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積木時代:救急不救窮的放款人

文|朱曉培

“你們看看我這200頭牛, 你們就給我6萬塊錢?”渭南的養殖戶老韓有點兒不服氣。 老韓伸出的手指不停的點來點去, “我一頭牛一天就要吃10塊錢的東西,

這麼多牛, 6萬塊才剛夠吃一個月的。 你看看我這些牛, 哪一頭都能賣七八千塊。 ”

“只要還款信用好, 還可以繼續貸的。 ”被老韓嗆了一通, 彭少新並沒有感到不快。 相反, 他心裡覺得這個老鄉挺實誠的。

彭少新是積木時代的CEO。

積木時代隸屬積木拼圖集團, 做的是P2P的資產端。 簡單說, 他就是一個做貸款服務的。

彭少新是和積木拼圖集團CEO董駿、積木時代副總裁陳超等一起來實地考察業務的。 他們走訪了渭南、蘭州的一些客戶, 有養牛的, 也有開小工廠的。 一路訪下來, 客戶的意見都差不多, 能不能再把額度提高一些。

額度是可以商量的。 彭少新他們不久前就做好了決定, 提高給營業部的授權。 那些資產品質高,

違約率低的營業部, 單筆的授權可以提高到15萬元。

15萬元, 說多不多, 說少也不少。

當初, 積木時代剛成立的時候, 一個月一個營業部總共也放不出15萬元。 現在, 旗下總共32個營業部, 單月可以放出接近1億元了。

1、救急不就窮

老韓抱怨完了。

轉而堆起笑來, 對積木時代發表了一通表揚:“其實我也挺佩服你們的,

那個業務員小夥子, 頂個大太陽大老遠的過來, 問東問西問了兩個小時, 問到我都煩了, 還非得要我給個數據。 也不要我們的吃喝, 晚上回去就告訴我貸款批下來了, 轉過天就可以去簽約了。 ”

養牛是一個賺錢的生意, 但前期投入也大。 每年臨近賣牛前的幾個月, 老韓總覺得會資金緊張, 需要借錢周轉。 以前, 他都是找銀行貸款, 但是流程特別慢, 至少也要半個月。 積木時代給他的額度雖然不多, 但當天就給他批了, 他一開始還不太敢相信。

“我們是信用貸。 ”彭少新說。 外界把他們的工作叫做普惠金融, 服務一些銀行服務不到的小客戶。

銀行貸款一般都是有抵押, 很少放信用貸款,

但是普惠金融不一樣, 可以根據對借款的信用評測決定是否放款, 不需要抵押。

2009年, 大學畢業後, 張誼加入深圳一家外資小貸公司。 “當時, 行業處於一個空白。 我進來了, 也對這個行業充滿了很多的想像:為什麼別人什麼抵押都不給, 我們能做這筆貸款。 來了以後發現的確很鍛煉。 ”

這個行業幹久了, 積木時代C區區域經理張誼還覺得挺自豪的。 “保守得講, 有一半客戶可能在有我們資金支援的情況下把生意越做越大, 他借這一筆錢可以解決當前的一些困難, 比如他現在有一個專案臨時需要一筆款, 短期內又沒有這筆款, 我們給他做了這個服務。 ”

佛山市順德區做服裝加工的個體戶李春(化名)剛剛在積木時代拿到了自己的第二筆貸款,

4萬元。 一年前, 他在積木時代借了3萬元, 已經還完了。

李春的小制衣廠, 每個月產量1.5萬到3萬件, 雇了十幾個人。 因為品牌是整單貨都驗收出貨之後, 下一個月才會付款, 遇到工期長, 或者單量比較大的單子, 就會有押款的問題。 但是前期買材料要墊錢, 工人的工資也要月結, 需要資金周轉的李春就想到了積木時代。

“周轉只是一段時間。 馬上這個月做了, 下兩個月我們就有錢收回來的, 不是說一直缺錢的。 要是一直缺錢, 我們自己肯定也頂不下去的。 但需要周轉的時候, 我們等不了的, 還是想要快一點, 工人工資和材料都不可能等, 要不就沒人給你下單了。 ”李春說, 自己以前也在當地其他小貸公司貸過款, 但覺得積木時代的利息更少一點兒。

