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元濟:出版巨擘,私藏重宋(上)韋力撰

海鹽張氏乃是藏書世家, 大多數資料將其家的藏書之史追溯到了明末清初的張惟赤, 而張惟赤乃是張元濟的九世祖。 其實張元濟的十世祖張奇齡也是一位藏書家, 他的堂號是“涉園”, 而後張家歷代使用這個堂號, 一直到了張元濟這裡。

張元濟早年照片

對於張家世代藏書的情況, 陳心蓉在《嘉興藏書史》中稱:“九世祖張惟赤將涉園擴建成海鹽當地的林泉勝地, 並著意搜藏圖籍。 綿延數代, 到乾嘉之際張元濟六世祖張宗松一輩時, 藏書之富達到巔峰, 除公有的涉園舊藏外, 兄弟有六人以藏書著名, 張宗松之清綺齋尤著名, 宗松所藏書有萬冊, 宋元刊本有50部、抄本290部。 與當時江南藏書名家黃丕烈、吳騫、鮑廷博齊名。 ”

這等高品質的收藏, 等到太平天國打來之時, 涉園所藏損失殆盡, 顧志興在《浙江藏書史》中引用了張元濟之父張森玉的所言:“自更洪、楊之役,

名園廢圮, 圖籍亦散佚罄盡, 而先世所刻書, 更無片板存焉!”

《孫可之文集》民國十一年至一九五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續古逸叢書二十六種》本, 書牌

《孫可之文集》民國十一年至一九五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續古逸叢書二十六種》本, 卷首

因此到了張元濟這裡, 他對於家族藏書史的繼承, 僅剩下“涉園”這個名稱, 而家中的藏書他卻一本也未得到, 但這個結果更激發了他要恢復祖上的所藏。 而後張元濟到各地搜尋, 凡是看到鈐蓋有“涉園”藏章之書, 他都會想辦法將其買下。 《張元濟書劄》中收錄有他寫給廣東大藏書家莫伯驥的5通手劄,

張在第1通手劄中寫道:

前月複承寄賜寒家舊藏明刊《事物紀原》全部。 開函展誦, 手澤如新。 坊田來歸, 距躍三百, 閱卷端所鈐印記, 知為六世第八叔祖詠川先生遺物。 涉園藏弆素有盛名, 洪楊之亂, 散佚殆盡。 比來搜輯, 稍有歸者, 亦僅數十部而已。 今承先生雅貺, 還我劫餘, 雖為一腋之裘, 不啻百朋之錫。 謹拜嘉惠, 銘感何窮。 命寫溫公訓言, 只得獻醜。 一俟時局稍定, 即當寫呈。

張元濟還動員了不少的藏書家幫他尋找涉園舊藏, 而莫伯驥幫他找到了一部明刻本, 這部書是他的六世祖所藏。 得到這部書讓張元濟很高興, 他跟莫伯驥也講到了太平天國時涉園舊藏全部失散的情況, 而後他努力收藏,

僅得到了幾十部而已, 所以他對莫的幫助表示了謝意。

車停到了城鄉結合部

但莫伯驥幫張買到這部書是否收了錢?張在信中沒有提及, 但他說莫伯驥需要他的一幅墨寶, 張說等自己有空時一定呈上。 說不定, 莫天一僅是想用這部書來換得張的書法作品, 這也倒是一段有意思的書壇佳話。

其實想出以書換書法這種妙招兒者,不僅是莫伯驥一位,《張元濟書劄》中收錄有張寫給嘉業堂主人劉承幹的手劄達250通之多,其中張在第131通中寫道:

承賜《金石補正》一部,拜領謝謝。國學淩夷,群言龐雜。昔賢著述多就消沉,吾兄為之刊播流傳,匪徒發潛闡幽,抑亦嘉惠士林,功德非□。弟書林寄跡,景仰尤深。每睹新槧,輒拜隆貺,愧乏瓊瑤,慚感而已。其他一部當轉交東方圖書館,先代申謝。命書聯屏,素不善作字,深恐徒損嘉箋。惟瞻此盛舉,亦竊願勉貢數言,藉伸景慕之意。容寫成呈上。

