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清華大學往屆師生回憶產業報國的小故事

在近日北京舉辦的“清華科技、薈萃同方——同方20周年產業發展論壇”上, 清華產業及同方股份的高管們舉行“點亮未來”儀式, 誓言熱血同燃、技術孵化、產業報國。

同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記者 陳建)為做成事情而放棄股權的團隊, 給人民大會堂研發國產空調控制系統的工程院院士, 從教研室“帶土移植”到企業的核技術學者, 為8億人設計二代身份證的微電子專家……這些不甘科技塵封的人物, 如今走上前臺, 再敘產業報國的志向。

20年前的今天, 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 那是清華產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清華同方後更名為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近日, 同方新老員工等1500多人, 在北京舉辦“清華科技、薈萃同方——同方20周年產業發展論壇”, 回顧創業往事, 舉行“點亮未來”儀式, 誓言熱血同燃、技術孵化、產業報國。

清華大學副校長姜勝耀在近日舉行的同方20周年產業發展論壇上, 稱讚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是清華產業的排頭兵和中堅力量, 在成果轉換、產業業務、資產增長、產業回報等方面, 一直名列前茅。 同方供圖

為做成事情而放棄全部股權的團隊

王明亮已經年過花甲, 現在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他著名的戰績是創辦知網。

22年前, “下海”的王明亮決心回到清華大學, 與物理系的老師、同學們共同創業。

“當時不知道要幹什麼, 也沒多少錢。 總共30萬元投資, 是物理系和團隊傾其所有湊出來的。 公司股份系裡占51%、團隊占49%, 打算從學術期刊數位化做起, 滾動發展, 傳播知識。 ”他說。

每個創業者都希望能快速技術創新、找到良好的商業模式, 在短時間內把事情做成。 但王明亮承認:“幹起來才知道, 太難了!特別是與全國的學術期刊合作, 遇到各方面的阻力”。

王明亮1995年的創業計畫, 到第二年便資金鏈斷裂。 校方和經營團隊四處尋找外來投資, 最終, 是清華大學的校辦企業給了一年500萬元貸款。

“高校孵化產業, 承擔很大風險。

500萬元, 在當時是很大一筆債務。 清華大學決定繼續支持專案發展, 但條件是, 經營團隊要放棄股份。 為了做成事情, 我們放棄了股權。 ”王明亮不急不緩地述說, “1997年, 跨過層層難關, 所有債務還清, 公司總算活下來了。 ”

給人民大會堂研發空調系統的院士

1997年6月25日, 清華大學進行資產重組和股份制改造, 創辦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兩天后, 6月27日, 清華同方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 清華產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誕生了。

清華同方的“正根兒”是清華人工環境工程公司, 由當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于1989年創辦。

回憶當年的創業歷程, 年近七旬的江億說, 他們是在“王麻子剪刀廠”造出中國自主技術的第一台空氣源熱泵;在清華大學空調實驗室的小樓上,

自主研發出中國第一代樓宇用RH系列分散式空調電腦控制系統, 全套硬體、軟體, 應用到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故宮博物院文庫等處。 國產系統的出現, 打破了國外壟斷, 進口系統隨之大規模降價。

江億說, 正是通過人環公司與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研組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推動了中國在建築環境控制領域的飛速發展。 同方人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腦控制技術和產品, 形成了中國首個全套出口的大型基建工程項目, 應用到伊朗德黑蘭地鐵工程的通風系統中。

他認為:“正是通過產學研結合, 實現了學術研究、技術進步和企業發展的相互促進, 實現了科研人才從高校向企業的轉移,再造具有應用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進而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做了極重要的鋪墊。”

核技術專家“帶土移植”造就安檢巨頭

康克軍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他透露,在20年前同方上市的計畫中,重要使命之一是支持大型集裝箱檢查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他就是當時推進該專案工程化的負責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內地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利用集裝箱走私,日益猖獗。為打擊走私,把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技術複雜、系統集成要求很高的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產業化,成為國家和時代的需求。

1997年,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決定,委派10名一線骨幹教師,到初創的清華同方核技術公司兼職,並保留他們在系裡的重點崗位,還向公司開放了學校實驗室的研發測試平臺。

這家核技術公司就是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核技術專家康克軍是威視的首任總經理。他記得,當年,威視只有十幾名員工,年終聯歡會上,全體員工站成一排,唱了一首《遊擊隊員之歌》。

就是這批兼職學者,與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起摸爬滾打,完善核心部件製造工藝,建造測試平臺,設計系統集成與調試的流程,制定品質管制體系……1999年,首套國產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裝備到中國海關。

“這是我們常說的‘帶土移植’。”康克軍解釋道,集裝箱檢查技術是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就像苗圃裡培育的珍奇苗木,必須帶著根部的泥土一起移栽到大田,才能成活。清華產業成功實踐了核技術領域“帶土移植”的成果轉化。

如今,同方威視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安檢設備供應商之一,有3300多名員工,其中350多名外籍員工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種產品裝備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85%的歐洲國家都採購其安檢設備。

康克軍記得,2008年,同方威視成為南非稅務總局5年內的獨家安檢產品供應商。投標時,6個標的投標資料足足列印了三天兩夜,用壞兩台印表機,動用兩輛皮卡,才把投標資料運到現場。

他還記得,在巴西,當地政府招標採購時,競爭對手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竟在投標前一天,把威視的投標資料偷走了。員工們徹夜不眠,重新準備資料。次日,競爭對手空手到場,看到威視厚厚的投標文件,愣了。