積木時代的人來了,問她要了發工資的記錄,收回來的加工費紀錄,看看出貨的單子,再去廠裡問問那些工人效益好不好,陪著她去銀行打了一下信用(征信),當天就給放款了。

“我向你們借了,你們也要信得過我,相信我的生意才行。能第二次再借給我,就是大家互相信任的。”李春說。

積木時代的利率是分層的,對不同層級的客戶風險定價不同。比較低的農戶大概是1.38左右,精英白領可以更低,生意貸群體則有更細的定價區間。

“這個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行業就是高費率、高風險、高成本,這跟銀行不太一樣。”彭少新說。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救急不救窮。

2、想不想嘗試新東西

1996年,彭少新大學畢業後進入銀行系統,做過基層業務,也做過銀行支行的管理,一干就是十年。

2006年,因為開創和發展了“微額貸款”的服務,專門提供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與孟加拉鄉村銀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感染了彭少新,他離開銀行進入社會科學院做公益小貸。

從銀行轉做小貸,彭少新一開始還挺不適應的。

銀行貸款,就算小的也得幾十萬、上百萬,但當時像社科院的小貸一筆只有1000塊錢。他一開始覺得自己幹得事情微不足道,但是跟借款人接觸多了,他發現,那看起來微不足道的1000元,確實能夠幫助很多農村家庭度過危機。

因為在社科院的工作,彭少新接觸到了國內較早一批的小貸機構,並通過合作的方式加入了其中一家。2012年,國內的小貸業務迅速發展,吸引了很多保險公司、國資系和風投加入,彭少新在此期間也經歷了信貸工廠模式的體驗。直到2014年,有幸認識了董駿。

董駿,當時還只是積木盒子的CEO。

積木盒子專注於P2P,2014年拿到了順為、小米、經緯等機構的風險投資後,開始多元化佈局,董駿想做線下小貸,補足資產端。

“想不想去新的領域看一看?”彭少新問陳超。

跟董駿談妥後,彭少新找到了之前的老朋友老搭檔,陳超。

2014年,互聯網金融正在風口上,陳超早就聽身邊的人在談論了。積木盒子那時已拿到B輪融資,外資機構的加入及大名鼎鼎的小米雷軍,勢必會提供專注於微貸領域的更廣闊天地。陳超就想試一試。

陳超特別有心。

決定入夥前,他先到積木盒子的網站上買了幾筆理財,然後故意打電話給客服問問題。他發現,積木盒子的客服比很多P2P網站都要專業。平臺推送的資訊也更真誠和透明。他也體驗過其它的理財網站,水準一般。

還沒有正式入職,陳超就找了志同道合的幾位夥伴,張羅著成立積木時代。陳超問他們,怎麼劃區管理,要不要按照南方、北方、東部、西部等的地域進行劃分。不知道有誰提了一句,營業部一開始地區比較集中,不如不按照地域就按ABC分吧,預示著對未來規模化發展的期望。

於是,就分成了ABCD等區域。

彭少新10月入職,陳超12月入職,積木時代12月19日正式開業。積木時代A區區域經理陳星、B區區域經理黃樹鋒、C區區域經理張誼、D區區域經理辛本春、信貸審批部負責人劉淼等也分別於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入職。入職前,他們都已經為積木時代籌畫良久。

他們經歷類似,都是在深圳的小貸機構從業務做起,在街上派過傳單,慢慢的靠自己的銷售紀錄做到區域負責人。

“小貸是在深圳發展起來的,我們開始做的時候是屬於小貸發展的早期,客戶還比較空白,市場還沒有多大的競爭。我承認,2017年做業務的難度,複雜程度要遠遠高於我們當年做的。”黃樹鋒說。

2009年,同行競爭不是那麼激烈。最大的挑戰是客戶不認可你,認為你是騙子,因為之前的客戶,除了找民間借貸,就是找銀行,不存在協力廠商機構。現在這個階段,你們跟客戶一講貸款,他跟你講七、八家,十幾家他都接觸過。