劉承幹送給張元濟一部《金石補正》,此書不是涉園舊藏,乃是劉承幹讓嘉業堂刊刻的一部大部頭的書,他將這種新印之書送一部給張,張在信中對劉刊刻此類書大表讚賞,認為這是一種功德事。看來,劉承幹寄給張元濟的《金石補正》至少是兩部,而另一部則是劉請張轉交給商務印書館下屬的東方圖書館。同時劉也提出,請張元濟寫一幅書法作品。看來,劉在寄書的同時還附上了張老紙,以此表示對張書法之看重。張元濟謙虛一番,而後說過一段給其呈上。

在雨中下車,步行向前

由這些記錄可知,張元濟的書法在當時就廣受藏家所看重,而這麼多年來,我僅買到他的兩幅書法作品,並且價格都不很高。時代的變遷真令人感慨。

張元濟在信中說他陸續收到了幾十部涉園舊藏,根據現在的資料,其數量實為52部。在戰亂之後能夠收到這等數量之書,也確實不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張元濟何等重視祖上舊藏之物。

其實,在民國年間大藏書家陶湘的堂號也是“涉園”,有可能這兩個涉園的藏書印區別較大,否則真不知道張元濟怎麼斷定哪些是其家舊藏,而哪些是當時的陶湘流散出的善本。

雨後的地,泥濘不堪

顯然,張元濟這樣的購書方式,更多者是出於維護家族榮譽,因為他買回這些書並不關注是普是善,而重要的乃是其祖上舊藏之物,而他個人的偏好其實極為專精,因為他的主要著眼點只是宋刻本。張元濟藏有多少宋刻本?因為沒有書目流傳,今難以知之,但他的所藏有一部分匯入了《四部叢刊》和《續古逸叢書》中,還有一些他的舊藏最終歸了臺灣的中央圖書館,蘇精在《近代藏書三十家》中寫道:“目前,臺灣所藏已知曾經張元濟舊藏的宋本,是‘中央圖書館’的寫本《宋太宗實錄》、黃庭堅的《山谷琴趣》、歐陽修的《醉翁琴趣》、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權德輿的《權載之文集》等幾部,數目雖不多,卻每部都是連城珍貴。”

沿著小渠前行

還有一事可證張元濟確實有佞宋癖。當年海源閣之書散出之後,張元濟也想買到其中最重要之物,他在民國十八年元月二十三日給劉承幹的信中寫道:

茲有啟者,山東海源閣藏書已移至津門,有待賈而估之意,並非全數出售,曾選出二十余種,傅沅叔同年來信謂均已看過,擇定最精者十五種,其中有北宋刊本數部,附去清單,敬祈察核。當時曾經議價,書主希望甚奢,謂非四萬五千圓不可,亦遂罷議。近日葉玉虎兄來滬,談及書久不售,頗有貶價之訊,意欲集合同志數人,醵金四萬,將此十五種整數購入,各人有所欲得者,再用競買之法,由出價最高者得之。如此則書歸同好,不至散失,而利亦不至於外溢。玉虎之意,每分五竿,渠與弟各認一分。潘君明訓認兩分。以吾兄保存古籍,提倡最先,知必贊成此舉。屬為轉陳,可否請俯與玉成。如蒙慨允,無任欣幸。玉虎兄擬集款有成,即與書主再行磋商購價。

張元濟專盯著海源閣最精的15部宋版,他尤其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幾部北宋本,但這樣的人間尤物當然價錢很貴,當時沒有人能買下。此後不久,張元濟在上海見到了葉恭綽,葉告訴張,海源閣後人已經降低了心氣兒,有可能以不高的價錢買下。

地的頂端是一條河

但即便如此,如果能夠獨自拿出鉅款者也寥寥,於是張元濟跟葉恭綽商量出了一種集資購買的辦法,他們將股份分為了五份,張和葉各認一份;而上海大藏書家潘明訓因為是銀行家,所以他錢多,故而潘認購了兩份;而剩餘的一份,張元濟則推薦劉承幹來認購,因為劉也是巨富之家。張元濟能夠跟這樣幾位共同集資,足可見他也是實力不凡之人。

