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部動畫帶你去看江戶時代的風情和妖怪,還有葛飾北齋

江戶時代加葛飾北齋, 再加妖怪, 就等於《百日紅》這部電影。 啥?你不知道葛飾北齋是誰, 看下圖:

【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裡》】

葛飾北齋是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

風景畫、美人畫、花鳥畫、妖怪畫無一不精, 尤以風景畫最為擅長。 代表作有《富士三十六景》, 上面的《神奈川衝浪裡》正是其中最著名一幅, 也是日本國寶級的名畫。 這幅畫也在影片中得到動態的演繹。

【《百日紅》劇照】

葛飾北齋畫風直接影響了西方的印象派繪畫,

德加、馬奈、梵古、高更皆曾臨摹過他的畫作。

《百日紅》聚焦了葛飾北齋和女兒阿榮的生活。 按影片中的臺詞所說, 父女兩人過著從來不打掃, 從來不做飯, 髒到不行了就搬家, 總之就是除了畫畫, 什麼都不做的肆意生活。 (這不就是現代單身狗過的日子嗎?)同時還展現了江戶時代市井百姓的生活畫卷, 以及妖怪傳說。

江戶時代是德川家康一手開闢的時代。 在豐臣秀吉死後, 德川家康剷除了豐臣家族的勢力, 統一了日本全境, 結束了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戰國時代, 進入了和平穩定的發展期。

江戶時代社會生產力提高, 商品經濟興起, 工商業階層逐漸發展壯大。 經濟上富足, 自然便開始追求消費和享樂,

小市民普遍開始看戲劇、聽說書、逛窯子……, 物質精神文化空前繁榮。 其情形有點像中國的宋朝。

浮世繪便是誕生於當時的一種民俗畫, 其內容就是描繪當時人們的生活百態, 故而稱為“浮世繪”。

《百日紅》開始不久便兩次用了橋的場景呈現出町人的生活風貌。 泛舟遊河的觀光客、挑著擔子的賣貨郎、追逐商販的孩童和背著行李的旅人……這一切仿佛一幅精簡的《清明上河圖》, 反映出了江戶時代充滿活力的社會風氣。

【《百日紅》橋上的景色】

影片中還觸及了江戶時代的一個重要側面情色產業。

江戶原本是一個窮鄉僻壤, 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立幕府之後, 開始招引人口。 無需多說, 封建時代在社會上活動的主要是男人, 也正是這一群人才會積極回應政策的號召。 早期來到江戶的多為大名、武士、僧侶、工商業者, 這就形成了男多女少的局面。 正是看中這個商機, 一些妓院也陸續的搬遷到了江戶。 而且正如前面所說, 江戶時代工商階層日漸富足, 自然有更多餘錢和興致投入到花街柳巷當中。

1617年, 幕府在江戶設立了花柳鎮吉原遊廊。 這個情色重鎮經歷了江戶、明治、大正、直到昭和時代才被關閉, 其歷史長達341年, 比很多政權的存在時間都要長。

《百日紅》中就出現了一段阿榮到吉原遊廊去給花魁畫像的情節。 這種工作對於江戶時代的畫家來說是家常便飯, 幾乎每一個畫家都畫過美人圖和春宮圖, 其中自然也包括葛飾北齋。

連作家們也描繪過當時的情色文化, 比如:井原西鶴就留下了《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兩部著名的豔情小說。

【《百日紅》裡的吉原遊廊】

妖怪傳說在江戶時代非常風靡,這是因為妖怪傳說是一種屬於底層老百姓的文學。老百姓平常閑著沒事幹的時候,不可能像有文化的貴族那樣吟詩作對,或者商討政治,肯定是聊一些緋聞八卦、怪談和武俠故事。江戶時代底層人民在文化方面獲得了發言權,所以他們的興趣也就反映到了文學上,怪談故事開始流行開來。當時,比較著名的怪談有:醜女阿岩的故事、皿屋敷數盤女的故事。阿岩的故事還被四世鶴屋南北改編成了歌舞伎劇碼,一直流傳至今。

江戶時代流行著一種叫做“百物語”的遊戲,就是幾個好友在夜裡點上一百盞青色的紙燈籠(或蠟燭),然後輪流講怪談,每講完一個就吹滅一盞燈籠,講完第九十九個時,連同第一百盞燈籠一起吹滅,據說這時妖魔鬼怪就會出現。