3、終於放出了2萬元

人人都知道,找人借錢很難。但是,借給別人錢也一樣不容易。因為,你總要掂量好,這錢能不能要得回來。

一開始,積木時代的放款業務進行得很慢。看著下面業務員交上來的單子,一個成交也沒有,大區經理都很著急,而營業員也覺得很受打擊,想要辭職。

2014年12月,積木時代正式成立後,當月就在山東諸城測試性的放了一筆款。

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根據之前的行業經驗,這時候最容易遇到老賴用戶的。有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可能貸了款趁著回老家過完春節就不回來了,想要催收也很難找到人。

積木時代決定,讓每個營業部按一個月15萬元走幾筆測試一下業務,等過完年回來再大幹。結果,他們發現,這15萬元也有營業部完成不了。

陳星負責A區,主要是北方市場多一點。2015年2月,蘭州的一個營業部開張,陳星去協助工作。

陳星都計畫好了,既然人都來了,怎麼也要完成幾個單子再回北京。結果,他一個月跑了好幾家客戶,一個也沒批。

有一個是做文化產業的,做玉石。客戶帶著陳星去看廠房,看存貨,很氣派的廠房,堆了滿滿當當的玉石。但是,陳星問他要營業執照他拿不出來,陳星還發現廠房的名字和他之前說的不一樣。聊深入了,對方說自己是和朋友合資的。但陳星判斷,他只是借了他朋友的牌子來談貸款。決定不放。

一個是做婚慶的,很善談。對方拿做婚慶的項目談,說還會接洽一些大型的儀式、會議。陳星覺得,西北比較冷,人們應該不會趕在這個時候搞些大型活動。決定不放。

還有一個客戶是賣生鮮的。當時約了早上十點,天很冷,他攤檔是戶外的,就站在外邊跟他老婆聊。濕冷的環境,陳星凍得鼻涕一直在流。客戶來自浙江,習慣于更高利率的民間借貸,反而對小貸機構心存懷疑,而且當時蘭州在做商業整頓,他的戶外攤檔有被拆的風險。最終還是謝拒了。

陳星在蘭州呆了快一個月了,營業部還沒有開張。員工們有點兒士氣低落,“我一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跑到這裡來天天發傳單,跑客戶,苦不苦先不說,生意一筆也沒談成。” 陳星回憶。

陳星兩手空空的回到北京。

他覺得,有個客戶自己可以再爭取一下。客戶是建設銀行的,夫妻兩個都在銀行工作,但他們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客戶跟朋友在外邊合夥做了一個農產品的生意,但農產品初期都是往裡砸錢,未來能不能有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一開始積木時代拒絕了此專案的申請。

經過瞭解,這個客戶在銀行工作十多年了,也算是個小領導,也不會輕易放棄目前的穩定收入,不會因為這麼一點兒錢失去信譽。經過審批部門再三權衡,批了下來,2萬元。

營業部總算開張了。

2015年春節後,積木時代內部都在打賭,看哪家營業部能先突破100萬元。到了6月的年中總結會,把突破100萬元的營業部拉出來數了一下,只有兩個,南寧青秀區、諸城兩個營業部突破了100萬元。

最早,每一筆貸款都要求營業部上審貸會,上會以後還要報到總部的審批中心確認,確認以後門店簽約前還要覆核。要分好幾步。

“難,倒不是說市場沒有客戶,而是我們對客戶要求很高,風控比較嚴。”彭少新說。審批政策卡得較嚴,又沒有給營業部負責人相應的授權。有些大區經理挺急的,總是說,你看同行業都做起來了,我們這麼慢,能不能管得松一點兒。

2015年6月,積木時代給營業部做了第一筆授權,只要在營業部自己授權範圍內的金額,就可以直接出決議單,不需要再通過總部的複審。授權以後,效率也就提高了。

彭少新說,不是不能快,不能松。但前提是要把業務和風控流程跑通。現在,他們對授權再加大一些。最早,一個營業部只有4萬、6萬的授權,但資產品質做的非常不錯的門店,就會大膽的放權,單筆最高達到15萬元。