張元濟為什麼偏愛宋版書呢?他在《寶禮堂宋本書錄序》中有著如下表述:“余喜蓄書,尤嗜宋刻。固重其去古未遠,亦愛其製作之精善,每一展玩,心曠神怡。余嘗言一國藝事之進退,與其政治之隆汙、民心之仁暴,有息息相通之理。況在書籍,為國民智識之所寄託,為古人千百年之所留貽,抱殘守缺,責在吾輩。”

張元濟的眼界如此之高,這跟他在書界內的曾經滄海有很大關係,因為他主持商務印書館幾十年,其館內收到了太多好書,而這些書大多是經過張元濟之手收入館中者,以至於很多人都誤會為:商務印書館內的涵芬樓所藏之書,其實是張元濟個人的舊藏。

《寶禮堂宋本書錄》不分卷,民國二十八年廣東南海潘氏藏板本,張元濟序言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呢?柳和城在《張元濟涉園善本藏書鉤沉》一文中認為:“產生誤解的原因,可能因為早期商務編譯所圖書室(涵芬樓)收書工作,往往是以張元濟個人名義進行的。1909年初《教育雜誌》就刊登過由他署名的《收買舊書廣告》。”柳和城在該文中錄出了這則廣告:

茲為保存國粹起見,擬搜羅舊學書籍。無論經、史、子、集,只須版本精美,的系舊刊,或據善本影抄,或經名人手校,均可收購。海內藏書家有願割愛者,祈將書名、冊數、撰人姓氏、序跋姓氏、刊印時代、行款、紙色、有無殘缺損破、欲得售價若干,逐項開示,徑寄敝寓。信資自給,合用者即當函商一切,否則恕不答覆。伏維雅鑒。上海新垃圾橋浜北北長康裡沿馬路武原張公館謹啟。

張元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柳和城在文中說道:“張後來在西藏路長吉裡寓所的大門上釘有‘收買舊書’的鐵皮招牌,為此還發生過‘書包炸彈’歷險事件。登廣告,釘招牌,主要目的是為涵芬樓購書。不用公司名義,一則可能為講價方便,二則張元濟自己也可從中收得鄉邦文獻和若干珍本古籍,有時還因為書價較昂而留作自購的緣故呢。”

柳先生的這段話乃是以1916年10月16日的《張元濟日記》為證:

將去年四月至本年九月所購舊書匯送圖書館。計價一千七百六十一元。另有宋本《名臣言行錄》、《廣韻》、《續文章正宗》三種,《永樂大典》四冊,共一千七百六十三元。因價甚昂,然將來必長。有信問翰翁,應否歸館。

由此看來,張元濟的確是以個人名義替商務印書館收善本,並且是他先墊錢收購,而後再轉給商務館。如果遇到價格較貴的書,他也明說:公司嫌貴的話,他可以個人買下。

張元濟既然如此看重珍本與善本,那他所藏的宋元本為什麼歸了臺灣的中央圖書館呢?其實,這件事跟1940年的“文獻保存同志會”有很大關係。當時張元濟、鄭振鐸等人秘密地在淪陷的上海搶救善本,而張元濟所藏的精本後來也出讓給了文獻保存同志會,鄭振鐸在1941年4月《文獻保存同志會第八號工作報告》中講到了這件事:

本月廿二日,又從張菊老處,得其藏書中之最精者五種:(一)唐寫本《文選》一巨卷(日本有數卷,已收為“國寶”,並印為帝大叢書),(二)宋寫本《太宗實錄》五冊,(三)宋刊本《山谷琴趣外編》一冊,(四)宋刊本《醉翁琴趣外編》一冊(殘),(五)元刊本《王荊文公詩注》十冊(李璧注,國內無藏全帙者)。此五書,皆可稱為壓卷之作。菊老大病後,經濟甚窘。彼意謂:將來必將散去,不如在此時歸於我輩為佳。因毅然見讓。讓共價二千六百元,實不為昂也。得《文選》,總集部可鎮壓得住矣;得《太宗實錄》,史部得冠冕矣;得山谷、醉翁《琴趣》二種,詞典類可無敵於世矣;得《王荊文公詩注》,元刊本部分足稱豪矣!

