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天津市甯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留住心中那一抹鄉愁

原標題:留住心中那一抹鄉愁

竹籬茅舍, 炊煙嫋嫋;老樹如蓋, 小河潺潺。

鄉愁, 距離我們是如此地遙遠, 以至於悄然而逝, 無從尋覓;

鄉愁, 卻又距離我們是如此地接近, 因為總有那麼一些人, 在用自己的雙手、堅守的身影, 執著地續寫著歷史故事, 只為留住人們心中的那一抹鄉愁。

甯河區豐台鎮北村, 董靜的家。

“展出時候, 很多人都看咱的畫, 喜歡的人太多了!”剛剛參加完“天津市非遺與生活新作品雙年展”的董靜, 回憶起展會上的情景, 還是喜不自禁。

董靜, 69歲, 從小就跟著父親、祖父學藝, 是東豐台木版年畫老字型大小“義盛做”第五代傳人。

一提起東豐台木版年畫, 董靜的話匣子可就打開了。

據考證, 東豐台木版年畫起于明代, 盛於清代, 當年從事木版年畫的商鋪達95家, 年產一千一百余萬張, 但由於戰亂和一些特殊歷史原因, 許多老版都被毀了。

提到老版被毀, 董靜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源於此, 他也就一直致力於搜集、整理傳統年畫, 希望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我現在手裡有老版年畫兩百多種, 包括蓮年有餘、平生五福、天下太平等。 ”

董靜說, 東豐台木版年畫自成一派, 其特點是線條粗獷, 色彩濃重, 造型樸拙, 工序複雜。 直到今天, 一筆一畫, 還全是純手工完成, 也正因如此, 才愈顯珍貴。

“現在市場需求不同了, 都住樓房了, 都買現成的字畫了!”說起市場與銷路,

董靜也是十分無奈。

因為一張小尺幅年畫, 僅手工上色就要2天, 價格即使定在200—300元一張, 可有不少人還是嫌貴。

於是, 這就給董靜打了一個“結”:價高, 沒人認;價低, 與自己付出不匹配, 還給傳承帶來了困擾, “收益低, 見效慢, 年輕人不願意幹, 因為光指著這個, 養家都不夠!”

董靜現有5個徒弟, 有的是教師, 有的是工人, 都有穩定工作, 因為愛好, 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學, 雖也小有所成, 但距離“非遺”傳承人的要求還需走很長、很長的路。

為了延續東豐台木版年畫的生命, 董靜不僅在豐台小學、初中、高中授課, 還經常給北京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的愛好者們講解, 目的就是努力使更多的人瞭解、喜歡, 乃至掌握這門古老的技藝。

同時, 在保持東豐台木版年畫傳統特點的基礎上, 董靜也努力融進人們求新、求精、求美的時代元素。

“剛談妥北京的一筆訂單, 40尊金絲楠木佛像, 一個半月交活, 時間夠緊的!”見到記者時, 豐台鎮“福德源”木雕第五代傳人高滿利說。

66歲的高滿利受家庭薰陶, 自小就跟著家人學習木雕技藝, 後在北京房山一帶給人做工。 1979年, 高滿利看中了剛剛起步的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 開始單幹。

“那時候, 我都是騎車馱著幾尊佛像去北京, 半夜出發, 轉天下午2點多才到潘家園。 ”說起當年的辛苦勁, 高滿利既是驕傲, 又是感慨。

在潘家園的6年練攤生涯, 為高滿利積攢了一定的資本和人脈, 在北京一帶, 提起做木雕的高滿利, 可謂無人不知,

無人不曉。 後來, 高滿利就帶著身邊四五個親戚開了家木雕廠。 2013年成立了天津市中藝弘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員工最多時達二十餘人。

據介紹, 唐代是豐台木雕日趨完善時期, 明清兩代為鼎盛時期, 其刀工細膩, 技法純熟, 時至今日, 讓高滿利一直引以為傲就是顏料的使用, “我用的顏料和現在的礦物色不同, 都是傳統古法, 顏色更純, 著色更久。 ” 在高滿利看來, 傳統的才是最美的。 但高滿利又是個善於動腦的藝人, 他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 也開始大膽創新, “我現在用一種蟲雕加後期手工點綴的工藝, 讓木雕作品更原始、更自然!”

