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上半年快消品行業十大事件盤點

2017年已經過去一半, 在這半年之裡快消品行業發生了不少大事,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半年十大行業事件:

▌1、娃哈哈、伊利爭先佈局無人便利店

6月25日, 飲品界老大娃哈哈和人工智慧在零售領域的領軍企業深蘭科技簽訂的3年10萬台,10年百萬台TakeGo無人店協定。

此次和娃哈哈簽訂的合作內容包括兩方面:

一是將“快貓支付系統”全面接入娃哈哈現有以及未來規劃的自助售貨機系統中。 資料顯示, 娃哈哈將按照“3年10萬台、10年100萬台”的節奏鋪設自助售貨機, 總投資為20億元。

二是, 娃哈哈將試水基於快貓系統支援的Take Go娃哈哈定製版無人智慧便利店。 據悉, 目前娃哈哈正在杭州挑選五個地區(共5家)進行試點投放, 每個門店的面積在30㎡——40㎡, 這也是娃哈哈2017年下半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

不僅娃哈哈這個飲料圈的老大哥中意無人便利店, 乳業大佬伊利同樣“野心勃勃”。

據瞭解, 伊利計畫在2000多個社區內推廣和深蘭科技合作推出的無人便利微店, 把自家產品直接打入最貼近消費者的社區消費圈層(高層住宅樓下以及社區內), 根據需求共有大小兩個尺寸規格, 大的有幾十平米, 小的只能容納一家三口。 目前, 伊利已經在上海的三個社區內做試點。

點評:

知名行銷專家譚長春:

無人便利店應有廣闊發展空間, 雖然過程可能也是各種因素、問題不斷, 但確實解決了便利店兩大死結問題:一是店租, 二是人工。 這兩個問題得到改善, 就是一種好的、值得發展的新生事物!當然, 也不能一窩蜂上, 畢竟老大哥——自動售貨機, 在中國發展這麼多年, 也是近年稍有起色。

至於理貨、破損與偷盜、以及需要情感交互才能引發購買的等等問題, 應都是可通過技術與管理逐步解決, 不能成為阻礙無人便利店發展的理由。

娃哈哈的理念是“管道為王”, 所以推自動售貨機和無人便利店都在情理之中。 優勢是自己與經銷商多年的管道理念積累, 現在也正尋找管道突破點、銷量增長點,

以及進一步實現移動互聯轉型升級;劣勢是傳統行業傳統人做移動互聯, 沒有經驗可借鑒, 人才也缺乏, 容易造成實際效果不好, 甚至失敗。 至於企圖目標, 還是佔據管道, 就像我們現在流行所講的搶佔流量一樣。

▌2、康師傅賣工廠

繼可口可樂瓶裝業務出售給太古和中糧之後, 康師傅也要步入後塵.....

國家商務部公文顯示:漳州伊萊福食品有限公司收購康師傅旗下江門頂津等五家康師傅工廠。

康師傅回應稱:此舉為了活化公司資產提升資產投資報酬率。 不過業界人士分析:可口可樂和康師傅的舉措與飲品趨勢和提振業績有關。

此次康師傅欲脫手的飲茶、果汁飲料、碳酸飲料工廠, 與可口可樂等此前脫手的瓶裝業務, 均正在受到消費者健康需求的影響, 中國品質協會此前發佈的《2016年飲料行業滿意度調查》顯示, 健康化、個性化、功能化已是消費者對飲品消費的主流需求。

點評:

快消行業專家宋亮:

首先, 現在整個食品快消企業都面臨經營業績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出售資產來減輕投資風險正在成為部分企業的選擇。與此同時,近兩年監管的門檻越來越高,為了應對政策性風險,部分企業也在開始降低投資額。

