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周文王周武王的豐鎬,是西周的都城嗎?

對於稍微懂點西周歷史的人來說, 豐、鎬是西周的國都都是根本不會懷疑的事實。

然而80多年的考古成果顯示, 這一歷史“事實”似乎有點問題。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豐鎬遺址, 自1933年便開始挖掘, 然而80多年過去了, 結果相當失望:

1.既然是中國歷史上的都城, 那麼應該有城牆遺址或遺跡。 然而80多年過去了, 無論豐京還是鎬京, 都沒有在遺址劃定的範圍內發現任何城牆痕跡。 文獻資料裡記載周代王都營建模式的《周禮·考工記》是這樣記載的:“方九裡, 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 經塗九軌, 左祖右社, 前朝右社, 市朝一夫。 ”然而這個王都佈置規則和豐鎬遺址的考古結果格格不入。

2.都城內應該有王宮, 然而無論豐西馬王村、客省莊的所謂大型夯土基址, 還是豐東花園村、普渡村的所謂宮殿遺址群, 如果說他們就是宮殿, 其最大建築基址才1600平米, 相當於長寬各40米, 作為王都也似乎太小了點。 況且這些基址與貴族墓葬區相連, 與豐鎬作為王都身份都很不協調。

3.豐鎬遺址考古不見大型祭祀場所, 而豐京和鎬京歷史上合稱“豐鎬”, 是為“宗周”, 記載與考古實際嚴重矛盾。

4.豐鎬遺址考古不見大型鑄銅作坊, 出土的青銅器雖然有一些,

但比起寶雞的周原來, 出土數量和品質相差特別大。 反觀周原, 卻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 以致在寶雞成立了“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實至名歸!

5.出土的最有名的遺址, 僅是車馬坑。 而筆者嚴重懷疑這個車馬坑是軍事方面的遺存, 所以大膽提出一個假設。

牽涉到周文王、周武王、西周諸王的重要地點有三個:周原、豐鎬、洛陽。

先說周原。 周族原在豳這個山區一樣的地方繁衍, 後來到了古公亶父繼任為族長, 攜姬姓周族來到今天寶雞岐山一帶的周原, 古公亶父繼承先祖“棄”的農業傳統, 在周原發展光大農業, 為兒子季曆和兒子的兒子周文王打下了基礎。 “周”也得自“周原”而來, 成為這一姬姓部族的族名, 後來自然衍化成國名、朝代名。 周原更像是周族的宗族之地, 不僅考古出城牆、宮殿、祭祀遺址, 而且大量用於祭祀的青銅器也挖掘出來, 宗族氣氛十分濃重。

後來, 姬昌(也就是後來追稱的周文王)有“翦商”之志, 逐漸往東發展, 消滅商朝在關中的重要諸侯崇國後, 他佔領關中的西安一帶, 在“八水繞長安”的“灃水”西岸營建“豐”京。 周文王死後, 周武王又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 從此“豐”“鎬”並立, 成為征伐殷商的橋頭堡。

再後來周武王繼承父王遺志, 滅掉商朝, 為了在商地鞏固統治, 在洛陽一地欲建立“成周”。 這一歷史事件記載在中國青銅器博物館的“何尊”上, 銘文曰“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周公負責營建成周,終於在周成王五年建成並遷都於此。

這樣看,歷史上所謂的“宗周”——也就是“豐鎬”似乎只是起到了一個軍事基地的作用,所以是否可以這樣說:豐鎬根本不是周都城,它不過是文王武王伐紂前所建的諸侯級(西伯)都城。而真正起到“宗周”作用的,仍然是周原。

為什麼這樣說?

成周者,周統一大業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

如果豐鎬確實起到了“宗周”的作用,那應該有大量周王室的墓葬和青銅器才是,而實際考古情況卻十分讓人失望。倒是遠在寶雞的周原,不斷有新的發現:

1890年,扶風縣任家出土一窖青銅器,達120餘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衛鼎等,都出土於此。其中毛公鼎的銘文497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周宣王是西周中期統治者,這樣一個有名的大鼎不在豐鎬卻在周原,實在令人可疑。

1974年冬,扶風縣莊白村南出土了窖藏青銅器103件,其中出土了名氣特別大的牆盤。這個牆盤的銘文長達284字,記述“史牆”的六代家族史,並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世系,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資料。

扶風出土的這兩件國寶,都位於周原,而周原大致包括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縣、扶風縣和眉縣的一部分。如果宗周“豐鎬”發揮“宗”的作用,大量的青銅器應該被發掘才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周原地區在進入西周之後卻仍然不斷被埋藏著大量的青銅器,孰輕孰重,可見一斑了!

書房記特稿/轉載聯繫書房記公號;關注書房記及IP影視匯,聽小編給你諞歷史、文學IP與影視劇!

銘文曰“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周公負責營建成周,終於在周成王五年建成並遷都於此。

這樣看,歷史上所謂的“宗周”——也就是“豐鎬”似乎只是起到了一個軍事基地的作用,所以是否可以這樣說:豐鎬根本不是周都城,它不過是文王武王伐紂前所建的諸侯級(西伯)都城。而真正起到“宗周”作用的,仍然是周原。

為什麼這樣說?

成周者,周統一大業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

如果豐鎬確實起到了“宗周”的作用,那應該有大量周王室的墓葬和青銅器才是,而實際考古情況卻十分讓人失望。倒是遠在寶雞的周原,不斷有新的發現:

1890年,扶風縣任家出土一窖青銅器,達120餘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衛鼎等,都出土於此。其中毛公鼎的銘文497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周宣王是西周中期統治者,這樣一個有名的大鼎不在豐鎬卻在周原,實在令人可疑。

1974年冬,扶風縣莊白村南出土了窖藏青銅器103件,其中出土了名氣特別大的牆盤。這個牆盤的銘文長達284字,記述“史牆”的六代家族史,並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世系,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資料。

扶風出土的這兩件國寶,都位於周原,而周原大致包括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縣、扶風縣和眉縣的一部分。如果宗周“豐鎬”發揮“宗”的作用,大量的青銅器應該被發掘才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周原地區在進入西周之後卻仍然不斷被埋藏著大量的青銅器,孰輕孰重,可見一斑了!

書房記特稿/轉載聯繫書房記公號;關注書房記及IP影視匯,聽小編給你諞歷史、文學IP與影視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