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傅成玉懟李稻葵,預測GDP果真就沒意義?|新京報快評

2016年3月11日, 北京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 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四次新聞發佈會舉行, 傅成玉。 圖/視覺中國

文/盤和林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

到底應不應該把目光聚焦在GDP數字上?在6月28日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 展開了一場辯論。 辯論的一方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兩位經濟學家;另一方是一位前國企老總——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

兩位經濟學家幾乎不約而同地預測今年中國的GDP將維持在6.7%, 李稻葵甚至表示, 如無意外, 明年中國GDP可以達到6.9%。 緊隨兩位經濟學家發言的傅成玉則直言, “我覺得你們討論這些問題好像沒多大意思”、“數字最沒有意義。 ”

良好的GDP資料肯定是社會福利之母

GDP可以說是一個不需要注解的外來經濟學名稱, 幾乎婦孺皆知;也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重要的指標。 但它恐怕也是經濟學概念中最具爭議的一個概念。

圍繞GDP是否能反應真實的經濟狀況等爭議, 無論是在學界或者實業界, 無論是國際或者中國, 從來沒有停歇過。

略有不同的是, 在中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 GDP的“有效性”包括了對就業、經濟是否觸底等準確預判有著特殊意義。 良好的資料肯定是社會福利之母, 沒有一定的增速和總量, 絕對無法包容就業、居民收入等民生福利。

2017年4月, 30個省份陸續公佈第一季度經濟資料。

當下, 全世界範圍的經濟體都依賴“GDP”評價。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更好替代“GDP”的經濟指標。 一個小學生都懂的道理是:沒有“數量”哪裡來的“品質”啊?

GDP局限:統計不出國民幸福指數

但GDP數字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統計不出國民的幸福指數。

有個廣為流傳的段子雖然有點惡俗, 但卻比複雜的學術理論更能讓公眾理解GDP的“局限性”——

兩個經濟學家(師兄弟關係)在公園散步, 發現路上有一坨狗屎。 師兄對師弟說:你把狗屎吃了我就給你5000萬!成交後師兄給師弟5000萬支票。 接著走, 又發現一坨, 師弟很不太爽地對師兄說了:你要是吃了, 我也給你5000萬。 師兄正心疼著自己那5000萬塊錢, 也成交。

後來, 師兄師弟相擁大哭:一分錢沒有掙到, 一人吃了一坨狗屎啊……

回到師傅面前, 老教授一聽, 很激動:一個億呀, 一個億!你們倆什麼也沒幹就給國家增加了一個億的GDP啊。

段子深入淺出, GDP的“局限性”顯而易見。

GDP要“量”也要“質”

我們也應看到, 沒有人情味的GDP數字, 無法統計環境破壞等所帶來的損失。

正如段子所揭示的那樣, 環境破壞和環境治理可以產生兩份GDP。

GDP無法統計民眾的“幸福感”。 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 GDP數字很高的國家和地區不一定有“幸福”, 因為財富並不必然帶來“幸福感”;但GDP數位太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通常意味著貧困、失業、社會缺乏活力, 民眾缺乏“獲得感”。

竊以為, 在經濟轉型階段, 我們既要追求GDP的“質”與“量”, 還要引入一些民眾“獲得感”等幸福評價指數, 並結合民生化指數進行量化, 多元化評價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這恐怕才是看待這次爭辯GDP的正確態度。

編輯:與歸 實習生 魏顯勇 王琳 校對:陸愛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