在那種艱難的環境下,張元濟竭盡全力處理商務印書館的各方面問題,以至於讓他積勞成疾,為此大病了一場,而後他就把這幾部書轉讓給了此會,而其給出的價格卻很公允,以至於讓鄭振鐸認為他們買到了真正的精善之本。

河道的轉彎處

當然,就數量而言,張元濟所收善本主要是為了商務印書館,但遇到大批量的出讓而商務館買不下時,他也希望能夠出售給公共圖書館。1906年,夏瑞芳聽到陸心源的皕宋樓舊藏因為後人欠了鉅款需要用其還帳,準備將藏書全部出讓,而那時張元濟正在北京,夏馬上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張當然知道皕宋樓所藏十分重要,於是他將此事報告給了軍機大臣榮慶,但他的報告卻得不到迴響。張元濟回到上海後見到了夏瑞芳,告訴夏此況,夏主動提出這批書可由商務印書館將其買下,然而陸家開價20萬元,而商務印書館根本沒有這麼大的資本,最終皕宋樓所藏之書以10萬元的價格被日本的靜嘉堂買走了。

站在河邊回望

這件事讓張元濟每每想起都十分地後悔,他在給繆荃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心情:“丙午春間,皕宋樓書尚未售與日本,元濟入都,力勸榮華卿相國撥款購入,以作京師圖書館之基礎,乃言不見用。今且悔之無及。每一追思,為之心痛。”

可能正因如此,使得張元濟替商務大量收購一些藏書家的舊藏,最終建起了涵芬樓,而後又建起了東方圖書館。之後張元濟用本館所藏,再加上各地藏書家的襄助,他影印出了百納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等等,這些書在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這也倒是一段有意思的書壇佳話。

其實想出以書換書法這種妙招兒者,不僅是莫伯驥一位,《張元濟書劄》中收錄有張寫給嘉業堂主人劉承幹的手劄達250通之多,其中張在第131通中寫道:

承賜《金石補正》一部,拜領謝謝。國學淩夷,群言龐雜。昔賢著述多就消沉,吾兄為之刊播流傳,匪徒發潛闡幽,抑亦嘉惠士林,功德非□。弟書林寄跡,景仰尤深。每睹新槧,輒拜隆貺,愧乏瓊瑤,慚感而已。其他一部當轉交東方圖書館,先代申謝。命書聯屏,素不善作字,深恐徒損嘉箋。惟瞻此盛舉,亦竊願勉貢數言,藉伸景慕之意。容寫成呈上。

劉承幹送給張元濟一部《金石補正》,此書不是涉園舊藏,乃是劉承幹讓嘉業堂刊刻的一部大部頭的書,他將這種新印之書送一部給張,張在信中對劉刊刻此類書大表讚賞,認為這是一種功德事。看來,劉承幹寄給張元濟的《金石補正》至少是兩部,而另一部則是劉請張轉交給商務印書館下屬的東方圖書館。同時劉也提出,請張元濟寫一幅書法作品。看來,劉在寄書的同時還附上了張老紙,以此表示對張書法之看重。張元濟謙虛一番,而後說過一段給其呈上。

在雨中下車,步行向前

由這些記錄可知,張元濟的書法在當時就廣受藏家所看重,而這麼多年來,我僅買到他的兩幅書法作品,並且價格都不很高。時代的變遷真令人感慨。

張元濟在信中說他陸續收到了幾十部涉園舊藏,根據現在的資料,其數量實為52部。在戰亂之後能夠收到這等數量之書,也確實不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張元濟何等重視祖上舊藏之物。

其實,在民國年間大藏書家陶湘的堂號也是“涉園”,有可能這兩個涉園的藏書印區別較大,否則真不知道張元濟怎麼斷定哪些是其家舊藏,而哪些是當時的陶湘流散出的善本。

雨後的地,泥濘不堪

顯然,張元濟這樣的購書方式,更多者是出於維護家族榮譽,因為他買回這些書並不關注是普是善,而重要的乃是其祖上舊藏之物,而他個人的偏好其實極為專精,因為他的主要著眼點只是宋刻本。張元濟藏有多少宋刻本?因為沒有書目流傳,今難以知之,但他的所藏有一部分匯入了《四部叢刊》和《續古逸叢書》中,還有一些他的舊藏最終歸了臺灣的中央圖書館,蘇精在《近代藏書三十家》中寫道:“目前,臺灣所藏已知曾經張元濟舊藏的宋本,是‘中央圖書館’的寫本《宋太宗實錄》、黃庭堅的《山谷琴趣》、歐陽修的《醉翁琴趣》、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權德輿的《權載之文集》等幾部,數目雖不多,卻每部都是連城珍貴。”

