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貨幣單位“元”是怎麼來的

拾圓人民幣

中國古代的通用貨幣是中間帶一個方孔的圓形銅錢, 到了明朝, 白銀成了流通中最主要的貨幣, 一般鑄成元寶形狀,

按照重量“兩”來計算。 明代萬曆年間開始, 有大量的白銀從歐美流入我國, 其中最流行的是墨西哥鑄造的圓形銀幣。 因材質為銀, 形狀呈圓形, 所以叫做“銀圓”, 一枚就成為一圓。 這個“圓”字既是貨幣名稱, 又是單位名稱。 因為錢面有鷹的圖案, 所以又稱鷹洋。 為了書寫方便, 後來人們就用同音字“元”代替了“圓”。

銀元是用機器鑄造的, 分量準確, 比銀錠使用方便, 所以光緒年間, 清政府也開始大量鑄造銀元, 上面有一條龍, 稱為“龍洋”。 民國初年, 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 後者就是有名的“袁大頭”。

1933年, 民國政府實行“廢兩改元”, 銀錠退出流通, 銀元稱為法定貨幣。 到了1935年, 有廢止銀元, 實行紙幣制度, 稱為“法幣”。

法幣的單位繼承了銀元的單位, 從此中國的本位貨幣就使用“元”了。 外幣也以“元”來稱呼, 如美國的本位貨幣就叫美元, 歐洲的本位貨幣為歐元。 不過繁體仍寫作“圓”, 不信你找一張十塊錢的人民幣, 正面最明顯的地方就寫這繁體的“拾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