而從整個飲料市場而言,市場正在趨向飽和也在影響企業的策略。一些企業開始考慮出售部分固定資產,以加快產品的升級和調整。

簡單而言,目前行業面臨兩個挑戰,一個是產能過剩,另一個是新產品提供不足。在此情況下,業內都在按照大健康的方向來提供更專業的產品。另外,中國跨境購快速發展,也是促使這些企業收縮在中國生產基地的一個因素。隨著跨境購的快速發展,很多在境外生產的產品可以通過跨境購迅速進入中國市場。

▌3、達利食品慘遭做空

6月7日,做空機構F.G.Alpha Management(下稱F.G.Alpha)的創始人Dan David表示將做空港股達利食品。

上述消息傳出後,達利食品的股價應聲跳水,至當日收盤時間,達利食品報4.3港元,跌幅為6.52%。

對於做空事件, 達利食品6月8日發佈澄清公告,對於FG Alpha Management的指控一一做出回應,並稱或採取法律手段維權。

目前,達利園的淨利率能做到15%以上,對比統一和康師傅,目前的淨利率僅達到5%-6%,與達利園相差10%。出奇高的淨利率也引起了市場的質疑,為什麼做的都是零食、飲料,達利園的淨利潤率遠高於競爭對手?這也是上述做空機構所質疑的點。

▌4、鹽改半年考

國務院公佈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於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食鹽改革落地已滿半年,被稱為“舌尖上的第一味”的食鹽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年1月1日,國務院公佈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實施,同時《食鹽價格管理辦法》被廢止。改革之前,食鹽生產企業生產的食鹽只能賣給食鹽批發企業。改革後,生產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可以確立自己的品牌和價格,省級食鹽批發企業可跨省經營,省級以下食鹽批發企業可在本省範圍內開展經營。

一位食鹽銷售商則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對改革的堅決支持,據他介紹,鹽業公司購買食鹽的平均價格為400——500元/噸,加碘的成本只有20——25元/噸,但鹽業公司平均批發價格為1500——2000元/噸,整個批發銷售環節的價差高達4倍。“為什麼生產成本和終端銷售價格會相差這麼大?因為都是他們一家說了算。”改革的意義其實正在於適度放開競爭,激勵鹽企做優做強,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質的食鹽,更有利於我國食鹽“走出去”。

未來,中國食鹽改革仍將任重道遠。

據中國鹽業協會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25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鹽業主管機構中,與鹽業公司政企分開的有9個,占比29%;政企合一的有22個,占比71%。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模式,一方面會讓鹽業局的監管性質定位不清晰,監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也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使作為企業的鹽業公司發展面臨目標衝突,效率難以提高。即便改革之後,也要防止鹽業公司“翻牌子”變相直接併入新的監管機構。由此,政企改革、完善食鹽監管機制十分必要。

▌5、三隻松鼠衝刺IPO

財務資料顯示,三隻松鼠在2016年實現44.23億收入,同比增長116.47%,淨利潤2.37億元,同比暴增2535%。這樣的一份成績單,足以讓行業內的很多同行咋舌,不過,背後同樣也隱藏著重重風險。

帶著“傲人”的成績,三隻松鼠4月21日在深交所發佈首次公開募股(IPO)說明書申報稿,擬在創業板發行不低於4000萬股股票,占發行後總股本的10%。

梳理三隻松鼠打法:

1. 整合供應鏈。利用互聯網提升流程效率。其毛利率比線下商超低得多,但在保證盈利前提下產品新鮮度更高。

2. 挖掘資料價值。打造一套雲生產線和雲中央評估系統,用資料的方式去解決食品行業痛點,包括根據淘系消費者資料開發辣條爆款產品等。

3. IP化。不僅將三隻松鼠做成品牌,還做出了品牌文化。從天貓旗艦店頁面體驗,快遞包裹中的開箱器,到稱呼消費者為“主人”,非常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購物體驗。

4. 深諳阿裡生態。在利用淘系流量迅速做大規模這件事情上,比很多創業者更狠、更准、更穩。

5. 線上線下想像。三隻松鼠原本打算線下店玩玩體驗與互動,結果呢,因為有了品牌,有了3800萬線上使用者資料,蕪湖一家300平米門店月坪效據說是8000元,完全可以盈利,這讓章燎原有了開出更多線下店的想法。

