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歷史上的炎帝、黃帝與蚩尤,他們究竟是人還是神?因何會發生戰爭?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 又自稱炎黃了孫, 那麼這是從何而來的呢?

傳說上古時候在黃河流域有個強大的部落聯盟, 兩個主要首領分別為黃帝和炎帝。

黃帝姓公孫, 名軒轅。 蚩尤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部落首領, 長有四隻眼睛, 三雙手, 而且還是銅頭鐵額, 吃沙子石頭都能過日子, 不過他不像別的部落首領那樣臣服于黃帝和炎帝, 而且興師作亂, 於是炎黃聯軍便與蚩尤不斷地發生戰爭。 最後一戰, 據《山海經》記載, 蚩尤請了掌管颳風和降雨的神仙“風伯"“雨師"前來助戰, 掀起了狂風暴雨撲向炎黃聯軍, 同時又作大霧令炎黃聯軍不辨方向。 這時黃帝也請來天上的女神, 請女神止住風雨, 做指南車以別四方, 最後擒殺了蚩尤。

這種傳說太過神奇了, 神奇得讓人難以置信, 所以有人說黃帝、炎帝、蚩尤是傳說中的人物, 不可靠, 即使有, 也可能只是一個部落的名稱。 有人說“黃帝他們原本就無其人, 無其說", 一句話就否定了古代史書的記載。 還有人熱衷於從遠古神話角度把黃帝等描述成非常怪異的形象。

那麼炎帝、黃帝、蚩尤等是人還是神, 炎黃帝戰蚩尤一事是真的嗎?史書記載的紛繁複雜, 也模糊不清,

無法證明。 如果能有考古發掘的遺址來證明才最有說服力。

1928年, 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一處遺址, 據考察時間為西元前二十幾世紀。 而後在山東境內和河南、陝西都發現眾多類似的遺存, 考古學界命名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 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

也有稱為金石並用時代的其命名原由, 是從首次發現地而來的。 龍山文化內涵豐富, 主要分佈在山東境內, 年代約為西元前2500、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 年代為西元前2600、前2000年;陝西龍山文化, 年代為西元前2300-前2000年。 其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 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 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 揭開了青銅文化的序幕。

有人說龍山文化能證明炎帝、黃帝戰蚩尤一事。 我們對於商代以前的社會狀況, 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 瞭解很有限, 基本上依據的是後人口耳相傳的言說, 沒有確證。 所以首先要看按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說明傳說中炎帝、黃帝所處的歷史時期, 是否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件。 根據人類學、歷史學的研究結論, 人們在原始社會早期, 不可能發生戰爭。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首先由猿變成人, 經過漫長的年代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 且這方面能力漸漸不斷提高, 從而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 不用過茹毛飲血、食不果腹的日子, 於是人口迅速增加,社會組織發展起來,最早產生的形式是動物式的群落,而後變為有血緣關係的部落。發生戰爭的前提是有大量剩餘產品的出現,於是氏族首領就可能利用特權佔有多餘的產品,產生貧富分化。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間也可以通過戰爭掠奪其他部落的剩餘產品,而且戰俘在初期是全部殺掉,後來認識到可以強迫戰俘勞動,這就是最早的奴隸起源。

龍山文化能否證明那個時期我們的祖先有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據學者研究, 龍山文化之前還是母系氏族 社會的仰紹文化。那炎帝、黃帝所處的龍山文化時期是以女性為主導的母系氏族,還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父系氏族?

這個問題關係到炎帝、黃帝戰蚩尤的可能性。在農業沒有發明以前,人們是依靠狩獵和採集來維持生活的,那時候,男子負擔獵取禽獸,捕捉魚類;婦女負擔採集野生植物的果實和塊根。後來,在長期的採集活動的實踐中,婦女們逐漸掌握了種植野生植物的技術。這樣,就發展了初步的農業生產,仍舊由婦女來經營。那個時期,婦女在生產上和社會生活上居於支配的地位。因此,那個時期的氏族社會,稱為母系氏族社會。經過人們世世代代的勞動,農業和飼養家畜逐漸發展了,代替了狩獵活動和採集活動。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這個階段,繁重的農業勞動和飼養家畜的勞動,逐漸由男子來負擔。男子在社會生產上越來越比婦女起著更大的作用,最後完全代替婦女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在社會生活中,男子也逐漸居於支配地位。這樣,氏族公社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一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了。

