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地頭論“毛”算,超市按“元”賣!農產品價格咋差距這麼大?

小農菌語:

一邊是種植戶地頭上賣的農產品“價賤傷農”, 另一邊消費者在超市直呼“吃不起”。 農產品價差距大既損害了生產者的利益, 又影響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那麼, 農產品價格為什麼差距大?請關注本期《熱點話題》。

在河南漯河, 大白菜的地頭收購價約為每公斤1元;而到了上海楊浦區的菜市場, 每公斤大白菜的價格接近2元。

在山東濟南高新區某超市, 一袋5公斤裝東北大米的零售價為49元, 每公斤約合5元。 而在東北大米產區, 每公斤大米一般不到3元。

農民賣農產品賣得便宜, 消費者卻買得貴, 為什麼產區和銷區的價格會差這麼多?

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蔬菜類農產品流通成本占售價的50%—60%, 甚至更高。 國家糧食局負責人介紹, 我國糧食流通成本偏高, 比發達國家平均水準高1倍多。 在國內流通領域, 成本高、效率低是一大頑疾。 儘管隨著物流行業升級、電商迅速成長,

近年來我國流通品質和效率逐步提升, 但總的看, 流通不暢仍是推高商品終端價格、阻礙居民擴大消費的關鍵因素。

那麼, 目前國內的流通成本有多高?一件商品從原產地到消費者手上, 各環節成本的比例是多少?流通的堵點究竟在哪裡?

國內流通成本

從物流過程看, 我國物流保管費用是發達國家的2倍, 管理費用是其3至4倍;從流通組織看, 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現象普遍, 每增加一個環節, 平均加價5%至10%。

鮮奶是城鎮居民需求量最大的食品之一。 在北京朝陽區某超市, 伊利金典純牛奶每箱12盒、每盒250毫升, 價格69元, 相當於每升23元;荷蘭荷高(Globemilk)全脂純牛奶, 每盒1升只售22.8元, 比伊利金典純牛奶還便宜。

“門道就在於, 國產奶雖然只在國內轉一圈, 但流通成本還是太高了。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 以國產乳製品為例, 不僅要經過一級批發和二、三級分銷環節, 而且為了爭到超市貨架的好位置, 往往還得交一筆不低的進場費、宣傳費。 據一些企業測算, 國產乳製品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超過50%,

而進口奶一般是一級代理商直通門店, 有些產品由超市直接從原產地進貨, 沒有過多中間環節。

在國內消費市場, 商品零售價和出廠價差別較大的現象很普遍, 多數是流通環節成本過高所致。

我國的流通成本高在保管、管理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說, 從物流過程看, 在運輸、保管、管理三個物流環節中, 我國流通成本高在保管、管理環節。 去年, 全國物流總費用為11.1萬億元, 占GDP的15%左右, 明顯高於發達國家平均8%—9%的水準, 其中保管費用占33.1%, 管理費用占13%。 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物流保管費用是其2倍, 管理費用是其3至4倍。 物流成本占產品成本的比例, 我國大約在30%—40%, 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約為15%—25%, 發達國家一般為10%—15%。

從流通組織看, 流通主體規模小、形式散、環節多、效益差, 是國內流通業的頑症。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經濟發展部副部長馬繼紅說, 我國流通主體形式多樣、性質多元, 商品流通中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現象十分普遍。 粗略計算, 流通過程每增加一個環節, 平均加價5%至10%,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

流通堵點到底有多少?

“流通成本高不高?高在哪兒?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京東集團副總裁傅兵說,如果看單線流通成本,我國並不高,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低。以快遞費為例,國內1公斤以下單件快遞收費是10至13元,而在美國,這筆費用一般在10美元以上。國內商品流通成本高,主要就高在綜合成本上。由於流通領域發展滯後,流通環節過多,很多明明可以直接從產地到銷地的商品,經過幾次不必要的“折騰”後,綜合成本就躥升一大截。

——標準不統一,由此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搬倒騰挪。

“在一些產品運輸中,海運、鐵運、公運各有各的標準,各幹各的。”青島港海鐵聯運中心經理呂世鵬說,以運輸食用油為例,鐵路部門要求必須用指定的油罐和液袋,公路部門也有自己的規定,從海路轉鐵路或從鐵路轉公路,都要重新經過騰挪分裝,時間、費用成倍增加。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調查資料顯示,在我國商品流通中,因不必要的搬倒騰挪產生的流通費用占流通總費用的25%左右,主要表現在海、鐵、公多式聯運比重低、甩掛運輸進展慢等方面。歐洲國家的成熟國際港口中,海、鐵、公多式聯運比重占貨物運輸總量的30%左右,而我國的這個比重不到5%。

