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二十大家規家訓 持家、旺家、傳家

很多家族, 得以傳承百年, 甚至千年之久, 不是靠財富, 而是德行, 一種立根之本的德行。

而一個家族的行為準則, 思想教化, 做人之本, 又全部凝結於家訓之中。

“傳家有道惟存厚”, 是曾國荃所寫的一幅楹聯, “忠厚傳家, 率真處世”便是他家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之道。

家訓不僅代表了各個家族的生存智慧, 也是各家族繁衍壯大的真實寫照。

諸葛氏家訓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三國時期諸葛亮, 官至丞相, 被封為武鄉侯, 死後追諡為忠武侯。

雖然如此高官, 但是諸葛亮依舊以“淡薄”、“寧靜”來要求自己, 要求家人。

也許正是因為諸葛亮這份淡薄之心, 寧靜之情, 才讓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 死而後已。 ”讓諸葛亮的美名得以傳遍天下。

朱氏家訓

一粥一飯, 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 恒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朱子家訓》

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瞭解吧,

流傳最廣的勤儉持家訓戒, 成為中國傳統士子耕讀文化的標誌。

朱伯廬的治家格言一直為世人所傳頌: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 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短短幾百字的家訓從衣食起居到為人處世, 朱氏家訓無不詳盡。

朱氏家訓不僅規範著族人的生活習慣, 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訓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梁燾《家庭談訓》

能夠傳承祖業, 世代不熄的家族, 必定是積善之家。

梁燾一生為官正直, 心憂君王, 愛憐百姓, 盡到為官的責任。

雖然最終因為捲入“元祐朋黨之爭”而招致貶謫, 而且一貶再貶, 最終死於貶謫途中, 但是梁氏家訓卻讓這位不幸的大臣流芳百世。

梁燾用其生命書寫了一部忠臣賢相的悲劇史。

李氏家訓

逆吾者是吾師, 順吾者是吾賊。 ——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屬》

和“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是一個意思, 告誡後代要聽從不同意見。

唐太宗本人虛懷納諫, 也為李家做出了典範。

李世民為帝之後, 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 對內以文治天下, 虛心納諫, 嚴行節約, 勸課農桑, 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國泰民安, 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司馬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 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風潮所吸引, 要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要堅守自己的獨立意識。

司馬光認為, 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簡樸中培養出來的, 簡樸就會減少欲望, 君子少欲就不會被外物役使, 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謹其身, 節約費用, 遠離罪過, 使家庭豐裕。

縱觀歷史, 越是富貴的大的家族, 越是傳承百年的家族, 越懂得細水長流, 懂得勤儉節約, 懂得獨善其身, 低調簡樸。

歐陽氏家訓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道。 ——歐陽修《示子》

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畢竟國人最重視教育了。

歐陽修認為如果玉不琢磨, 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 也就不會懂得道理。

然而玉這種東西, 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 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 但也還是玉, 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 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 因此, 人們如果不學習, 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惡劣的小人。

曾氏家訓

一曰慎獨則心安, 二曰主敬則身強, 三曰求仁則人悅, 四曰習勞則神欽。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家書, 堪稱最全家訓, 能做到堪比聖人。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 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 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

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劉氏家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敕後主辭》

劉備告誡兒子的話,好事要從小做起,積小成大;壞事也要從小開始防範。

這句箴言不僅是劉氏家訓,也被其他家族奉為圭臬。

“積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劉氏家訓也同樣如此。

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高攀龍《高氏家訓》

和明清之際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鮮明對比,志氣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義。

高攀龍並不攀龍附鳳,給後世留下一個鐵骨錚錚的高家。

能夠真正傳承下來的不是高官厚祿,不是萬貫家財,而是做人的道理。

顏氏家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顏之推《顏氏家訓》

很好的解釋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想要有和諧的家庭環境,自己要先達成親人的期望。《顏氏家訓》堪稱家庭關係的科學發展觀。

顏之推認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嚴肅而重要的課題。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主張從胎教開始。

袁氏家訓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袁氏世範》共分三卷:即睦親、處己、治家。

內容多涉及讀書修身、敬業、重賢、尊老愛幼,治家理財、人倫之道、處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其目的是營造一種和睦安寧的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

全書雖然以儒家之道為依據,卻也思想開明,富於哲理。

姚氏家訓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藥言》

窮養孩子的理論源頭,從小讓孩子吃苦有更高幾率可以鍛煉忍耐,磨礪上進。

姚氏注重對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經驗的總結,所以家訓也多事要求樸素、平易、實用。

方氏家訓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窮要窮的有氣節,富要富的有謙虛。剛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詮釋了這句家訓。