所謂蟲雕, 就是先在木頭上造像, 然後把其餘部分澆水、放蟲卵, 讓蟲子在木頭上自由“雕刻”;等蟲子們“雕刻”的差不多了,

就把木頭放水裡浸泡, 清洗掉殘留的蟲卵和雜物, 再根據蛀孔的自然紋路, 以蛀孔為基礎, 以蛀紋取勢, 巧妙點綴而成的一種獨特的木雕作品。

如今, 高滿利技藝嫺熟, 訂單不斷, 然而, 讓“福德源”的木雕技藝如何傳承下去, 卻已刻不容緩地擺在了他面前, “這一行得耐得住性子, 得真心喜歡, 喜歡到都忘了吃飯, 才有可能雕出個樣子。 ”

談到傳承, 高滿利既擔心這門技藝失傳, 又為沒有好的傳人著急, 即便是自己兒子, 在木雕造詣上也還是欠缺。

板橋鎮盆罐村的陶藝製作底蘊深厚, 歷史悠久。 據傳, 盆罐村原名張家衛莊, 後因全村家家戶戶燒制盆罐而得名。

該村的盆罐陶藝始于戰國至漢代, 盛於明永樂年間。 2009年,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克勝,56歲,是他們家族制陶技藝的第十八代傳人,也是該村僅存的一兩戶仍在制陶的代表。

20歲的韓克勝高中畢業後,就跟著家人學習制陶技藝。1991年,村裡正準備恢復陶藝製作,於是,韓克勝便把這活承包了下來,成立了自己的陶藝廠。

由於手藝精湛、製作精良,韓克勝的產品得到了客戶認可。2001年,與美國企業合資成立了洛基特工藝製品有限公司;2016年改制,成為獨資的天津洛基特陶瓷製品有限公司。

據韓克勝介紹,盆罐村的陶藝製作講究的是“幫底相隨”,也就是說,製作出來的盆罐幫沿和底子一樣厚,這樣才比較耐用。

但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製作的陶藝種類還僅限於農村家庭常用的盆盆罐罐,能別出心裁地燒制個造型新穎的花盆就不錯了。所以,盆罐村的陶藝製作也就越來越難以適應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文化需求,這項古老的制陶技藝,也逐漸凋敝、頹敗了。

“陶藝是門古老的技藝,我們既得傳承,還得結合時代創新,要不,早晚得被淘汰!”多年的制陶經驗,韓克勝對此有著深刻、清醒的認識。

今年春節,韓克勝與在美院上學的女兒一起,另闢蹊徑地把畢卡索等大師的名畫經過修改,添加到了陶盆、陶罐上。沒想到,這一嘗試竟在美國4月份的展出中備受關注,緊接著,一筆一百多萬的訂單就跨洋而來。

“訂單雖多,但大多數還得我親自動手,兒子、閨女和工人們的水準還不行呢!”和眾多的“非遺”傳承人一樣,韓克勝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面對現狀,韓克勝主動與學校對接進行陶藝培訓,附近的板橋中學,市里的天津美院、天津工藝美院等諸多院校都是韓克勝的試訓基地。同時,韓克勝還計畫選定10所京津高等院校作為試訓基地,努力將制陶技藝傳播得更深、更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技術思想和實踐經驗,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近年來,寧河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不斷探索“非遺”保護路子,“非遺”保護取得顯著成效,以此留住人們心中的深深鄉情、濃濃鄉愁。