——資訊不透明,“車找貨”與“貨找車”同時存在。

“一邊車找貨,一邊貨找車,兩頭接不上,只能幹著急。”青島邦達物流總經理李恒亮說,公司配送車輛把貨物送達目的地後,理想狀態是返程時也能運輸商品,從而降低流通成本。但實際情況是,返程車輛經常找不到合適的貨源,陷入“等還是不等”的兩難:空車返程確實很浪費,但如果死等貨源,成本也不低——每多等一天,人工、保險費用就增加5%左右。

物流需求並非沒有,而是由於資訊不對稱,無法第一時間找到對路的車輛。

受訪的物流企業都提及一個問題:目前國內流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展緩慢,導致物流供、需兩端資訊沒打通,供需不能高效匹配,“車等貨”與“貨等車”並存。

——規劃不合理,迂回成本和閒置成本造成大量浪費。

地方上雖然越來越重視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但實際資金投入仍不足,遠低於對農業、工業領域的投入,企業自建占了很大比例,缺乏統一規劃。在物流集散地之間的頻繁倒騰,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武鋼的礦石不能在馬鋼的碼頭裝卸,鋼廠的碼頭不給水泥廠使用,只能來回運。加上佈局分散、設施和設備空置,實在是太浪費。

——政策不協調,一些地方管理辦法讓物流公司無所適從。

“在運輸環節,過路費、過橋費的運輸成本占了20%以上,還有降低空間。”河南大象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靳海濤說,國家為鮮活農產品運輸開闢了綠色通道,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查得相當嚴苛,甚至有些不合理:鮮活的魚蝦可以免費,稍微有些冷凍的卻不行;豬胴體可以免費,但分割後就不行;裝多了不行,裝少了也不行。若是送貨到多個目的地,常常送到一半,由於車輛滿載率不足,明明也沒有裝別的貨,剩下的路途就不能免費了。

各地交通運輸管理不統一,給物流企業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比如,一車貨,在A省不算超載,在B省卻被認為超載;在甲市能進入主城區,在乙市就要繞行。亂收費亂罰款也較普遍。“因政策不統一、不協調造成的體制性成本,是最需要剷除的。”浙江八方物流貿易部經理舒亞玲說。

高成本流通影響有多大?

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流通不容小覷。一件商品從出發地到目的地,通不通、順不順、快不快,直接影響最終消費體驗和消費意願。過高的流通成本,不僅增加消費者負擔,也不利於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以農產品市場為例,流通不暢導致的“賣難買貴”長期困擾產銷雙方。山西太原市居民向我們反映,每年冬天,菜價總有幾天特別貴。有一次,菜市場大白菜1斤賣到2塊錢時,卻聽新聞報導說有的地方大白菜滯銷,幾分錢1斤都沒人要。居民說:“還是咱們的流通不暢,要不然怎能賣不出去呢?”

南京奶業集團財務部主管楊東認為,流通成本過高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的主要障礙。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牛奶企業,“衛崗”牌牛奶已有近百年歷史,但現在“衛崗”奶集中在南京及周邊城市銷售,因為消費市場越遠,流通成本越高。“如果跑遠了,跟當地產品相比,就根本沒有競爭力。”

流通提質增效對促進消費的作用十分可觀。據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就可以節約7500億元。節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將帶來明顯的拉動效應。

對物流企業而言,降本壓力同樣近在眼前。我國多數物流企業規模偏小,競爭激烈。去年全國物流50強的業務收入僅占物流總收入的10%左右。公路運輸經營業戶達810萬戶,其中個體戶逾90%。從業者處處感受到生存危機。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在現代商品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供應鏈體系,許多消費者碰到的不方便、不稱心、不安全,說到底是因為各種資源沒有整合好,流程未優化,環節太多,成本太高。重塑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可以明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在成熟的消費市場,供需可以有效匹配。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有更符合消費新需求的生產,也要有更加順暢的流通,在供需之間修通‘高速路’,產品才能高效對接需求,消費者才能多得實惠。”裴亮說。

平均加價5%至10%,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零售價格。

流通堵點到底有多少?