在近日舉行的同方20周年產業發展論壇上,同方微電子前董事長、總經理趙維健介紹了二代居民身份證的誕生過程。同方供圖

給8億人做二代身份證的同方微電子

2001年6月,涉及十多億人口、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證件系統工程啟動——國務院批准採用“自主版權、國內生產”的非接觸式IC卡技術,換發二代居民身份證。

同年12月,清華同方出資3000萬元,由清華同方、清華企業集團和團隊成員共同發起,成立北京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承擔二代身份證專用晶片模組的研發和生產任務。

初創的同方微電子,員工大部分來自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有老師、博士、碩士、本科生,也有清華校友。經過20多次改版,2004年1月,同方微電子率先正式給公安部供貨。到2008年,公安部門圓滿完成了國務院下達的集中換發8億張二代身份證的任務。

十多年來,同方微電子作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指定晶片設計企業之一,不僅實現了相關專用晶片的大批量生產和供貨,還在此基礎上廣泛研發。

如今,同方微電子的智慧卡和資訊安全晶片,應用於社會保險、公共交通、城市通卡、居住證、移動支付、可信計算、USB-Key、POS機等領域。在智慧卡和資訊安全的所有應用領域中,幾乎總能看到同方微電子的晶片。

20年來,清華產業孵化出同方威視、同方人環、同方知網、同方微電子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同方股份公司的總資產從成立之初的2.8億元增長到如今的570億元,實體產業收入從開始的1.86億元增長到近300億元。

清華產業掌門人、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介紹,清華產業直接和間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接近20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大學科技園,部署了在企業量級全球最廣泛的創業孵化網路。截至去年底,清華產業總資產超過3500億元,銷售收入956億元。

他稱,科學技術爆炸式發展,產業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融合、博弈,給每個企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在這“奇妙而偉大的時代”,同方股份乃至整個清華產業,必須用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擔當的精神,推動發展。(完)

實現了科研人才從高校向企業的轉移,再造具有應用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進而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做了極重要的鋪墊。”

核技術專家“帶土移植”造就安檢巨頭

康克軍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他透露,在20年前同方上市的計畫中,重要使命之一是支持大型集裝箱檢查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他就是當時推進該專案工程化的負責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內地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利用集裝箱走私,日益猖獗。為打擊走私,把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技術複雜、系統集成要求很高的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產業化,成為國家和時代的需求。

1997年,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決定,委派10名一線骨幹教師,到初創的清華同方核技術公司兼職,並保留他們在系裡的重點崗位,還向公司開放了學校實驗室的研發測試平臺。

這家核技術公司就是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核技術專家康克軍是威視的首任總經理。他記得,當年,威視只有十幾名員工,年終聯歡會上,全體員工站成一排,唱了一首《遊擊隊員之歌》。

就是這批兼職學者,與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起摸爬滾打,完善核心部件製造工藝,建造測試平臺,設計系統集成與調試的流程,制定品質管制體系……1999年,首套國產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裝備到中國海關。

“這是我們常說的‘帶土移植’。”康克軍解釋道,集裝箱檢查技術是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就像苗圃裡培育的珍奇苗木,必須帶著根部的泥土一起移栽到大田,才能成活。清華產業成功實踐了核技術領域“帶土移植”的成果轉化。

如今,同方威視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安檢設備供應商之一,有3300多名員工,其中350多名外籍員工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種產品裝備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85%的歐洲國家都採購其安檢設備。

康克軍記得,2008年,同方威視成為南非稅務總局5年內的獨家安檢產品供應商。投標時,6個標的投標資料足足列印了三天兩夜,用壞兩台印表機,動用兩輛皮卡,才把投標資料運到現場。

他還記得,在巴西,當地政府招標採購時,競爭對手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竟在投標前一天,把威視的投標資料偷走了。員工們徹夜不眠,重新準備資料。次日,競爭對手空手到場,看到威視厚厚的投標文件,愣了。

在近日舉行的同方20周年產業發展論壇上,同方微電子前董事長、總經理趙維健介紹了二代居民身份證的誕生過程。同方供圖

給8億人做二代身份證的同方微電子

2001年6月,涉及十多億人口、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證件系統工程啟動——國務院批准採用“自主版權、國內生產”的非接觸式IC卡技術,換發二代居民身份證。

同年12月,清華同方出資3000萬元,由清華同方、清華企業集團和團隊成員共同發起,成立北京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承擔二代身份證專用晶片模組的研發和生產任務。

初創的同方微電子,員工大部分來自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有老師、博士、碩士、本科生,也有清華校友。經過20多次改版,2004年1月,同方微電子率先正式給公安部供貨。到2008年,公安部門圓滿完成了國務院下達的集中換發8億張二代身份證的任務。

十多年來,同方微電子作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指定晶片設計企業之一,不僅實現了相關專用晶片的大批量生產和供貨,還在此基礎上廣泛研發。

如今,同方微電子的智慧卡和資訊安全晶片,應用於社會保險、公共交通、城市通卡、居住證、移動支付、可信計算、USB-Key、POS機等領域。在智慧卡和資訊安全的所有應用領域中,幾乎總能看到同方微電子的晶片。

20年來,清華產業孵化出同方威視、同方人環、同方知網、同方微電子等一大批優秀企業。同方股份公司的總資產從成立之初的2.8億元增長到如今的570億元,實體產業收入從開始的1.86億元增長到近300億元。

清華產業掌門人、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介紹,清華產業直接和間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接近20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大學科技園,部署了在企業量級全球最廣泛的創業孵化網路。截至去年底,清華產業總資產超過3500億元,銷售收入956億元。

他稱,科學技術爆炸式發展,產業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融合、博弈,給每個企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在這“奇妙而偉大的時代”,同方股份乃至整個清華產業,必須用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擔當的精神,推動發展。(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