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創意與技術的《變形金剛5》來了!好萊塢這個超級IP教給我們什麼?

6月23日, 《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上映。

如果要在中國內地評選30年來最具商業價值的好萊塢IP, “變形金剛”若稱第二, 大概沒人敢稱第一。

下面, 讓我們看看這個橫跨電影、電視、漫畫、玩具等眾多衍生品的創意IP是如何成就傳奇的。

1、1983:始於能變形的小玩具

1983年, 東京玩具展, 日本Takara公司旗下有變形功能的小玩具, 引起了美國玩具商孩之寶的注意, 雙方的合作開啟了變形金剛傳奇的第一步。

2、1984:漫畫與電視動畫

1984年, 孩之寶公司將這款玩具正式更名為Transformers, 並由漫威推出漫畫月刊, 同時開始製作電視動畫。

當年9月17日, 由日本東映承制的電視動畫片在美國播出,

引發收視熱潮。

3、1986:動畫電影慘遭失敗

1986年 , 《變形金剛》大電影版動畫公映, 卻最終在影評人的口水中黯然收場。

此次慘敗之後的20年, 孩之寶都沒有再把變形金剛搬上大銀幕的念頭, 直到20年後邁克爾·貝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聯手……

4、1987:日本將動畫片發揚光大

1987年, TAKARA公司購買了變形金剛的動畫版權, 由日本東映公司製作全新劇集, 先後推出了《頭領戰士》等多部動畫電視劇集(包括中國的小夥伴們看的變形金剛動畫片主要都是這些)。

5、1988:登陸中國

1988年5月, 《變形金剛》動畫片正式登陸中國。

在30年前的中國, 大街上除了公共汽車很少有汽車, 小朋友們還在玩泥巴彈弓之類的遊戲。 此時突然出現這樣一部動畫片: 一群高科技機器人, 各種汽車、飛機、坦克, 手持鐳射槍炮上天入地高速飛馳, 配合炫酷的音效一言不合就變形……這讓原本只玩過彈球沙包的小孩子們如何招架?變形金剛迅速成為中國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這裡值得提一下變形金剛中文譯名的由來。 變形金剛在大陸的官方譯名是由上海電影譯製廠完成的, 人物角色的譯名充滿趣味:

大黃蜂 BumbleBee

擎天柱 Optimus Prime

威震天 Megatron

紅蜘蛛 Starscream

香港和臺灣的譯名與大陸不同, 例如, 在香港汽車人被稱作博派、 威震天譯作狂派, 而在臺灣版本中擎天柱被譯為“無敵鐵牛”。

比較起來, 當然要為上譯的老師點贊!

6、2007: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1》

2007年, 《變形金剛》真人版電影上市, “一個男孩和他的車”的劇情設定, 再加上導演邁克爾·貝熟練的視聽語言雙刺激, 那些曾經被變形金剛載滿童年的人們又重新沸騰。

為了吸引粉絲,派拉蒙、夢工廠和孩之寶展開了一系列策劃行動,包括選用正邪兩派人物最經典的座右銘作為臺詞,邀請當年動畫版配音演員為電影獻聲……於是,在真人電影中,粉絲們聽到了最為受用的經典對白,不計其數或明或暗的元素設計及橋段編排,更充分體現著製片方的良苦用心——向變形金剛的傳奇歷史致敬。

7、2017:十年五大片

《變形金剛》在電影史上首次讓全CG製作的機器人角色成為主角。這些機器人從二維空間跳到三維空間,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變形的震撼。(注:CG是英語Computer Graphics的縮寫,指利用電腦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

從2007年至2017年,十年五部電影,CG技術+3D技術,每一部《變形金剛》都會在全球影壇掀起一陣觀影狂潮。2014年變4在中國狂卷票房近20億,本月即將上映的變5票房依然前景可期。

而導演邁克爾·貝一干就是十年,屢次退出又屢次食言,成為好萊塢的一段“假”話。

8、未來

變形金剛,一個如此龐大的產品系列,起步於玩具廣告,經過30餘年成長,涉及玩具、漫畫、動畫、電影等多種主題產品和商業形式,歷盡多重地域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碰撞衝突,在矛盾與變化中銳意創新,最終鑄就了最具爭議而又無可爭議的傳奇品牌。

