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承德這個古村落藏著一個王朝的秘密

(原標題:咱們灤平兩間房鄉大石門村藏著一個王朝秘密的古村落!)

白炭,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 甚至在冷兵器時代。

無論是何朝何代, 白炭和白炭冶鐵技術一直是國家的機密, 誰擁有了這門技術, 就相當於擁有了軍事實力, 而掌握這一手藝的工匠或服務于王朝, 或被殘殺滅口。

位於灤平縣兩間房鄉的大石門村南溝, 當地人稱之為白炭窯村, 因在整個清王朝, 生產的白炭一直為皇家御用, 且白炭窯窯址就建於此地。 現在隨著白炭燒制技術的幾近消失, 白炭窯村一高姓長者作為最後燒制技術的唯一傳人的逝去, 白炭窯村已很少有人知曉何為白炭了。

像白炭這樣的傳統文化和技藝, 正漸行漸遠地遠離我們的生活, 甚至不無遺憾地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慶倖的是, 幸虧有像袁舒森(灤平縣古生物化石保護協會會長)、劉學武等有責任的人去挖掘和整理,

讓後代人得以記住這樣的傳統文化。 記者近日有幸走進白炭窯村, 親眼目睹這個藏著一個王朝秘密的古村落。

初探白炭窯村

6月20日, 在灤平縣古生物化石保護協會會長袁舒森的帶領下, 記者有幸來到灤平縣白炭窯村,

這個專為清王朝生產御用白炭的地方。 沿著蜿蜒的鄉村道路, 道路兩旁被驢友稱讚為“十裡畫廊”的丹霞地貌盡收眼裡, 片刻功夫, 就來到了白炭窯村。 古老的村落, 僅剩十幾個不願搬離的老年人在這裡長年居住, 而對於白炭窯村的由來, 對於這些七八十歲的長者來說, 也有些模棱兩可, “只知道在清朝時專供皇族御用白炭, 至於如何生產, 為何選在此地, 也不得而知。 ”

為了讓這一在中國傳承兩千多年的白炭秘密不被永遠地埋藏於歲月的塵埃中, 袁舒森可謂下了苦功夫。

一年前, 長年從事戶外探險的袁舒森無意中得知在灤平兩間房鄉有一高姓長者, 他是灤平唯一掌握御用貢品——白炭燒制技術的傳人, 在老人低矮的茅草屋內,

老人向其講述了白炭的秘密。 “老人生前曾多次對我強調, 按祖輩的規矩洩露皇家的秘密是要被殺頭的!儘管我搞不明白, 大清王朝早已不存在了, 為什麼這位八旗子弟還頑固地堅守滿清的信條, 但我還是很尊重長者的信念。 ”袁舒森的真誠, 最終感動了長者。

如今, 時隔一年多, 故地重遊, 此情此景, 讓其無不感慨, “要將老匠人的手藝整理出來, 讓更多的灤平人能夠知曉這段歷史及這種傳統文化。 ”面對村裡已經廢棄上百年但依稀可見的窯址, 袁舒森感慨地告訴記者。

揭開白炭的神秘面紗

炭,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黑色的, 而灤平偏偏出產過一種白炭, 這種白炭作為御用貢品, 具有一般黑炭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白炭燃燒溫度可達1000度以上, 黑炭充分燃燒也只能達到500度左右, 而且白炭不起明火不冒煙。 白炭比黑炭堅硬耐燒, 平均燃燒時間在3個時辰以上(6個小時), 比普通黑炭燃燒時間長出兩倍多。

炭之所以出現黑與白, 是因為燒制工藝不太相同:一般來說以悶窯熄火的方法叫做窯內熄火法, 所得到的炭為“黑炭”。當木材在窯內炭化完畢時,趁熱從窯內扒出,然後用濕沙土熄火的方法,稱為窯外熄火法。在窯外熄火過程中,木炭與空氣接觸而進行煆燒,炭的外部被氧化,生成的白色灰附在木炭上,稱為“白炭”。

