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難賣又難買 “天價”古董建築背後的利與義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新東

近日,中山路劈柴院內,有著百年歷史的李家餃子樓的房主拋出3000多萬元的售價找尋買主,一時間成為街頭巷議的焦點。 這樣的“古董建築”在青島並不少見,它們見證了百年滄桑。 在二手房交易市場中,這樣的老建築、老別墅也往往備受關注,每當房主拋出數千萬元乃至億元以上的“天價”時,人們除了關注價錢,還關注它們會不會被“溫柔以待”。

■天價

能用的古董建築

劈柴院裡,緊靠著江寧會館是一座兩層小樓,大紅色的門框格外顯眼,黑色的牌匾寫著“餃子樓”三個大字,這便是在青島餐飲歷史上有名的李家餃子樓。 正是這座小樓的房主拋出了3000萬元的售價來找尋買主。 房產證上顯示,李家餃子樓位於江甯路18號,使用權限到2049年11月11日。 套內建築面積334.21平方米,使用權面積1528.40平方米。 折合每平方米9萬元的價格,可謂價值不菲。

房主郭清和表示,這房子曾由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呂海寰投資、並由泰安人李繼昌負責經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人文色彩,“這是一棟不可移動的文物,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象徵,現在海邊新建的商業樓盤都不止這個單價,我一個現成能用的古董建築,你說能算貴嗎?”

其實,近年來,被推向二手房交易市場的老建築並非只有李家餃子樓一家。

2016年6月,八大關榮成路上一座老別墅掛牌銷售,要價6000萬元,按照房產證300平方米計算,這棟老樓每平方米售價接近20萬元。 6月19日上午,記者走進了香港西路一家房產仲介,一位元孫姓工作人員向記者推薦了這套老別墅。

“報價6000萬,而且不能貸款。 ”小孫說,這套別墅的實際使用面積接近500平方米,房屋的產權是個人。

“這是八大關內為數不多的個人產權別墅,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易。 ”小孫推薦說。

同樣,記者在一些房產網站內也看到了類似的房源,而出售價格也動輒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

山海關路21號是一家房產交易網站展示的房源。 根據網站的描述:這是一座德式獨棟老別墅,八大關風貌保護區德式老建築,院子方正好用,房型好,配套齊全,適合收藏、辦公、居住、會所等多種用途。 其房本面積是560平方米,戶型是9室4廳6衛,售價5800萬元。

同樣在八大關內,太平角一路一套面積是507.43平方米的老別墅在一家二手房交易網站上給出的報價高達1.5億元。

還有網站推薦,八大關珍藏別墅、百年老宅、文化名人故居街獨棟別墅,帶院子,報價1億元,建築面積754.2平方米,單價每平方米13萬元左右。

此外,某二手房網站還顯示,金口一路29號別墅,歐式風格,坐落於青島市小魚山半山腰上,面朝大海,背靠小魚山,依山傍水,位置優越。 別墅總占地面積達1485平方米,房屋總面積583.65平方米,1.2億元,單價約206896.50元/平方米。 記者與房源發佈者取得了聯繫,她向記者透露,房主是她的一個朋友,1.2億元只是報價,至於具體的交易價格可以再進一步細談。

■難賣

不能貸款、維修費高

說起島城老建築的前世今生,島城文史專家魯海介紹,它們多存于市南區的老城區,一些老別墅則集中在太平山、太平角一帶,八大關區域,小魚山以西以及湖北路附近。

這些老別墅歷經百年滄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人文色彩,尤其是作為稀缺品來說,一些“高品質”的老別墅往往都價值不菲。

採訪中,香港西路一家房產仲介的小孫也表示,八大關裡的老樓,可以進行正常交易的數量極少,而且成交週期很長。 “真正成交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一般都是問得多,我在這家仲介已經工作多年,從沒有成交過一套。 ”小孫直言,對待這些老別墅,仲介一般都不會花費過多時間去重點推薦。

同樣,在金口三路與魚山路附近的一家房產仲介的老闆也透露,金口路周邊整套的老別墅報價都比較高,平均下來單價在10萬元到20萬元之間,實際的交易量也很少。 “不過因為這片屬於登州路小學學區,也曾有一些老別墅分戶銷售。 ”