4、做這行不能急功近利

2014年,首次出現全國傳統小貸公司註冊數量負增長。整個行業亂相叢生,貸款仲介公司比正規小貸公司還多。

行業裡流行跑馬圈地。

迅速的佔領市場,速度特別快,內部人員還沒有成長起來就從外邊挖一些人,用現有的理念稍做撮合一下就形成一個團隊。

積木時代成立後的一個問題就是,該怎麼給自己定位,做什麼樣的戰略佈局。

一度由快速擴張100家門店的計畫轉變為步步為營的穩健計畫,在有調性有文化的團隊基礎上實現規模化擴張。

銀行出身的董駿,經歷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他看來,風險控制永遠是金融業務裡最重要的事情。董駿跟彭少新說,希望前期能把重點放在打造團隊和培養價值觀上。

身邊太多的公司因為跑得快出了問題。很多平臺不斷調整所謂的模式、發展戰略等等,有的原來做“信貸工廠”集中審批模式後來不做了,改IPC模式做的不好,小貸做不了做消費金融,還有乾脆線下資產也不做了。

積木時代在各地的業務負責人也不斷的傳遞類似的資訊,某某家公司開業挺火的,做的挺快得,但做了半年後就發現不行了,要催收了,要關門了。

“有些分支機搆,一提名你都知道,他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前車之鑒,我們開始力圖做的穩一點。”彭少新說,積木時代跟員工也宣導,首先要在這個市場上生存下去,然後才能發展。

集團對積木時代提出了兩條要求,一個是風控,一個是合規。違規的事和冒風險的事,不能做。

“不能急功近利,特別是不能有投機的心態。”彭少新說。他們常常引導員工,你到這兒來,你千萬不要做投機的人,你做投機的人,即使賺到錢最後你也會失敗。“我們做小貸,看到很多員工的成長,他只要真正耐心做下來,一年以後,無論他的溝通能力、為人處事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他的職業成長,能帶小團隊,這些員工的成長比他投機賺點錢好的多。”

有一些風險也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有的客戶原來狀況很好,放款的時候,他自身資金流很好,但他的生意也是受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後面生意失敗的狀況也是有的。

但彭少新認為,回到根本,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員工。“這個行業,公司如果做不好,我覺得主要是自己員工,自己管理團隊內部風險沒有做好。團隊管理文化沒有成型,道德體系沒有完善,你技術再高明他也不會突破。” IPC模式本身很保守,需要對於客戶的關注度,細節瞭解非常高,非常多,但是做這種模式也有公司失敗的。還是因為他的團隊出了問題。

5、不那麼性感的事

互聯網金融的線下借貸,看起來不那麼性感。

還沒上IT系統的時候,積木員工有時候花了幾天時間去做盡調,做完了發現對方早就上了黑名單,等於做了無用功。現在,有了IT系統,很多客戶的初篩用大資料就可以完成了。

馬上,積木時代自己的APP也要上線了。

“我們終於把科技的手段都用上了。”彭少新說。

2016年前,每次年終會討論最激烈的就是IT。

“我們系統什麼時候上?”是他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先不說系統能夠提高效率,最起碼可以讓營業部不用向總部詢問就知道自己放了多少筆款了,逾期率是多少。之前,他們都是每天讓營業部算,上報總部,總部再統一算逾期率是多少。

實際上,當時整個集團IT投入並不少。但是原品鈦集團(2016年9月原品鈦集團拆分為積木拼圖和品鈦兩個集團)的業務太多了,一遇到資源稀缺的時候內部就會打架。

當時技術很大一部分在做讀秒(智慧信貸)。讀秒本身也是做信貸,是線上的模式,比積木時代更依賴於IT技術,而且,當時智慧投顧也是一個風口。導致積木時代的IT系統一直沒跟上。

“集團拆分後,反而對我們發展更好一些。我們團隊更專注,這也是整個集團拆分的目的,我們每家都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彭少新說。