方氏的《家人箴》,在歷史上培養了無數志士名人,英雄豪傑,在今天,對哺育一代新人也做出有益的貢獻。

吳氏家訓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吳麟徵《家誡要言》

吳家做人講境界,講格局,但更注意細節。有時細節會決定成敗。

明末著名大臣吳麟征從自己的切身的從政經歷、社會閱歷和時間觀察中總結出了許多為人、為學、修身、齊家、經世、濟邦的人生經驗。

呂氏家訓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呂坤《孝睦房訓辭》

呂字兩個口,家訓也是兩個字兩個字。如果能做到這些,真乃持家有道。

張氏家訓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張履複《訓子語》

好人家並非大富大貴,而是安定和諧,享一個清福。

張履祥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江山易主,民族危亡,天災人禍不斷,深重的社會危機震盪著他的心靈,這才導致張氏很是注重安定和諧環境的重要。

孫氏家訓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再次論證家庭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每個人都要在家庭中做好多重角色。

孫家注重對家庭成員關係的教化,只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從小培養,才會讓一個家族長青不敗。

愛新覺羅氏家訓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愛新覺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大意就是“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志向的遠大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追求與未來,愛新覺羅氏早早就發現這方面的重要性。

志向對後人毅力方面的培養還是大有裨益的,讓後人遇到困難時不至於輕易退縮。

何氏家訓

學業在我,富貴在時。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時者靜以俟之。——何耕《示子辭》

告訴後代,安心治學,不要熱衷發財,反正何家早晚要發達的。

家訓多是注重學業,修養,品行等,當然何氏也不例外,學業在我,富貴在時,這讓後人更加注重內在。

林氏家訓

“住美國房子,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語堂

老林家家訓真實在。林家不是直接告訴後人什麼大道理,而是以很輕鬆的語氣告訴後人生活的道理,輕鬆自在便可。

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

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劉氏家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敕後主辭》

劉備告誡兒子的話,好事要從小做起,積小成大;壞事也要從小開始防範。

這句箴言不僅是劉氏家訓,也被其他家族奉為圭臬。

“積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劉氏家訓也同樣如此。

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高攀龍《高氏家訓》

和明清之際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鮮明對比,志氣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義。

高攀龍並不攀龍附鳳,給後世留下一個鐵骨錚錚的高家。

能夠真正傳承下來的不是高官厚祿,不是萬貫家財,而是做人的道理。

顏氏家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顏之推《顏氏家訓》

很好的解釋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想要有和諧的家庭環境,自己要先達成親人的期望。《顏氏家訓》堪稱家庭關係的科學發展觀。

顏之推認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嚴肅而重要的課題。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主張從胎教開始。

袁氏家訓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袁氏世範》共分三卷:即睦親、處己、治家。

內容多涉及讀書修身、敬業、重賢、尊老愛幼,治家理財、人倫之道、處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其目的是營造一種和睦安寧的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

全書雖然以儒家之道為依據,卻也思想開明,富於哲理。

姚氏家訓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藥言》

窮養孩子的理論源頭,從小讓孩子吃苦有更高幾率可以鍛煉忍耐,磨礪上進。

姚氏注重對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經驗的總結,所以家訓也多事要求樸素、平易、實用。

方氏家訓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窮要窮的有氣節,富要富的有謙虛。剛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詮釋了這句家訓。

方氏的《家人箴》,在歷史上培養了無數志士名人,英雄豪傑,在今天,對哺育一代新人也做出有益的貢獻。

吳氏家訓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餘。——吳麟徵《家誡要言》

吳家做人講境界,講格局,但更注意細節。有時細節會決定成敗。

明末著名大臣吳麟征從自己的切身的從政經歷、社會閱歷和時間觀察中總結出了許多為人、為學、修身、齊家、經世、濟邦的人生經驗。

呂氏家訓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呂坤《孝睦房訓辭》

呂字兩個口,家訓也是兩個字兩個字。如果能做到這些,真乃持家有道。

張氏家訓

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張履複《訓子語》

好人家並非大富大貴,而是安定和諧,享一個清福。

張履祥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江山易主,民族危亡,天災人禍不斷,深重的社會危機震盪著他的心靈,這才導致張氏很是注重安定和諧環境的重要。

孫氏家訓

夫家所以齊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婦曰順——孫奇逢《孝友堂家規》

再次論證家庭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每個人都要在家庭中做好多重角色。

孫家注重對家庭成員關係的教化,只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從小培養,才會讓一個家族長青不敗。

愛新覺羅氏家訓

志之所趨,無遠不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愛新覺羅·玄燁《聖祖庭訓格言》

大意就是“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志向的遠大與否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追求與未來,愛新覺羅氏早早就發現這方面的重要性。

志向對後人毅力方面的培養還是大有裨益的,讓後人遇到困難時不至於輕易退縮。

何氏家訓

學業在我,富貴在時。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時者靜以俟之。——何耕《示子辭》

告訴後代,安心治學,不要熱衷發財,反正何家早晚要發達的。

家訓多是注重學業,修養,品行等,當然何氏也不例外,學業在我,富貴在時,這讓後人更加注重內在。

林氏家訓

“住美國房子,娶日本老婆,請中國廚子”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林語堂

老林家家訓真實在。林家不是直接告訴後人什麼大道理,而是以很輕鬆的語氣告訴後人生活的道理,輕鬆自在便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