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搏擊俱樂部》:用打架死懟消費社會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暴力是獨孤者的哀嚎。

在影片《搏擊俱樂部》中, 主人公傑克一出場, 我們就發現他是一個孤獨到沒有朋友的人。 傑克是一個大汽車公司的職員,

也是一個充滿著中年危機意識的人, 除了工作幾乎與外界隔離, 沒有親戚朋友、沒有戀人, 他孤獨寂寞冷地囚生在狹小的公寓裡, 唯一的“溝通”就是下班之後參加互助小組以此來尋找情感宣洩的突破口。 不難看出, 這種孤寂狀態是他缺乏自我的結果, 是他與社會壞境的隔絕。

一天, 傑克遇到了賣肥皂的商人泰勒, 他是一個渾身充滿叛逆、殘酷和暴烈的行動力量的痞子英雄。 剛一見面, 泰勒就向傑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 他要傑克痛打自己一頓, 在對打中, 傑克體會到了搏鬥的樂趣, 兩人因緣際會地成了好友。 他們開始創建“搏擊俱樂部”:一個讓人們不戴護具而徒手搏擊, 宗旨在於發洩情緒的組織。 俱樂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動規則:不許向他人談論俱樂部, 只允許兩人對打, 不許有疑問等等。

影片上映於1999年, 20世紀90年代, 美國經濟快速發展, 美國中產階段沉溺於瘋狂消費的時代, 人們不再關注商品的使用價值, 對商品的消費被視為一個人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符號。 而沒有經濟實力的人們就進入了孤獨物化的生存狀態。

主人公傑克重度失眠以至於頭腦混沌, 要靠上司的領帶顏色來辨別日期, 要根據帶有商標的衣服和鞋子來證明自己, 他通過翻看家居目錄和買家居用品來實現自我價值;影片中的其他人物比傑克更慘, 他們幾乎都是“窮光蛋”, 同樣失眠的瑪拉只能參加免費的互助團活動、喝免費的咖啡, 而無力支付治療更有效的繳費治療活動;泰勒·德頓的住所更是一個荒蕪人際的廢棄工廠, 自來水是渾濁的、樓梯是裸露的,

馬桶從來沒有時間清理, 下雨都要關電閘;加入搏擊俱樂部的成員也都是底層階級的男性。

於是, 這些孤獨物化的人們開啟了他們的反消費之戰, 追求一個人真正的自由價值。

所以泰勒才會說:

“忘了物質的重要性。 ”

於是傑克迫切地尋找一個突破口,遠離物質化的牢籠,幸運地是他在其中的一個互助組(睾丸癌團)遇到了鮑伯。面對鮑伯的真誠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孤獨與傷感有枝可依,他說“這原是我最愛的那部分,被大塊頭鮑伯摟著跟他一起不抱希望地痛哭,我們從早到晚拼命工作。只有到了這兒,我才能真正放鬆一下,把一切暫時拋開,這就是我的休假。”

然而瑪拉的出現戳破了他“癌症患者”的謊言,同樣是“冒牌貨”的瑪拉讓傑克無法繼續自我欺騙下去。

物質的匱乏只是表像,人性的孤獨才是難以繼續生存的根源。當男人遠離了戰場,回到電腦前和女人同處一室工作時,他們感到自己被“閹割”了,男性氣質簡直低到塵埃裡。這一點在影片的開頭傑克反復出現在被閹割的睾丸癌團裡也可以看出來。當然,如果你錯過了也不用擔心,後面還有一系列的“閹割”畫面。

他們開始恐慌,他們的大戰是心靈大戰,他們的恐慌只是他們的生活。是的,有時候我們會憎恨我們的工作,不是因為身邊有個蠻不講理的老闆或兩面三刀的同事,僅僅是因為這份工作無聊並且無聊的沒有止境,所以我們才會憎恨它。

因為無聊,才會倍感孤獨。

泰勒還說:

搏鬥,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孤獨的。

於是傑克和泰勒義無反顧地拋棄了無聊的生活,用搏鬥和疼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由於我們的卑微,生命只能是一場鬧劇。唯有義無反顧地了斷,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這似乎是我們最後僅存的一點權利,畢竟生命因疼痛才得以鮮活。

如果說孤獨是人類最大的恐慌,那死亡則是最大的孤獨。

我們無法選擇如何生活,卻可以選擇如何死亡。泰勒在傑克的手上撒上硝酸,任其灼燒,他說“你得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總會有一天你會死亡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傑克通過暴打自己,從上司那裡拿回了一切。你看,暴力很酷吧!

他們不僅要解救自己,還要“普度眾生”。

你見過用槍逼問別人……錢(理)!包(想)!的嗎?