在這家仲介門前的房源告示欄上顯示,建築面積為30多平方米的房子售價往往都要100萬元以上。“前段時間剛剛成交了一套,建築面積是53平方米,成交價是180萬元,單價每平方米3.4萬元左右。”

此外,島城文史專家魯海也介紹,新中國成立後,一棟別墅往往被七八戶居民共同使用。後來經過1996年房改,這些別墅有一小部分成為國有直管公房,還有一些產權被分割給不同的個人,不少群居的老別墅出現了產權不一的情況。

正是因為產權不一,所以這類的老別墅出售比較困難。“賣一幢別墅得做通所有住戶的工作。一些老住戶對房子有感情往往不願出售,如果有一兩戶不同意,所有的前期工作就白費了。”採訪中,一家房產仲介的工作人員透露,交易過程中往往因為產權問題造成時間上的拖延。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老別墅,但是真正實地看過之後,考慮到日後的巨額修繕費用,還是有一些人改變了原來的購房計畫。”這家房產仲介的工作人員說。

記者瞭解到,位於湖南路39號的東萊銀行舊址於2011年8月被壽光企業家李宗章買下,當時的價格是9000萬元,後來又花了5000萬元來修繕,一度作為私人博物館對外開放。

成交量低,但並非就沒有交易。採訪中,在魚山路附近的一家房產仲介透露,之前金口三路上有一處老別墅被成功交易,但至於買家是誰,交易的價格又是多少,目前還是一個謎。不過他推斷,這類購房者多是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資者,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情懷”。“聽朋友說,兩年前,八大關有一套別墅曾經成功交易,交易價億元以上。”

金口一路上的一家房產仲介則介紹,他手裡也有類似的房源。他還推薦了一套800平方米的別墅,要價是6000萬元,“現在真是買老別墅的好時機,價位應該比前兩年有所降低。”他透露。

另外,他還提到,這類房子的成交量少,還因為多數無法貸款,需要一次性支付全款。“幾千萬甚至上億元,能一次性拿出這麼一大筆錢的人,寥寥無幾。”

金口一路29號的老別墅,報價1.2億元,單價20萬元/平方米。

■難買

捨不得出手的“傳家寶”

在房產界,老建築、老別墅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因為稀有。

不僅僅是青島,近幾年,杭州西湖邊的老別墅被掛牌出售也不再是稀奇事,而且同樣也頻頻喊出“天價”。

今年年初,杭州一套民國時期的老別墅被報價5億元。由於之前曾叫價1億元的西湖邊別墅在近幾年未見成交,所以此舉被業內人士認為是賣家開價探市場。可最後竟真有買家出手,其中一位華僑飯店的股東願意出價到4億元,但因賣家堅持5億元底價,雙方未達成交易。

同樣在杭州,2016年年底,杭州城南一帶的房產經紀人圈子裡,上城區高士坊巷的一套房源剛一掛牌便立即炸開了鍋,立馬有好幾撥經紀人領著客戶去看房,且買家紛紛表示不還價,一次性全款付清。事後,房主見看房的人多,便不斷提價,可仍然有人搶著要一次性付款買下,看情形不對,加上家裡內部也有反對意見,房主最終決定先不賣了。

據介紹,這套房源之所以會如此熱門,一是因為房子地段絕佳,為南宋三省六部舊址;二來,則是因為這套房子是永久產權房。

目前市場上的住宅,其產權年限為70年,但這套房子的房產證在“產別”一欄則寫著:私有。

據業內人士分析,私有房產就是常說的老私房,這些私房的土地性質為劃撥,劃撥土地是沒有土地使用年限限制的。而這類私房需具備產證方能上市交易,上市交易後,土地性質仍然保留劃撥土地性質,這意味著接手買家拿到的不動產證,依然沒有土地使用年限限制。

這樣的老建築因其特殊性及稀缺性,往往都會成為交易市場裡的“搶手貨”。

採訪中,有房產仲介工作人員表示,就房產界來說,老別墅、老建築原本數量就是有限的,而可以進行交易的老別墅更是少之又少。“只要產權清晰、能夠過戶,理論上是可以正常買賣的,可由於具有個人產權的老別墅非常稀有,所以幾乎是一棟一價,沒有可比性,但同時也往往是有價無市。”該工作人員說。