現在,積木時代在技術層面做了很多嘗試,前期的篩查,介入了部分大資料系統,有一些黑名單的客戶,就會提前放棄。

“但是這些都是輔助,關鍵還是人。” 彭少新說。如果人不行,一切都是夢幻泡影。

積木時代的重要精力仍放在人員的培訓、成長和理念的梳理上。要讓員工知道公司是什麼樣的,怎麼做才符合公司的要求,給他一個基本的流程,再加上激勵計畫、時效管理,大家馬上就知道公司要的是什麼,會逐漸往那個方向做。

“每個都要實地盡調嗎?”我問彭少新。

彭少新回答說,是的。每一單都要當面去核實。

“如果你們將來要覆蓋全國的話,豈不是要幾萬人甚至更大的隊伍。”我追著問。

“如果我們只是做30家,可能總部也不需要這麼多人,再成熟一些,甚至還要繼續優化人員架構。”彭少新說,每家門店,現在標準是30人,後期人數會更少一些,需要內部培養人,通過細胞分裂一樣的方式,擴張到全國。未來成熟的大區會獲得更多管理和人事上的授權。

積木時代的想法是,最起碼,新營業部的負責人和風險經理是內部培養起來的,兩個人就去到當地,其他的人可以實現當地化。哪怕這兩個人在當地做一兩年還要回到原來的地方,但也是把當地人員培養出來了。

這些原來是在業務部做風險經理的,被派去負責一個新營業部,可以直接取得營業部的許可權。 “如果我們招聘外面的人看走眼了,新門店就容易走偏。”彭少新說。

一切看起來都在走向正軌,業務越走越順。從成立至今,積木時代已經放出了約12億元的貸款,每個月的交易額還在上升,彭少新說,在資金來源,除了積木自己的P2P業務,也在談和銀行合作了。

而劉淼手下的風險經理已經成了行業裡最搶手的風控員,總是被同行惦記著挖角。但她也挺開心的,這至少是外界的一種認可。

這一切聽起來不那麼科技,也不那麼性感,甚至有點兒傳統。但是,他們切切實實的幫助了一些人,在創造利潤。

積木時代的人來了,問她要了發工資的記錄,收回來的加工費紀錄,看看出貨的單子,再去廠裡問問那些工人效益好不好,陪著她去銀行打了一下信用(征信),當天就給放款了。

“我向你們借了,你們也要信得過我,相信我的生意才行。能第二次再借給我,就是大家互相信任的。”李春說。

積木時代的利率是分層的,對不同層級的客戶風險定價不同。比較低的農戶大概是1.38左右,精英白領可以更低,生意貸群體則有更細的定價區間。

“這個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行業就是高費率、高風險、高成本,這跟銀行不太一樣。”彭少新說。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救急不救窮。

2、想不想嘗試新東西

1996年,彭少新大學畢業後進入銀行系統,做過基層業務,也做過銀行支行的管理,一干就是十年。

2006年,因為開創和發展了“微額貸款”的服務,專門提供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與孟加拉鄉村銀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感染了彭少新,他離開銀行進入社會科學院做公益小貸。

從銀行轉做小貸,彭少新一開始還挺不適應的。

銀行貸款,就算小的也得幾十萬、上百萬,但當時像社科院的小貸一筆只有1000塊錢。他一開始覺得自己幹得事情微不足道,但是跟借款人接觸多了,他發現,那看起來微不足道的1000元,確實能夠幫助很多農村家庭度過危機。

因為在社科院的工作,彭少新接觸到了國內較早一批的小貸機構,並通過合作的方式加入了其中一家。2012年,國內的小貸業務迅速發展,吸引了很多保險公司、國資系和風投加入,彭少新在此期間也經歷了信貸工廠模式的體驗。直到2014年,有幸認識了董駿。

