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茶封壇這事,福建已有人在做了|尚流匯

導讀

時間是最好的制茶師, 無需奢華的溫床, 不必嚴苛的資料, 經過輪回的四季, 陳茶於無聲處一次次得到昇華, 芳香四溢……

一罐茶總要藏些歲月

才會耐人尋味

人生要經歷一些風霜

才會從容淡定

我們所有的回憶

在時間裡頭打轉

而茶 靜靜的昇華

……

茶, 發于神農, 聞于魯周公, 興于唐朝, 盛于宋代, 普及於明清之時。

藏茶, 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歷經數千年的演變, 慢慢形成了封茶這種古老而獨具魅力的中華茶文化, 芬芳而甘醇。

陳善明, 善明集團董事長, 武夷山大紅袍十年封壇創始者, 引領全國大紅袍封壇陳飲,

宣導一種樸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和賦予。

陳茶封壇

在善明茶業茶窖內, 大大小小的陶瓷壇不計其數, 這些都是用來封茶的容器。 陳善明與武夷山市岩上茶葉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國英的第一壇“封茶”, 就放在其中一個醒目的位置。

“封茶當天, 一縷陽光剛好照進壇中, 記者捕捉到了這一瞬間。 ”陳善明直言, 看到那張圖片的那一刻, 曾經不被理解的心仿若見到了陽光。

說起與封茶的緣分, 陳善明笑稱, 在他出生的時候, 就與之結緣了。

那一天, 他的爺爺拿出幾十年的積蓄, 跑遍整個武夷山, 挨家挨戶收羅武夷茶。 “在爺爺的觀念裡, 出生時藏一壇茶, 是對新生命的祝福和守護。 ”爺爺為他準備的這一份厚重的禮物,

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種子。

受爺爺的影響, 陳善明發展茶業的時候, 也嘗試著收藏一些陳茶, 還會勸誡朋友買好茶存放。 事實上, “封茶”的概念一直徘徊於他的腦海中, 只是尚未成形。

2013年, 生意遇到瓶頸的陳善明驅車前往貴州散心。 在朋友的邀請下, 他參觀了一家貴州釀酒廠, 瞭解到“封酒”這一模式。

“封酒”是由買賣雙方在某個時間節點共同見證, 將一壇酒進行密封保存, 並在約定時間再共同打開, 出售還是自飲由買家決定。 此舉不僅是讓酒更醇更香, 還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寄語。

“那時, 我就有種強烈的感受:我要做的就是這個事情。 ”陳善明說, 酒越藏越香, 茶也是如此。

自古以來, 武夷岩茶就有陳飲的習俗。

明崇禎進士周亮工《閩茶曲》雲, “雨前雖好但嫌新, 火氣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 家家賣弄隔年陳。 ”而在當地更是有“三年為茶, 五年為藥, 十年為寶”的說法。

那麼茶為何不可以拿來封存?思及此, 陳善明立即起身返程, 通過翻閱典籍資料、詢問老一輩茶人等方法, 歷經大半年的時間, 終將“封茶”這個概念落到實處。

為了讓岩茶返璞歸真, 回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最初本分, 陳善明決定填補國內尚未有陳茶窖藏技術的空白。

2014年12月, 善明集團和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合作, 攻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成功研發了陳茶窖藏技術。 特殊工藝茶壇和恒溫儲藏環境, 加上科學化管理監測, 善明集團現代化茶窖保證了茶葉幾十年的品質穩定。

同時, 他從產品的內涵設計出發, 研究中華封茶產品。 “封茶是指將茶葉封存、陳放, 也有‘藏茶’之意。 ”他表示,

將封茶文化植入到傳統的“藏茶”“陳茶”中, 既保留了傳統, 也植入新時代的文化元素, 從而引領一種新的飲茶模式。

借鑒“封酒”的經營模式, 以及封茶技藝和文化傳承的全面落定, 陳善明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封茶”體系。

2015年6月, 陳善明與劉國英聯手舉辦“封茶”活動, 正式封存了第一壇茶葉。 罎子上寫著封茶人姓名、封茶時間等相關資訊, “壇蓋內側還可以寫上自己想說的話”。

封茶儀式是把當時的心情和對明天的希望, 隨茶葉封存。 封茶儀式完成後, 善明集團與封茶人就有了10年之約, 待到“開封”之時, 品嘗著地道的陳茶,

回憶著封茶人的往昔, 別有一番意義。

從不經意留下, 到刻意為之, 創造出陳茶封壇模式的陳善明, 一下就變成了武夷山的明星人物, “美好的事物需要時間的沉澱, 茶葉不例外, 人更是如此”。

封茶文化

封茶, 賣的不只是茶葉, 更是一種對古老技術的傳承和記憶, 對故事和文化的體驗和品味。

封茶文化由來已久。

相傳, 乾隆下江南時, 曾在杭州品飲一道佳茗, 龍顏大悅遂封茶樹一棵, 帶回京師, 賞賜茶葉給大臣們。 而後, 封茶作為一種時尚, 逐漸從官方傳至民間, 成為文人雅士、尋常百姓祈福納祥的文化習俗。

