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嚴正祭祖|傳承於海峽兩岸的嚴複家風

6月28日, 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複曾孫, 現居臺灣的嚴正先生一行考察福州嚴複翰墨館。 6月29日, 嚴正一行前往福州市蓋山鎮陽岐村嚴複故里祭拜先祖,

全面走訪了嚴複祠堂、尚書祖廟、嚴複墓, 表達對於曾祖父的懷思與敬意。 嚴正表示, 嚴氏家族始終秉持嚴複先生遺志, 心系祖國, 致力於兩岸溝通, 是“無可救藥”的愛國主義者。 同時, 嚴正也代表嚴氏後人, 表達對於嚴複翰墨館在傳承嚴複思想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工作的肯定與感謝。

嚴正在嚴複生平館流覽嚴複家族世系圖

嚴正一行在嚴複祠堂

嚴正一行在嚴複墓前追憶往事

嚴正(左)與嚴以振(右)在墓前祭拜先祖嚴複

嚴正的相貌與先祖嚴複十分相似

嚴正一行參觀嚴複晚年修復的尚書祖廟

附:嚴複部分後裔名錄

嚴複共生有九個兒女, 男有嚴璩、嚴瓛、嚴琥、嚴璿、嚴玷, 女有嚴瑸、嚴璆、嚴瓏、嚴項。

長子嚴璩

字伯玉, 乳名阿璋, 1874年生於福州, 9歲來到天津嚴複身邊, 曾拜鄭孝胥為師, 1895年去英國留學, 1900年回國, 1902年開始在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任職, 後歷任駐法參贊、越南視察吏、廣東全省電政監督、福建財政正監理官。 民國成立後, 歷任長蘆鹽運使、財政部參事、公債司司長, 華俄道勝銀行清理處督辦。以後又三度出任北洋政府的財政部次長、全國鹽務署署長兼鹽務稽核所總辦等要職。後來他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財政部次長、司法行政部總務司司長等職。1933年他59歲,失業寓居上海。上海淪陷時,日偽曾脅迫他出任偽財政部長,但他意志堅定,寧死拒絕日偽要求,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貧病交加,於1942年病逝上海。

三子嚴琥

字叔夏,1897年生於天津,從小生長在嚴複身邊,幼名普賢。曾先後入北京清華大學和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習,但中途都被嚴複召回,在家為其聘請家庭教師。1937年起在福建協和大學等學校歷任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和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歷任協和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教務長、福州市副市長,同時他還是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後在福建省教育學院任職,1962年病逝。1984年福州市為他隆重舉行骨灰安放儀式,並稱:“嚴叔夏同志的一生,是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是熱愛党、熱愛祖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革命民主人士”。 1994年福建省又隆重舉行“嚴叔夏先生紀念會”,省、市領導及民盟中央負責人參加大會。2002年修復建立的嚴複故居紀念館,專門設立了嚴叔夏展覽室。

長孫女嚴倚雲

嚴璩長女,1912年生於北京。在北京聖心女中讀中學,後考入北京大學教育系。畢業後曾在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1947年赴美,1956年獲康奈爾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南加州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由於她在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成就,曾被列入《美國學者名人錄》、《美國教育家名人錄》、《美國婦女名人錄》,並被選為全美外國語學會第二副主席。經胡適先生介紹與天體物理學教授高叔哿博士結婚,他們兩人在華盛頓大學設立了“嚴複翻譯獎學金”和“嚴複獎學金基金會”,獎勵對中國文化有研究成果和興趣的學生。1991年不幸車禍逝世,美國華文報紙《世界日報》以顯著地位報導:嚴氏祖孫同為中西文化搭橋。

二孫女嚴系雲

嚴璩次女,1917年生於北京。現在唐山市居住,北京輔仁大學畢業,一直在唐山市第四中學任英語、音樂教師。現任唐山市海外聯誼會副主任、唐山市老幹部合唱團團長。夫婿梁紹造,醫學博士,著名眼科專家。

長孫嚴僑

譜名嚴以僑,嚴叔夏長子,1920年出生于福州。就讀福建協和大學,解放前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初,接受組織派遣,和妻子林倩一起偷渡到臺灣。1953年被捕,關進“火燒島”,1961年被保釋出來,“或許是托嚴複之孫等原因之福,總算判得比別人輕……”,1974年病逝,終年55歲。臺灣著名人士李敖先生,曾寫有《嚴複長孫———嚴僑在臺灣》一文,刊登在《中華英烈》上。在《李敖回憶錄》中,他認為“我總覺得嚴氏一門,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2003年國家民政部追認嚴僑為烈士。

