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同為“儒家三聖”的荀子為何要指責孔子和孟子的“性善”說法?

“青, 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冰, 水為之, 而寒于水。 ”是荀子在《勸學》中的開篇之句。 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即源於此。 荀子生存的時代, 正值地主階級取得全國統一政權以取代封建割據稱雄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社會制度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 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 荀子批判地繼承了自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 並在吸收道、墨、名、法諸家長處的基礎上, 對中國古代百家思想作了首次綜合。 這對其後各派學說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是荀子自身思想過程的真實寫照。

荀況, 又稱荀子、荀卿, 孫卿, 戰國時期趙國人(今山西省安澤縣).其活動的時間大約在西元前286至西元前238年之間, 為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代表, 其一生的活動方式與孔子、孟子頗為相似。

學有所成後便教授學生, 懷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周遊列國,

晚年著書立說, 故于蘭陵。 在遊歷齊國時被尊奉為師, 曾三次任櫻下學宮的主講, 並勸說齊國君臣重用儒家, 實施仁義王道。 在趙國時曾與趙孝成王廣議兵事, 主張“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

人秦後與秦昭王和秦相范難探討仁政, 主張隆禮、尊君、愛民, 實施王道。 奔楚後, 就任蘭陵令, 不久棄官居家, 著《荀子》一書數萬言。 死後, 葬于蘭陵。 荀子一生教授學生甚多, 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傑出的思想家韓非, 另一個是出色的政治家李斯。

荀子的思想主張特點

就思想體系而言, 荀子是繼孔子之後, 與孟子齊名的儒學大帥。 但他絕不屬於那種抱殘守缺的繼承者, 而是以儒為基, 在批各派之短、集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個規模宏大的學說體系。 《非十二子》是荀子批判諸子的名篇, 篇中荀子以“隆禮”為標準, 對當時頗有影響的代表六派學說的十二子—進行批判。 他指責他們是“假今之世, 飾邪說, 義奸言, 以泉亂天下”。

他指責它囂、魏牟脫略禮儀, “不足以合文通治”;批判陳仲不明貴賤,

“不足以合大眾, 明大分”;非難墨翟“兼愛”、“非攻”, “不足以容辯異, 縣君臣”;反對填到、田驕“尚法而無法”, “不可以經國定分”;批判惠施、鄧析“不法先王”, “不可以為治綱紀”;指責孟子孔子學說, 宣揚“性善”;斥責子張、子更、子遊為賤儒;批判老子“貴賤不分”, 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這些批判, 既尖銳又中肯。 而對諸子學說中的精華亦有充分的肯定, 使之批判性的總結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

天人關係是先秦思想家思考的主要問題之一, 也是荀子思想中最為閃光之處。 對此, 他明確提出“明於天人之分”的思想, 把“天, ’(自然)與人(社會)分開, 否認“天命”的存在。 他蛻:“天行有常, 不為堯存, 不為萊亡.”認為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觀規律,

不以社會上的政治好壞為轉移。 這種觀點是對殷周以來傳統的君權神授思想的徹底否定。 在強調天人之分的同時, 荀子進一步提出“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這一光輝的唯物主義命題。

對此, 他的分析是:期待天的恩賜, 不如通過蓄養萬物來制裁它。 頌揚天, 不如掌握天命而用之。 看四時變化而待其成, 不如根據四時變化來運用它。 聽任萬物自然繁殖, 不如發揮人的能力促使它發展。 幻想佔有萬物, 不如動手治理萬物。 寄希望萬物自我發生, 不如改造它為我所用。

最後, 其結論是, “故錯人而思天, 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的這種既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 又反對人在規律面前無所作為的消極被動, 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 是對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 對後世唯物主義發展影響很深。

荀子的教育思想主張

性和禮是儒家孔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從唯物主義角度人手,對此做出了較前人更為深刻的解釋。他以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為出發點,認為“人知性惡,其善者偽也”。即人性天生為惡,其善,即“偽”乃後天所為。在他看來,性是天生、屬不可學、不可事的自然本能。

其內容主要是指“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等生理需要和生理需求。這些之所以為惡,是因為對此如不加以限制,就會發生爭奪、犯上、淫亂,直至破壞封建統治秩序。

聖人正是在看到人性惡的基礎上,為規範和引導人性的健康發展,才制定出禮儀法度道德倫理,把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既可使人的需求有“度量分界”,同時又可“養人之欲,給人以求”。最終使人由先天的惡,走向後天的善。荀子的這種觀點,雖與莊子的性善在方向上截然相反,但本質上都是在求一種抽象的人性。所不同的是孟子的性善,認為道德是先天的存在於人性之中的。

而荀子的性惡,否認有先驗的道德,認為人的道德屬性是由後天環境陶冶而養成,這是在人性問題探討中的一大進步。從否定先驗的道德因素出發,荀子對此問題的具體化又作了進一步的推導。他認為,聖人非先天所生,只要經過後天的努力,人人皆可為聖。但由於人性的不可靠,除用禮儀進行教化外,還必須用法來約束。這樣,荀子也就成為由儒家向法家過渡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先秦儒家學派中,荀子是最具哲學思辯能力的思想家。因此,在認識論上他也有十分突出的表現。荀子的認識論是從對“解蔽”的需要人手的。“蔽”即在認識中誇大某一方面而產生的片面性。“解”即用理性的“道”來修正各種錯誤認識。

就認識活動而言,荀子認為認識是由能知的主體和可知的客體相結合的過程。“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主觀和客觀通過人的努力相合,才屬於智,即知識。

