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張瑞敏,一張中國製造的國際名片

全球經濟低迷, 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國。 包括美國這樣穩居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國度, 同樣都在尋求中國方案的解決之道。 世界羡慕中國的, 已經不是產品, 不是資本, 更是中國企業家令人驚歎的創新精神與競爭樣本。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 就是世界經濟學人、企業、研究機構、包括各路政客, 紛紛研究中國經濟強勢發展的一個視窗, 一道風景。

“剩者為王”

如果說張瑞敏的名字在上世紀末的1998年, 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三十位最愛尊敬企業家”名單中的第26位, 到2003年美國《財富》將這個名字排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商界領袖”中的第19位,

在當時是“一股清流”的話, 那麼今天, 張瑞敏與阿裡巴巴的馬雲等風雲人物, 已經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理念引領化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今天在底特律為3000多美國中小企業主“佈道”中國創新的馬雲,

曾經領著湖畔大學的學員到海爾“拜師”。 那時候, 海爾剛完成了對GEA的整合。 張瑞敏向晚輩們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們兼併GE家電, GE是百年老公司, 但海爾來之後一定要改變。 GEA現在與我們合到一起就是一條原則, 你能不能和界限遊戲。 原來百年, 你基本上在界限內遊戲, 那你現在就是要創新, 就是要改變。 ”

“剩者為王”。 這就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對於企業生存與眾不同的詮釋。 張瑞敏和他的青島海爾, 就是這麼在不斷創新、不斷自我顛覆的改變中走過來的。 1985年, 張瑞敏指著倉庫裡76台“次品”冰箱問員工, 大家說應該怎麼處理?員工們心想乾脆作為福利便宜一點賣給職工算了。 張瑞敏說, “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 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7600台這樣的不合格冰箱”。

於是, 便有了張瑞敏掄起錘子親手砸毀第一台冰箱、剩下的75台誰生產的由誰來砸的傳世佳話。

而今事過境遷, 張瑞敏當年砸冰箱的這把錘子, 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國家文物, 編號“國博收藏092號”。 國博收藏的, 是中國企業涅槃重生的一段珍貴歷史記憶,

是中國企業家告別山寨、創造奇跡的一段艱難抉擇的起步路徑。 然而今天, 也有企業家不以為然, 在說自己的企業因為經營出了問題, 為了保障業主的利益, 用10個億回購時表示:“我們可比海爾當年砸冰箱偉大多了, 砸20台冰箱才幾個錢, 我們砸商鋪賠了10億多!”

這段話刷屏網路、並被理性的網友紛紛嘲笑此砸與彼砸不可比擬時, 張瑞敏本人並未回應。 張瑞敏有自己的存在感表達方式, 他的名字更多的出現在代表中國企業創新精神的主題中, 出現在代表中國企業創新管理模式的國際媒體上, 出現在類似於斯坦福商學院這樣的講壇上, 而不是出現在網路的口水之中。

“剩者為王”,

這句話, 是國家領導人去海爾, 問起“金融危機你們什麼目標”時, 張瑞敏如此表述的。 張瑞敏事後解釋說, 剩者為王, 你能剩下的話就一定贏了。 要剩下就不這麼簡單了, 不是充分低水準的剩下, 而一定要提高。 “我個人的體會, 我在企業裡幹了30多年, 我覺得作為企業領導人最難的是要不斷地戰勝自己。 因為你不是神仙, 不可能主觀的判斷總是會適應客觀規律, 所以就很難了。 因此不能夠自以為是, 要永遠自以為非,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挑戰自己。 ”

好一個“自以為非”!這正是張瑞敏從不津津樂道自己過去、不滿足海爾今天再創的奇跡與輝煌、更不把身家與財富視作成功的動力所在, 責任所在。 中國的經濟要發展, 中華民族要騰飛, 中國的企業家必須擔當中流砥柱的責任。這是張瑞敏非常清醒的認知,也是他在創新這條道上不停奔跑的使命所在。當“轉型升級”“換檔加速”這些熱詞最近幾年才成為政府、社會、企業最熱話題的時候,張瑞敏和他的海爾早就先知先覺、擼起袖子幹得熱火朝天了。海爾上世紀就把產品成批量殺進全球市場,十多年前就在美國投資建廠。2014年9月,“一帶一路”概念首次出現、並且全世界引起關注,人們忽然發現,早在16年前,海爾就在“一帶一路”沿線提前佈局。2015年,“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時候,人們驀然驚覺,海爾早在2013年就進入互聯網化轉型了,到2014年已經完成推進互聯網化改革了。別人還在找路、找風口在哪兒,張瑞敏和他的海爾,已經彎道超了車,並且完成換檔,步入了加速發展的下一個軌道。