他還透露,在青島八大關附近其實也曾存在類似產權性質的房產,“不過那都是老證,而且數量極少,我從事房產仲介也十多年了,現在也只是聽同行說過,但從沒親眼看到過。”這位房產仲介說。

此外,魯海還舉例,其實上海也有很多老別墅,上海市採用對外拍賣的方式來實現私人保護。上海市中心超過六七十年甚至百年的老洋房也是房產界的稀缺品,有的單價每平方米超過20萬。

“雖然目前價格高,可老別墅是不可複製的,對它有了感情,一旦賣出去,可能就再也買不回來了。”從金口一路上一位住戶的說法中也能看到為何老別墅的房源會如此緊俏,足以稱得上是房產界的“稀缺品”。

■青島規定 買回老建築,不能“任性”改造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新東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李家餃子樓現在的房主郭清和介紹,他曾將這棟兩層小樓往外出租了幾年,但總擔心把老建築給糟蹋了,思來想去決定忍痛割愛,為老樓尋找新主人。不少老建築、老別墅歷經近百年的洗禮,需要專業呵護。如何讓這些老建築有尊嚴地“活”下去,實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青島人一直在探索。

修繕須行政審批

近日,網曝有人花費8000多萬元買下上海靜安區巨鹿路888號一座歷史建築後竟然違規將其拆除,引起輿論熱議。

6月9日下午,巨鹿路888號業主的母親、委託人王女士在面對媒體採訪“為何會擅自拆除優秀歷史建築”時,連連道歉,並稱全因自己疏忽,沒有主動報備相關管理部門的意識。期間,她介紹,他們起初準備是內部裝修,但過程中發現房子內部腐爛嚴重,原本的木結構損壞嚴重,牆體也發生了傾斜,已經對居住形成了安全隱患。她介紹,他們購買這處房子是按照合法合規的程式,並且還簽訂了承諾書,但具體內容已經忘記,所以疏忽了,在未經向有關部門報備審批的情況下“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

其實,不光在上海,在青島買回老建築,特別是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同樣不能“任性”。青島市文物局綜合處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不能“任性”從交易階段就開始有所體現,普通的老建築可按照房屋交易程式正常辦理即可,但對於文物保護單位則需區別對待。“文保單位也分為國有和非國有,國有的是禁止轉讓和抵押的,非國有的可以進行轉讓或者抵押,但需要賣方向文保單位元提供手續,比如產權證、賣方身份證等,而買方需要提供證明不是外籍人員或者不具有外資背景。”記者在八大關走訪中發現,大多數的老別墅都掛著“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不過在金口路上一處掛牌出售的小樓則沒有這種牌子。

同樣,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建築在裝修中更不能“任性”,即便是加固也有嚴格流程。按照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的,還要進一步向有關部門進行行政審批。“首先要提起書面申請,然後出設計、施工方案,而且無論是負責設計、施工還是負責監理的單位都要具有相應的資質。”該工作人員稱,市級的可以向本市文物部門申請,而省級、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則需要向省級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申請。“所有的程式通過之後才能施工,而且施工要按照審批的方案來進行。”

石階樹木都不得亂動

採訪中,島城文史專家魯海介紹,青島在對老建築保護和利用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近年來,在這一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尤其是在政策上,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更新發展給予大力支持。

1994年,青島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我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青島建築遺產保護被提上了日程。2009年,青島市完成歷史上第一次全市域範圍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素普查,列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和名錄。

老建築作為青島特色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城市風貌這張城市名片來說,青島歷來重視保護,而且保護區域面積不斷擴大。根據《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歷史文化街區擴大至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八大關、匯泉角、太平角歷史文化街區,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八關山歷史文化街區,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信號山歷史文化街區,觀象山歷史文化街區,黃台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無棣路歷史文化街區和奧帆中心歷史文化街區共13片。該規劃已獲得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復。

另外,2011年,國家文物局通過了《八大關近代建築保護規劃》,隨後根據此規劃編制了修繕方案。2011年以來,島城共對近百棟列入各級文物的建築進行了維修。

2016年7月,《青島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率先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規劃中詳細規定,庭院和環境要素保護上,現狀較好的院落要完整保護,不得隨意打通院牆合併院落;現狀破壞的院落要進行整治性保護;大門、圍牆、擋土牆、石階、鋪地、井蓋等環境要素,樹木、庭院綠化等環境要素要保持歷史風貌。