董駿,當時還只是積木盒子的CEO。

積木盒子專注於P2P,2014年拿到了順為、小米、經緯等機構的風險投資後,開始多元化佈局,董駿想做線下小貸,補足資產端。

“想不想去新的領域看一看?”彭少新問陳超。

跟董駿談妥後,彭少新找到了之前的老朋友老搭檔,陳超。

2014年,互聯網金融正在風口上,陳超早就聽身邊的人在談論了。積木盒子那時已拿到B輪融資,外資機構的加入及大名鼎鼎的小米雷軍,勢必會提供專注於微貸領域的更廣闊天地。陳超就想試一試。

陳超特別有心。

決定入夥前,他先到積木盒子的網站上買了幾筆理財,然後故意打電話給客服問問題。他發現,積木盒子的客服比很多P2P網站都要專業。平臺推送的資訊也更真誠和透明。他也體驗過其它的理財網站,水準一般。

還沒有正式入職,陳超就找了志同道合的幾位夥伴,張羅著成立積木時代。陳超問他們,怎麼劃區管理,要不要按照南方、北方、東部、西部等的地域進行劃分。不知道有誰提了一句,營業部一開始地區比較集中,不如不按照地域就按ABC分吧,預示著對未來規模化發展的期望。

於是,就分成了ABCD等區域。

彭少新10月入職,陳超12月入職,積木時代12月19日正式開業。積木時代A區區域經理陳星、B區區域經理黃樹鋒、C區區域經理張誼、D區區域經理辛本春、信貸審批部負責人劉淼等也分別於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入職。入職前,他們都已經為積木時代籌畫良久。

他們經歷類似,都是在深圳的小貸機構從業務做起,在街上派過傳單,慢慢的靠自己的銷售紀錄做到區域負責人。

“小貸是在深圳發展起來的,我們開始做的時候是屬於小貸發展的早期,客戶還比較空白,市場還沒有多大的競爭。我承認,2017年做業務的難度,複雜程度要遠遠高於我們當年做的。”黃樹鋒說。

2009年,同行競爭不是那麼激烈。最大的挑戰是客戶不認可你,認為你是騙子,因為之前的客戶,除了找民間借貸,就是找銀行,不存在協力廠商機構。現在這個階段,你們跟客戶一講貸款,他跟你講七、八家,十幾家他都接觸過。

3、終於放出了2萬元

人人都知道,找人借錢很難。但是,借給別人錢也一樣不容易。因為,你總要掂量好,這錢能不能要得回來。

一開始,積木時代的放款業務進行得很慢。看著下面業務員交上來的單子,一個成交也沒有,大區經理都很著急,而營業員也覺得很受打擊,想要辭職。

2014年12月,積木時代正式成立後,當月就在山東諸城測試性的放了一筆款。

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根據之前的行業經驗,這時候最容易遇到老賴用戶的。有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可能貸了款趁著回老家過完春節就不回來了,想要催收也很難找到人。

積木時代決定,讓每個營業部按一個月15萬元走幾筆測試一下業務,等過完年回來再大幹。結果,他們發現,這15萬元也有營業部完成不了。

陳星負責A區,主要是北方市場多一點。2015年2月,蘭州的一個營業部開張,陳星去協助工作。

陳星都計畫好了,既然人都來了,怎麼也要完成幾個單子再回北京。結果,他一個月跑了好幾家客戶,一個也沒批。

有一個是做文化產業的,做玉石。客戶帶著陳星去看廠房,看存貨,很氣派的廠房,堆了滿滿當當的玉石。但是,陳星問他要營業執照他拿不出來,陳星還發現廠房的名字和他之前說的不一樣。聊深入了,對方說自己是和朋友合資的。但陳星判斷,他只是借了他朋友的牌子來談貸款。決定不放。

一個是做婚慶的,很善談。對方拿做婚慶的項目談,說還會接洽一些大型的儀式、會議。陳星覺得,西北比較冷,人們應該不會趕在這個時候搞些大型活動。決定不放。

還有一個客戶是賣生鮮的。當時約了早上十點,天很冷,他攤檔是戶外的,就站在外邊跟他老婆聊。濕冷的環境,陳星凍得鼻涕一直在流。客戶來自浙江,習慣于更高利率的民間借貸,反而對小貸機構心存懷疑,而且當時蘭州在做商業整頓,他的戶外攤檔有被拆的風險。最終還是謝拒了。