先見之明

張瑞敏的“先見之明”,正是在於別人在包裝企業形象的時候,他在打造創新的高品質產品。別人要麼忙著點錢、陶醉今天的收益,要麼在焦慮著怎麼“抱團取暖”“過冬”的時候,他在把自己命運與海爾的命運、與中國企業擔當中國經濟發展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並且把自己逼到了一個必須靠創新產品、創新管理模式來突破牆壁的境地。張瑞敏說,“凡牆都是門。只要創新,所有豎在你面前的牆都可以通過去。如果不創新的話,在你跟前的一堵門也過不去。”

張瑞敏和他的海爾把一道道牆,當成了挑戰與機會並存的創新之門。而2005年,是張瑞敏徹底摸到企業轉型升級“命門”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可以視作海爾能夠在經濟新常態中從容跨越、轉型升級、成為“剩者”之王的分水嶺。

2005年之前,張瑞敏著重構建的是海爾的品質體系、市場拓展態勢,是把源於日本、美國的“以人為本”生產和管理模式運用到極致。但是今天被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授予“傳奇領袖獎”的張瑞敏,最令人傲嬌的已經遠遠不是上世紀被哈佛寫進案例的“企業文化啟動休克魚”,也不是張瑞敏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的企業經歷,而是今天早已被全世界企業家廣為討論和沿襲、被教科書廣為解讀與傳播的“人單合一”模式。這正是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新常態中,提供給企業生存最有價值的“中國方案”之一。

“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是張瑞敏於2005年9月提出來的,除了產品品質與服務機制,當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針對互聯網模式的挑戰。而眾所周知的是,那時候,很多傳統製造業、包括零售商,都對馬雲和他的阿裡巴巴不以為然。也正因此,馬雲領著湖畔大學的學員去海爾“拜師”時感慨說,我每次跟張首席的交流,看他的一些思想,對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今天在中國企業界,有這麼大規模,32年的風風雨雨,有這麼大勇氣去變革,其實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

馬雲所說的經典案例,精髓之所在便是張瑞敏12年來打造的“人單合一”。如果說當年砸冰箱時,很多員工一邊砸一邊心疼得流淚,還不能真正領悟張瑞敏在冰箱供不應求時居然用這樣的方式將品質意識植入員工骨髓深處的用意,那麼今天,張瑞敏10多年來對“人單合一”的堅持與創新,則讓站在引領全球企業管理模式制高點上的海爾人,切身感受到了“剩者為王”的王者之氣,感受到了中國企業向世界輸出創新精神與發展理念的情懷與榮耀。

創新精神

張瑞敏今天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中,人就是員工,單卻不只是狹義上的定單,而是用戶價值。合一是指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每個員工都應直接面對用戶,可以給用戶創造價值,也可以從這個價值上得到新的價值。而圍繞這個模式最核心的就是,企業即人,人即企業。每個創業者都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企業。今天的海爾打造的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每個人都可以出來創業,這樣原來的組織就被顛覆掉了。

這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中前無古人的創新模式。這是果敢而又如履薄冰般的顛覆。海爾30多年的發展與創新,張瑞敏依然用如履薄冰四個字來形象自己一路走過來的心態。如履薄冰,是對每一個今天與未來的敬畏,是對歷史的負責,是對創新的責任擔當與時刻掂量。今天的企業們經常說起一句話,不創新等死,創新是找死。他們中一部分人更迷戀資本運作、圈地起價。而張瑞敏對於創新的表述是,我們可以自我顛覆,但顛覆不好就顛倒。如果你現在表現得很好,千萬不要驕傲自滿,你不過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而事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變的只有時間自己。如果無法跟上變化的腳步,那麼你很快就會被淘汰。

這就是中國企業家最大的格局。眼裡看的不是錢,不是今天賺了多少,不是今天被財富榜排在第幾位,而是把情懷頂在最前面,把責任扛在最上面,把精神寫在最高處,把中國企業生存的命運與中國經濟發展、與中國實現富強的夢想緊緊連在一起,給世界貢獻,讓世界矚目。