至於白炭的重要性,袁舒森從高姓長者那裡終於找到了答案,“戰國時期,秦一個中西部偏遠的諸侯小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秦國在秦嶺地區最早發明並掌握了白炭燒制技術,那時只有白炭能夠達到冶鐵需要的高溫,鐵制兵器的出現使秦軍所向披靡。鐵在硬度、柔韌度及耐用程度上與青銅不可同日而語,鐵制兵器是秦統一六國的致勝法寶,鐵制兵器削銅如泥,六國畏懼擁有大量鐵制兵器的秦軍如同畏懼猛虎,可以說,是白炭冶鐵技術幫助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高姓長者生前曾對其講述道。

袁舒森在對史料的詳細查閱中得知,雖然從宋元開始中國人已經開始嘗試用煤炭冶鐵,但煤炭的開採和探測局限了煤炭的使用,主流仍然是白炭冶鐵,因為白炭高溫、低煙、持久的特性,可以超過任何一種煤炭(包括寧夏無煙白煤)。只有到洋務運動之後,焦炭技術出現,白炭冶鐵技術才逐漸被取替,宮廷取暖用貢品白炭一直延續到大清滅亡。

整個大清王朝,白炭的燒制無論是原料還是燒制技術都嚴格保密,白炭的價格也十分昂貴,據史料《欽定大清會典》記載:“每白炭千斤,准銀十兩五錢;黑炭千斤,准銀三兩三錢”。白炭由內務府下屬機構壟斷經營,窯址選擇一要靠近原材料產地,相對閉塞利於管理和保密。燒窯人員是內務府指派的忠誠八旗子弟。

“因為白炭是皇家特供御用貢品,說不準哪天皇室貴胄一高興,想去貢品產地視察一番。所以窯址的選擇一定要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白炭窯選址,一般選擇在地勢較高的陽坡,要求乾燥通風。建築材料為磚、石材和粘土等。”往返于白炭窯村幾次的袁舒森終於找到了將窯址選在此地的答案。

燒制白炭的木材原料要求是密度超過0.8的硬質木料,大石門村周邊的山地叢林以及搭過梁的南大山大南溝,都有大量優質的硬質木料。清王朝在大南溝設立專門管理白炭原材料供給機構黃木局子,黃木是指山黃榆。山黃榆、柞木(也叫蒙古櫟、麻櫟、棌木或橡子木)和樺木是燒制白炭的主要原材料。密度越大木質越硬,燒制出的白炭,固定碳含量越高,品質越好。山黃榆燒出白炭品質最好,柞木居中,樺木最差。樺木白炭外觀不太好看,紋絡參差不齊,而且裂口較多。按高姓長者的經驗來說:截面有蛛網紋的硬木頭都能燒出白炭。蛛網紋很形象,就是有同心圓年輪紋以外還要有從芯向皮的放射狀木紋。

民間傳承人記憶中的白炭窯

“已經大半個世紀沒有人燒制白炭了,只有普通百姓利用廢棄的炭窯燒制黑炭取暖,也許是機緣巧合下的傳承,還要從父親劉文志在1957年間得此技術說起。”作為民間傳承人劉學武感慨地告訴記者。

劉學武對記者回憶到,當時兩間房一帶燒柴都比較困難,其外祖父高景亮經常到二十裡外的白炭窯去砍柴,路途遙遠,當天不能往返回去,其祖父劉殿雲熱情好客便讓其外祖父住在家中,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兩人經常閒聊到深夜。

“孩子現在在做什麼?”

