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壽臣為常家定居,常氏父子同拜師

張壽臣的大徒弟常寶堃, 是常連安的長子, 在相聲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藝術家。

他1922年出生張家口, 因為該地區盛產蘑菇, 故取藝名“小蘑菇”。

4歲時就隨父流浪賣藝, 在張家口、唐山等地變戲法兒。 5歲開始向父親學說相聲, 7歲時來到天津。 當時, 作為相聲的領軍人物, 張壽臣已經30歲, 可是仍沒有收徒傳藝。 曾有多人對他提議收徒弟, 但都被拒絕。 原因何在?因為他收徒條件很嚴。 所以, 他所收的徒弟, 日後成為相聲大家的最多, 如劉寶瑞、戴少甫、馮立樟、康立本、朱相臣等。 尤其是在收第一個徒弟時, 他更為慎重。 但, 常寶堃完全符合條件。 可是, 常連安與張壽臣雖然認識, 卻不是很熟悉, 於是常連安跑到北京, 找到張壽臣的摯友陳榮啟(又名陳桂林, 範瑞亭的徒弟, 後改說評書)。 這樣, 張壽臣和常寶堃見了面, 發現這個孩子極有相聲天賦, 甚是喜愛, 便願意首開山門,
收下當時只有8歲的常寶堃為弟子。 但又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即常寶堃可以被張壽臣收為徒弟, 從此有了“門戶”, 可常連安自己也沒有師父, 他幼年學京劇, 唱淨角, 還能演老生, 藝名“小鑫培”, 後因嗓子壞了, 便改行說相聲。 說相聲沒有“門戶”, 要有所收入, 則名不正言不順。 而常氏父子又必須在一起演出, 這可怎麼辦呢?

於是, 張壽臣便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 即在收常寶堃為徒的拜師會上, 將常連安同時代拉為師弟。 這也是因為張壽臣聽過常連安的相聲, 認為他也是個出色的藝人, 應該有個師父。 他決定替師收徒。 於是, 在同一天, 常寶堃給張壽臣磕頭, 認了師父;常連安給張壽臣磕頭, 認了師哥(實際上常連安長張壽臣兩歲)。 父子二人同時“入門”, 師父、師哥同為一人, 實為罕事。

張壽臣不僅為常氏父子立了“門戶”, 而且還傾心傳授技藝, 沒有絲毫的保守和保留。 常寶堃得名師教授, 進步迅速, 演技大增。 開始常連安給他“捧哏”, 很受觀眾的歡迎, 說、學、逗、唱全面, 演技出色, 13歲時就應邀在天津中華電臺演出,

之後, 與張壽臣的義子、藝名為“小齡童”的趙佩如搭檔, 更使他如虎添翼。 17歲時在“大觀園”演出, 報紙廣告稱他是“相聲泰斗”。 而二人的合作也是相聲史上少有的一對火爆搭檔。 同在這一年, 常寶堃與師父張壽臣同台, 排名居然並列。 18歲時開始反串京劇, 無論是花臉還是丑角兒行當, 都十分出彩兒。 以後發展成為“笑劇”, 他是首創者之一。 21歲時“兄弟演藝劇團”成立, 他是第一主演。 三年後成為該劇團的一位主要負責人。 從他在電臺播音時起, 就開始灌制相聲唱片, 如《大上壽》、《鬧公堂》等, 共20多張。 還灌制了京劇唱片《打面缸》。

解放後, 他編演了一些新相聲作品, 如《新燈謎》等。 1951年4月, “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曲藝服務大隊”成立, 有諸多曲藝藝術家參加, 如連闊如(評書演員, 以“雲遊客”為筆名著有《江湖叢談》一書)、曹寶祿(單弦演員)、湯金澄(焦德海的徒弟)、侯寶林(朱闊泉的徒弟)、郭啟儒、侯一塵、譚伯如(以上二人均是郭瑞林的徒弟)、孫玉奎(於俊波的徒弟)、高鳳山、高元均(山東快書演員)、魏喜奎(奉調大鼓演員)、關學曾(北京琴書演員)、崔子明(滑稽大鼓演員)等, 共86人,分為4個中隊,常寶堃為第四中隊負責人。不幸的是當月23日,他演出完畢,在回駐地途中,遭美帝的飛機掃射,他和程樹棠(滿族,清初藩王後代,出生在書香之家。白雲鵬的徒弟,弦師,為其師伴奏多年)光榮犧牲。當年他只有29歲,他和程樹棠二人的犧牲是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界,更是曲藝界的損失

共86人,分為4個中隊,常寶堃為第四中隊負責人。不幸的是當月23日,他演出完畢,在回駐地途中,遭美帝的飛機掃射,他和程樹棠(滿族,清初藩王後代,出生在書香之家。白雲鵬的徒弟,弦師,為其師伴奏多年)光榮犧牲。當年他只有29歲,他和程樹棠二人的犧牲是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界,更是曲藝界的損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