今天世界經濟,單靠錢是提振不起來的。錢能解決的事,往往都不是大事。全球經濟需要注入的是全球化情懷,注入解決阻礙人類發展的社會問題的勇氣與精神,責任與情懷。張瑞敏能夠成為中國企業家的國際品牌形象而為世界所矚目,正是因為他的身上具有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提振經濟的能量。

比爾·蓋茨有一句著名的“微軟破產論”,他總是告誡他的員工,“我們的公司離破產只差18個月”。事實上,蓋茨和他的員工在這句話的激勵下,用短短20年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體企業。張瑞敏更“狠”,他告誡員工,“海爾離倒閉只有一天”。這句話是告誡員工的,實際上是張瑞敏用來告誡自己的。他用這句話逼著自己不斷地創新,不停地把一堵堵牆當成創新突破之門,與海爾人一起把中國的產品輸出到世界各地,把中國從容迎對經濟新常態的智慧貢獻給全世界的創業者,使得海爾成為世界公認的中國製造代言品牌,而張瑞敏也成為中國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標誌性人物。

張瑞敏經常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說,追逐私利的人,往往會燒掉大家的房子來煮自己的雞蛋。張瑞敏是燃燒著一個中國企業家的智慧,為世界煮著一鍋接著一鍋新鮮誘人的“金蛋”。已在管理模式創新取得卓越成績的張瑞敏,把2017年當成“人單合一”全球化的元年,繼續帶領海爾人奔跑在中國製造與全球市場品質口碑的最高峰,繼續在為問鼎中國製造的國際化最高水準殫精竭慮,繼續在為創新全球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貢獻智慧……張瑞敏打造的遠遠不只是海爾產品的金字招牌,更打造的是中國製造與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品質。這便是,愛國情懷與全球胸懷渾然一體的中國特質。

中國的企業家必須擔當中流砥柱的責任。這是張瑞敏非常清醒的認知,也是他在創新這條道上不停奔跑的使命所在。當“轉型升級”“換檔加速”這些熱詞最近幾年才成為政府、社會、企業最熱話題的時候,張瑞敏和他的海爾早就先知先覺、擼起袖子幹得熱火朝天了。海爾上世紀就把產品成批量殺進全球市場,十多年前就在美國投資建廠。2014年9月,“一帶一路”概念首次出現、並且全世界引起關注,人們忽然發現,早在16年前,海爾就在“一帶一路”沿線提前佈局。2015年,“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時候,人們驀然驚覺,海爾早在2013年就進入互聯網化轉型了,到2014年已經完成推進互聯網化改革了。別人還在找路、找風口在哪兒,張瑞敏和他的海爾,已經彎道超了車,並且完成換檔,步入了加速發展的下一個軌道。

先見之明

張瑞敏的“先見之明”,正是在於別人在包裝企業形象的時候,他在打造創新的高品質產品。別人要麼忙著點錢、陶醉今天的收益,要麼在焦慮著怎麼“抱團取暖”“過冬”的時候,他在把自己命運與海爾的命運、與中國企業擔當中國經濟發展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並且把自己逼到了一個必須靠創新產品、創新管理模式來突破牆壁的境地。張瑞敏說,“凡牆都是門。只要創新,所有豎在你面前的牆都可以通過去。如果不創新的話,在你跟前的一堵門也過不去。”

張瑞敏和他的海爾把一道道牆,當成了挑戰與機會並存的創新之門。而2005年,是張瑞敏徹底摸到企業轉型升級“命門”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可以視作海爾能夠在經濟新常態中從容跨越、轉型升級、成為“剩者”之王的分水嶺。

2005年之前,張瑞敏著重構建的是海爾的品質體系、市場拓展態勢,是把源於日本、美國的“以人為本”生產和管理模式運用到極致。但是今天被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授予“傳奇領袖獎”的張瑞敏,最令人傲嬌的已經遠遠不是上世紀被哈佛寫進案例的“企業文化啟動休克魚”,也不是張瑞敏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哈佛講壇的企業經歷,而是今天早已被全世界企業家廣為討論和沿襲、被教科書廣為解讀與傳播的“人單合一”模式。這正是中國企業在世界經濟新常態中,提供給企業生存最有價值的“中國方案”之一。