“在燒炭呢。”劉學武的祖父漫不經心地回答。

“你們白炭窯的名氣可不一般,我是清朝八旗人,祖上就是在兩間房行宮專門管理內務的,紫禁城取暖所用木炭全部由白炭窯秘密燒制提供。”祖父和外祖父在閒聊中的一問一答,讓父親劉文志吃了一驚,後來才知道,原來白炭窯村的名字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燒制白炭的匠人必須由八旗人燒制,不得外傳,否則會招致殺頭之禍,直到解放後燒制白炭不再是秘密。對於劉學武的父親當年燒制的炭成品,其外祖父拿起來稱之為普炭,用料與方法不是宮廷御用標準,所以炭溫度低不能耐久燃燒,當日便親自教其父親親自燒制了兩窯御用白炭。

裝窯,將鋸好的木材按長短不同,從窯室最低處立向碼放,一直碼裝到窯門口處為止。

封閉窯門,將窯門和側門用磚石砌好,用黃泥抹平防止漏氣。

點火,從窯體最低處燃燒室開始點窯,不間斷加入木柴,使窯內木材乾燥和碳化。

碳化,當窯內溫度超過80度後即開始碳化過程,至200度窯內木材開始著火,這時候燃燒室停火,將燃燒室砌起來,留1—2個進氣口。

出炭,當窯內溫度上升到1200度左右時開始打開側門煉炭,炭窯溫度升至2000度左右時,用特製工具將煉好的木炭從窯內拉出,然後迅速用沙土掩埋,強制冷卻。

成炭,大約半小時左右沙土掩埋的木炭就熄滅冷卻了,從沙土中扒出,白炭的燒制過程就完成了。

每一個步驟都在劉學武祖父的精心指導和監督下進行著。

大約十多天的燒制過程,整個過程從理論上看並不十分複雜,但在沒有儀錶設備的時代,一切就要全憑經驗了。燃燒火候的識別、碳化窯溫的估計、煉炭時機的把握都十分不易,既不能欠火生芯也不能過火燒化。這些經驗都是由掌窯師傅一人掌握。

如今,已近80歲高齡的劉文志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將白炭燒制技術傳承給子孫後代,希望恢復舊窯址,發揚匠人精神,弘揚歷史文化,為美麗家鄉增添亮點和文化底蘊。

所得到的炭為“黑炭”。當木材在窯內炭化完畢時,趁熱從窯內扒出,然後用濕沙土熄火的方法,稱為窯外熄火法。在窯外熄火過程中,木炭與空氣接觸而進行煆燒,炭的外部被氧化,生成的白色灰附在木炭上,稱為“白炭”。

至於白炭的重要性,袁舒森從高姓長者那裡終於找到了答案,“戰國時期,秦一個中西部偏遠的諸侯小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秦國在秦嶺地區最早發明並掌握了白炭燒制技術,那時只有白炭能夠達到冶鐵需要的高溫,鐵制兵器的出現使秦軍所向披靡。鐵在硬度、柔韌度及耐用程度上與青銅不可同日而語,鐵制兵器是秦統一六國的致勝法寶,鐵制兵器削銅如泥,六國畏懼擁有大量鐵制兵器的秦軍如同畏懼猛虎,可以說,是白炭冶鐵技術幫助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高姓長者生前曾對其講述道。

袁舒森在對史料的詳細查閱中得知,雖然從宋元開始中國人已經開始嘗試用煤炭冶鐵,但煤炭的開採和探測局限了煤炭的使用,主流仍然是白炭冶鐵,因為白炭高溫、低煙、持久的特性,可以超過任何一種煤炭(包括寧夏無煙白煤)。只有到洋務運動之後,焦炭技術出現,白炭冶鐵技術才逐漸被取替,宮廷取暖用貢品白炭一直延續到大清滅亡。

整個大清王朝,白炭的燒制無論是原料還是燒制技術都嚴格保密,白炭的價格也十分昂貴,據史料《欽定大清會典》記載:“每白炭千斤,准銀十兩五錢;黑炭千斤,准銀三兩三錢”。白炭由內務府下屬機構壟斷經營,窯址選擇一要靠近原材料產地,相對閉塞利於管理和保密。燒窯人員是內務府指派的忠誠八旗子弟。

“因為白炭是皇家特供御用貢品,說不準哪天皇室貴胄一高興,想去貢品產地視察一番。所以窯址的選擇一定要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白炭窯選址,一般選擇在地勢較高的陽坡,要求乾燥通風。建築材料為磚、石材和粘土等。”往返于白炭窯村幾次的袁舒森終於找到了將窯址選在此地的答案。

