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本草綱目》的續篇,原來是這樣來的!

大師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後不久, 明朝滅亡, 滿族統治者入主中原, 掀起文字獄。 漢族讀書人為求自保, 成天鑽故紙, 不敢有創造性研究, 中醫之本草領域也不例外。 直到19世紀, 一部本草典籍的出現, 才打破這種局面。 這部典籍就是《本草綱目》的續篇, 一位南方藥醫的傑作……

1

清朝嘉慶年間, 一位名叫趙學敏的走方醫(注1)來到西溪(今浙江杭州境內)行醫時, 遇到一件頗揪心的事兒。

一天, 姓吳的房東敲開趙學敏的門。 他不是來收房租, 而是來求救的。 原來, 他15歲的兒子不知什麼原因, 上背靠頸處長了一堆瘰塊;吳公子終日吃不下飯,

沒精打采。 “這是丹毒還是蛇纏瘡呢?”趙學敏仔細查看病症後, 心裡感覺沒底兒:丹毒的症狀是水腫, 好像不對;蛇纏瘡主要生在患者腰部, 水皰成堆, 也不對……

“估計是貴公子上山打柴時被什麼蟲咬了, 不妨抹抹藥膏。 ”經過思考, 趙學敏開了一副藥膏。

不料, 吳公子敷了藥膏後, 瘰塊不但不消, 還有化膿的跡象;趙學敏又換了一種藥膏, 但仍不見效, 吳公子的病情也越來越重。

遇到這種事情, 哪個走方醫不揪心?帶著煩悶的心情, 趙學敏來到西溪東側一位老太婆家, 為她的兒媳治病。 診斷完開好藥, 他便與老太婆閒聊起來。 趙學敏有個習慣, 喜歡與病人家屬聊天並記錄下來, 尤其是關於草藥方面的。 不料, 當他說到吳公子的病情時,

老太婆突然說她年輕時背上也生過瘰塊, 後來是一個走方醫用什麼叫翠羽草(注2)的藥治好的, 那個醫生還囑咐她不要亂講。 老太婆見趙學敏心善, 醫德又好, 便忍不住說了。

翠羽草(來源於“一簾幽夢”博客)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功夫。

趙學敏立馬回到吳家, 從攜帶的醫書裡查閱。 在先朝醫師王安卿的一本《采藥志》裡, 他看到這種又名“金雞獨立草”的藥方, 上面只有“清熱解毒”字樣。

趙學敏找來吳房東, 遞給他一幅自己草繪的“翠羽草”圖。 吳氏家人採摘回來後, 趙學敏把翠羽草搗成汁, 再用藥簽塗在吳公子背上。 不到一天, 吳公子背上的瘰便消了。 趙學敏經過實踐, 得知翠羽草可去瘰塊及類似皮膚病。

然而令趙學敏更興奮的是, 他當初選擇當走方醫是正確的,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遊歷治病中發現新的草藥, 學到新的知識。 無疑, 這對他理想的實現有著莫大的幫助。

清朝時期的“走方醫”(來源於網路)

2

放棄舒適生活, 選擇行走江湖的趙學敏, 心中神聖的理想, 就是為《本草綱目》寫續篇。

為《本草綱目》寫續篇, 這可是當時許多醫藥學家可想而不可做的事情。 話說李時珍窮畢生心血寫成的《本草綱目》, 雖然集前代本草學大成, 但由於各種原因, 還是存在諸多不足。 比如在引用文獻方面, 存有割裂原文、隨手轉引、缺乏考據的問題;再如沿襲了古人的迷信說法,

比較典型的就是, 對螢的進化未進行實地考證……這些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沒引起醫藥學家的重視, 本草學(藥物學)也沒有大的發展。 原因很簡單, 就是《本草綱目》出版後不久, 明朝就滅亡, 代之而起的滿族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地位, 在政治上閉關鎖國, 在文化上大興文字獄。 漢族讀書人們連自保都艱難, 誰還在意什麼《本草綱目》。 過了幾十年, 待到清朝統治穩定後, 許多醫藥學家便開始鑽研《本草綱目》。 趙學敏也不例外。