而且,《變形金剛》的電影系列還在規劃中。

6月23日,《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上映。

如果要在中國內地評選30年來最具商業價值的好萊塢IP,“變形金剛”若稱第二,大概沒人敢稱第一。

下面,讓我們看看這個橫跨電影、電視、漫畫、玩具等眾多衍生品的創意IP是如何成就傳奇的。

1、1983:始於能變形的小玩具

1983年,東京玩具展,日本Takara公司旗下有變形功能的小玩具,引起了美國玩具商孩之寶的注意,雙方的合作開啟了變形金剛傳奇的第一步。

2、1984:漫畫與電視動畫

1984年,孩之寶公司將這款玩具正式更名為Transformers,並由漫威推出漫畫月刊,同時開始製作電視動畫。

當年9月17日,由日本東映承制的電視動畫片在美國播出,引發收視熱潮。

3、1986:動畫電影慘遭失敗

1986年 ,《變形金剛》大電影版動畫公映,卻最終在影評人的口水中黯然收場。

此次慘敗之後的20年,孩之寶都沒有再把變形金剛搬上大銀幕的念頭,直到20年後邁克爾·貝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聯手……

4、1987:日本將動畫片發揚光大

1987年, TAKARA公司購買了變形金剛的動畫版權,由日本東映公司製作全新劇集,先後推出了《頭領戰士》等多部動畫電視劇集(包括中國的小夥伴們看的變形金剛動畫片主要都是這些)。

5、1988:登陸中國

1988年5月,《變形金剛》動畫片正式登陸中國。

在30年前的中國,大街上除了公共汽車很少有汽車,小朋友們還在玩泥巴彈弓之類的遊戲。此時突然出現這樣一部動畫片: 一群高科技機器人,各種汽車、飛機、坦克,手持鐳射槍炮上天入地高速飛馳,配合炫酷的音效一言不合就變形……這讓原本只玩過彈球沙包的小孩子們如何招架?變形金剛迅速成為中國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這裡值得提一下變形金剛中文譯名的由來。變形金剛在大陸的官方譯名是由上海電影譯製廠完成的,人物角色的譯名充滿趣味:

大黃蜂 BumbleBee

擎天柱 Optimus Prime

威震天 Megatron

紅蜘蛛 Starscream

香港和臺灣的譯名與大陸不同,例如,在香港汽車人被稱作博派、 威震天譯作狂派,而在臺灣版本中擎天柱被譯為“無敵鐵牛”。

比較起來,當然要為上譯的老師點贊!

6、2007: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1》

2007年,《變形金剛》真人版電影上市,“一個男孩和他的車”的劇情設定,再加上導演邁克爾·貝熟練的視聽語言雙刺激,那些曾經被變形金剛載滿童年的人們又重新沸騰。

為了吸引粉絲,派拉蒙、夢工廠和孩之寶展開了一系列策劃行動,包括選用正邪兩派人物最經典的座右銘作為臺詞,邀請當年動畫版配音演員為電影獻聲……於是,在真人電影中,粉絲們聽到了最為受用的經典對白,不計其數或明或暗的元素設計及橋段編排,更充分體現著製片方的良苦用心——向變形金剛的傳奇歷史致敬。

7、2017:十年五大片

《變形金剛》在電影史上首次讓全CG製作的機器人角色成為主角。這些機器人從二維空間跳到三維空間,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變形的震撼。(注:CG是英語Computer Graphics的縮寫,指利用電腦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

從2007年至2017年,十年五部電影,CG技術+3D技術,每一部《變形金剛》都會在全球影壇掀起一陣觀影狂潮。2014年變4在中國狂卷票房近20億,本月即將上映的變5票房依然前景可期。

而導演邁克爾·貝一干就是十年,屢次退出又屢次食言,成為好萊塢的一段“假”話。

8、未來

變形金剛,一個如此龐大的產品系列,起步於玩具廣告,經過30餘年成長,涉及玩具、漫畫、動畫、電影等多種主題產品和商業形式,歷盡多重地域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碰撞衝突,在矛盾與變化中銳意創新,最終鑄就了最具爭議而又無可爭議的傳奇品牌。