▌6、娃哈哈“被隕落”

2017娃娃哈帝國江河日下的資訊滿天飛,各路“豪傑”噴出來的口水大有把宗老爺子淹沒之勢,但掰開細看,噴出的唾沫星子絕大部分都是發現的問題,給解決辦法的不多。

和媒體集體唱衰娃哈哈不同,宗慶後似乎不太著急。不久前,宗慶後在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2016年不算太好,也算是馬馬虎虎。去年我們利潤大概50億元,和其他企業比起來還是可以的。”

不過近年來,娃哈哈也確實遇到了轉型瓶頸:一個客觀的事實,飲料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排名前五的飲料企業佔據了全國60%的市場份額,任何一家企業想要獲得高速的發展都很困難。

而對於消費升級問題,宗慶後也有清醒的認識,也在改進。

此外,受網路謠言的負面影響,不僅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利影響,更讓娃哈哈損失不計其數。消費升級下的消費觀念轉變巨大,主力消費群更替換代,包裝和品牌正在接受市場考驗。

不過宗慶後也曾樂觀的表示,雖然業績有所下滑,但是再次反彈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我這個人心態比較好,碰到困難、碰到周折,過去就是了。”

近日宗慶後密會劉強東,簽訂無人店計畫,迎頭趕上之心可見一斑,低調的老企業家或許並不在意外界的謠言,現實是殘酷的,市場也總難以捉摸,娃哈哈日後需要面對的挑戰或許更大。

為此,我們多給宗慶後一些理解,不讓要“肉毒桿菌”謠言事件重現,對於中國實業和娃哈哈的復興,我們需要一些時間。

2017年是娃哈哈三十而立之年,作為飲料行業的龍頭企業,娃哈哈也是時候為中國品牌的升級和跨越做出新的探索和表率了,今天,娃哈哈依然是中國快消品行業的霸主之一,它的運營水準和實力依然是行業前沿。我們一同期待著這個小步快跑的巨人。

▌7、紅牛商標爭端再起

中國紅牛從泰國天絲醫藥集團拿到的20年的商標授權已於2016年底到期,能否續約還未知,儘管華彬集團開啟了加大戰馬、果倍爽等產品推廣力度的一系列“去紅牛化”舉措,不過這些產品的市場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眼下華彬集團最在意的還是紅牛商標授權的續約問題。在從泰國紅牛取得商標授權後,華彬集團用20年時間將矮胖金罐紅牛打造稱一個年銷售額200億元、佔據國內功能飲料70%以上市場的超級大單品,不過隨著商標授權到期,各路競爭者也紛至遝來,威脅最大的是同樣拿到泰國紅牛授權的奧地利紅牛,這家公司貢獻了紅牛在極限領域的絕大多數經典廣告,不過在中國市場卻被金罐紅牛壓得不能翻身。

目前中國紅牛官方並不願意對商標授權進展發聲,業內人士指出,華彬與泰國紅牛的談判最遲會在7月份有一個結果。這也意味著,中國紅牛的商標生死劫將會在7月份水落石出。在動盪期,中國紅牛已經調低了銷售目標,將2017年的銷售總目標調整為衝刺200億元。這個數字比2016年中國紅牛221.8億元的銷售業績減少了20億元。

▌8、氣泡水火了

氣泡水進入中國有2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原先只存在于高端消費人群中的小眾品類,趁著中國消費升級的浪潮漸漸地進入了大眾消費領域。從2013年開始,氣泡水這個品類的銷量幾乎翻番的增長,根據歐睿諮詢的資料,2010年到2012年,氣泡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基本維持在10萬升,而2013年到2015年期間三年,這一數字分別為20萬、50萬、80萬升;歐睿諮詢預計,2020年中國氣泡水銷售量有望達到210萬升,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20%。氣泡水在中國市場 20 多年的積蓄,終於迎來了爆發的這一天。