就認識的產生而言,他認為,知識的產生首先來源於感官(天官)對外物的感覺,這是認識的基礎。但僅靠天官還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必須要心天君,即對感覺內容進行理性的歸納、鑒別,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和判斷。

因為人的感覺並不完全可靠,會因環境的影響而產生錯覺。只有“天君”的參與才能克服感官上的偏差。在認識的作用上,荀子在重視後天學習的基礎上,強調學以致用。一則他認為只有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和才幹,但必須要以刻苦和踏實的精神進行。

即“故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二則他認為只有致用才是學的目的。即“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學至於行而止矣”。知行關係中,行高於知的這種見解,對後世唯物主義哲學家對知行關係的進一步探討產生很大影響。

荀子的邏輯思想主張

戰國時期,名辯之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發展過程。于此,荀子在批判地總結先秦名家各派邏輯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唯物主義“正名”論的邏輯體系。先秦的名辯之爭有兩個邏輯派系。一是公孫龍所持的“離堅白”,一是惠施所持的“合同異”。

前者認為一般可以脫離個別而存在,後者否認絕對和相對的關係。對此,荀子把這些觀點視為雞狗不如的異端而強烈地加以抨擊,並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名實論。

首先,他認為只有名實相符,人們才能進行正確的交流,這是正名的原因。其次,同類事物有相同的性質,而人又有相同的感覺器官,因而對相同的事物能產生相同的感覺,這是相約以制名的依據。再者,他提出正名的原則。即“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實同則名同,實異則名異,名必符實,不可混亂。

據此,他又概括出當時邏輯學中存在的三種弊端。

一是“惑於用名以亂名”,即由於名詞的含混所造成的錯誤。

二是“惑於用實以亂名”,即把個別現象當作一般。

三是“惑於用名以亂實”即用語言中的自相矛盾來否認現實。

由此,他以唯物主義的方式正確地解決了名實問題,為後世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建立和進步歷史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後世唯物主義發展影響很深。

荀子的教育思想主張

性和禮是儒家孔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從唯物主義角度人手,對此做出了較前人更為深刻的解釋。他以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為出發點,認為“人知性惡,其善者偽也”。即人性天生為惡,其善,即“偽”乃後天所為。在他看來,性是天生、屬不可學、不可事的自然本能。

其內容主要是指“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等生理需要和生理需求。這些之所以為惡,是因為對此如不加以限制,就會發生爭奪、犯上、淫亂,直至破壞封建統治秩序。

聖人正是在看到人性惡的基礎上,為規範和引導人性的健康發展,才制定出禮儀法度道德倫理,把人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既可使人的需求有“度量分界”,同時又可“養人之欲,給人以求”。最終使人由先天的惡,走向後天的善。荀子的這種觀點,雖與莊子的性善在方向上截然相反,但本質上都是在求一種抽象的人性。所不同的是孟子的性善,認為道德是先天的存在於人性之中的。

而荀子的性惡,否認有先驗的道德,認為人的道德屬性是由後天環境陶冶而養成,這是在人性問題探討中的一大進步。從否定先驗的道德因素出發,荀子對此問題的具體化又作了進一步的推導。他認為,聖人非先天所生,只要經過後天的努力,人人皆可為聖。但由於人性的不可靠,除用禮儀進行教化外,還必須用法來約束。這樣,荀子也就成為由儒家向法家過渡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先秦儒家學派中,荀子是最具哲學思辯能力的思想家。因此,在認識論上他也有十分突出的表現。荀子的認識論是從對“解蔽”的需要人手的。“蔽”即在認識中誇大某一方面而產生的片面性。“解”即用理性的“道”來修正各種錯誤認識。

就認識活動而言,荀子認為認識是由能知的主體和可知的客體相結合的過程。“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主觀和客觀通過人的努力相合,才屬於智,即知識。

就認識的產生而言,他認為,知識的產生首先來源於感官(天官)對外物的感覺,這是認識的基礎。但僅靠天官還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必須要心天君,即對感覺內容進行理性的歸納、鑒別,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和判斷。

因為人的感覺並不完全可靠,會因環境的影響而產生錯覺。只有“天君”的參與才能克服感官上的偏差。在認識的作用上,荀子在重視後天學習的基礎上,強調學以致用。一則他認為只有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和才幹,但必須要以刻苦和踏實的精神進行。

即“故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二則他認為只有致用才是學的目的。即“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學至於行而止矣”。知行關係中,行高於知的這種見解,對後世唯物主義哲學家對知行關係的進一步探討產生很大影響。

荀子的邏輯思想主張

戰國時期,名辯之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發展過程。于此,荀子在批判地總結先秦名家各派邏輯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唯物主義“正名”論的邏輯體系。先秦的名辯之爭有兩個邏輯派系。一是公孫龍所持的“離堅白”,一是惠施所持的“合同異”。

前者認為一般可以脫離個別而存在,後者否認絕對和相對的關係。對此,荀子把這些觀點視為雞狗不如的異端而強烈地加以抨擊,並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名實論。

首先,他認為只有名實相符,人們才能進行正確的交流,這是正名的原因。其次,同類事物有相同的性質,而人又有相同的感覺器官,因而對相同的事物能產生相同的感覺,這是相約以制名的依據。再者,他提出正名的原則。即“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實同則名同,實異則名異,名必符實,不可混亂。

據此,他又概括出當時邏輯學中存在的三種弊端。

一是“惑於用名以亂名”,即由於名詞的含混所造成的錯誤。

二是“惑於用實以亂名”,即把個別現象當作一般。

三是“惑於用名以亂實”即用語言中的自相矛盾來否認現實。

由此,他以唯物主義的方式正確地解決了名實問題,為後世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建立和進步歷史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