“流通成本高不高?高在哪兒?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京東集團副總裁傅兵說,如果看單線流通成本,我國並不高,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低。以快遞費為例,國內1公斤以下單件快遞收費是10至13元,而在美國,這筆費用一般在10美元以上。國內商品流通成本高,主要就高在綜合成本上。由於流通領域發展滯後,流通環節過多,很多明明可以直接從產地到銷地的商品,經過幾次不必要的“折騰”後,綜合成本就躥升一大截。

——標準不統一,由此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搬倒騰挪。

“在一些產品運輸中,海運、鐵運、公運各有各的標準,各幹各的。”青島港海鐵聯運中心經理呂世鵬說,以運輸食用油為例,鐵路部門要求必須用指定的油罐和液袋,公路部門也有自己的規定,從海路轉鐵路或從鐵路轉公路,都要重新經過騰挪分裝,時間、費用成倍增加。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調查資料顯示,在我國商品流通中,因不必要的搬倒騰挪產生的流通費用占流通總費用的25%左右,主要表現在海、鐵、公多式聯運比重低、甩掛運輸進展慢等方面。歐洲國家的成熟國際港口中,海、鐵、公多式聯運比重占貨物運輸總量的30%左右,而我國的這個比重不到5%。

——資訊不透明,“車找貨”與“貨找車”同時存在。

“一邊車找貨,一邊貨找車,兩頭接不上,只能幹著急。”青島邦達物流總經理李恒亮說,公司配送車輛把貨物送達目的地後,理想狀態是返程時也能運輸商品,從而降低流通成本。但實際情況是,返程車輛經常找不到合適的貨源,陷入“等還是不等”的兩難:空車返程確實很浪費,但如果死等貨源,成本也不低——每多等一天,人工、保險費用就增加5%左右。

物流需求並非沒有,而是由於資訊不對稱,無法第一時間找到對路的車輛。

受訪的物流企業都提及一個問題:目前國內流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展緩慢,導致物流供、需兩端資訊沒打通,供需不能高效匹配,“車等貨”與“貨等車”並存。

——規劃不合理,迂回成本和閒置成本造成大量浪費。

地方上雖然越來越重視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但實際資金投入仍不足,遠低於對農業、工業領域的投入,企業自建占了很大比例,缺乏統一規劃。在物流集散地之間的頻繁倒騰,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武鋼的礦石不能在馬鋼的碼頭裝卸,鋼廠的碼頭不給水泥廠使用,只能來回運。加上佈局分散、設施和設備空置,實在是太浪費。

——政策不協調,一些地方管理辦法讓物流公司無所適從。

“在運輸環節,過路費、過橋費的運輸成本占了20%以上,還有降低空間。”河南大象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靳海濤說,國家為鮮活農產品運輸開闢了綠色通道,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查得相當嚴苛,甚至有些不合理:鮮活的魚蝦可以免費,稍微有些冷凍的卻不行;豬胴體可以免費,但分割後就不行;裝多了不行,裝少了也不行。若是送貨到多個目的地,常常送到一半,由於車輛滿載率不足,明明也沒有裝別的貨,剩下的路途就不能免費了。

各地交通運輸管理不統一,給物流企業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比如,一車貨,在A省不算超載,在B省卻被認為超載;在甲市能進入主城區,在乙市就要繞行。亂收費亂罰款也較普遍。“因政策不統一、不協調造成的體制性成本,是最需要剷除的。”浙江八方物流貿易部經理舒亞玲說。

高成本流通影響有多大?

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流通不容小覷。一件商品從出發地到目的地,通不通、順不順、快不快,直接影響最終消費體驗和消費意願。過高的流通成本,不僅增加消費者負擔,也不利於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以農產品市場為例,流通不暢導致的“賣難買貴”長期困擾產銷雙方。山西太原市居民向我們反映,每年冬天,菜價總有幾天特別貴。有一次,菜市場大白菜1斤賣到2塊錢時,卻聽新聞報導說有的地方大白菜滯銷,幾分錢1斤都沒人要。居民說:“還是咱們的流通不暢,要不然怎能賣不出去呢?”

南京奶業集團財務部主管楊東認為,流通成本過高成為企業開拓市場的主要障礙。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牛奶企業,“衛崗”牌牛奶已有近百年歷史,但現在“衛崗”奶集中在南京及周邊城市銷售,因為消費市場越遠,流通成本越高。“如果跑遠了,跟當地產品相比,就根本沒有競爭力。”

流通提質增效對促進消費的作用十分可觀。據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就可以節約7500億元。節省下來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將帶來明顯的拉動效應。

對物流企業而言,降本壓力同樣近在眼前。我國多數物流企業規模偏小,競爭激烈。去年全國物流50強的業務收入僅占物流總收入的10%左右。公路運輸經營業戶達810萬戶,其中個體戶逾90%。從業者處處感受到生存危機。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在現代商品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供應鏈體系,許多消費者碰到的不方便、不稱心、不安全,說到底是因為各種資源沒有整合好,流程未優化,環節太多,成本太高。重塑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可以明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在成熟的消費市場,供需可以有效匹配。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有更符合消費新需求的生產,也要有更加順暢的流通,在供需之間修通‘高速路’,產品才能高效對接需求,消費者才能多得實惠。”裴亮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