2014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為14.2億元,2016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6.4億元,增長速度較快。ACNielsen零研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中國的氣泡水市場在整體消費品增長低迷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每年超過20%的增長。

未來幾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資料顯示,到2022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74.5億元,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雖然氣泡水已經開始變得流行,但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普通消費者對天然氣泡水和人工蘇打水等品類的認知還是有限,氣泡水作為高檔水裡面的一個品類,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國的消費者已經接受了很多原來在他們生活中不曾出現的東西,比如咖啡和紅酒,所以對於氣泡水,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和把握。

▌9、統一去庫存

統一董事長羅智先2017年初宣佈,統一將大膽推零庫存策略,17年不要求出貨量增長,關鍵是降低庫存和提升利潤。

零庫存一般有2種情況,一是儘量把庫存放到經銷商和終端,統一企業自身不壓庫存,自己做到零庫存。二是減少廠家、經銷商和終端庫存,減少流通環節庫存,從而提高庫存周轉。

統一要推零庫存,首先要面對生產與銷售協調的問題,所謂供應鏈是從原料到生產,生產到流通,流通到終端的整個過程,中間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其它環節都會受到牽連。在流通環節,由於對終端需求難以精確預估,所以生產和流通要有安全值庫存,否則終端很容易出現缺貨,而暢銷商品缺貨造成的購物體驗傷害難以彌補。

除了可能面對生產和缺貨問題外,還要面對經銷商培訓,團隊協同問題,特別是在統一集團,大陸臺灣兩地同時換帥,團隊和經銷商大調整的情況下,具體落地將更加複雜。

點評:

劉春雄老師:

如果真的能做到“零庫存”,就說明銷售非常良性,它有三個作用:一是管道佔用資金大大減少;二是貨品的新鮮度大大增加,符合我們提出的鮮度行銷的概念,也間接減少了退換貨率,要知道,最近幾年退換貨率擠佔利潤的現象非常突出,已占好幾個百分點;三是管道利潤會大大增加,間接提升了管道信心。

“零庫存”是追求目標,不一定是真的零庫存,但圍繞追求“零庫存”所進行的“管道流程再造”卻是改變企業行銷的真正所在。

如果“零庫存”增加了管道利潤,對於統一所做的產品結構調整,無疑會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10、紮堆賣子的快消品企業

2017年1月11日,西藏水資源在港交所發佈公告,披露該公司控股股東西藏水資源有限公司在當天與霍爾果斯天山一號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企業訂立協定,手頭擁有西藏水資源18%股份的霍爾果斯天山一號,將成為該公司的單一最大股東。

2017年1月11日,黑牛食品發佈公告稱,食品業務資產已全部過戶,收購方深圳市黑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牛資本)。據黑牛食品2016年7月披露的資產出售方案,將持有的汕頭黑牛100%股權、揭陽黑牛100%股權、安徽黑牛100%股權、廣州黑牛100%股權、黑牛行銷100%股權出售給黑牛資本,交易對價為5.13億元。

2017年1月11日,中糧五穀道場食品有限公司以100%股權及5367萬元債權再次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明碼標價出售,轉讓底價為7118萬元。6月9日,掛麵上市公司克明面業發佈公告,確定以5228萬元競得中糧天然五穀食品投資有限公司所持中糧五穀道場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權及5367.947822萬元債權,雙方簽訂了《產權交易合同》。這一價格也是這輪掛牌底價。按照這筆交易,克明面業拿下五穀道場,需要支付包括競拍款及債務在內的近1.06億元。這一價格與中糧8年前的接盤價相差無幾——在2009年,中糧集團作為重組投資方入駐五穀道場,以1.09億元的價格拿下了其100%股權。