“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是張瑞敏於2005年9月提出來的,除了產品品質與服務機制,當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針對互聯網模式的挑戰。而眾所周知的是,那時候,很多傳統製造業、包括零售商,都對馬雲和他的阿裡巴巴不以為然。也正因此,馬雲領著湖畔大學的學員去海爾“拜師”時感慨說,我每次跟張首席的交流,看他的一些思想,對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今天在中國企業界,有這麼大規模,32年的風風雨雨,有這麼大勇氣去變革,其實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

馬雲所說的經典案例,精髓之所在便是張瑞敏12年來打造的“人單合一”。如果說當年砸冰箱時,很多員工一邊砸一邊心疼得流淚,還不能真正領悟張瑞敏在冰箱供不應求時居然用這樣的方式將品質意識植入員工骨髓深處的用意,那麼今天,張瑞敏10多年來對“人單合一”的堅持與創新,則讓站在引領全球企業管理模式制高點上的海爾人,切身感受到了“剩者為王”的王者之氣,感受到了中國企業向世界輸出創新精神與發展理念的情懷與榮耀。

創新精神

張瑞敏今天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中,人就是員工,單卻不只是狹義上的定單,而是用戶價值。合一是指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每個員工都應直接面對用戶,可以給用戶創造價值,也可以從這個價值上得到新的價值。而圍繞這個模式最核心的就是,企業即人,人即企業。每個創業者都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企業。今天的海爾打造的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每個人都可以出來創業,這樣原來的組織就被顛覆掉了。

這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中前無古人的創新模式。這是果敢而又如履薄冰般的顛覆。海爾30多年的發展與創新,張瑞敏依然用如履薄冰四個字來形象自己一路走過來的心態。如履薄冰,是對每一個今天與未來的敬畏,是對歷史的負責,是對創新的責任擔當與時刻掂量。今天的企業們經常說起一句話,不創新等死,創新是找死。他們中一部分人更迷戀資本運作、圈地起價。而張瑞敏對於創新的表述是,我們可以自我顛覆,但顛覆不好就顛倒。如果你現在表現得很好,千萬不要驕傲自滿,你不過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而事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變的只有時間自己。如果無法跟上變化的腳步,那麼你很快就會被淘汰。

這就是中國企業家最大的格局。眼裡看的不是錢,不是今天賺了多少,不是今天被財富榜排在第幾位,而是把情懷頂在最前面,把責任扛在最上面,把精神寫在最高處,把中國企業生存的命運與中國經濟發展、與中國實現富強的夢想緊緊連在一起,給世界貢獻,讓世界矚目。

今天世界經濟,單靠錢是提振不起來的。錢能解決的事,往往都不是大事。全球經濟需要注入的是全球化情懷,注入解決阻礙人類發展的社會問題的勇氣與精神,責任與情懷。張瑞敏能夠成為中國企業家的國際品牌形象而為世界所矚目,正是因為他的身上具有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提振經濟的能量。

比爾·蓋茨有一句著名的“微軟破產論”,他總是告誡他的員工,“我們的公司離破產只差18個月”。事實上,蓋茨和他的員工在這句話的激勵下,用短短20年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體企業。張瑞敏更“狠”,他告誡員工,“海爾離倒閉只有一天”。這句話是告誡員工的,實際上是張瑞敏用來告誡自己的。他用這句話逼著自己不斷地創新,不停地把一堵堵牆當成創新突破之門,與海爾人一起把中國的產品輸出到世界各地,把中國從容迎對經濟新常態的智慧貢獻給全世界的創業者,使得海爾成為世界公認的中國製造代言品牌,而張瑞敏也成為中國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標誌性人物。

張瑞敏經常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說,追逐私利的人,往往會燒掉大家的房子來煮自己的雞蛋。張瑞敏是燃燒著一個中國企業家的智慧,為世界煮著一鍋接著一鍋新鮮誘人的“金蛋”。已在管理模式創新取得卓越成績的張瑞敏,把2017年當成“人單合一”全球化的元年,繼續帶領海爾人奔跑在中國製造與全球市場品質口碑的最高峰,繼續在為問鼎中國製造的國際化最高水準殫精竭慮,繼續在為創新全球現代企業管理模式貢獻智慧……張瑞敏打造的遠遠不只是海爾產品的金字招牌,更打造的是中國製造與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品質。這便是,愛國情懷與全球胸懷渾然一體的中國特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