■他山之石 老建築修繕,政府來“主導”

有成功的經驗,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老建築修繕之後無論是做博物館還是做其他的文化產業,主要靠的是個人熱情和興趣,目前看來做得也不錯,但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能持續發展,並真正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前期可能會紅紅火火,可幾年之後呢?如果需要再次進行修繕時,資金能否還能到位呢?老建築的保護並非朝夕之事,如何能一直堅持下去,這也是最為擔憂的。”魯海說。

在採訪中,有業內人士介紹,老建築不僅應反映原有文化的延續,也應尊重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品質。其實在對老建築保護和利用方面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內國外都有很多的經驗可以借鑒。

作為歐洲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化大國之一,西班牙在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數量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其中歷史建築是重要組成部分。西班牙政府另闢蹊徑,探索古建築保護在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出了皇家驛站的發展模式。從1928年成立第一家酒店以來,皇家驛站酒店的數量目前已經達到了94家,幾乎遍佈西班牙所有省份。從成立到現在,皇家驛站作為國有資產的基本屬性從未改變,即使是目前負責酒店經營的皇家驛站旅遊集團,也是百分之百國有控股。

在法國,面對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大規模開發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後果,法國1962年開始將文化遺產的概念擴大到老城區,把有價值的地段劃定為歷史保護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嚴格管理。對區內建築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等必須經過“國家建築師”的諮詢、評估和同意,符合規劃要求的修繕,國家給予資助,並享受稅賦減免優惠。目前,法國大約有4萬處歷史古跡受到保護。其中約一半為私有財產,它們也可以享受國家資助。如果是被列為建築保護單位的建築,其修繕費的50%由國家提供;如果是在建築遺產清查單上註冊備案的建築,其修繕費的15%由國家提供。法國每年平均用於歷史古跡修繕的預算達3.05億歐元。

相關的業內人士也表示,歷史文化建築養護和維修是一項長遠任務,保護、改造舊建築的工作應成為全民性的公共事業,而非個人或公司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編輯: 張珍珍]

在這家仲介門前的房源告示欄上顯示,建築面積為30多平方米的房子售價往往都要100萬元以上。“前段時間剛剛成交了一套,建築面積是53平方米,成交價是180萬元,單價每平方米3.4萬元左右。”

此外,島城文史專家魯海也介紹,新中國成立後,一棟別墅往往被七八戶居民共同使用。後來經過1996年房改,這些別墅有一小部分成為國有直管公房,還有一些產權被分割給不同的個人,不少群居的老別墅出現了產權不一的情況。

正是因為產權不一,所以這類的老別墅出售比較困難。“賣一幢別墅得做通所有住戶的工作。一些老住戶對房子有感情往往不願出售,如果有一兩戶不同意,所有的前期工作就白費了。”採訪中,一家房產仲介的工作人員透露,交易過程中往往因為產權問題造成時間上的拖延。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老別墅,但是真正實地看過之後,考慮到日後的巨額修繕費用,還是有一些人改變了原來的購房計畫。”這家房產仲介的工作人員說。

記者瞭解到,位於湖南路39號的東萊銀行舊址於2011年8月被壽光企業家李宗章買下,當時的價格是9000萬元,後來又花了5000萬元來修繕,一度作為私人博物館對外開放。

成交量低,但並非就沒有交易。採訪中,在魚山路附近的一家房產仲介透露,之前金口三路上有一處老別墅被成功交易,但至於買家是誰,交易的價格又是多少,目前還是一個謎。不過他推斷,這類購房者多是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資者,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情懷”。“聽朋友說,兩年前,八大關有一套別墅曾經成功交易,交易價億元以上。”

金口一路上的一家房產仲介則介紹,他手裡也有類似的房源。他還推薦了一套800平方米的別墅,要價是6000萬元,“現在真是買老別墅的好時機,價位應該比前兩年有所降低。”他透露。

另外,他還提到,這類房子的成交量少,還因為多數無法貸款,需要一次性支付全款。“幾千萬甚至上億元,能一次性拿出這麼一大筆錢的人,寥寥無幾。”

金口一路29號的老別墅,報價1.2億元,單價20萬元/平方米。

■難買

捨不得出手的“傳家寶”

