜集》、 《武備志》等書記載, 明軍所用的地雷有十多種。 按引爆方式區分, 有燃發、拉發、絆發、機發等。

其佈設方式,除單發雷外, 還有利用一條引信控制爆炸的群發雷, 一個母雷爆炸引爆若干子雷的“子母雷”。 根據作戰需要, 還可將地雷設置在車上、建築物內或用動物運載地雷沖陣。

隨著歷史的演進, 到近現代戰爭中地雷更是五花八門、不可勝數, 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當下這樣的和平時期, 當年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地雷也給我們的排雷戰士帶來了很大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