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代表團與傳承人同唱《沂蒙山小調》,七十載紅歌唱出時代新篇章

大眾網臨沂6月28日訊“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 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今天下午, 2017北京網路媒體紅色故土行代表團來到紅色經典歌曲《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費縣白石屋村。 70多年前, 在抗日戰爭的戰火中, 一曲《沂蒙山小調》曾讓300余熱血青年現場從戎報國。 如今, 這裡已經成為臨沂發展紅色旅遊文化產業的一張新名片。

28日下午, 代表團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齊聲合唱。

今天下午, 代表團走進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白石屋村。 這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 西、北、南三面環山, 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 小村依山而建, 錯落有致, 四面綠樹濃蔭, 山石林立, 村前小橋流水, 山路彎彎。 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 村子極為隱蔽和幽靜。 這裡在抗戰時期曾是山東黨政軍機關活躍的地方。

走進村子, 一塊石碑上鐫刻著《沂蒙山小調》的歌詞和這首紅歌的創作歷程。

66歲的宋守蓮是《沂蒙山小調》的第三代傳承人, 她頭戴斗笠站在石碑前, 邀請代表團成員們與她同唱這首動聽的紅歌。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宋守蓮質樸的歌聲回蕩在山間, 一下子把大家帶入那段難忘的歷史, 大家紛紛跟著調子唱起來, 仿佛是70多年前的那些準備上戰場的青年一樣, 熱血在心中翻湧。

66歲的宋守蓮是《沂蒙山小調》的第三代傳承人, 她站在石碑前邀請代表團成員們與她一起合唱這首動聽的紅歌。

大眾網記者瞭解到, 1940年, 為揭露“黃沙會”這一民間武裝組織的反動面目, 駐紮在白石屋村的北京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等人, 在借鑒傳統民間曲調的基礎上, 創作了歌曲《反對黃沙會》, 這正是《沂蒙山小調》的前身。 在一次慶功會上, 文工團團員阮若珊唱了這首歌曲, 群眾聽後情緒激憤, 當場就有300多人報名參軍。 1953年秋, 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 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

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 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 定名為《沂蒙山小調》, 形成了今天這首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 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 蜚聲海內外。

“我的老家是四川的, 雖然相隔很遠, 但我很小時就聽到過《沂蒙山小調》, 對這首歌曲非常熟悉。 這次我到歌曲發源地再聽, 瞭解到這首歌曲的創作歷史, 感覺又不一樣, 仿佛戰鬥年代的畫面就在我眼前。 ”今日頭條黨委書記、總編輯張輔評動情地說, 他從《沂蒙山小調》這首歌中聽到了沂蒙紅色精神的力量, 還有軍民魚水的深情, 這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28日下午, 代表團來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參觀。

大眾網記者瞭解到, 依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費縣當地重點打造了《沂蒙山小調》生態博物館。 目前,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已成為臨沂紅色旅遊產業中的一張新名片。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所在的紅色文化專案作為省重點專案、省服務業重點專案和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入選了2015年中國旅遊投資優選專案名錄, 成為山東省入選的19個項目之一,也是臨沂市唯一入選項目。

成為山東省入選的19個項目之一,也是臨沂市唯一入選項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