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呂氏春秋》曾賞千金挑刺 無人能“增損一字”

《呂氏春秋》是一部宏博奇偉的巨著, 歷來被視為先秦“雜家”代表作。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是時諸侯多辯士, 如荀卿之徒, 著書布天下。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 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 二十余萬言。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號曰《呂氏春秋》。 ”可見此書是在秦相呂不韋主持下, 由其門下食客(《漢書·藝文志》稱“智略士”)集體撰著而成。 呂不韋是名義上的編撰者, 有如現在的“主編”。 不過, 此書既以“呂氏”為旗號, 又在其主持下編撰而成, 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也是毋庸置疑的。

相容各家思想

突出強調統一

《呂氏春秋》成於眾人之手, 眾人又是頗為自由地撰著, 然後集為一書, 因而歷來被認為“雜家”著作。 其實, 相容並包各家思想, “諸子之說兼有之”(汪中《呂氏春秋序》), “采精錄異, 成一家言”(《呂氏春秋附考》), 呈現所謂“雜”的風貌, 正是《呂氏春秋》的基本思想特徵。 在《呂氏春秋》中,

無論儒、墨、道、法, 還是陰陽、縱橫、名、農、兵, 各家思想都有所反映。 儘管時有矛盾、抵牾之處, 卻都包容於一書之中。 這樣看來, 作為主持編撰者的呂不韋, 似乎頗有容納百川的度量。

《呂氏春秋》固然具有雜家“兼儒、墨, 合名、法”(《漢書·藝文志》)的基本思想特徵, 但也並非無所側重。 雜取眾家之長, 必有鑒別、抉擇, 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傾向。 東漢高誘在《呂氏春秋序》中說它“以道德為標的, 以無為為綱紀”, 即認為以道家思想為主要傾向。 《四庫全書總目》則判定此書“大抵以儒為主”。 現在看來, 硬要認定《呂氏春秋》以某一家思想為主, 也許是勉強的, 因為此書畢竟以“雜”為基本特徵。 但應該看到其編撰目的, 在於“記治亂存亡”, “知壽夭吉凶”(《序意》), 實質上是為秦王朝統一天下作理論準備的。

所以書中特別強調“亂莫大于無天子”(《觀世》), 並再三宣揚所謂“一”即“統一”的思想。 《不二》篇說:“一則治, 異則亂;一則安, 異則危。 ”《執一》篇說:“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天下必有天子, 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 所以摶之也。 一則治, 兩則亂。 ”《大樂》篇又說:“能以一治天下者, 寒暑適, 風雨時, 為聖人。 ”由此可見, 《呂氏春秋》的思想傾向雖然不主一家, 但強調統一的觀點甚為突出, 可以認為, 這是統領全書的一根主線。

內容巨集博繁富

體式新穎獨創

《呂氏春秋》號稱“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是我國第一部有組織有計劃集體編撰而成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東漢高誘稱其“大出諸子之右”(《呂氏春秋序》)。 清代徐時棟贊其“瑰瑋宏博,

幽怪奇豔, 上下巨細事理名物之故, 粲然皆具, 讀之如身入寶藏。 ”(《呂氏春秋雜記序》)此書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文獻和逸聞軼事, 內容浩博, 涉及廣泛, 無論在哲學、史學、文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音樂學、農學、人才學等等領域, 都有很高學術價值, 在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呂氏春秋》“總晚周諸子之精英, 薈先秦百家之眇義。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自序》)體式宏大、新穎, 前所未有。 全書分為“覽”、“論”、“紀”三大類, 各類下分8、6、12組, 各組分別包括8、6、5篇, 總計160篇文章。 編排整飭, 自成系統。 這無疑是一個新穎的創舉。 先秦之文從語錄體到對話體及對話的連綴, 再到獨立成篇, 最後發展為《呂氏春秋》式的系統化專著, 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飛躍。

儘管為了強求整齊, 不免有敷衍、割裂、重複之病, 但這畢竟只占全書很小比例。 況且此書體式新創, 難免有不夠完善之處。 整體看來, 它在體式上的獨創性、嚴整性、系統性和開放性, 確實是難能可貴而值得讚賞的。 劉勰即盛讚“呂氏鑒遠而體周”(《文心雕龍·諸子》);章學誠也指出:“呂氏之書, 蓋司馬遷之所取法也。 ”(《校讎通義》卷三)不僅如此, 其體式還為後世的一些專著以及“類書”的編纂, 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

指斥時君時政

文風平易曉暢

《呂氏春秋》的文章, 現實針對性強, 敢於訾議時君, 指責時政, 頗富批判精神。 如《貴公》篇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天下之天下也!”《去私》篇又說:“堯有子十人, 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 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圜道》篇更挑明道:“今世之人主, 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這顯然是針對期望“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秦王發論的。又如《節喪》篇抨擊當時的厚葬之風,也分明是針對秦王之奢靡而發的。敢於指斥時君世主,放言無憚,充分展現了戰國時代勇於爭鳴的時代風氣。

值得注意的是,《呂氏春秋》雖然時有尖銳之論,但全書文章大都立論平穩,擺事實,講道理,不作空言,不尚文采,平易曉暢,頗有務實之風。與諸子之文相比較,它不像《孟子》的滔滔雄辯,不像《莊子》的汪洋恣肆,不像《韓非子》的鋒芒畢露,也不像縱橫家的辯麗橫肆,其風格頗近似《荀子》之文。也許,所謂“著書布天下”的“荀卿之徒”,便是此書的主要執筆者。

史載《呂氏春秋》書成,呂不韋十分得意,大肆炫耀,公然“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似乎此書盡善盡美,無懈可擊,一字千金。其實真相在於,當時秦相呂不韋權勢煊赫,令人畏懼,誰敢去“增損一字”呢?

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這顯然是針對期望“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秦王發論的。又如《節喪》篇抨擊當時的厚葬之風,也分明是針對秦王之奢靡而發的。敢於指斥時君世主,放言無憚,充分展現了戰國時代勇於爭鳴的時代風氣。

值得注意的是,《呂氏春秋》雖然時有尖銳之論,但全書文章大都立論平穩,擺事實,講道理,不作空言,不尚文采,平易曉暢,頗有務實之風。與諸子之文相比較,它不像《孟子》的滔滔雄辯,不像《莊子》的汪洋恣肆,不像《韓非子》的鋒芒畢露,也不像縱橫家的辯麗橫肆,其風格頗近似《荀子》之文。也許,所謂“著書布天下”的“荀卿之徒”,便是此書的主要執筆者。

史載《呂氏春秋》書成,呂不韋十分得意,大肆炫耀,公然“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似乎此書盡善盡美,無懈可擊,一字千金。其實真相在於,當時秦相呂不韋權勢煊赫,令人畏懼,誰敢去“增損一字”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