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開廠不如炒房?企業家:炒房賺錢快 打擊實業積極性!

文◎人民日報

今年前5月, 宏觀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 作為微觀主體的企業是什麼感受?困難的日子過去了嗎?

記者近日前往江蘇省的蘇州和無錫、湖北省的武漢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陽, 對3省6市的100多家實體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

1

“向下掉”的趨勢止住了

去年下半年以來經營狀況總體趨穩, 超七成受訪企業看多今年經營走勢

“今年一季度, 機床產品訂單排到了10月份, 不打款的客戶就得往後排, 這種情況從2009年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

“最困難的時期基本挺過來了”——受訪的多數企業認為, 2016年下半年以來, 經營狀況總體趨穩, 實體企業的壓力有所減輕。

“總算走出低谷了”, 江蘇龍騰光電專案課長褚俊健感歎。 企業在2012年虧損8億元, 彼時, “成本高、貸款難、產品賣不出去, 全行業都在虧損”。

此後幾年, 雖然龍騰光電千方百計降成本、拓市場、搞研發, 但經營困難的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直至2016年, 光伏市場有所回暖, 企業終於打了翻身仗, 實現利潤4億元, 今年利潤有望達到6億元。

東部地區企業率先感受到暖意, 中西部的部分企業也有了向好的感覺。

“2013年前, 企業銷售額年均增速高達35%, 但2013年到2016年, 不管投資如何增加, 銷售都上不去。 今年前4月, 銷售額又開始快速增長了, 同比增長20%, 明顯比前幾年好。 ”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頡說。

更難得的是, 傳統產業中的一些企業也有“穩住了”“撐過來了”的體會——

“連續幾年都在虧損線上掙扎, 去年微利, 今年形勢會更好一些, ‘向下掉’的趨勢基本止住了。 ”四川普什甯江機床有限公司財務部長甘淩說。

普什甯江機床從2009年起陷入困境。 “整個機械行業都差不多,

市場疲軟, 惡性競爭, 不論龍頭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虧得厲害, 老牌的長沙機床廠已經倒閉, 我們算是撐過來了”, 甘淩說, 讓企業感到有希望的是, 訂單量上來了, “今年一季度, 幾個系列的機床產品都好起來了, 訂單排到了10月份, 不打款的客戶就得往後排, 這種情況從2009年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 ”

回顧過去一年的經營狀況, 受訪的100多家企業中有76%的企業表示營收規模“顯著上升”或“略有上升”。

再看對2017年的預測, 超7成的受訪企業看多經營走勢。 同時, 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透露今年會“小幅擴大投資”。

2

“穩住了”不等於“走好了”

企業還處於比較困難的時期, 還可能有反復

“玻璃纖維行業價格有所回升後, 容易造成第二波產能過剩,

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場又要下滑”

然而, “穩住了”不等於“走好了”。 “市場有了起色, 不等於會一直暖下去, 還可能有反復”——多數受訪企業持這一觀點。

“現在去杠杆、收資金, 首先受衝擊的是實體經濟。 我們對下半年不太樂觀, 鋼材價格可能會下跌。 ”法爾勝泓昇集團副總裁劉禮華說。

遠東智慧能源首席執行官蔣華君也認為, “企業經營困難還沒有結束。 ”在他看來, 很多產業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解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還很重。

一些企業不僅表達了對今年下半年經濟走勢的不確定, 對今後兩年的經濟前景也不敢過於樂觀。

“今年的形勢好於去年, 至少不會虧損, 但是明年就不好說了”, 四川玻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東說。

2013年到2016年, 四川玻纖連續4年虧損, 去年底明顯感到市場開始回暖, 今年預計盈利8000萬元。 但韓東對後勢有些擔心, “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場又要下滑。 玻璃纖維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價格有所回升後, 去年底許多本該退出的小企業又活過來了, 許多新開發的窯爐又要用起來, 容易造成第二波產能過剩。 ”

成都佳發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文晶則判斷, “困難的日子可能還得有一兩年, 政策的制定以及效果的顯現需要一定時間。 ”

在受訪的100多家企業中, 11.11%的企業認為“實體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完全過去”, 51.52%的企業認為, “實體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 但情況會有反復”, 還有37.37%的企業認為“困難仍在持續”。

3

為啥擔心有反復

過剩產能、資金瓶頸、成本壓力,使一些企業掙扎在生存線上

“論賺錢,金融排第一,房地產排第二,然後才是實體經濟,而製造業又是實體經濟裡最難賺到錢的”

為何多數企業一邊判斷“實體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一邊又認為“情況會有反復”?企業家的擔憂主要源於什麼?