燒制白炭的木材原料要求是密度超過0.8的硬質木料,大石門村周邊的山地叢林以及搭過梁的南大山大南溝,都有大量優質的硬質木料。清王朝在大南溝設立專門管理白炭原材料供給機構黃木局子,黃木是指山黃榆。山黃榆、柞木(也叫蒙古櫟、麻櫟、棌木或橡子木)和樺木是燒制白炭的主要原材料。密度越大木質越硬,燒制出的白炭,固定碳含量越高,品質越好。山黃榆燒出白炭品質最好,柞木居中,樺木最差。樺木白炭外觀不太好看,紋絡參差不齊,而且裂口較多。按高姓長者的經驗來說:截面有蛛網紋的硬木頭都能燒出白炭。蛛網紋很形象,就是有同心圓年輪紋以外還要有從芯向皮的放射狀木紋。

民間傳承人記憶中的白炭窯

“已經大半個世紀沒有人燒制白炭了,只有普通百姓利用廢棄的炭窯燒制黑炭取暖,也許是機緣巧合下的傳承,還要從父親劉文志在1957年間得此技術說起。”作為民間傳承人劉學武感慨地告訴記者。

劉學武對記者回憶到,當時兩間房一帶燒柴都比較困難,其外祖父高景亮經常到二十裡外的白炭窯去砍柴,路途遙遠,當天不能往返回去,其祖父劉殿雲熱情好客便讓其外祖父住在家中,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兩人經常閒聊到深夜。

“孩子現在在做什麼?”

“在燒炭呢。”劉學武的祖父漫不經心地回答。

“你們白炭窯的名氣可不一般,我是清朝八旗人,祖上就是在兩間房行宮專門管理內務的,紫禁城取暖所用木炭全部由白炭窯秘密燒制提供。”祖父和外祖父在閒聊中的一問一答,讓父親劉文志吃了一驚,後來才知道,原來白炭窯村的名字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燒制白炭的匠人必須由八旗人燒制,不得外傳,否則會招致殺頭之禍,直到解放後燒制白炭不再是秘密。對於劉學武的父親當年燒制的炭成品,其外祖父拿起來稱之為普炭,用料與方法不是宮廷御用標準,所以炭溫度低不能耐久燃燒,當日便親自教其父親親自燒制了兩窯御用白炭。

裝窯,將鋸好的木材按長短不同,從窯室最低處立向碼放,一直碼裝到窯門口處為止。

封閉窯門,將窯門和側門用磚石砌好,用黃泥抹平防止漏氣。

點火,從窯體最低處燃燒室開始點窯,不間斷加入木柴,使窯內木材乾燥和碳化。

碳化,當窯內溫度超過80度後即開始碳化過程,至200度窯內木材開始著火,這時候燃燒室停火,將燃燒室砌起來,留1—2個進氣口。

出炭,當窯內溫度上升到1200度左右時開始打開側門煉炭,炭窯溫度升至2000度左右時,用特製工具將煉好的木炭從窯內拉出,然後迅速用沙土掩埋,強制冷卻。

成炭,大約半小時左右沙土掩埋的木炭就熄滅冷卻了,從沙土中扒出,白炭的燒制過程就完成了。

每一個步驟都在劉學武祖父的精心指導和監督下進行著。

大約十多天的燒制過程,整個過程從理論上看並不十分複雜,但在沒有儀錶設備的時代,一切就要全憑經驗了。燃燒火候的識別、碳化窯溫的估計、煉炭時機的把握都十分不易,既不能欠火生芯也不能過火燒化。這些經驗都是由掌窯師傅一人掌握。

如今,已近80歲高齡的劉文志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將白炭燒制技術傳承給子孫後代,希望恢復舊窯址,發揚匠人精神,弘揚歷史文化,為美麗家鄉增添亮點和文化底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