甯河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後開展了多次拉網式“非遺”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區“非遺”資源整體情況,並用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進行真實、全面、系統記錄,將普查結果系統化、規範化、檔案化。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了307個區級“非遺”名錄,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等十多個門類。其中,楊家將傳說(楊七郎墓傳說)列入國家級名錄;盆罐村手工制陶工藝、東豐台木版年畫等9個項目列入市級名錄;評審認定蘆台民間烙畫、豐台福德源木雕、豐台義興德剪刻紙等9項技藝作為全區第四批“非遺”代表性項目。

同時,全區制訂、出臺了適用於本地實際的“非遺”傳承人管理辦法,鼓勵、促進“非遺”傳承工作;增加培訓和學習活動,促進“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切磋;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培養和教育中小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間傳統文化,全力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張立平 通訊員 張立民 白靜 田雨宸)

(責編:葛鐘慧(實習生)、魏炳鋒)

2009年,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克勝,56歲,是他們家族制陶技藝的第十八代傳人,也是該村僅存的一兩戶仍在制陶的代表。

20歲的韓克勝高中畢業後,就跟著家人學習制陶技藝。1991年,村裡正準備恢復陶藝製作,於是,韓克勝便把這活承包了下來,成立了自己的陶藝廠。

由於手藝精湛、製作精良,韓克勝的產品得到了客戶認可。2001年,與美國企業合資成立了洛基特工藝製品有限公司;2016年改制,成為獨資的天津洛基特陶瓷製品有限公司。

據韓克勝介紹,盆罐村的陶藝製作講究的是“幫底相隨”,也就是說,製作出來的盆罐幫沿和底子一樣厚,這樣才比較耐用。

但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製作的陶藝種類還僅限於農村家庭常用的盆盆罐罐,能別出心裁地燒制個造型新穎的花盆就不錯了。所以,盆罐村的陶藝製作也就越來越難以適應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文化需求,這項古老的制陶技藝,也逐漸凋敝、頹敗了。

“陶藝是門古老的技藝,我們既得傳承,還得結合時代創新,要不,早晚得被淘汰!”多年的制陶經驗,韓克勝對此有著深刻、清醒的認識。

今年春節,韓克勝與在美院上學的女兒一起,另闢蹊徑地把畢卡索等大師的名畫經過修改,添加到了陶盆、陶罐上。沒想到,這一嘗試竟在美國4月份的展出中備受關注,緊接著,一筆一百多萬的訂單就跨洋而來。

“訂單雖多,但大多數還得我親自動手,兒子、閨女和工人們的水準還不行呢!”和眾多的“非遺”傳承人一樣,韓克勝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面對現狀,韓克勝主動與學校對接進行陶藝培訓,附近的板橋中學,市里的天津美院、天津工藝美院等諸多院校都是韓克勝的試訓基地。同時,韓克勝還計畫選定10所京津高等院校作為試訓基地,努力將制陶技藝傳播得更深、更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技術思想和實踐經驗,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近年來,寧河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不斷探索“非遺”保護路子,“非遺”保護取得顯著成效,以此留住人們心中的深深鄉情、濃濃鄉愁。

甯河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後開展了多次拉網式“非遺”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區“非遺”資源整體情況,並用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進行真實、全面、系統記錄,將普查結果系統化、規範化、檔案化。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了307個區級“非遺”名錄,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等十多個門類。其中,楊家將傳說(楊七郎墓傳說)列入國家級名錄;盆罐村手工制陶工藝、東豐台木版年畫等9個項目列入市級名錄;評審認定蘆台民間烙畫、豐台福德源木雕、豐台義興德剪刻紙等9項技藝作為全區第四批“非遺”代表性項目。

同時,全區制訂、出臺了適用於本地實際的“非遺”傳承人管理辦法,鼓勵、促進“非遺”傳承工作;增加培訓和學習活動,促進“非遺”傳承人之間的交流切磋;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培養和教育中小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間傳統文化,全力促進“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張立平 通訊員 張立民 白靜 田雨宸)

(責編:葛鐘慧(實習生)、魏炳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