END

在這種情況下,出售資產來減輕投資風險正在成為部分企業的選擇。與此同時,近兩年監管的門檻越來越高,為了應對政策性風險,部分企業也在開始降低投資額。

而從整個飲料市場而言,市場正在趨向飽和也在影響企業的策略。一些企業開始考慮出售部分固定資產,以加快產品的升級和調整。

簡單而言,目前行業面臨兩個挑戰,一個是產能過剩,另一個是新產品提供不足。在此情況下,業內都在按照大健康的方向來提供更專業的產品。另外,中國跨境購快速發展,也是促使這些企業收縮在中國生產基地的一個因素。隨著跨境購的快速發展,很多在境外生產的產品可以通過跨境購迅速進入中國市場。

▌3、達利食品慘遭做空

6月7日,做空機構F.G.Alpha Management(下稱F.G.Alpha)的創始人Dan David表示將做空港股達利食品。

上述消息傳出後,達利食品的股價應聲跳水,至當日收盤時間,達利食品報4.3港元,跌幅為6.52%。

對於做空事件, 達利食品6月8日發佈澄清公告,對於FG Alpha Management的指控一一做出回應,並稱或採取法律手段維權。

目前,達利園的淨利率能做到15%以上,對比統一和康師傅,目前的淨利率僅達到5%-6%,與達利園相差10%。出奇高的淨利率也引起了市場的質疑,為什麼做的都是零食、飲料,達利園的淨利潤率遠高於競爭對手?這也是上述做空機構所質疑的點。

▌4、鹽改半年考

國務院公佈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於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食鹽改革落地已滿半年,被稱為“舌尖上的第一味”的食鹽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年1月1日,國務院公佈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正式實施,同時《食鹽價格管理辦法》被廢止。改革之前,食鹽生產企業生產的食鹽只能賣給食鹽批發企業。改革後,生產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可以確立自己的品牌和價格,省級食鹽批發企業可跨省經營,省級以下食鹽批發企業可在本省範圍內開展經營。

一位食鹽銷售商則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對改革的堅決支持,據他介紹,鹽業公司購買食鹽的平均價格為400——500元/噸,加碘的成本只有20——25元/噸,但鹽業公司平均批發價格為1500——2000元/噸,整個批發銷售環節的價差高達4倍。“為什麼生產成本和終端銷售價格會相差這麼大?因為都是他們一家說了算。”改革的意義其實正在於適度放開競爭,激勵鹽企做優做強,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質的食鹽,更有利於我國食鹽“走出去”。

未來,中國食鹽改革仍將任重道遠。

據中國鹽業協會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25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鹽業主管機構中,與鹽業公司政企分開的有9個,占比29%;政企合一的有22個,占比71%。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模式,一方面會讓鹽業局的監管性質定位不清晰,監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也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使作為企業的鹽業公司發展面臨目標衝突,效率難以提高。即便改革之後,也要防止鹽業公司“翻牌子”變相直接併入新的監管機構。由此,政企改革、完善食鹽監管機制十分必要。

▌5、三隻松鼠衝刺IPO

財務資料顯示,三隻松鼠在2016年實現44.23億收入,同比增長116.47%,淨利潤2.37億元,同比暴增2535%。這樣的一份成績單,足以讓行業內的很多同行咋舌,不過,背後同樣也隱藏著重重風險。

帶著“傲人”的成績,三隻松鼠4月21日在深交所發佈首次公開募股(IPO)說明書申報稿,擬在創業板發行不低於4000萬股股票,占發行後總股本的10%。

梳理三隻松鼠打法:

1. 整合供應鏈。利用互聯網提升流程效率。其毛利率比線下商超低得多,但在保證盈利前提下產品新鮮度更高。

2. 挖掘資料價值。打造一套雲生產線和雲中央評估系統,用資料的方式去解決食品行業痛點,包括根據淘系消費者資料開發辣條爆款產品等。

3. IP化。不僅將三隻松鼠做成品牌,還做出了品牌文化。從天貓旗艦店頁面體驗,快遞包裹中的開箱器,到稱呼消費者為“主人”,非常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和購物體驗。