而且,《變形金剛》的電影系列還在規劃中。

是不斷造就新輝煌,還是過度消費盛極而衰?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但至少,變形金剛這個超級IP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已經奉獻了值得我們學習的諸多經驗:

比如創意,從一個能“變形”的玩具出發,持之以恆的將這個“變形”創意發揚光大;

比如技術,將CG技術和3D技術運用到登峰造極,給觀眾提供震撼性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衝擊;

比如情懷,準確地捕捉、利用變形金剛粉絲們的青春記憶、夢幻和戀舊情緒;

比如暴力美學,尤其是滿足了從小喜歡折騰機械、零部件、玩具車和槍的男生們……

是不斷造就新輝煌,還是過度消費盛極而衰?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但至少,變形金剛這個超級IP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已經奉獻了值得我們學習的諸多經驗:

比如創意,從一個能“變形”的玩具出發,持之以恆的將這個“變形”創意發揚光大;

比如技術,將CG技術和3D技術運用到登峰造極,給觀眾提供震撼性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衝擊;

比如情懷,準確地捕捉、利用變形金剛粉絲們的青春記憶、夢幻和戀舊情緒;

比如暴力美學,尤其是滿足了從小喜歡折騰機械、零部件、玩具車和槍的男生們……

為了吸引粉絲,派拉蒙、夢工廠和孩之寶展開了一系列策劃行動,包括選用正邪兩派人物最經典的座右銘作為臺詞,邀請當年動畫版配音演員為電影獻聲……於是,在真人電影中,粉絲們聽到了最為受用的經典對白,不計其數或明或暗的元素設計及橋段編排,更充分體現著製片方的良苦用心——向變形金剛的傳奇歷史致敬。

7、2017:十年五大片

《變形金剛》在電影史上首次讓全CG製作的機器人角色成為主角。這些機器人從二維空間跳到三維空間,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變形的震撼。(注:CG是英語Computer Graphics的縮寫,指利用電腦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

從2007年至2017年,十年五部電影,CG技術+3D技術,每一部《變形金剛》都會在全球影壇掀起一陣觀影狂潮。2014年變4在中國狂卷票房近20億,本月即將上映的變5票房依然前景可期。

而導演邁克爾·貝一干就是十年,屢次退出又屢次食言,成為好萊塢的一段“假”話。

8、未來

變形金剛,一個如此龐大的產品系列,起步於玩具廣告,經過30餘年成長,涉及玩具、漫畫、動畫、電影等多種主題產品和商業形式,歷盡多重地域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碰撞衝突,在矛盾與變化中銳意創新,最終鑄就了最具爭議而又無可爭議的傳奇品牌。

而且,《變形金剛》的電影系列還在規劃中。

6月23日,《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上映。

如果要在中國內地評選30年來最具商業價值的好萊塢IP,“變形金剛”若稱第二,大概沒人敢稱第一。

下面,讓我們看看這個橫跨電影、電視、漫畫、玩具等眾多衍生品的創意IP是如何成就傳奇的。

1、1983:始於能變形的小玩具

1983年,東京玩具展,日本Takara公司旗下有變形功能的小玩具,引起了美國玩具商孩之寶的注意,雙方的合作開啟了變形金剛傳奇的第一步。

2、1984:漫畫與電視動畫

1984年,孩之寶公司將這款玩具正式更名為Transformers,並由漫威推出漫畫月刊,同時開始製作電視動畫。

當年9月17日,由日本東映承制的電視動畫片在美國播出,引發收視熱潮。

3、1986:動畫電影慘遭失敗

1986年 ,《變形金剛》大電影版動畫公映,卻最終在影評人的口水中黯然收場。

此次慘敗之後的20年,孩之寶都沒有再把變形金剛搬上大銀幕的念頭,直到20年後邁克爾·貝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聯手……

4、1987:日本將動畫片發揚光大

1987年, TAKARA公司購買了變形金剛的動畫版權,由日本東映公司製作全新劇集,先後推出了《頭領戰士》等多部動畫電視劇集(包括中國的小夥伴們看的變形金剛動畫片主要都是這些)。