陳星在蘭州呆了快一個月了,營業部還沒有開張。員工們有點兒士氣低落,“我一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跑到這裡來天天發傳單,跑客戶,苦不苦先不說,生意一筆也沒談成。” 陳星回憶。

陳星兩手空空的回到北京。

他覺得,有個客戶自己可以再爭取一下。客戶是建設銀行的,夫妻兩個都在銀行工作,但他們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客戶跟朋友在外邊合夥做了一個農產品的生意,但農產品初期都是往裡砸錢,未來能不能有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一開始積木時代拒絕了此專案的申請。

經過瞭解,這個客戶在銀行工作十多年了,也算是個小領導,也不會輕易放棄目前的穩定收入,不會因為這麼一點兒錢失去信譽。經過審批部門再三權衡,批了下來,2萬元。

營業部總算開張了。

2015年春節後,積木時代內部都在打賭,看哪家營業部能先突破100萬元。到了6月的年中總結會,把突破100萬元的營業部拉出來數了一下,只有兩個,南寧青秀區、諸城兩個營業部突破了100萬元。

最早,每一筆貸款都要求營業部上審貸會,上會以後還要報到總部的審批中心確認,確認以後門店簽約前還要覆核。要分好幾步。

“難,倒不是說市場沒有客戶,而是我們對客戶要求很高,風控比較嚴。”彭少新說。審批政策卡得較嚴,又沒有給營業部負責人相應的授權。有些大區經理挺急的,總是說,你看同行業都做起來了,我們這麼慢,能不能管得松一點兒。

2015年6月,積木時代給營業部做了第一筆授權,只要在營業部自己授權範圍內的金額,就可以直接出決議單,不需要再通過總部的複審。授權以後,效率也就提高了。

彭少新說,不是不能快,不能松。但前提是要把業務和風控流程跑通。現在,他們對授權再加大一些。最早,一個營業部只有4萬、6萬的授權,但資產品質做的非常不錯的門店,就會大膽的放權,單筆最高達到15萬元。

4、做這行不能急功近利

2014年,首次出現全國傳統小貸公司註冊數量負增長。整個行業亂相叢生,貸款仲介公司比正規小貸公司還多。

行業裡流行跑馬圈地。

迅速的佔領市場,速度特別快,內部人員還沒有成長起來就從外邊挖一些人,用現有的理念稍做撮合一下就形成一個團隊。

積木時代成立後的一個問題就是,該怎麼給自己定位,做什麼樣的戰略佈局。

一度由快速擴張100家門店的計畫轉變為步步為營的穩健計畫,在有調性有文化的團隊基礎上實現規模化擴張。

銀行出身的董駿,經歷過美國的次貸危機,在他看來,風險控制永遠是金融業務裡最重要的事情。董駿跟彭少新說,希望前期能把重點放在打造團隊和培養價值觀上。

身邊太多的公司因為跑得快出了問題。很多平臺不斷調整所謂的模式、發展戰略等等,有的原來做“信貸工廠”集中審批模式後來不做了,改IPC模式做的不好,小貸做不了做消費金融,還有乾脆線下資產也不做了。

積木時代在各地的業務負責人也不斷的傳遞類似的資訊,某某家公司開業挺火的,做的挺快得,但做了半年後就發現不行了,要催收了,要關門了。

“有些分支機搆,一提名你都知道,他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前車之鑒,我們開始力圖做的穩一點。”彭少新說,積木時代跟員工也宣導,首先要在這個市場上生存下去,然後才能發展。

集團對積木時代提出了兩條要求,一個是風控,一個是合規。違規的事和冒風險的事,不能做。

“不能急功近利,特別是不能有投機的心態。”彭少新說。他們常常引導員工,你到這兒來,你千萬不要做投機的人,你做投機的人,即使賺到錢最後你也會失敗。“我們做小貸,看到很多員工的成長,他只要真正耐心做下來,一年以後,無論他的溝通能力、為人處事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他的職業成長,能帶小團隊,這些員工的成長比他投機賺點錢好的多。”