沿著小渠前行

還有一事可證張元濟確實有佞宋癖。當年海源閣之書散出之後,張元濟也想買到其中最重要之物,他在民國十八年元月二十三日給劉承幹的信中寫道:

茲有啟者,山東海源閣藏書已移至津門,有待賈而估之意,並非全數出售,曾選出二十余種,傅沅叔同年來信謂均已看過,擇定最精者十五種,其中有北宋刊本數部,附去清單,敬祈察核。當時曾經議價,書主希望甚奢,謂非四萬五千圓不可,亦遂罷議。近日葉玉虎兄來滬,談及書久不售,頗有貶價之訊,意欲集合同志數人,醵金四萬,將此十五種整數購入,各人有所欲得者,再用競買之法,由出價最高者得之。如此則書歸同好,不至散失,而利亦不至於外溢。玉虎之意,每分五竿,渠與弟各認一分。潘君明訓認兩分。以吾兄保存古籍,提倡最先,知必贊成此舉。屬為轉陳,可否請俯與玉成。如蒙慨允,無任欣幸。玉虎兄擬集款有成,即與書主再行磋商購價。

張元濟專盯著海源閣最精的15部宋版,他尤其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幾部北宋本,但這樣的人間尤物當然價錢很貴,當時沒有人能買下。此後不久,張元濟在上海見到了葉恭綽,葉告訴張,海源閣後人已經降低了心氣兒,有可能以不高的價錢買下。

地的頂端是一條河

但即便如此,如果能夠獨自拿出鉅款者也寥寥,於是張元濟跟葉恭綽商量出了一種集資購買的辦法,他們將股份分為了五份,張和葉各認一份;而上海大藏書家潘明訓因為是銀行家,所以他錢多,故而潘認購了兩份;而剩餘的一份,張元濟則推薦劉承幹來認購,因為劉也是巨富之家。張元濟能夠跟這樣幾位共同集資,足可見他也是實力不凡之人。

張元濟為什麼偏愛宋版書呢?他在《寶禮堂宋本書錄序》中有著如下表述:“余喜蓄書,尤嗜宋刻。固重其去古未遠,亦愛其製作之精善,每一展玩,心曠神怡。余嘗言一國藝事之進退,與其政治之隆汙、民心之仁暴,有息息相通之理。況在書籍,為國民智識之所寄託,為古人千百年之所留貽,抱殘守缺,責在吾輩。”

張元濟的眼界如此之高,這跟他在書界內的曾經滄海有很大關係,因為他主持商務印書館幾十年,其館內收到了太多好書,而這些書大多是經過張元濟之手收入館中者,以至於很多人都誤會為:商務印書館內的涵芬樓所藏之書,其實是張元濟個人的舊藏。

《寶禮堂宋本書錄》不分卷,民國二十八年廣東南海潘氏藏板本,張元濟序言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呢?柳和城在《張元濟涉園善本藏書鉤沉》一文中認為:“產生誤解的原因,可能因為早期商務編譯所圖書室(涵芬樓)收書工作,往往是以張元濟個人名義進行的。1909年初《教育雜誌》就刊登過由他署名的《收買舊書廣告》。”柳和城在該文中錄出了這則廣告:

茲為保存國粹起見,擬搜羅舊學書籍。無論經、史、子、集,只須版本精美,的系舊刊,或據善本影抄,或經名人手校,均可收購。海內藏書家有願割愛者,祈將書名、冊數、撰人姓氏、序跋姓氏、刊印時代、行款、紙色、有無殘缺損破、欲得售價若干,逐項開示,徑寄敝寓。信資自給,合用者即當函商一切,否則恕不答覆。伏維雅鑒。上海新垃圾橋浜北北長康裡沿馬路武原張公館謹啟。