4. 深諳阿裡生態。在利用淘系流量迅速做大規模這件事情上,比很多創業者更狠、更准、更穩。

5. 線上線下想像。三隻松鼠原本打算線下店玩玩體驗與互動,結果呢,因為有了品牌,有了3800萬線上使用者資料,蕪湖一家300平米門店月坪效據說是8000元,完全可以盈利,這讓章燎原有了開出更多線下店的想法。

▌6、娃哈哈“被隕落”

2017娃娃哈帝國江河日下的資訊滿天飛,各路“豪傑”噴出來的口水大有把宗老爺子淹沒之勢,但掰開細看,噴出的唾沫星子絕大部分都是發現的問題,給解決辦法的不多。

和媒體集體唱衰娃哈哈不同,宗慶後似乎不太著急。不久前,宗慶後在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2016年不算太好,也算是馬馬虎虎。去年我們利潤大概50億元,和其他企業比起來還是可以的。”

不過近年來,娃哈哈也確實遇到了轉型瓶頸:一個客觀的事實,飲料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排名前五的飲料企業佔據了全國60%的市場份額,任何一家企業想要獲得高速的發展都很困難。

而對於消費升級問題,宗慶後也有清醒的認識,也在改進。

此外,受網路謠言的負面影響,不僅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利影響,更讓娃哈哈損失不計其數。消費升級下的消費觀念轉變巨大,主力消費群更替換代,包裝和品牌正在接受市場考驗。

不過宗慶後也曾樂觀的表示,雖然業績有所下滑,但是再次反彈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我這個人心態比較好,碰到困難、碰到周折,過去就是了。”

近日宗慶後密會劉強東,簽訂無人店計畫,迎頭趕上之心可見一斑,低調的老企業家或許並不在意外界的謠言,現實是殘酷的,市場也總難以捉摸,娃哈哈日後需要面對的挑戰或許更大。

為此,我們多給宗慶後一些理解,不讓要“肉毒桿菌”謠言事件重現,對於中國實業和娃哈哈的復興,我們需要一些時間。

2017年是娃哈哈三十而立之年,作為飲料行業的龍頭企業,娃哈哈也是時候為中國品牌的升級和跨越做出新的探索和表率了,今天,娃哈哈依然是中國快消品行業的霸主之一,它的運營水準和實力依然是行業前沿。我們一同期待著這個小步快跑的巨人。

▌7、紅牛商標爭端再起

中國紅牛從泰國天絲醫藥集團拿到的20年的商標授權已於2016年底到期,能否續約還未知,儘管華彬集團開啟了加大戰馬、果倍爽等產品推廣力度的一系列“去紅牛化”舉措,不過這些產品的市場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眼下華彬集團最在意的還是紅牛商標授權的續約問題。在從泰國紅牛取得商標授權後,華彬集團用20年時間將矮胖金罐紅牛打造稱一個年銷售額200億元、佔據國內功能飲料70%以上市場的超級大單品,不過隨著商標授權到期,各路競爭者也紛至遝來,威脅最大的是同樣拿到泰國紅牛授權的奧地利紅牛,這家公司貢獻了紅牛在極限領域的絕大多數經典廣告,不過在中國市場卻被金罐紅牛壓得不能翻身。

目前中國紅牛官方並不願意對商標授權進展發聲,業內人士指出,華彬與泰國紅牛的談判最遲會在7月份有一個結果。這也意味著,中國紅牛的商標生死劫將會在7月份水落石出。在動盪期,中國紅牛已經調低了銷售目標,將2017年的銷售總目標調整為衝刺200億元。這個數字比2016年中國紅牛221.8億元的銷售業績減少了20億元。

▌8、氣泡水火了

氣泡水進入中國有2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原先只存在于高端消費人群中的小眾品類,趁著中國消費升級的浪潮漸漸地進入了大眾消費領域。從2013年開始,氣泡水這個品類的銷量幾乎翻番的增長,根據歐睿諮詢的資料,2010年到2012年,氣泡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基本維持在10萬升,而2013年到2015年期間三年,這一數字分別為20萬、50萬、80萬升;歐睿諮詢預計,2020年中國氣泡水銷售量有望達到210萬升,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20%。氣泡水在中國市場 20 多年的積蓄,終於迎來了爆發的這一天。

