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福城竹村:皇姑眷念處 定將煥新顏

都說深圳是一個新興的城市, 從三十年前的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當下的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曾經的磚房瓦房逐漸被摩天大廈所取代, 在這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中, 不少古老的村落在慢慢的蛻變, 有的被時間所湮滅, 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有的歷久彌新, 從磚石瓦礫中重獲新生。

竹村老村內一老房子由青磚搭建而成。

鄧氏宗祠。

竹織技藝 得名“竹村”

位於福城街道南面, 距離街道辦事處約6公里處的竹村,

是一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 相傳竹村始祖原居江西省吉水縣白沙村。 明代初年, 元亮公八代孫金祖公帶著風水名師自香港萊洞北上尋找福地。 他們出了大船坑, 爬上羊臺山, 舉目遠眺, 只見東邊一片開闊地, 山環水抱, 竹木成林, 有一個住著幾戶人家的小村。 詢問當地人, 才知道這村名叫“鄒魯圍”。 因村民姓莊, 又名“莊屋村”。

風水師細觀地形認為此地確實是一處較為理想的居住地, 決定在這個令他滿足的“足村”居住下來, 開基立業。 後來, 莊氏家道衰敗, 舉族外遷。 鄧氏成了大族首戶。 由於該村山清水秀, 前有一片肥沃的田地, 後有竹木成林, 是一個有山有水、有田有地、盛產米糧的村莊,

所以人稱“足村”。 再往後, 因為村中自宋朝開始便成型的技藝竹織, 編織成的竹籃, 魚簍、簸箕、雞籠、竹籮、穀圍等生活用具遠近聞名, 頗得周邊百姓稱讚, 久而久之, “足村”就變成“竹村”了。

緬懷皇姑 建祀立廟

記者來到竹村老村, 想找尋昔日的竹影, 卻發現早已不見蹤影。 村中的老人告訴記者,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 觀瀾河邊上的竹林就已經消失了, “當時好像是觀瀾河那邊整治, 竹村邊上的這一段的竹林就都消失了, 竹子都沒有了也就沒有人繼續做竹藝了。 ”老人惋惜道, “不僅是邊上的竹林, 很多以前的舊房子現在也都拆得七七八八了。 ”循著老人指的方向望去, 記者看到的是觀瀾濕地公園上搖擺的樹影和草地上追逐玩耍的小孩們。

“那村裡的那些傳統民居呢?”記者問道, “也都拆了很多, 傳統的民居現在只剩下十五六座了。 ”老人掐指算到。 竹村的傳統民居是廣府民居, 現存16座, 最主要的是鄧禔家祠, 始建於清代。 重修於1842年。 占地面積250平方米, 目前沒有作宗祠使用。

經常探訪深圳古村的陳先生告訴記者, 竹村老村這邊的房子早就拆了, 之前他和朋友來的時候已經是一片磚瓦堆砌成的一座座小山了, 只有一兩棟老屋還沒被動工。

“應該是和皇姑有關的房子吧”, 村中的老人繼續向記者講到“南宋的時候, 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趙構因為收到金兵騎兵的追擊, 在少數大臣的保護下南下逃難。 當時隆佑太后帶著宋高宗的幼女也難下逃難, 輾轉中,

宋高宗的幼女流落到了竹村鄧氏的元亮房派, 元亮公府下, 被收留下來, 後來與鄧家的惟汲公結為夫婦。 ”根據鄧氏族譜的記載, 皇姑幼時因金人的追擊而顛沛流離, 所以產生了留居民間, 不入帝王家的思想, 便在鄧氏家中留住了下來。

據民間傳說, 光宗皇帝為了尋找戰亂中失散的姑姑, 頒皇榜於天下, 四處找尋, 然後找到皇姑時, 她卻並不想回皇宮裡享受榮華富貴, 依舊選擇在竹村這裡過著略顯清貧的生活。 竹村的族人為了緬懷皇姑, 還專門為她建祀立廟, 皇姑廟中香火不斷, 村民在懷念皇姑的同時, 也祈求皇姑能保佑這塊她所眷念著的土地。

不忘歷史 謹記傳統

從竹村的始祖金祖落葉竹村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 最開始的竹村只是一處小棚屋,夏不蔽日,冬不擋風。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經營,才有了後來的規模,根據記載,竹村在過去曾設立一處圩市,每逢開市,都有農民到這裡買賣農作物及日用品,人來人往,非常的熱鬧,曾一度成為那時期的貿易中心。殊不知光陰流轉,歲月清歡,昔日皇姑所眷念追求的民間生活、鄧家子孫們所努力營造的一切,記載著這些歷史的一片片古老村屋,終究還是沒能熬過時光的流逝。

站在竹村老村的遍地磚瓦上,想像著這個地方以前的繁華光景,不禁令人心生感歎。不知老村的歷史與傳統會因為老村的拆除而消失。

記者循著進去竹村老村的路往外走,來到竹村西區博文私立學校門口,竹村少年們正聚在一起有說有笑。走上前向他們問起竹村的典故,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向記者訴說起來,“金祖”、“皇姑”、還有曾經的“竹林”與“圩市”,原來這些竹村的年輕一代並沒有忘記竹村的歷史。竹村裡的年輕人是這樣告訴記者的:“心裡謹記著忠孝傳家的光榮傳統,無論老村的樣子變成怎樣,竹村人依舊是竹村人。”

龍華新聞記者 蔡達菁/文 陳建華/圖

最開始的竹村只是一處小棚屋,夏不蔽日,冬不擋風。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經營,才有了後來的規模,根據記載,竹村在過去曾設立一處圩市,每逢開市,都有農民到這裡買賣農作物及日用品,人來人往,非常的熱鬧,曾一度成為那時期的貿易中心。殊不知光陰流轉,歲月清歡,昔日皇姑所眷念追求的民間生活、鄧家子孫們所努力營造的一切,記載著這些歷史的一片片古老村屋,終究還是沒能熬過時光的流逝。

站在竹村老村的遍地磚瓦上,想像著這個地方以前的繁華光景,不禁令人心生感歎。不知老村的歷史與傳統會因為老村的拆除而消失。

記者循著進去竹村老村的路往外走,來到竹村西區博文私立學校門口,竹村少年們正聚在一起有說有笑。走上前向他們問起竹村的典故,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向記者訴說起來,“金祖”、“皇姑”、還有曾經的“竹林”與“圩市”,原來這些竹村的年輕一代並沒有忘記竹村的歷史。竹村裡的年輕人是這樣告訴記者的:“心裡謹記著忠孝傳家的光榮傳統,無論老村的樣子變成怎樣,竹村人依舊是竹村人。”

龍華新聞記者 蔡達菁/文 陳建華/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