張元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柳和城在文中說道:“張後來在西藏路長吉裡寓所的大門上釘有‘收買舊書’的鐵皮招牌,為此還發生過‘書包炸彈’歷險事件。登廣告,釘招牌,主要目的是為涵芬樓購書。不用公司名義,一則可能為講價方便,二則張元濟自己也可從中收得鄉邦文獻和若干珍本古籍,有時還因為書價較昂而留作自購的緣故呢。”

柳先生的這段話乃是以1916年10月16日的《張元濟日記》為證:

將去年四月至本年九月所購舊書匯送圖書館。計價一千七百六十一元。另有宋本《名臣言行錄》、《廣韻》、《續文章正宗》三種,《永樂大典》四冊,共一千七百六十三元。因價甚昂,然將來必長。有信問翰翁,應否歸館。

由此看來,張元濟的確是以個人名義替商務印書館收善本,並且是他先墊錢收購,而後再轉給商務館。如果遇到價格較貴的書,他也明說:公司嫌貴的話,他可以個人買下。

張元濟既然如此看重珍本與善本,那他所藏的宋元本為什麼歸了臺灣的中央圖書館呢?其實,這件事跟1940年的“文獻保存同志會”有很大關係。當時張元濟、鄭振鐸等人秘密地在淪陷的上海搶救善本,而張元濟所藏的精本後來也出讓給了文獻保存同志會,鄭振鐸在1941年4月《文獻保存同志會第八號工作報告》中講到了這件事:

本月廿二日,又從張菊老處,得其藏書中之最精者五種:(一)唐寫本《文選》一巨卷(日本有數卷,已收為“國寶”,並印為帝大叢書),(二)宋寫本《太宗實錄》五冊,(三)宋刊本《山谷琴趣外編》一冊,(四)宋刊本《醉翁琴趣外編》一冊(殘),(五)元刊本《王荊文公詩注》十冊(李璧注,國內無藏全帙者)。此五書,皆可稱為壓卷之作。菊老大病後,經濟甚窘。彼意謂:將來必將散去,不如在此時歸於我輩為佳。因毅然見讓。讓共價二千六百元,實不為昂也。得《文選》,總集部可鎮壓得住矣;得《太宗實錄》,史部得冠冕矣;得山谷、醉翁《琴趣》二種,詞典類可無敵於世矣;得《王荊文公詩注》,元刊本部分足稱豪矣!

在那種艱難的環境下,張元濟竭盡全力處理商務印書館的各方面問題,以至於讓他積勞成疾,為此大病了一場,而後他就把這幾部書轉讓給了此會,而其給出的價格卻很公允,以至於讓鄭振鐸認為他們買到了真正的精善之本。

河道的轉彎處

當然,就數量而言,張元濟所收善本主要是為了商務印書館,但遇到大批量的出讓而商務館買不下時,他也希望能夠出售給公共圖書館。1906年,夏瑞芳聽到陸心源的皕宋樓舊藏因為後人欠了鉅款需要用其還帳,準備將藏書全部出讓,而那時張元濟正在北京,夏馬上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張當然知道皕宋樓所藏十分重要,於是他將此事報告給了軍機大臣榮慶,但他的報告卻得不到迴響。張元濟回到上海後見到了夏瑞芳,告訴夏此況,夏主動提出這批書可由商務印書館將其買下,然而陸家開價20萬元,而商務印書館根本沒有這麼大的資本,最終皕宋樓所藏之書以10萬元的價格被日本的靜嘉堂買走了。

站在河邊回望

這件事讓張元濟每每想起都十分地後悔,他在給繆荃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心情:“丙午春間,皕宋樓書尚未售與日本,元濟入都,力勸榮華卿相國撥款購入,以作京師圖書館之基礎,乃言不見用。今且悔之無及。每一追思,為之心痛。”

可能正因如此,使得張元濟替商務大量收購一些藏書家的舊藏,最終建起了涵芬樓,而後又建起了東方圖書館。之後張元濟用本館所藏,再加上各地藏書家的襄助,他影印出了百納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等等,這些書在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