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末民初“外銷畫”在穗展出 再現昔日羊城百態

清末玻璃彩繪仕女圖鏡畫 白雪瑩 攝

中新網廣州6月30日電 (程景偉 白雪瑩)由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主辦的《洋畫·羊城·洋風》展覽30日在該館揭幕,

展出了一批18至20世紀的“外銷畫”。 該展覽以“外銷畫與羊城生活、外銷畫與西洋風物”為主線, 向市民介紹了清末民初廣州乃至廣東的社會生活。

清代“一口通商”政策造就了繁華的廣州十三行商館區。 廣州一大批職業化的畫匠, 為適應西方人的審美趣味, 積極吸收西洋畫的技法, 融合中國畫的內容和元素, 創作了大量融匯中西畫風於一體、專門用於外銷的繪畫作品。 這些作品有玻璃畫、蓪草畫、菩提葉畫、布本油畫、紙本畫等多個種類。 為了與中國傳統繪畫進行區別, 這些外銷畫當時被稱為“洋畫”。

在該展覽“洋畫繪羊城”部分, 人們可以從洋畫中尋覓近代廣州的歷史和地理, 以及動植物、船舶、人物、市井風情等具有嶺南特色的社會百態。

展覽“洋畫蘊洋風”部分, 主要介紹在“西風東漸”背景下, 很多西洋人物、西洋風物率先通過外貿交易來到中國、來到廣州, 而“洋畫”這種外銷品則真實的記錄了他們的存在。

在展出的重點文物中, 一幅清末玻璃彩繪仕女圖鏡畫展現了洋畫“中西結合”的特點, 也較好地表現了玻璃畫本身細膩精緻的裝飾特色。 人物題材、服裝、道具、用色、甚至鏤空式的木質鏡框都具有中國特色, 而繪畫技術、繪畫種類卻是西式的。 畫面色彩鮮豔奪目, 人物表情生動, 有別于中國傳統嚴肅的、刻板的那種肖像畫。 圖中仕女的髮式、紙摺扇以及三寸金蓮, 都是西方人眼中非常具有“中國趣味”的焦點。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