在房產界,老建築、老別墅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因為稀有。

不僅僅是青島,近幾年,杭州西湖邊的老別墅被掛牌出售也不再是稀奇事,而且同樣也頻頻喊出“天價”。

今年年初,杭州一套民國時期的老別墅被報價5億元。由於之前曾叫價1億元的西湖邊別墅在近幾年未見成交,所以此舉被業內人士認為是賣家開價探市場。可最後竟真有買家出手,其中一位華僑飯店的股東願意出價到4億元,但因賣家堅持5億元底價,雙方未達成交易。

同樣在杭州,2016年年底,杭州城南一帶的房產經紀人圈子裡,上城區高士坊巷的一套房源剛一掛牌便立即炸開了鍋,立馬有好幾撥經紀人領著客戶去看房,且買家紛紛表示不還價,一次性全款付清。事後,房主見看房的人多,便不斷提價,可仍然有人搶著要一次性付款買下,看情形不對,加上家裡內部也有反對意見,房主最終決定先不賣了。

據介紹,這套房源之所以會如此熱門,一是因為房子地段絕佳,為南宋三省六部舊址;二來,則是因為這套房子是永久產權房。

目前市場上的住宅,其產權年限為70年,但這套房子的房產證在“產別”一欄則寫著:私有。

據業內人士分析,私有房產就是常說的老私房,這些私房的土地性質為劃撥,劃撥土地是沒有土地使用年限限制的。而這類私房需具備產證方能上市交易,上市交易後,土地性質仍然保留劃撥土地性質,這意味著接手買家拿到的不動產證,依然沒有土地使用年限限制。

這樣的老建築因其特殊性及稀缺性,往往都會成為交易市場裡的“搶手貨”。

採訪中,有房產仲介工作人員表示,就房產界來說,老別墅、老建築原本數量就是有限的,而可以進行交易的老別墅更是少之又少。“只要產權清晰、能夠過戶,理論上是可以正常買賣的,可由於具有個人產權的老別墅非常稀有,所以幾乎是一棟一價,沒有可比性,但同時也往往是有價無市。”該工作人員說。

他還透露,在青島八大關附近其實也曾存在類似產權性質的房產,“不過那都是老證,而且數量極少,我從事房產仲介也十多年了,現在也只是聽同行說過,但從沒親眼看到過。”這位房產仲介說。

此外,魯海還舉例,其實上海也有很多老別墅,上海市採用對外拍賣的方式來實現私人保護。上海市中心超過六七十年甚至百年的老洋房也是房產界的稀缺品,有的單價每平方米超過20萬。

“雖然目前價格高,可老別墅是不可複製的,對它有了感情,一旦賣出去,可能就再也買不回來了。”從金口一路上一位住戶的說法中也能看到為何老別墅的房源會如此緊俏,足以稱得上是房產界的“稀缺品”。

■青島規定 買回老建築,不能“任性”改造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新東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李家餃子樓現在的房主郭清和介紹,他曾將這棟兩層小樓往外出租了幾年,但總擔心把老建築給糟蹋了,思來想去決定忍痛割愛,為老樓尋找新主人。不少老建築、老別墅歷經近百年的洗禮,需要專業呵護。如何讓這些老建築有尊嚴地“活”下去,實現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青島人一直在探索。

修繕須行政審批

近日,網曝有人花費8000多萬元買下上海靜安區巨鹿路888號一座歷史建築後竟然違規將其拆除,引起輿論熱議。

6月9日下午,巨鹿路888號業主的母親、委託人王女士在面對媒體採訪“為何會擅自拆除優秀歷史建築”時,連連道歉,並稱全因自己疏忽,沒有主動報備相關管理部門的意識。期間,她介紹,他們起初準備是內部裝修,但過程中發現房子內部腐爛嚴重,原本的木結構損壞嚴重,牆體也發生了傾斜,已經對居住形成了安全隱患。她介紹,他們購買這處房子是按照合法合規的程式,並且還簽訂了承諾書,但具體內容已經忘記,所以疏忽了,在未經向有關部門報備審批的情況下“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