《百日紅》裡出現了四個有關神妖的故事,這五個故事不只是在談論神妖,更是在展現畫家的匠心。尤其以第二、三則故事最為有意思。

第二則故事講述:阿榮去給花魁畫像,葛飾北齋和徒弟善次郎聽聞該花魁夜間睡覺時頭顱會飛起來遊蕩,遂跟隨阿榮去一探究竟。該故事改編自日本傳說中的軲轆首的故事,最早源於中國傳說中的飛頭蠻。當夜阿榮和葛飾北齋果然目睹了這一異象,唯有善次郎看不見。

【《百日紅》裡的軲轆首】

日本妖怪研究大師南方熊楠曾經說過,只有懷有童心的人才能看見妖怪。這裡說的“童心”意思是像小孩子一樣對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和敞開心扉接受的能力。影片借這個故事表明了偉大的畫家身上也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的眼睛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景色。

第三則故事講的是:阿榮畫的一幅地獄圖太過生動,令賣家的妻子見後患上心病,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葛飾北齋在地獄圖中添上了一尊佛和正在向佛祈禱的靈魂,巧妙的化解了賣家的妻子的恐懼。

這個故事說明了畫家的技巧與經驗的關係。阿榮所畫的畫能夠令人看後產生恐懼,說明其技巧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但是她忽略了作品與人的關係,所以儘管她畫出了好畫,卻令觀賞者感到不安。而葛飾北齋勝在經驗老道,懂得處理好畫和人的關係。原本阿榮只畫了靈魂在地獄裡面受罰的情景,自然叫人看了害怕。而葛飾北齋在畫上添了一尊佛和正在向佛祈禱的靈魂,這樣畫裡面就不只有痛苦,還有救贖。看到畫的人就會明白只要心懷信仰,靈魂就能得救,這樣他們的關注點就全部落到了信仰和救贖上面,自然不會再因為周圍痛苦的景象而害怕了。

【海報】

在敘事上,《百日紅》採用了去衝突的手法。一般來說,講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衝突,衝突越多越激烈,故事就越好看。但是反過來,有一些作者會刻意弱化衝突,把衝突隱藏起來,讓觀眾細細去體會。這樣做的效果有時會比單純把衝突呈現出來更叫人印象深刻。

《百日紅》開頭,葛飾北齋畫完一幅巨大的龍,正在寫落款的時候,這時阿榮不小心將煙鍋裡的火星掉到畫上,燒出了一個窟窿。這是一個極具衝突的情節,接下來我們猜測葛飾北齋可能會大發雷霆,可能會打阿榮。可是葛飾北齋卻一言不發,只是大筆一揮,把整張圖勾掉,然後離開了屋子。沒有吵架,沒有動手,但這樣處理的效果卻比吵架和動手來的更有表現力,我們知道葛飾北齋心裡其實已經憤怒到了極點了。

【葛飾北齋和阿榮】

同樣,在影片最高潮,葛飾北齋的小女兒死去的那一幕。葛飾北齋、葛飾北齋的夫人、阿榮三人也沒有呼天搶地的哭個不停,他們連一滴眼淚都沒流,但是觀眾們卻能從他們的神情和一兩句簡短的臺詞中感受到他們的悲痛。

整部影片給人以“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感覺。其實這種沉靜淡然的處世之美正是古代日本人的性格特色。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日本人變得非常浮誇。許多日本動漫中的人物總是動不動就大呼小叫,衝突也是渲染得非常激烈,就連真人電影都染上了這種習氣,令人看了感覺相當可笑。

值得一提的是《百日紅》的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是一個研究江戶文化的專家,她出版過多部以江戶文化為題材的漫畫和文學作品,其漫畫也帶有濃濃的浮世繪的風情。

《百日紅》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但是在當年上映的時候卻遭遇票房慘敗,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代的日本人普遍已經喪失了品味這種含蓄之美的能力了。

【《百日紅》裡的吉原遊廊】

妖怪傳說在江戶時代非常風靡,這是因為妖怪傳說是一種屬於底層老百姓的文學。老百姓平常閑著沒事幹的時候,不可能像有文化的貴族那樣吟詩作對,或者商討政治,肯定是聊一些緋聞八卦、怪談和武俠故事。江戶時代底層人民在文化方面獲得了發言權,所以他們的興趣也就反映到了文學上,怪談故事開始流行開來。當時,比較著名的怪談有:醜女阿岩的故事、皿屋敷數盤女的故事。阿岩的故事還被四世鶴屋南北改編成了歌舞伎劇碼,一直流傳至今。