消化過剩產能還需要時間。

湖北宜化集團總工程師楊曉勤和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定貴認為,產能過剩是阻礙化工行業向好的主要原因。“國內尿素產能有8000萬噸,實際上包括出口在內對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萬噸。”“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萬噸過剩產能,導致低價傾銷。再加上化肥行業恢復徵收增值稅、取消優惠電價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前進說,目前行業仍存在30%以上的過剩產能。“造一條船隻剩2個點的毛利。中船工業這麼多下屬企業,除了少數跟軍品關係大的企業之外,做民船的企業普遍虧損,壓力較大。”

即便身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甚至行業領頭羊,也對產能過剩導致的過度競爭深有感觸。“當年咱們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產線投產後,企業年產值一路攀升到近50億元,可是2013年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價格被腰斬,企業產值一下掉到了十幾億元。”成都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通過兩三年時間,從大批量、小批次轉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場,產值才實現回升。

資金瓶頸卡住了企業命脈。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銀行斷貸、抽貸幾乎成為壓垮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製造業的“致命一擊”。調查中,“解決資金回籠問題、貸款收緊問題”是企業認為眼下最急需調整的政策。

“銀行不管你死活,對於化纖行業基本‘一刀切’,可是我們在國際上都是有話語權的。”江蘇申久化纖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邱國全說,去年企業頂住壓力,好不容易扭虧為盈,結果今年一季度,銀行收貸更緊,企業明顯感到資金壓力。“太倉、蘇州的支行、分行都覺得我們不錯,可是它們的上級機構對行業‘一刀切’。其實,儘管行業產能過剩,但也有賺錢的,也有高端產品,應當區別對待。”

需求不振,工業品價格還在低位徘徊。

近三成的受訪企業在為市場需求低迷而煩惱。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金呂說,近年來客戶壓價愈演愈烈,主機廠壓力傳遞導致配套供應商的利潤越來越薄,今年西門子提出降價20%,阿爾斯通和通用電氣都提出降價18%—20%。“雖然今年一季度銷售同比增長15%,是近年來最好的開局,但可以預見,未來3至5年,企業面臨的經營形勢還很嚴峻。”

最影響製造業企業信心的還是“實業賺錢難”。

儘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導資金流向實業的政策,但企業普遍反映“脫實向虛”仍較嚴重,特別是製造業企業面臨虛擬經濟更大的擠壓。

“論賺錢,金融排第一,房地產排第二,然後才是實體經濟,而製造業又是實體經濟裡最難賺到錢的。”劉禮華說。法爾勝在從事特種光纖、機械製造的同時,近兩年也開始涉足金融領域。他做了個對比:融資租賃板塊,僅僅開展兩年,總共40個員工,去年營收2.5億元;研發一個光纖新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再到賺錢,大約是10年的週期,被市場認可了,也很難實現一年2.5億元的營收。

多位企業負責人談到,製造業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資週期長、利潤薄的特點。近幾年金融業贏利狀況顯著優於實體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資本逐利,越來越少進入到製造業領域;得不到資金,製造業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生產積極性越來越低。

“開廠不如炒房”,同樣干擾著實體企業。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審批難、貸款難、拿地難、招人難、贏利難、回款難,處處為難,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兒、來錢快。“我們會執著于實業,但炒房賺錢快真的打擊大家的積極性。”蘇州雷格特智慧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鑫表示。

房價快速上漲,還間接推高了製造業企業的成本。一方面,資金從製造業流出,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房價攀升影響企業的用工成本。袁鑫說,蘇州房價自2015年以來幾近翻倍,企業員工買房的成本高了,這最終會轉嫁到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中去。

房價上漲也使得一般性製造業越來越難以在城市發展。調查中記者發現,大量製造業企業近年來不得不往外搬遷,或搬進工業園區,或去郊縣,有的乾脆遷往其他地方。企業搬遷除了平添一大筆搬遷成本外,也間接抬高了企業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

4

還顧得上謀轉型嗎

68.42%的受訪企業表示困難中仍在“專注轉型升級”

在受訪企業中,超九成企業認為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收穫,只有1%的企業覺得“效果不明顯”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在應對經營難題的同時,企業是否願意從轉型升級中謀突破?