農業和飼養家畜的發展,把原始社會從母系氏族社會推進到父系氏族社會階段。龍山文化是父系氏族會社時期的一種文化,,就是根據這種情況來判斷的。只有到了父系氏族階段,生產發展,出現貧富分化,原始社會的平等被打破,大規模戰爭才可能發生。考古發掘的事實證明,黃帝所處的龍山文化時期,確實是原始社會開始瓦解,奴隸社會漸漸形成的父系氏族時期,發生部落間的戰爭是完全有可能的。

依據這種解釋,黃帝、炎帝是上古的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大勢力範圍與以蚩尤為的另一部落發生衝突,於是滅了蚩尤。史書還記載,黃帝當時對不服從他的部落都實行征伐,後來,因為利益爭奪,黃帝與其同族兄弟炎帝也發生了一場大戰,最後以炎帝失敗而告終。

這種說法比較有道理,至少說明這個傳說有一定的可信性。不過,炎帝、黃帝戰蚩尤具體情況如何,黃帝、蚩尤是什麼樣的人,究竟是人還是神,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依然是個令人迷惑的傳說。

於是人口迅速增加,社會組織發展起來,最早產生的形式是動物式的群落,而後變為有血緣關係的部落。發生戰爭的前提是有大量剩餘產品的出現,於是氏族首領就可能利用特權佔有多餘的產品,產生貧富分化。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間也可以通過戰爭掠奪其他部落的剩餘產品,而且戰俘在初期是全部殺掉,後來認識到可以強迫戰俘勞動,這就是最早的奴隸起源。

龍山文化能否證明那個時期我們的祖先有可能爆發大規模戰爭,據學者研究, 龍山文化之前還是母系氏族 社會的仰紹文化。那炎帝、黃帝所處的龍山文化時期是以女性為主導的母系氏族,還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父系氏族?

這個問題關係到炎帝、黃帝戰蚩尤的可能性。在農業沒有發明以前,人們是依靠狩獵和採集來維持生活的,那時候,男子負擔獵取禽獸,捕捉魚類;婦女負擔採集野生植物的果實和塊根。後來,在長期的採集活動的實踐中,婦女們逐漸掌握了種植野生植物的技術。這樣,就發展了初步的農業生產,仍舊由婦女來經營。那個時期,婦女在生產上和社會生活上居於支配的地位。因此,那個時期的氏族社會,稱為母系氏族社會。經過人們世世代代的勞動,農業和飼養家畜逐漸發展了,代替了狩獵活動和採集活動。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這個階段,繁重的農業勞動和飼養家畜的勞動,逐漸由男子來負擔。男子在社會生產上越來越比婦女起著更大的作用,最後完全代替婦女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在社會生活中,男子也逐漸居於支配地位。這樣,氏族公社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一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了。

農業和飼養家畜的發展,把原始社會從母系氏族社會推進到父系氏族社會階段。龍山文化是父系氏族會社時期的一種文化,,就是根據這種情況來判斷的。只有到了父系氏族階段,生產發展,出現貧富分化,原始社會的平等被打破,大規模戰爭才可能發生。考古發掘的事實證明,黃帝所處的龍山文化時期,確實是原始社會開始瓦解,奴隸社會漸漸形成的父系氏族時期,發生部落間的戰爭是完全有可能的。

依據這種解釋,黃帝、炎帝是上古的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大勢力範圍與以蚩尤為的另一部落發生衝突,於是滅了蚩尤。史書還記載,黃帝當時對不服從他的部落都實行征伐,後來,因為利益爭奪,黃帝與其同族兄弟炎帝也發生了一場大戰,最後以炎帝失敗而告終。

這種說法比較有道理,至少說明這個傳說有一定的可信性。不過,炎帝、黃帝戰蚩尤具體情況如何,黃帝、蚩尤是什麼樣的人,究竟是人還是神,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依然是個令人迷惑的傳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