三孫女嚴倬雲

嚴叔夏的長女,1924年生於福州,曾就讀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6年到臺灣,後與辜振甫結婚。曾精心經營屏東農場,熱心婦女及慈善事業,現為臺灣婦聯會領導人。曾陪伴丈夫、原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參加汪辜會談,1998年到北京大學瞻仰了在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時豎立的嚴複像,2004年到福州出席了紀念嚴複誕辰150周年大會。

四孫女嚴停雲

嚴叔夏的次女,1926年生於福州,曾就讀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8年到臺灣,後與時為中央通訊社臺灣分社主任的葉明勳結婚。她是臺灣著名作家,筆名華嚴,以《智慧的燈》一舉成名,臺灣文藝小說創作獎獲得者,曾獲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嚴倬雲(中)與嚴複翰墨館館長鄭志宇(左)、福建著名文史專家盧為峰(右)

嚴複家風:以學齊家

作者:孫漢生(孫旵生),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編審,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1921年10月,嚴複在福州郎官巷家中病逝。臨終前的遺囑涉及國家未來、群己關係、健康勤業等多方面,但更多的內容則是關於學問的:“須學問,增知能”;“須勤思,而加條理”;“前哲嘉言懿行,載在典冊,可自擇之”。“勤學問”,是嚴複最後的家訓,可以說是嚴家家風。

嚴複的一生是學問的一生。毛澤東同志稱之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有學者稱嚴複為盜火者、中國的普羅米修士;康有為稱嚴複為中國西學第一。

嚴複於1877年至1779年在英國格林尼次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學習水師兵法,專業課程有管駕、掌炮、製造。他的未來本應是海軍軍官,駕駛戰艦,馳騁萬頃碧海,可是他天生是個學問家,他的大腦像奔騰的戰馬,在學問和思想的疆場一往無前,不能止步。

他深入觀察西方社會,浸淫於西方思想經典,發現“西洋勝處,在事事有條理”,“尋常日用皆寓至理,深求其故,而知其用之無窮,其微妙處不可端倪”,他要探個究竟,並且像普羅米修士一樣,將這不可端倪之火,盜回自己的國家。

在自己的祖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卻敗給蕞爾小國日本,國事不堪,日甚一日,嚴複認為,問題出在學問上。他在文章《救亡決論》中分析甲午戰爭的敗因:“今夫中國,非無兵也,患在無將帥,中國將帥,皆奴才也,患在不學無術。”他給長子嚴璩家書雲:“中國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學問之非。”給五弟觀衍寫信說:“雖有聖者,無救滅亡也。中國不治之疾尚是在學問上,民智既下,所以不足自立於物競之際。”

堅信學問和思想的力量,認為思想家比政治家更有價值,他說,康得、洛克、達爾文的教化功效超過華盛頓;在英國,欲當首相,須先讀《原富》。

他認定學問對於國家、個人的重要性,非常重視女子的學習問題,並且希望他們于傳統學問和西學兼顧。嚴複給友人熊純如的信中談及子女教育:“複教子弟,以現時學校之難信,故甯在家延師先治中學,至十四五而後,放手專治西文,一切新學皆用西書,不假譯本,而後相時度力,送其出洋。”

桐城人金子善深得桐城派古文真傳,詩、畫、駢、散、字五者俱佳,人品尤高絕。嚴複專門聘請金老先生做家庭教師,一做十五六年,直至賓主二人在1921年同年先後去世。

嚴複不僅聘請家庭教師,他也非常用心地親自教育。與子女常常不在一起,嚴複寫信非常勤,信中多是談學習問題。他也督促子女勤於給他寫信,如果隔幾天沒有收到子女來信,一定寫信詢問。子女信中如果有錯別字或其他不妥之處,他都一一耐心地在回信中指出來。他想以此方式,增進子女讀寫能力和心性修養。

且看幾例:1910年六七月間致次女嚴璆信:“兒寫信甚好,父見之眼明,難得小小年紀,便肯學好如此。小弟弟不賴學否?”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1921年家庭教師病重,兒子嚴玷無師,無所忌憚,尤頑劣,嚴複擔心其學成下流脾氣,6月7日自福州寫信給北京家中小兒:“兒多時不作信與我,想是與筆墨相罵了耶?長日不讀書,但聞一味頑劣,頑劣猶可,千萬不要暴戾,殘忍暴戾,足以闖禍,殘忍尤其不可。何謂殘忍?即以他人他物之苦為汝之樂是也。”可以看出,嚴複認為,讀書、學問是去惡向善的方式和途徑。

嚴複還對年幼的子女進行“詩教”。《寄季女頊、長女瑸信及詩,子璿四十韻》:“投老憐嬌小,真同掌上珍。筆底滄州趣,人誇兩女兄。(二女璆、三女瓏皆能繪山水)別後勤相憶,能忘數寄書。”