當然, 趙學敏之所以立下為其寫續篇的理想, 還因為他非比尋常的人生經歷。 他本是浙江錢塘人, 其父親曾在永春縣(今福建省內)等地當過地方官, 晚年生得二子, 分別為學敏與學楷。父親的安排是:學敏攻讀四書五經,走科舉之路;學楷行醫,懸壺濟世。為了讓學楷安心學醫,還專門為其在府中開闢了一塊種植草藥的園地,名喚“養素園”。

月下飲茶的趙學敏(來源於網路)

誰知,少年趙學敏喜歡讀書,天文、地理、歷數、醫學等,無所不讀。長大後,堅決不走科舉之路,棄文從醫。於是,常常埋頭讀醫藥書籍到深夜。讀書過程中,他養成了“抄書”的習慣。經過多年“抄書”,他的讀書劄記“累累幾千卷”,其中的醫學內容占了一大半。那這跟他續寫《本草綱目》有什麼關係呢?

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方便對藥物進行研究,趙學敏搬進了弟弟的“養素園”,親自鬆土、施肥、種草、治蟲,夜以繼日地觀察草藥的生長過程。開明的趙父見兒子有此做法,也不再干預;學醫的趙學楷當然更是歡迎,畢竟有人可以討論嘛。

這段時間,趙學敏萌發了一個理想,就是為《本草綱目》寫續篇。然而,他更知道,要想在完成這個理想,一定要走出去。於是,他選擇做一名游方醫,在浙江上虞、臨安等地,一面行醫,一面向當地人請教。這才有了前文的救治吳公子的故事。

3

話說趙學敏在外行醫多年後,帶著幾袋子資料回到“養素園”,從此便集中精力為《本草綱目》寫續篇。西元1765年,號稱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綱目拾遺》書稿終於在趙學敏手中誕生了。後來,趙學敏經過三十年的增訂工作,此書更加完備。他逝世五十多年後的西元1864年,這部書終於得到刻印。西元1887年,《本草綱目拾遺》被附於《本草綱目》之後重印,流傳後世。

《本草綱目拾遺》書影(來源於網路)

作為《本草綱目》的續篇,《本草綱目拾遺》最大的貢獻還是對《本草綱目》的有效補充。正如趙學敏在書中所寫,“專為李氏之遺而作,凡綱目巳登者,或治療有未備,根實有未詳,仍為備之。”

在為《本草綱目》藥物補漏方面,最可圈點的是,《本草綱目拾遺》所記921種藥物中,《本草綱目》沒有收錄的達716種。這921種藥物包括植物藥577種,動物藥160種等。植物藥又含民間藥方與外來藥方,比如有趣的冬蟲夏草、可入藥的玫瑰花、可預防肝癌的盆垂花等。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小小盆垂草,可以防肝癌(網路圖)

在結構方面,針對《本草綱目》把藤歸為蔓部的缺陷,他認為“木本為藤,草本為蔓,不能混淆”,於是便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新增藤部。趙學敏深知,要發展前人的工作,首先要對其工作朝廷整理。於是,他在《本草綱目拾遺》的第一章中,糾正了《本草綱目》的37條錯誤。

《本草綱目拾遺》是《本草綱目》後對本草學的再一次總結。自此,醫藥學家研究《本草綱目》時,一般都要附上此書。清朝時,政府組織多次對《本草綱目拾遺》進行重印。建國後,此書又有多種排印本和影印本,受到中醫藥學家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綱目拾遺》書中隨處可見趙學敏在研究本草學方面的嚴謹。比如,前文在西溪為吳公子治病後,他不但在第四卷《草部▪翠羽草》中詳細記錄自己治病的過程,還對翠羽草的藥性、入藥、主治功能等進行記錄。而這些資料,都是他回家在“養素園”親自種植,詳加觀察其生長情況和形態特徵的結果。如此種種,充分說明,這本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本草綱目》續篇,其誕生是何其不易!

---------------------------------------------------------

【參考資料】

1、論文《與的學術傳承性》,作者金芷君著,2006年9月。

2、《的民間藥物和民俗文化》,宋立人著,2010年10月版。

【備註】

1、走方醫,也稱草澤醫,因為吸引人們注意力,常手搖串鈴,以賣藥治病為業,又稱“鈴醫”。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的喜來樂就是一名走方醫。

2、翠羽草,又名金雞獨立草、翠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翠雲草的全草。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的陰濕山石間。屬於卷柏科。卷柏科是高等植物的一個科,屬於厥類植物門,生於山林陰濕地,作藥的話有清熱利濕,解毒止血之效。