調查中,有68.42%的企業表示困難中仍在“專注轉型升級”,希望以此實現突破。這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嘗到了轉型升級的甜頭。

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破繭成蝶的金鑰匙。

在受訪企業中,99%的企業認為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收穫,只有1%的企業覺得“效果不明顯”。“研發新產品不容易,但企業最終靠創新突出重圍。”成都百裕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郭堯堯說,公司開發的獨家產品“銀杏內酯注射液”,去年銷售收入達5.1億元。“2001年開始研發,2012年初才上市,研發週期長、投入大,但這一獨家產品讓企業在競爭中堅如磐石。”

智慧製造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好抓手。

“下大力氣實施智慧製造,傳統行業才有前途。”宜昌奧力鑄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簡開貴說,過去,鑄造行業都是傳統工藝,勞動密集、又髒又累。2008年開始,企業陸續投入2億元實施智慧化改造,鑄造車間自動化率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打磨機器人也于2013年上線,車間工人從20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生產效率和品質卻大幅提升,產品供不應求。

“互聯網+”快車給企業帶來新機遇。

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彬介紹,企業2015年前一直從事低端製造,一年生產幾十萬個球泡燈,又累又忙還不賺錢。去年企業開發了wifi智慧照明,只生產2萬隻燈就有了500萬元左右的營業額。“實際生產成本差一倍,可售價卻高了10倍,企業這次是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

共用經濟新業態讓製造業企業從中受益。

甘淩感慨,“得感謝共用經濟,共用單車的零件基本就是從我們的滾尺機床上做出來的,我們的訂單一下子多得接不過來。”

5

轉型升級有多難

有的不知道往哪轉,有的苦於“有心無力”

“引進一位高端科研人員,企業付出百萬年薪,最終科研人員拿到手的只有55萬元左右,稅太高了”

轉型升級,道理都會講,但知易行難。

往哪兒轉?許多企業表示,在轉型過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腳該往哪裡伸”。

調查中記者發現,製造業企業通常把“轉型”和“升級”做不同的理解,認為“轉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級”則是在原有產業鏈上向中高端邁進。

不少企業對“轉型”持保留態度。“轉型就好比‘這山看著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麼樣也說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嶺到了‘那山’,發現同樣很困難。”江蘇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瞿李平說。一些企業家表示,企業固守原有產業,並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擔心貿然行動會“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賺錢的領域,等你跑過去時可能早就擠滿人、沒得賺了。”

更多的企業致力於“升級”,並認為這是“中國製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蘇調查時,多位企業家表示,市場需求已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製造業企業正努力往產業鏈高端走,只不過這不是一步能夠跨過去的。

找准了方向,企業又常常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難題,“低端的沒錢賺,高端的還做不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技術突破難。四川豪特電氣有限公司看好智慧製造裝備產業,近兩年一直致力於工業機器人的研製。副總經理李社基說,眼瞅著市場火爆,企業卻無力拿下,因為一直攻克不了智慧製造裝備最核心的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不要說我們這家企業,整個國內可能都還不行。”

人才引進難。“中小企業很難滿足研發人員的研發要求,花10萬元請一個人,呆了六七個月就走了。”湖北三寧化工算了算帳,近年來企業每年引進100多人,最後能留下來的不是很多,有時流失率高達50%。多家企業反映,目前的稅收政策不利於企業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引進一位高端科研人員,企業付出百萬年薪,最終科研人員拿到手的只有55萬元左右,稅太高了。”江陰一家企業負責人說。

獲取資金難。龍騰光電近兩年投入大量資金從大尺寸產品向附加價值較高、技術領先的中小尺寸產品轉型。“投入幾千萬元資金開發的國際領先技術都已經研製出樣品了,但要實現成果轉化,還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技術改造資金,壓力真的很大。”

難歸難,在展望“中國製造業前景如何”時,69.7%的受訪企業還是選擇了“付出努力將上個新臺階”,更有87.88%的企業表示“從未考慮過退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就像咱們的身體一樣,天氣可能會差、環境可能會變,但堅持強身健體,那就什麼也不怕!”

3

為啥擔心有反復

過剩產能、資金瓶頸、成本壓力,使一些企業掙扎在生存線上

“論賺錢,金融排第一,房地產排第二,然後才是實體經濟,而製造業又是實體經濟裡最難賺到錢的”

為何多數企業一邊判斷“實體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一邊又認為“情況會有反復”?企業家的擔憂主要源於什麼?