子女年歲稍長,嚴複在信中還會與他們討論高深的學問。

在嚴複的精心培養下,子女多學有所成。長子嚴璩留學英國,成為財政專家,曾任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嚴璩晚年落魄,身陷孤島上海,但至死不當汪偽政府財政部長,表現出不屈的民族氣節,可以告慰嚴複在天之靈。三子嚴琥(叔夏)詩書俱佳,成為著名學者。受嚴複影響,身後家族中文人學者輩出,例如,長孫嚴以僑是臺灣狂士李敖最為敬服的老師;長孫女嚴倚雲早年任教於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又留學美國,獲得康奈爾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後任南加州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成為美國著名學者;四孫女嚴停雲(華嚴)是臺灣著名作家;侄孫嚴群是著名的哲學教授。

2017/5/11

華俄道勝銀行清理處督辦。以後又三度出任北洋政府的財政部次長、全國鹽務署署長兼鹽務稽核所總辦等要職。後來他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財政部次長、司法行政部總務司司長等職。1933年他59歲,失業寓居上海。上海淪陷時,日偽曾脅迫他出任偽財政部長,但他意志堅定,寧死拒絕日偽要求,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貧病交加,於1942年病逝上海。

三子嚴琥

字叔夏,1897年生於天津,從小生長在嚴複身邊,幼名普賢。曾先後入北京清華大學和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習,但中途都被嚴複召回,在家為其聘請家庭教師。1937年起在福建協和大學等學校歷任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和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歷任協和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教務長、福州市副市長,同時他還是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後在福建省教育學院任職,1962年病逝。1984年福州市為他隆重舉行骨灰安放儀式,並稱:“嚴叔夏同志的一生,是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是熱愛党、熱愛祖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革命民主人士”。 1994年福建省又隆重舉行“嚴叔夏先生紀念會”,省、市領導及民盟中央負責人參加大會。2002年修復建立的嚴複故居紀念館,專門設立了嚴叔夏展覽室。

長孫女嚴倚雲

嚴璩長女,1912年生於北京。在北京聖心女中讀中學,後考入北京大學教育系。畢業後曾在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1947年赴美,1956年獲康奈爾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南加州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由於她在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成就,曾被列入《美國學者名人錄》、《美國教育家名人錄》、《美國婦女名人錄》,並被選為全美外國語學會第二副主席。經胡適先生介紹與天體物理學教授高叔哿博士結婚,他們兩人在華盛頓大學設立了“嚴複翻譯獎學金”和“嚴複獎學金基金會”,獎勵對中國文化有研究成果和興趣的學生。1991年不幸車禍逝世,美國華文報紙《世界日報》以顯著地位報導:嚴氏祖孫同為中西文化搭橋。

二孫女嚴系雲

嚴璩次女,1917年生於北京。現在唐山市居住,北京輔仁大學畢業,一直在唐山市第四中學任英語、音樂教師。現任唐山市海外聯誼會副主任、唐山市老幹部合唱團團長。夫婿梁紹造,醫學博士,著名眼科專家。

長孫嚴僑

譜名嚴以僑,嚴叔夏長子,1920年出生于福州。就讀福建協和大學,解放前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初,接受組織派遣,和妻子林倩一起偷渡到臺灣。1953年被捕,關進“火燒島”,1961年被保釋出來,“或許是托嚴複之孫等原因之福,總算判得比別人輕……”,1974年病逝,終年55歲。臺灣著名人士李敖先生,曾寫有《嚴複長孫———嚴僑在臺灣》一文,刊登在《中華英烈》上。在《李敖回憶錄》中,他認為“我總覺得嚴氏一門,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好的家傳資料”。2003年國家民政部追認嚴僑為烈士。

三孫女嚴倬雲

嚴叔夏的長女,1924年生於福州,曾就讀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6年到臺灣,後與辜振甫結婚。曾精心經營屏東農場,熱心婦女及慈善事業,現為臺灣婦聯會領導人。曾陪伴丈夫、原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參加汪辜會談,1998年到北京大學瞻仰了在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時豎立的嚴複像,2004年到福州出席了紀念嚴複誕辰150周年大會。

四孫女嚴停雲

嚴叔夏的次女,1926年生於福州,曾就讀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8年到臺灣,後與時為中央通訊社臺灣分社主任的葉明勳結婚。她是臺灣著名作家,筆名華嚴,以《智慧的燈》一舉成名,臺灣文藝小說創作獎獲得者,曾獲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嚴倬雲(中)與嚴複翰墨館館長鄭志宇(左)、福建著名文史專家盧為峰(右)