緣起十年封壇封茶文化, 封茶會于2015年成立。 它是一個“一種茶席十年不散”的陳茶交流聖地, 亦是一種文化的連結, 能夠把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相融到一起。

“一種茶席 十年不散”,意義就在於相遇、相識、相知的過程,這個過程為期十年,十年之間窖藏的許多陳茶,發生的眾多故事,都可以拿出來細細品味。

目前,封茶會已在國內16個城市中發起。封茶會相當於是一個社群,愛茶者聚在一起,跟著封茶一同修行,探討封茶文化。每一年封茶會也會舉辦封茶活動,善明集團“中華封茶全國百城巡迴品鑒暨招商會”已走過武漢、惠州、廣州三座城市。

但明顯,陳善明的格局並不止於此。“以封茶的方式吸引人,再在把人導入平臺”,陳善明為封茶文化量身打造了一系列“配套設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封茶文化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封茶文化受到很多書畫界人士的關注,他們覺得很有文化內容,他們希望到武夷山創作、寫生、休養生息。”通過封茶這一載體,陳善明意欲把茶的多元化延伸出來,做一個大平臺。

封茶會生態旅遊小鎮應運而生。“武夷山整個茶業都是單一的,沒有可延展性,這對於一個城市的支柱產業而言是個悲哀。”陳善明想借此深度挖掘武夷山茶文化乃至整個閩北地區的茶文化。

所以,他想要把封茶會生態旅遊小鎮打造成一個集合茶境、茶藝、茶學的茶文化之旅,茶友既可以前來旅遊休閒,觀摩茶業基地,還可以對話學院派茶學者,參觀博物館,獲得茶知識。

在陳善明看來,文化行銷,是武夷岩茶發展的一個長期策略。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以茶為支點,幾乎可以滲透于傳統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如何從茶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從一片茶葉延伸到器物、空間、環境,與書畫、陶藝等藝術門類相融合,這是陳善明所思考的。

“前半生,我給了善明集團,後半生,我要繼承爺爺傳達給我的意志,將中華封茶文化更好的推廣出去。”借助武夷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歷史與文化資源優勢,陳善明將朝著封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向不斷摸索。

本文由閩商雜誌-閩商網原創,首發于《閩商》雜誌第128期

文/圖:陳麗媛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能夠把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相融到一起。

“一種茶席 十年不散”,意義就在於相遇、相識、相知的過程,這個過程為期十年,十年之間窖藏的許多陳茶,發生的眾多故事,都可以拿出來細細品味。

目前,封茶會已在國內16個城市中發起。封茶會相當於是一個社群,愛茶者聚在一起,跟著封茶一同修行,探討封茶文化。每一年封茶會也會舉辦封茶活動,善明集團“中華封茶全國百城巡迴品鑒暨招商會”已走過武漢、惠州、廣州三座城市。

但明顯,陳善明的格局並不止於此。“以封茶的方式吸引人,再在把人導入平臺”,陳善明為封茶文化量身打造了一系列“配套設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封茶文化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封茶文化受到很多書畫界人士的關注,他們覺得很有文化內容,他們希望到武夷山創作、寫生、休養生息。”通過封茶這一載體,陳善明意欲把茶的多元化延伸出來,做一個大平臺。

封茶會生態旅遊小鎮應運而生。“武夷山整個茶業都是單一的,沒有可延展性,這對於一個城市的支柱產業而言是個悲哀。”陳善明想借此深度挖掘武夷山茶文化乃至整個閩北地區的茶文化。

所以,他想要把封茶會生態旅遊小鎮打造成一個集合茶境、茶藝、茶學的茶文化之旅,茶友既可以前來旅遊休閒,觀摩茶業基地,還可以對話學院派茶學者,參觀博物館,獲得茶知識。

在陳善明看來,文化行銷,是武夷岩茶發展的一個長期策略。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以茶為支點,幾乎可以滲透于傳統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如何從茶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從一片茶葉延伸到器物、空間、環境,與書畫、陶藝等藝術門類相融合,這是陳善明所思考的。

“前半生,我給了善明集團,後半生,我要繼承爺爺傳達給我的意志,將中華封茶文化更好的推廣出去。”借助武夷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歷史與文化資源優勢,陳善明將朝著封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向不斷摸索。

本文由閩商雜誌-閩商網原創,首發于《閩商》雜誌第128期

文/圖:陳麗媛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