消化過剩產能還需要時間。

湖北宜化集團總工程師楊曉勤和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定貴認為,產能過剩是阻礙化工行業向好的主要原因。“國內尿素產能有8000萬噸,實際上包括出口在內對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萬噸。”“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萬噸過剩產能,導致低價傾銷。再加上化肥行業恢復徵收增值稅、取消優惠電價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前進說,目前行業仍存在30%以上的過剩產能。“造一條船隻剩2個點的毛利。中船工業這麼多下屬企業,除了少數跟軍品關係大的企業之外,做民船的企業普遍虧損,壓力較大。”

即便身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甚至行業領頭羊,也對產能過剩導致的過度競爭深有感觸。“當年咱們是缺芯少屏,2009年液晶屏生產線投產後,企業年產值一路攀升到近50億元,可是2013年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價格被腰斬,企業產值一下掉到了十幾億元。”成都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通過兩三年時間,從大批量、小批次轉向多批次、小批量的市場,產值才實現回升。

資金瓶頸卡住了企業命脈。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銀行斷貸、抽貸幾乎成為壓垮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製造業的“致命一擊”。調查中,“解決資金回籠問題、貸款收緊問題”是企業認為眼下最急需調整的政策。

“銀行不管你死活,對於化纖行業基本‘一刀切’,可是我們在國際上都是有話語權的。”江蘇申久化纖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邱國全說,去年企業頂住壓力,好不容易扭虧為盈,結果今年一季度,銀行收貸更緊,企業明顯感到資金壓力。“太倉、蘇州的支行、分行都覺得我們不錯,可是它們的上級機構對行業‘一刀切’。其實,儘管行業產能過剩,但也有賺錢的,也有高端產品,應當區別對待。”

需求不振,工業品價格還在低位徘徊。

近三成的受訪企業在為市場需求低迷而煩惱。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金呂說,近年來客戶壓價愈演愈烈,主機廠壓力傳遞導致配套供應商的利潤越來越薄,今年西門子提出降價20%,阿爾斯通和通用電氣都提出降價18%—20%。“雖然今年一季度銷售同比增長15%,是近年來最好的開局,但可以預見,未來3至5年,企業面臨的經營形勢還很嚴峻。”

最影響製造業企業信心的還是“實業賺錢難”。

儘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導資金流向實業的政策,但企業普遍反映“脫實向虛”仍較嚴重,特別是製造業企業面臨虛擬經濟更大的擠壓。

“論賺錢,金融排第一,房地產排第二,然後才是實體經濟,而製造業又是實體經濟裡最難賺到錢的。”劉禮華說。法爾勝在從事特種光纖、機械製造的同時,近兩年也開始涉足金融領域。他做了個對比:融資租賃板塊,僅僅開展兩年,總共40個員工,去年營收2.5億元;研發一個光纖新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再到賺錢,大約是10年的週期,被市場認可了,也很難實現一年2.5億元的營收。

多位企業負責人談到,製造業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資週期長、利潤薄的特點。近幾年金融業贏利狀況顯著優於實體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資本逐利,越來越少進入到製造業領域;得不到資金,製造業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生產積極性越來越低。

“開廠不如炒房”,同樣干擾著實體企業。有企業家感慨,開一間廠子,審批難、貸款難、拿地難、招人難、贏利難、回款難,處處為難,真不如炒房子省事兒、來錢快。“我們會執著于實業,但炒房賺錢快真的打擊大家的積極性。”蘇州雷格特智慧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鑫表示。

房價快速上漲,還間接推高了製造業企業的成本。一方面,資金從製造業流出,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房價攀升影響企業的用工成本。袁鑫說,蘇州房價自2015年以來幾近翻倍,企業員工買房的成本高了,這最終會轉嫁到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中去。

房價上漲也使得一般性製造業越來越難以在城市發展。調查中記者發現,大量製造業企業近年來不得不往外搬遷,或搬進工業園區,或去郊縣,有的乾脆遷往其他地方。企業搬遷除了平添一大筆搬遷成本外,也間接抬高了企業的用人成本、物流成本。

4

還顧得上謀轉型嗎

68.42%的受訪企業表示困難中仍在“專注轉型升級”

在受訪企業中,超九成企業認為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收穫,只有1%的企業覺得“效果不明顯”

近幾年國家一直在鼓勵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在應對經營難題的同時,企業是否願意從轉型升級中謀突破?