2014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為14.2億元,2016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6.4億元,增長速度較快。ACNielsen零研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中國的氣泡水市場在整體消費品增長低迷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每年超過20%的增長。

未來幾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資料顯示,到2022年我國氣泡水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74.5億元,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雖然氣泡水已經開始變得流行,但我們必須承認,中國普通消費者對天然氣泡水和人工蘇打水等品類的認知還是有限,氣泡水作為高檔水裡面的一個品類,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國的消費者已經接受了很多原來在他們生活中不曾出現的東西,比如咖啡和紅酒,所以對於氣泡水,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和把握。

▌9、統一去庫存

統一董事長羅智先2017年初宣佈,統一將大膽推零庫存策略,17年不要求出貨量增長,關鍵是降低庫存和提升利潤。

零庫存一般有2種情況,一是儘量把庫存放到經銷商和終端,統一企業自身不壓庫存,自己做到零庫存。二是減少廠家、經銷商和終端庫存,減少流通環節庫存,從而提高庫存周轉。

統一要推零庫存,首先要面對生產與銷售協調的問題,所謂供應鏈是從原料到生產,生產到流通,流通到終端的整個過程,中間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其它環節都會受到牽連。在流通環節,由於對終端需求難以精確預估,所以生產和流通要有安全值庫存,否則終端很容易出現缺貨,而暢銷商品缺貨造成的購物體驗傷害難以彌補。

除了可能面對生產和缺貨問題外,還要面對經銷商培訓,團隊協同問題,特別是在統一集團,大陸臺灣兩地同時換帥,團隊和經銷商大調整的情況下,具體落地將更加複雜。

點評:

劉春雄老師:

如果真的能做到“零庫存”,就說明銷售非常良性,它有三個作用:一是管道佔用資金大大減少;二是貨品的新鮮度大大增加,符合我們提出的鮮度行銷的概念,也間接減少了退換貨率,要知道,最近幾年退換貨率擠佔利潤的現象非常突出,已占好幾個百分點;三是管道利潤會大大增加,間接提升了管道信心。

“零庫存”是追求目標,不一定是真的零庫存,但圍繞追求“零庫存”所進行的“管道流程再造”卻是改變企業行銷的真正所在。

如果“零庫存”增加了管道利潤,對於統一所做的產品結構調整,無疑會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10、紮堆賣子的快消品企業

2017年1月11日,西藏水資源在港交所發佈公告,披露該公司控股股東西藏水資源有限公司在當天與霍爾果斯天山一號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企業訂立協定,手頭擁有西藏水資源18%股份的霍爾果斯天山一號,將成為該公司的單一最大股東。

2017年1月11日,黑牛食品發佈公告稱,食品業務資產已全部過戶,收購方深圳市黑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黑牛資本)。據黑牛食品2016年7月披露的資產出售方案,將持有的汕頭黑牛100%股權、揭陽黑牛100%股權、安徽黑牛100%股權、廣州黑牛100%股權、黑牛行銷100%股權出售給黑牛資本,交易對價為5.13億元。

2017年1月11日,中糧五穀道場食品有限公司以100%股權及5367萬元債權再次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明碼標價出售,轉讓底價為7118萬元。6月9日,掛麵上市公司克明面業發佈公告,確定以5228萬元競得中糧天然五穀食品投資有限公司所持中糧五穀道場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權及5367.947822萬元債權,雙方簽訂了《產權交易合同》。這一價格也是這輪掛牌底價。按照這筆交易,克明面業拿下五穀道場,需要支付包括競拍款及債務在內的近1.06億元。這一價格與中糧8年前的接盤價相差無幾——在2009年,中糧集團作為重組投資方入駐五穀道場,以1.09億元的價格拿下了其100%股權。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