5、1988:登陸中國

1988年5月,《變形金剛》動畫片正式登陸中國。

在30年前的中國,大街上除了公共汽車很少有汽車,小朋友們還在玩泥巴彈弓之類的遊戲。此時突然出現這樣一部動畫片: 一群高科技機器人,各種汽車、飛機、坦克,手持鐳射槍炮上天入地高速飛馳,配合炫酷的音效一言不合就變形……這讓原本只玩過彈球沙包的小孩子們如何招架?變形金剛迅速成為中國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這裡值得提一下變形金剛中文譯名的由來。變形金剛在大陸的官方譯名是由上海電影譯製廠完成的,人物角色的譯名充滿趣味:

大黃蜂 BumbleBee

擎天柱 Optimus Prime

威震天 Megatron

紅蜘蛛 Starscream

香港和臺灣的譯名與大陸不同,例如,在香港汽車人被稱作博派、 威震天譯作狂派,而在臺灣版本中擎天柱被譯為“無敵鐵牛”。

比較起來,當然要為上譯的老師點贊!

6、2007:真人版電影《變形金剛1》

2007年,《變形金剛》真人版電影上市,“一個男孩和他的車”的劇情設定,再加上導演邁克爾·貝熟練的視聽語言雙刺激,那些曾經被變形金剛載滿童年的人們又重新沸騰。

為了吸引粉絲,派拉蒙、夢工廠和孩之寶展開了一系列策劃行動,包括選用正邪兩派人物最經典的座右銘作為臺詞,邀請當年動畫版配音演員為電影獻聲……於是,在真人電影中,粉絲們聽到了最為受用的經典對白,不計其數或明或暗的元素設計及橋段編排,更充分體現著製片方的良苦用心——向變形金剛的傳奇歷史致敬。

7、2017:十年五大片

《變形金剛》在電影史上首次讓全CG製作的機器人角色成為主角。這些機器人從二維空間跳到三維空間,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變形的震撼。(注:CG是英語Computer Graphics的縮寫,指利用電腦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

從2007年至2017年,十年五部電影,CG技術+3D技術,每一部《變形金剛》都會在全球影壇掀起一陣觀影狂潮。2014年變4在中國狂卷票房近20億,本月即將上映的變5票房依然前景可期。

而導演邁克爾·貝一干就是十年,屢次退出又屢次食言,成為好萊塢的一段“假”話。

8、未來

變形金剛,一個如此龐大的產品系列,起步於玩具廣告,經過30餘年成長,涉及玩具、漫畫、動畫、電影等多種主題產品和商業形式,歷盡多重地域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碰撞衝突,在矛盾與變化中銳意創新,最終鑄就了最具爭議而又無可爭議的傳奇品牌。

而且,《變形金剛》的電影系列還在規劃中。

是不斷造就新輝煌,還是過度消費盛極而衰?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但至少,變形金剛這個超級IP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已經奉獻了值得我們學習的諸多經驗:

比如創意,從一個能“變形”的玩具出發,持之以恆的將這個“變形”創意發揚光大;

比如技術,將CG技術和3D技術運用到登峰造極,給觀眾提供震撼性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衝擊;

比如情懷,準確地捕捉、利用變形金剛粉絲們的青春記憶、夢幻和戀舊情緒;

比如暴力美學,尤其是滿足了從小喜歡折騰機械、零部件、玩具車和槍的男生們……

是不斷造就新輝煌,還是過度消費盛極而衰?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但至少,變形金剛這個超級IP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已經奉獻了值得我們學習的諸多經驗:

比如創意,從一個能“變形”的玩具出發,持之以恆的將這個“變形”創意發揚光大;

比如技術,將CG技術和3D技術運用到登峰造極,給觀眾提供震撼性的視覺和聽覺效果衝擊;

比如情懷,準確地捕捉、利用變形金剛粉絲們的青春記憶、夢幻和戀舊情緒;

比如暴力美學,尤其是滿足了從小喜歡折騰機械、零部件、玩具車和槍的男生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