有一些風險也是不能避免的。比如,有的客戶原來狀況很好,放款的時候,他自身資金流很好,但他的生意也是受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後面生意失敗的狀況也是有的。

但彭少新認為,回到根本,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員工。“這個行業,公司如果做不好,我覺得主要是自己員工,自己管理團隊內部風險沒有做好。團隊管理文化沒有成型,道德體系沒有完善,你技術再高明他也不會突破。” IPC模式本身很保守,需要對於客戶的關注度,細節瞭解非常高,非常多,但是做這種模式也有公司失敗的。還是因為他的團隊出了問題。

5、不那麼性感的事

互聯網金融的線下借貸,看起來不那麼性感。

還沒上IT系統的時候,積木員工有時候花了幾天時間去做盡調,做完了發現對方早就上了黑名單,等於做了無用功。現在,有了IT系統,很多客戶的初篩用大資料就可以完成了。

馬上,積木時代自己的APP也要上線了。

“我們終於把科技的手段都用上了。”彭少新說。

2016年前,每次年終會討論最激烈的就是IT。

“我們系統什麼時候上?”是他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先不說系統能夠提高效率,最起碼可以讓營業部不用向總部詢問就知道自己放了多少筆款了,逾期率是多少。之前,他們都是每天讓營業部算,上報總部,總部再統一算逾期率是多少。

實際上,當時整個集團IT投入並不少。但是原品鈦集團(2016年9月原品鈦集團拆分為積木拼圖和品鈦兩個集團)的業務太多了,一遇到資源稀缺的時候內部就會打架。

當時技術很大一部分在做讀秒(智慧信貸)。讀秒本身也是做信貸,是線上的模式,比積木時代更依賴於IT技術,而且,當時智慧投顧也是一個風口。導致積木時代的IT系統一直沒跟上。

“集團拆分後,反而對我們發展更好一些。我們團隊更專注,這也是整個集團拆分的目的,我們每家都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彭少新說。

現在,積木時代在技術層面做了很多嘗試,前期的篩查,介入了部分大資料系統,有一些黑名單的客戶,就會提前放棄。

“但是這些都是輔助,關鍵還是人。” 彭少新說。如果人不行,一切都是夢幻泡影。

積木時代的重要精力仍放在人員的培訓、成長和理念的梳理上。要讓員工知道公司是什麼樣的,怎麼做才符合公司的要求,給他一個基本的流程,再加上激勵計畫、時效管理,大家馬上就知道公司要的是什麼,會逐漸往那個方向做。

“每個都要實地盡調嗎?”我問彭少新。

彭少新回答說,是的。每一單都要當面去核實。

“如果你們將來要覆蓋全國的話,豈不是要幾萬人甚至更大的隊伍。”我追著問。

“如果我們只是做30家,可能總部也不需要這麼多人,再成熟一些,甚至還要繼續優化人員架構。”彭少新說,每家門店,現在標準是30人,後期人數會更少一些,需要內部培養人,通過細胞分裂一樣的方式,擴張到全國。未來成熟的大區會獲得更多管理和人事上的授權。

積木時代的想法是,最起碼,新營業部的負責人和風險經理是內部培養起來的,兩個人就去到當地,其他的人可以實現當地化。哪怕這兩個人在當地做一兩年還要回到原來的地方,但也是把當地人員培養出來了。

這些原來是在業務部做風險經理的,被派去負責一個新營業部,可以直接取得營業部的許可權。 “如果我們招聘外面的人看走眼了,新門店就容易走偏。”彭少新說。

一切看起來都在走向正軌,業務越走越順。從成立至今,積木時代已經放出了約12億元的貸款,每個月的交易額還在上升,彭少新說,在資金來源,除了積木自己的P2P業務,也在談和銀行合作了。

而劉淼手下的風險經理已經成了行業裡最搶手的風控員,總是被同行惦記著挖角。但她也挺開心的,這至少是外界的一種認可。

這一切聽起來不那麼科技,也不那麼性感,甚至有點兒傳統。但是,他們切切實實的幫助了一些人,在創造利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