分別為學敏與學楷。父親的安排是:學敏攻讀四書五經,走科舉之路;學楷行醫,懸壺濟世。為了讓學楷安心學醫,還專門為其在府中開闢了一塊種植草藥的園地,名喚“養素園”。

月下飲茶的趙學敏(來源於網路)

誰知,少年趙學敏喜歡讀書,天文、地理、歷數、醫學等,無所不讀。長大後,堅決不走科舉之路,棄文從醫。於是,常常埋頭讀醫藥書籍到深夜。讀書過程中,他養成了“抄書”的習慣。經過多年“抄書”,他的讀書劄記“累累幾千卷”,其中的醫學內容占了一大半。那這跟他續寫《本草綱目》有什麼關係呢?

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方便對藥物進行研究,趙學敏搬進了弟弟的“養素園”,親自鬆土、施肥、種草、治蟲,夜以繼日地觀察草藥的生長過程。開明的趙父見兒子有此做法,也不再干預;學醫的趙學楷當然更是歡迎,畢竟有人可以討論嘛。

這段時間,趙學敏萌發了一個理想,就是為《本草綱目》寫續篇。然而,他更知道,要想在完成這個理想,一定要走出去。於是,他選擇做一名游方醫,在浙江上虞、臨安等地,一面行醫,一面向當地人請教。這才有了前文的救治吳公子的故事。

3

話說趙學敏在外行醫多年後,帶著幾袋子資料回到“養素園”,從此便集中精力為《本草綱目》寫續篇。西元1765年,號稱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綱目拾遺》書稿終於在趙學敏手中誕生了。後來,趙學敏經過三十年的增訂工作,此書更加完備。他逝世五十多年後的西元1864年,這部書終於得到刻印。西元1887年,《本草綱目拾遺》被附於《本草綱目》之後重印,流傳後世。

《本草綱目拾遺》書影(來源於網路)

作為《本草綱目》的續篇,《本草綱目拾遺》最大的貢獻還是對《本草綱目》的有效補充。正如趙學敏在書中所寫,“專為李氏之遺而作,凡綱目巳登者,或治療有未備,根實有未詳,仍為備之。”

在為《本草綱目》藥物補漏方面,最可圈點的是,《本草綱目拾遺》所記921種藥物中,《本草綱目》沒有收錄的達716種。這921種藥物包括植物藥577種,動物藥160種等。植物藥又含民間藥方與外來藥方,比如有趣的冬蟲夏草、可入藥的玫瑰花、可預防肝癌的盆垂花等。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小小盆垂草,可以防肝癌(網路圖)

在結構方面,針對《本草綱目》把藤歸為蔓部的缺陷,他認為“木本為藤,草本為蔓,不能混淆”,於是便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新增藤部。趙學敏深知,要發展前人的工作,首先要對其工作朝廷整理。於是,他在《本草綱目拾遺》的第一章中,糾正了《本草綱目》的37條錯誤。

《本草綱目拾遺》是《本草綱目》後對本草學的再一次總結。自此,醫藥學家研究《本草綱目》時,一般都要附上此書。清朝時,政府組織多次對《本草綱目拾遺》進行重印。建國後,此書又有多種排印本和影印本,受到中醫藥學家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本草綱目拾遺》書中隨處可見趙學敏在研究本草學方面的嚴謹。比如,前文在西溪為吳公子治病後,他不但在第四卷《草部▪翠羽草》中詳細記錄自己治病的過程,還對翠羽草的藥性、入藥、主治功能等進行記錄。而這些資料,都是他回家在“養素園”親自種植,詳加觀察其生長情況和形態特徵的結果。如此種種,充分說明,這本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本草綱目》續篇,其誕生是何其不易!

---------------------------------------------------------

【參考資料】

1、論文《與的學術傳承性》,作者金芷君著,2006年9月。

2、《的民間藥物和民俗文化》,宋立人著,2010年10月版。

【備註】

1、走方醫,也稱草澤醫,因為吸引人們注意力,常手搖串鈴,以賣藥治病為業,又稱“鈴醫”。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的喜來樂就是一名走方醫。

2、翠羽草,又名金雞獨立草、翠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翠雲草的全草。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的陰濕山石間。屬於卷柏科。卷柏科是高等植物的一個科,屬於厥類植物門,生於山林陰濕地,作藥的話有清熱利濕,解毒止血之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