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房價明降暗升 “雙合同”已經重現江湖

據報導, 在部分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 有開發商通過“雙合同”規避政府限價政策, 使得房價明降暗升。 “雙合同”之所以重現江湖, 一是開發商想借機獲取更多利益, 二是地方政府監管不嚴。

房價明降暗升

新一輪樓市密集調控的效果, 在官方房價統計資料中逐漸呈現:5月, 一二線熱點城市樓市基本穩定, 房價平均漲幅繼續回落。 這其中, 除了限購、限貸、限售政策外, 也離不開限價的功勞。

不過, 有些地方的限價卻不是真限價。 日前有報導稱, 廣州就出現了部分開發商通過“雙合同”規避政府限價政策, 使得房價明降暗升, 不僅大幅提高了購房者的首付比例, 還使得網簽價格與實際銷售價格相去甚遠, 導致一手住宅房價的官方資料失真。

所謂“雙合同”, 就是兩份合同, 一份是需網簽的購房合同, 另一份是裝修合同, 兩份合同加起來的金額才是購房總價,

而裝修合同金額不能貸款, 需與購房合同中的首付款一併支付。 這種做法在2013年那一輪樓市調控中出現較多, 後來地方政府出臺了監管政策, 杜絕了這一現象。

目前, 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限價政策效果明顯, 市場已經降溫。 由於配套監管政策嚴格, 房屋銷售也比較正規, 基本不存在“雙合同”現象, 因此網簽價格能夠較真實地反映實際成交價格。 但在部分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 “雙合同”現象卻並不鮮見, 除了捆綁配建或精裝修, 更有甚者乾脆網簽一個價, 實際銷售卻是另一個價。

“雙合同”之所以重現江湖, 一方面是因為限價政策壓低了開發商的銷售利潤, 開發商不甘高價拿地後做虧本買賣, 而是想借機獲取更多利益,

於是採取了這種變通辦法;另一方面是因為地方政府監管不嚴, 只是迫於房價調控壓力出臺相應措施, 在限價的同時睜隻眼閉隻眼, 甚至默許了這種做法。

限價政策的目的是穩定房價, 避免開發商非理性定價, 而“假限價”只是統計數字平穩了, 實際市場卻依舊風起雲湧。 “雙合同”這種“假限價”的做法擾亂了市場秩序, 導致房價官方統計失真, 容易誤導政府和大眾。 雖然中央政府強調房地產調控要因城施策、分類調控, 但同時也明確指出要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 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強預售監管, 在規範開發、銷售、仲介等環節上“動真格”, 而不是紅頭文件一發就萬事大吉。

雖然從短期來看, 限價這種行政調控手段很有必要見效也快,

但從長期來看, 要想達到穩定房價的目標, 還得從改善供求關係入手, 即在增加有效供給的同時抑制不合理需求。 同時, 要從土地、金融、財稅、投資、法制等方面採取長效機制, 形成制度化的安排, 系統地做好房地產調控, 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雙合同”的四大風險

事實上, 從去年開始, 廣州就出現了部分開發商通過“雙合同”的形式規避政府限價政策。 今年3月, 中原地產廣州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目前“雙合同”已經重出江湖, 包括大開發商在內的很多樓盤都在使用雙合同。 黃韜還表示, “雙合同”存在風險, 但也是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發生的, 在目前情況下, 政府查處“雙合同”難度較大。

那麼, “雙合同”到底有哪些風險呢?

風險一:高額手付增加資金負擔

簽訂“雙合同”捆綁裝修, 給購房者帶來了更大的首付壓力, 以金地香山湖6300元/平米的裝修價格來算, 購房者少則要多支付幾十萬的首付, 這無疑是一筆不小的經濟壓力。

風險二:裝修由開發商驗收, 品質難保證

在購房者與開發商簽署“雙合同”時, 就等同於默認了裝修合同上的裝修標準, 而此裝修標準則是由開發商定奪, 因此裝修品質將由開發商驗收。 而據業內人士透露, 買房時提供的裝修合同上的裝修公司, 大多與開發商有裙帶關係。 那麼開發商是否會負責任地為業主檢驗裝修品質?

另外, 相關法律人士指出, 裝修合同是由開發商代簽的, 但是裝修合同的簽訂物件卻是裝修公司。若是購房者日後發現裝修出現問題,維權將會面臨困境,房子的精裝部分交付時有任何狀況,購房者一概只能找裝修公司,若出現裝修公司跑路或涉及安全責任事故,則與開發商一概無關。

風險三:出售房產時將面對更高稅費

此前“國五條”要求二手房轉讓統一按照房價差額的20%繳納稅費,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簽訂“雙合同”的購房者在出售房產時將要面臨更高額的稅費。

例如,購房者以150萬購買房產,若想今後以200萬的價格出售的話,理論上來說應該繳納稅費10萬元((200萬—150萬)×20%)。但是此房產在購買時簽訂的是“雙合同”,購房合同中簽訂的費用僅為100萬,那麼出售此房產將面臨更高的稅費,即20萬元((200萬—100萬)×20%),稅費一下子翻了倍。

風險四:違反政策,擾亂市場

近住建委人士表示:開發商“捆綁精裝修”的目的是為了規避政府限價的有關規定。開發商壓低住房銷售價來獲得政府的優惠土地或者行政許可,但是卻提高裝修價並捆綁銷售來實現房地產項目的高盈利,其行為實質是低價拿地、高價銷售,違反了限價政策。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開發商以拆分售房合同和裝修合同的形式掩蓋真實的市場資料,會給房地產市場造成的是假像和錯誤的資料,市場的價格信號是不穩定或者是被扭曲的。

但是裝修合同的簽訂物件卻是裝修公司。若是購房者日後發現裝修出現問題,維權將會面臨困境,房子的精裝部分交付時有任何狀況,購房者一概只能找裝修公司,若出現裝修公司跑路或涉及安全責任事故,則與開發商一概無關。

風險三:出售房產時將面對更高稅費

此前“國五條”要求二手房轉讓統一按照房價差額的20%繳納稅費,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簽訂“雙合同”的購房者在出售房產時將要面臨更高額的稅費。

例如,購房者以150萬購買房產,若想今後以200萬的價格出售的話,理論上來說應該繳納稅費10萬元((200萬—150萬)×20%)。但是此房產在購買時簽訂的是“雙合同”,購房合同中簽訂的費用僅為100萬,那麼出售此房產將面臨更高的稅費,即20萬元((200萬—100萬)×20%),稅費一下子翻了倍。

風險四:違反政策,擾亂市場

近住建委人士表示:開發商“捆綁精裝修”的目的是為了規避政府限價的有關規定。開發商壓低住房銷售價來獲得政府的優惠土地或者行政許可,但是卻提高裝修價並捆綁銷售來實現房地產項目的高盈利,其行為實質是低價拿地、高價銷售,違反了限價政策。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開發商以拆分售房合同和裝修合同的形式掩蓋真實的市場資料,會給房地產市場造成的是假像和錯誤的資料,市場的價格信號是不穩定或者是被扭曲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