調查中,有68.42%的企業表示困難中仍在“專注轉型升級”,希望以此實現突破。這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嘗到了轉型升級的甜頭。

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破繭成蝶的金鑰匙。

在受訪企業中,99%的企業認為技術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收穫,只有1%的企業覺得“效果不明顯”。“研發新產品不容易,但企業最終靠創新突出重圍。”成都百裕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郭堯堯說,公司開發的獨家產品“銀杏內酯注射液”,去年銷售收入達5.1億元。“2001年開始研發,2012年初才上市,研發週期長、投入大,但這一獨家產品讓企業在競爭中堅如磐石。”

智慧製造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好抓手。

“下大力氣實施智慧製造,傳統行業才有前途。”宜昌奧力鑄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簡開貴說,過去,鑄造行業都是傳統工藝,勞動密集、又髒又累。2008年開始,企業陸續投入2億元實施智慧化改造,鑄造車間自動化率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打磨機器人也于2013年上線,車間工人從20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生產效率和品質卻大幅提升,產品供不應求。

“互聯網+”快車給企業帶來新機遇。

四川施克塞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彬介紹,企業2015年前一直從事低端製造,一年生產幾十萬個球泡燈,又累又忙還不賺錢。去年企業開發了wifi智慧照明,只生產2萬隻燈就有了500萬元左右的營業額。“實際生產成本差一倍,可售價卻高了10倍,企業這次是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

共用經濟新業態讓製造業企業從中受益。

甘淩感慨,“得感謝共用經濟,共用單車的零件基本就是從我們的滾尺機床上做出來的,我們的訂單一下子多得接不過來。”

5

轉型升級有多難

有的不知道往哪轉,有的苦於“有心無力”

“引進一位高端科研人員,企業付出百萬年薪,最終科研人員拿到手的只有55萬元左右,稅太高了”

轉型升級,道理都會講,但知易行難。

往哪兒轉?許多企業表示,在轉型過程中“自己根本不知道腳該往哪裡伸”。

調查中記者發現,製造業企業通常把“轉型”和“升級”做不同的理解,認為“轉型”一定程度上要跨界,“升級”則是在原有產業鏈上向中高端邁進。

不少企業對“轉型”持保留態度。“轉型就好比‘這山看著那山高’,但‘那山’究竟怎麼樣也說不清。很可能翻山越嶺到了‘那山’,發現同樣很困難。”江蘇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瞿李平說。一些企業家表示,企業固守原有產業,並不是不想突破,而是擔心貿然行動會“死得更快”。“一眼望去能賺錢的領域,等你跑過去時可能早就擠滿人、沒得賺了。”

更多的企業致力於“升級”,並認為這是“中國製造”的必由之路。在江蘇調查時,多位企業家表示,市場需求已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製造業企業正努力往產業鏈高端走,只不過這不是一步能夠跨過去的。

找准了方向,企業又常常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難題,“低端的沒錢賺,高端的還做不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技術突破難。四川豪特電氣有限公司看好智慧製造裝備產業,近兩年一直致力於工業機器人的研製。副總經理李社基說,眼瞅著市場火爆,企業卻無力拿下,因為一直攻克不了智慧製造裝備最核心的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不要說我們這家企業,整個國內可能都還不行。”

人才引進難。“中小企業很難滿足研發人員的研發要求,花10萬元請一個人,呆了六七個月就走了。”湖北三寧化工算了算帳,近年來企業每年引進100多人,最後能留下來的不是很多,有時流失率高達50%。多家企業反映,目前的稅收政策不利於企業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引進一位高端科研人員,企業付出百萬年薪,最終科研人員拿到手的只有55萬元左右,稅太高了。”江陰一家企業負責人說。

獲取資金難。龍騰光電近兩年投入大量資金從大尺寸產品向附加價值較高、技術領先的中小尺寸產品轉型。“投入幾千萬元資金開發的國際領先技術都已經研製出樣品了,但要實現成果轉化,還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技術改造資金,壓力真的很大。”

難歸難,在展望“中國製造業前景如何”時,69.7%的受訪企業還是選擇了“付出努力將上個新臺階”,更有87.88%的企業表示“從未考慮過退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就像咱們的身體一樣,天氣可能會差、環境可能會變,但堅持強身健體,那就什麼也不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