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五分鐘|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自:《論語子罕》

原文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釋義:孔子平日少言利, 只贊同命與仁。

原文2:子絕四: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主觀猜疑,

不做絕對化判斷, 不固執己見, 沒有自私之心。

孔子言義, 不多言利

“孔子言義, 不多言利, 故雲子罕言利。 若言利則必與命並言之, 與仁並言之。 利與命並言, 與仁並言, 則利即是義。 子罕言三字呼應兩與字, 味其詞義甚明。 ”(《焦循.論語補疏》)

紅塵中的人都難逃“利”字, 對此孔子明確的對弟子點出:“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於利。 ”這樣就把紅塵中人的義利觀劃分成兩部分人,一為君子,一是小人。

孟子雲:“人之於身也, 兼所愛。 兼所愛, 則兼所養也。 無尺寸之膚不愛焉, 則無盡寸之膚不養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 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 體有貴賤, 有小大。 無以小害大, 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 養其大者為大人。 ”

“雞鳴而起, 孳孳為善者, 舜之徒也;雞鳴而起, 孳孳為利者, 蹠之徒也。 欲知舜與蹠之分, 無他, 利與善之間也。 ”《孟子盡心上》孔子只是提出了君子與小人之分, 孟子即舉例說明何類人是君子善人, 何類人是小人盜賊, 只需看所求的方向, 而不是過程。

利與命與仁

利, 就是物質利益, 可以滿足人們肉體的需求, 可以給肉體帶來快樂。 同時, 利也能夠幫助別人, 造福社會。 如果人執著於利, 就會陷入肉體的滿足和快樂;如果人求道、求義, 那利自然就會來, 而且也會很好地使用利。 所以利不用說, 只要你一心求道, 利的問題會自然解決,

所以孔子很少談到利。

命, 可以理解為支配人的一種神秘力量, 也可以理解為上天賦予的使命。 命是存在的, 但確實很難解釋, 這就像“唯物論”中使用的“偶然”和“必然”的概念, 也是難以解釋的, 只能自己體悟。 自己體悟不到靠別人講是無法明白的, 所以孔子很少談命。

仁, 孔子主動談的少, 但被動談到的不少, 基本都是學生問到了, 他才答。 仁的道很大, 只要一說, 只能說仁的一個方面, 而當我們說其中的一個方面時, 就會讓聽者以為這就是仁, 反而不能正確地理解仁。 從不同人問, 孔子給出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看到, 仁確實是難以言語描述的, 所以孔子也不多說。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孔子的四絕或曰四毋, 具博大精深的境界:

一、凡為人處事需有法則。 賢人以道為度, 世人則須以理智為度, 遵循人倫法律。 任憑主觀臆斷, 自以為是, 人就處於身心被局限的狀態, 身心處於束縛的狀態, 人生被囚禁在痛苦煩惱的牢籠;“勿意”教導人要認識“意”的本質, 發覺“意”的局限, 從而從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二、人如何面對世界,適應時事?“毋必”,就是不要求人生一定要如何,做一件事必然要怎樣。能發達就發達,不能發達則安貧守道,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毋必”,就是能適變、可應變。

三、“毋固”,不固執己見。《周易》闡發變易之道。時間一分一秒鐘在變,宇宙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之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能變毋固,可得身心自在。

四、聞道者,可和光同塵。唯道是從,我之不存。毋我之意可與孔子的另一名言互注:“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說君子對於天下國家啊,沒有主觀的看法,不作主觀的主張,只是以平等為原則,配合時間和空間,制之於義而已!換句說話,因時因地制宜罷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叩其兩端而竭焉。”

二、人如何面對世界,適應時事?“毋必”,就是不要求人生一定要如何,做一件事必然要怎樣。能發達就發達,不能發達則安貧守道,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毋必”,就是能適變、可應變。

三、“毋固”,不固執己見。《周易》闡發變易之道。時間一分一秒鐘在變,宇宙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之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能變毋固,可得身心自在。

四、聞道者,可和光同塵。唯道是從,我之不存。毋我之意可與孔子的另一名言互注:“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說君子對於天下國家啊,沒有主觀的看法,不作主觀的主張,只是以平等為原則,配合時間和空間,制之於義而已!換句說話,因時因地制宜罷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叩其兩端而竭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