其實,不光在上海,在青島買回老建築,特別是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同樣不能“任性”。青島市文物局綜合處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不能“任性”從交易階段就開始有所體現,普通的老建築可按照房屋交易程式正常辦理即可,但對於文物保護單位則需區別對待。“文保單位也分為國有和非國有,國有的是禁止轉讓和抵押的,非國有的可以進行轉讓或者抵押,但需要賣方向文保單位元提供手續,比如產權證、賣方身份證等,而買方需要提供證明不是外籍人員或者不具有外資背景。”記者在八大關走訪中發現,大多數的老別墅都掛著“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不過在金口路上一處掛牌出售的小樓則沒有這種牌子。

同樣,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建築在裝修中更不能“任性”,即便是加固也有嚴格流程。按照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的,還要進一步向有關部門進行行政審批。“首先要提起書面申請,然後出設計、施工方案,而且無論是負責設計、施工還是負責監理的單位都要具有相應的資質。”該工作人員稱,市級的可以向本市文物部門申請,而省級、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則需要向省級文物局、國家文物局申請。“所有的程式通過之後才能施工,而且施工要按照審批的方案來進行。”

石階樹木都不得亂動

採訪中,島城文史專家魯海介紹,青島在對老建築保護和利用方面是走在全國前列的,近年來,在這一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尤其是在政策上,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更新發展給予大力支持。

1994年,青島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我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青島建築遺產保護被提上了日程。2009年,青島市完成歷史上第一次全市域範圍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素普查,列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和名錄。

老建築作為青島特色城市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城市風貌這張城市名片來說,青島歷來重視保護,而且保護區域面積不斷擴大。根據《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歷史文化街區擴大至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八大關、匯泉角、太平角歷史文化街區,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八關山歷史文化街區,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信號山歷史文化街區,觀象山歷史文化街區,黃台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無棣路歷史文化街區和奧帆中心歷史文化街區共13片。該規劃已獲得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復。

另外,2011年,國家文物局通過了《八大關近代建築保護規劃》,隨後根據此規劃編制了修繕方案。2011年以來,島城共對近百棟列入各級文物的建築進行了維修。

2016年7月,《青島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率先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規劃中詳細規定,庭院和環境要素保護上,現狀較好的院落要完整保護,不得隨意打通院牆合併院落;現狀破壞的院落要進行整治性保護;大門、圍牆、擋土牆、石階、鋪地、井蓋等環境要素,樹木、庭院綠化等環境要素要保持歷史風貌。

■他山之石 老建築修繕,政府來“主導”

有成功的經驗,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老建築修繕之後無論是做博物館還是做其他的文化產業,主要靠的是個人熱情和興趣,目前看來做得也不錯,但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能持續發展,並真正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前期可能會紅紅火火,可幾年之後呢?如果需要再次進行修繕時,資金能否還能到位呢?老建築的保護並非朝夕之事,如何能一直堅持下去,這也是最為擔憂的。”魯海說。

在採訪中,有業內人士介紹,老建築不僅應反映原有文化的延續,也應尊重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品質。其實在對老建築保護和利用方面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內國外都有很多的經驗可以借鑒。

作為歐洲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化大國之一,西班牙在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數量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其中歷史建築是重要組成部分。西班牙政府另闢蹊徑,探索古建築保護在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開發出了皇家驛站的發展模式。從1928年成立第一家酒店以來,皇家驛站酒店的數量目前已經達到了94家,幾乎遍佈西班牙所有省份。從成立到現在,皇家驛站作為國有資產的基本屬性從未改變,即使是目前負責酒店經營的皇家驛站旅遊集團,也是百分之百國有控股。

在法國,面對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大規模開發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後果,法國1962年開始將文化遺產的概念擴大到老城區,把有價值的地段劃定為歷史保護區,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嚴格管理。對區內建築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等必須經過“國家建築師”的諮詢、評估和同意,符合規劃要求的修繕,國家給予資助,並享受稅賦減免優惠。目前,法國大約有4萬處歷史古跡受到保護。其中約一半為私有財產,它們也可以享受國家資助。如果是被列為建築保護單位的建築,其修繕費的50%由國家提供;如果是在建築遺產清查單上註冊備案的建築,其修繕費的15%由國家提供。法國每年平均用於歷史古跡修繕的預算達3.05億歐元。

相關的業內人士也表示,歷史文化建築養護和維修是一項長遠任務,保護、改造舊建築的工作應成為全民性的公共事業,而非個人或公司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編輯: 張珍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