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密: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麗 兵力有餘為何還失敗?

隋朝在楊廣的倒行逆施之下終於亡了, 亡得很悲慘, 起而代之的便是至今依然為人所稱頌不已的大唐帝國。 龍虎濟, 風雲會,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後, 平南掃北, 中國四周的邊患幾乎一一掃平, 國家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的道路, 此時高麗問題便又一次橫亙了在中國的面前。

隋朝三次征高麗失敗, 高麗將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骨築成了一座京觀。 (古代戰爭中, 勝者為了炫耀武功, 收集敵人屍首, 封土而成的高塚叫“京觀”)“身既死矣, 歸葬山陽。 山何巍巍, 天何蒼蒼。 山有木兮國有殤。 魂兮歸來, 以瞻河山。 ”寒風吹來, 京觀上的薄土被吹去, 立刻便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 所謂屍山血海並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幾十萬烈士的忠魂便在此不斷地嘶喊, 召喚。 而國人並沒有讓他們長久的等待, 李世民上臺不久, 在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

立刻派廣州司馬長孫師進入高麗, 毀掉這個京觀, 將中國將士的屍骨一一收殮安葬。 這次的行動是一個明顯的訊號, 他預示著遠在長安的唐帝國並沒有忘記高麗這塊最後的領土。 高麗方面自然也收到了這個訊號, 於是高麗榮留王高建武開始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工程, 他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在東北自扶餘城(今吉林四平), 南至大海修了一條長達千余裡的長城作為屏障, 以此作為對抗唐軍的本錢, 兩國之間的火藥味再次濃厚起來。

貞觀十八年, 唐太宗親統六軍從洛陽北上, 三月十九日, 抵達定州, 留太子在此監國, 令房玄齡與高士廉、劉泊、馬周、張行成、高季輔等共同輔政, 得以便宜從事, 不復奏請。 三月二十四日, 太宗率部從定州北進, 向遼東進發, 至此, 可謂是萬事俱備, 戰爭的號角已經開始吹響了。

貞觀十九年, 大將李勣兵發柳城(今遼寧朝陽), 但在另一方面卻大造聲勢假裝要從懷遠鎮(今遼寧遼陽西北)渡遼水, 因此高麗將重兵放在了懷遠這個方面, 此時李勣出其不意, 到達柳城後迅速北進, 經甬道向通定(今遼寧新民)進發, 在高麗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渡過了遼水, 使得高麗人依仗的遼水屏障失去了作用。 李勣和李道宗率唐軍主力從西、北兩面進攻蓋牟城。 經過激戰, 李勣部率先攻入城中, 俘獲高麗 2 萬餘口,

繳獲糧餉10 余萬石。

接著, 李勣又麾軍南下, 向遼東城進發。 這時, 唐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所率水軍從東萊(今山東萊州)渡海, 襲擊卑沙城。 該城依山而建, 四面險峻, 唯西門可以攀登。 唐軍前鋒程名振引兵深夜抵達城下, 副總管王文度身先士卒, 率兵冒死登城。五月二日,攻拔其城,俘城內男女 8000 餘口。大總管張亮又分遣總管丘孝忠等耀兵于鴨祿水,騷擾高麗都城平壤以北的最後一道防線。

八月十日,唐太宗又將軍營移于安市城南,切斷了安市與平壤兩城之間的聯繫。然後下令李勣攻城。李勣等擁高延壽等高麗降眾營于安市城下,招降城中將士。但城中堅守不動,且每次看見太宗旌旗麾蓋,必乘城鼓噪,以弓矢相拒。太宗大怒,李勣乘機請求克城之日,男子盡誅。此話傳入城中,守軍益憤,人皆死戰,故久攻不克。這時,高麗降將高延壽獻策:應釋放高麗降將與妻子團聚,以動安市守軍之心;然後移兵進攻烏骨城(今遼寧鳳城以南),該城守軍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後麾軍南下,平壤可唾手而得。群臣諸將亦建言應與張亮所率水軍會師,並力攻拔烏骨,“渡鴨祿水,直取平壤,在此舉矣”。

唐太宗正要採納這一建言,但長孫無忌卻極力諫止。他認為如移兵烏骨,則平壤、安市城的高麗守軍必“跟吾後”,我軍則有腹背受敵之憂。因此,他主張先破安市,再取烏骨城,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唐太宗遂打消了移兵烏骨的念頭。長孫無忌的建議當然是萬全之策,但是這就讓唐軍陷入了正面作戰一顆顆拔高麗建立的諸多“釘子”的過程,戰爭必然曠日持久,而且當唐軍拔完所有的釘子之後,還能有多少兵力來進攻高麗的都城平壤呢?顯然按照這樣的方針來辦,想要一舉攻滅高麗就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總而言之,還是唐軍兵力不夠惹的禍,要是唐軍兵力再多一點,駐蹕之役太宗又何必吝嗇那5000人?而現在更可以分兵進攻烏骨諸城,多點出擊,不會困死在安市城下。

率兵冒死登城。五月二日,攻拔其城,俘城內男女 8000 餘口。大總管張亮又分遣總管丘孝忠等耀兵于鴨祿水,騷擾高麗都城平壤以北的最後一道防線。

八月十日,唐太宗又將軍營移于安市城南,切斷了安市與平壤兩城之間的聯繫。然後下令李勣攻城。李勣等擁高延壽等高麗降眾營于安市城下,招降城中將士。但城中堅守不動,且每次看見太宗旌旗麾蓋,必乘城鼓噪,以弓矢相拒。太宗大怒,李勣乘機請求克城之日,男子盡誅。此話傳入城中,守軍益憤,人皆死戰,故久攻不克。這時,高麗降將高延壽獻策:應釋放高麗降將與妻子團聚,以動安市守軍之心;然後移兵進攻烏骨城(今遼寧鳳城以南),該城守軍弱少,可朝至夕克。最後麾軍南下,平壤可唾手而得。群臣諸將亦建言應與張亮所率水軍會師,並力攻拔烏骨,“渡鴨祿水,直取平壤,在此舉矣”。

唐太宗正要採納這一建言,但長孫無忌卻極力諫止。他認為如移兵烏骨,則平壤、安市城的高麗守軍必“跟吾後”,我軍則有腹背受敵之憂。因此,他主張先破安市,再取烏骨城,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唐太宗遂打消了移兵烏骨的念頭。長孫無忌的建議當然是萬全之策,但是這就讓唐軍陷入了正面作戰一顆顆拔高麗建立的諸多“釘子”的過程,戰爭必然曠日持久,而且當唐軍拔完所有的釘子之後,還能有多少兵力來進攻高麗的都城平壤呢?顯然按照這樣的方針來辦,想要一舉攻滅高麗就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總而言之,還是唐軍兵力不夠惹的禍,要是唐軍兵力再多一點,駐蹕之役太宗又何必吝嗇那5000人?而現在更可以分兵進攻烏骨諸城,多點出擊,不會困死在安市城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