江戶時代流行著一種叫做“百物語”的遊戲,就是幾個好友在夜裡點上一百盞青色的紙燈籠(或蠟燭),然後輪流講怪談,每講完一個就吹滅一盞燈籠,講完第九十九個時,連同第一百盞燈籠一起吹滅,據說這時妖魔鬼怪就會出現。

《百日紅》裡出現了四個有關神妖的故事,這五個故事不只是在談論神妖,更是在展現畫家的匠心。尤其以第二、三則故事最為有意思。

第二則故事講述:阿榮去給花魁畫像,葛飾北齋和徒弟善次郎聽聞該花魁夜間睡覺時頭顱會飛起來遊蕩,遂跟隨阿榮去一探究竟。該故事改編自日本傳說中的軲轆首的故事,最早源於中國傳說中的飛頭蠻。當夜阿榮和葛飾北齋果然目睹了這一異象,唯有善次郎看不見。

【《百日紅》裡的軲轆首】

日本妖怪研究大師南方熊楠曾經說過,只有懷有童心的人才能看見妖怪。這裡說的“童心”意思是像小孩子一樣對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和敞開心扉接受的能力。影片借這個故事表明了偉大的畫家身上也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的眼睛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景色。

第三則故事講的是:阿榮畫的一幅地獄圖太過生動,令賣家的妻子見後患上心病,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葛飾北齋在地獄圖中添上了一尊佛和正在向佛祈禱的靈魂,巧妙的化解了賣家的妻子的恐懼。

這個故事說明了畫家的技巧與經驗的關係。阿榮所畫的畫能夠令人看後產生恐懼,說明其技巧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但是她忽略了作品與人的關係,所以儘管她畫出了好畫,卻令觀賞者感到不安。而葛飾北齋勝在經驗老道,懂得處理好畫和人的關係。原本阿榮只畫了靈魂在地獄裡面受罰的情景,自然叫人看了害怕。而葛飾北齋在畫上添了一尊佛和正在向佛祈禱的靈魂,這樣畫裡面就不只有痛苦,還有救贖。看到畫的人就會明白只要心懷信仰,靈魂就能得救,這樣他們的關注點就全部落到了信仰和救贖上面,自然不會再因為周圍痛苦的景象而害怕了。

【海報】

在敘事上,《百日紅》採用了去衝突的手法。一般來說,講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衝突,衝突越多越激烈,故事就越好看。但是反過來,有一些作者會刻意弱化衝突,把衝突隱藏起來,讓觀眾細細去體會。這樣做的效果有時會比單純把衝突呈現出來更叫人印象深刻。

《百日紅》開頭,葛飾北齋畫完一幅巨大的龍,正在寫落款的時候,這時阿榮不小心將煙鍋裡的火星掉到畫上,燒出了一個窟窿。這是一個極具衝突的情節,接下來我們猜測葛飾北齋可能會大發雷霆,可能會打阿榮。可是葛飾北齋卻一言不發,只是大筆一揮,把整張圖勾掉,然後離開了屋子。沒有吵架,沒有動手,但這樣處理的效果卻比吵架和動手來的更有表現力,我們知道葛飾北齋心裡其實已經憤怒到了極點了。

【葛飾北齋和阿榮】

同樣,在影片最高潮,葛飾北齋的小女兒死去的那一幕。葛飾北齋、葛飾北齋的夫人、阿榮三人也沒有呼天搶地的哭個不停,他們連一滴眼淚都沒流,但是觀眾們卻能從他們的神情和一兩句簡短的臺詞中感受到他們的悲痛。

整部影片給人以“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感覺。其實這種沉靜淡然的處世之美正是古代日本人的性格特色。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日本人變得非常浮誇。許多日本動漫中的人物總是動不動就大呼小叫,衝突也是渲染得非常激烈,就連真人電影都染上了這種習氣,令人看了感覺相當可笑。

值得一提的是《百日紅》的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是一個研究江戶文化的專家,她出版過多部以江戶文化為題材的漫畫和文學作品,其漫畫也帶有濃濃的浮世繪的風情。

《百日紅》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但是在當年上映的時候卻遭遇票房慘敗,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代的日本人普遍已經喪失了品味這種含蓄之美的能力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