嚴複家風:以學齊家

作者:孫漢生(孫旵生),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編審,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1921年10月,嚴複在福州郎官巷家中病逝。臨終前的遺囑涉及國家未來、群己關係、健康勤業等多方面,但更多的內容則是關於學問的:“須學問,增知能”;“須勤思,而加條理”;“前哲嘉言懿行,載在典冊,可自擇之”。“勤學問”,是嚴複最後的家訓,可以說是嚴家家風。

嚴複的一生是學問的一生。毛澤東同志稱之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有學者稱嚴複為盜火者、中國的普羅米修士;康有為稱嚴複為中國西學第一。

嚴複於1877年至1779年在英國格林尼次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學習水師兵法,專業課程有管駕、掌炮、製造。他的未來本應是海軍軍官,駕駛戰艦,馳騁萬頃碧海,可是他天生是個學問家,他的大腦像奔騰的戰馬,在學問和思想的疆場一往無前,不能止步。

他深入觀察西方社會,浸淫於西方思想經典,發現“西洋勝處,在事事有條理”,“尋常日用皆寓至理,深求其故,而知其用之無窮,其微妙處不可端倪”,他要探個究竟,並且像普羅米修士一樣,將這不可端倪之火,盜回自己的國家。

在自己的祖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卻敗給蕞爾小國日本,國事不堪,日甚一日,嚴複認為,問題出在學問上。他在文章《救亡決論》中分析甲午戰爭的敗因:“今夫中國,非無兵也,患在無將帥,中國將帥,皆奴才也,患在不學無術。”他給長子嚴璩家書雲:“中國今日之事,正坐平日學問之非。”給五弟觀衍寫信說:“雖有聖者,無救滅亡也。中國不治之疾尚是在學問上,民智既下,所以不足自立於物競之際。”

堅信學問和思想的力量,認為思想家比政治家更有價值,他說,康得、洛克、達爾文的教化功效超過華盛頓;在英國,欲當首相,須先讀《原富》。

他認定學問對於國家、個人的重要性,非常重視女子的學習問題,並且希望他們于傳統學問和西學兼顧。嚴複給友人熊純如的信中談及子女教育:“複教子弟,以現時學校之難信,故甯在家延師先治中學,至十四五而後,放手專治西文,一切新學皆用西書,不假譯本,而後相時度力,送其出洋。”

桐城人金子善深得桐城派古文真傳,詩、畫、駢、散、字五者俱佳,人品尤高絕。嚴複專門聘請金老先生做家庭教師,一做十五六年,直至賓主二人在1921年同年先後去世。

嚴複不僅聘請家庭教師,他也非常用心地親自教育。與子女常常不在一起,嚴複寫信非常勤,信中多是談學習問題。他也督促子女勤於給他寫信,如果隔幾天沒有收到子女來信,一定寫信詢問。子女信中如果有錯別字或其他不妥之處,他都一一耐心地在回信中指出來。他想以此方式,增進子女讀寫能力和心性修養。

且看幾例:1910年六七月間致次女嚴璆信:“兒寫信甚好,父見之眼明,難得小小年紀,便肯學好如此。小弟弟不賴學否?”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1921年家庭教師病重,兒子嚴玷無師,無所忌憚,尤頑劣,嚴複擔心其學成下流脾氣,6月7日自福州寫信給北京家中小兒:“兒多時不作信與我,想是與筆墨相罵了耶?長日不讀書,但聞一味頑劣,頑劣猶可,千萬不要暴戾,殘忍暴戾,足以闖禍,殘忍尤其不可。何謂殘忍?即以他人他物之苦為汝之樂是也。”可以看出,嚴複認為,讀書、學問是去惡向善的方式和途徑。

嚴複還對年幼的子女進行“詩教”。《寄季女頊、長女瑸信及詩,子璿四十韻》:“投老憐嬌小,真同掌上珍。筆底滄州趣,人誇兩女兄。(二女璆、三女瓏皆能繪山水)別後勤相憶,能忘數寄書。”

子女年歲稍長,嚴複在信中還會與他們討論高深的學問。

在嚴複的精心培養下,子女多學有所成。長子嚴璩留學英國,成為財政專家,曾任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嚴璩晚年落魄,身陷孤島上海,但至死不當汪偽政府財政部長,表現出不屈的民族氣節,可以告慰嚴複在天之靈。三子嚴琥(叔夏)詩書俱佳,成為著名學者。受嚴複影響,身後家族中文人學者輩出,例如,長孫嚴以僑是臺灣狂士李敖最為敬服的老師;長孫女嚴倚雲早年任教於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又留學美國,獲得康奈爾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後任南加州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成為美國著名學者;四孫女嚴停雲(華嚴)是臺灣著名作家;侄孫嚴群是著名的哲學教授。

2017/5/1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