他讓“材料男”像阿甘那樣奔跑,跑吧,跑吧,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去暢想生活的自由。明天將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於是,以追求自由的個人之戰,變成了對抗一切秩序讓“天下蒼生有所庇護”的烏托邦派起義。

地下俱樂部開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鮑伯也加入其中,俱樂部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地下組織,所有的成員都將泰勒視為教父。泰勒以自己的個性魔力和行動哲學吸引著那些盲從的人,他變得越來越偏激,他讓成員們到處滋事打架,到處搞破壞,砸汽車、放火、向顧客的食物中小便,他的行為越來越瘋狂。

傑克對於“搏擊俱樂部”的現況及泰勒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同時,他還驚訝地發現泰勒還組織了一支軍隊,他要對社會實行更大的報復。

在一場“重大行動”中,鮑伯被員警擊中頭部而死。為了銷毀犯罪證據(即鮑伯的屍體)有人提出將鮑伯的屍體拖到花園埋了,此時傑克再次擁入鮑伯的胸膛痛哭不已,才發現他此生“再無假期”。

傑克:他不是屍體,他是個人。

成員:在組織中沒有名字。

成員:死了之後,我們就有了名字。

傑克決定疏遠泰勒,但讓他驚訝的是,每到一處,他都被認為是泰勒,並被尊為教父。這讓傑克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他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誰,泰勒是誰。

最終他驚恐地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傑克向員警自首,泰勒也追蹤而至,在他們的撕打搏鬥中,泰勒手中的槍自然地、魔術一般跑到傑克的手中。傑克無法擊中泰勒,於是將槍口對準了自己,可當槍響時,傑克卻發現被擊中的人變成了泰勒,他化成了一道輕煙。

原來,泰勒是傑克潛意識中的自己,他的所做作為都是傑克為實現“理想世界”的“不懈奮鬥”。

傑克找到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他拉著瑪拉的手說“沒事了”,對面的大樓卻轟然倒塌,簡直是巨大的諷刺。影片敘述者“我”,這種身份的不確定性,實際是在隱形的表達對自我認同的不確定性,所以傑克才會幻想出一個理想的自我——泰勒,來創造一個“反序”的、平均主義的烏托邦。然而他卻忽視了,在搏擊俱樂部或大破壞組織中,雖然人人平等,卻沒有名字,沒有了話語權,成為了另一種變相的“物”,以至於鮑伯死後才被人知道他是一個有名字的“人”!

傑克殺死了“泰勒”,也殺死了潛意識中的自己、毀滅了理想世界。原來,烏托邦本身才是烏托邦。

正如無政府主義人類學派指出的:事實上,任何對於人類境況、欲望、道德都能被徹底解決的幻想是異常危險的,那是潛伏在權力和國家的偽裝之下的烏托邦影像。

這讓我想起了庫布裡克的《發條柳丁》,所謂真正的自由,不是被改造前的亞力克斯,也不是被改造後的亞力克斯,他為政府發聲的同時也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話語權。所有人都是不自由的,他們都是被發條控制的柳丁。

於是傑克迫切地尋找一個突破口,遠離物質化的牢籠,幸運地是他在其中的一個互助組(睾丸癌團)遇到了鮑伯。面對鮑伯的真誠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孤獨與傷感有枝可依,他說“這原是我最愛的那部分,被大塊頭鮑伯摟著跟他一起不抱希望地痛哭,我們從早到晚拼命工作。只有到了這兒,我才能真正放鬆一下,把一切暫時拋開,這就是我的休假。”

然而瑪拉的出現戳破了他“癌症患者”的謊言,同樣是“冒牌貨”的瑪拉讓傑克無法繼續自我欺騙下去。

物質的匱乏只是表像,人性的孤獨才是難以繼續生存的根源。當男人遠離了戰場,回到電腦前和女人同處一室工作時,他們感到自己被“閹割”了,男性氣質簡直低到塵埃裡。這一點在影片的開頭傑克反復出現在被閹割的睾丸癌團裡也可以看出來。當然,如果你錯過了也不用擔心,後面還有一系列的“閹割”畫面。

他們開始恐慌,他們的大戰是心靈大戰,他們的恐慌只是他們的生活。是的,有時候我們會憎恨我們的工作,不是因為身邊有個蠻不講理的老闆或兩面三刀的同事,僅僅是因為這份工作無聊並且無聊的沒有止境,所以我們才會憎恨它。

因為無聊,才會倍感孤獨。

泰勒還說:

搏鬥,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孤獨的。

於是傑克和泰勒義無反顧地拋棄了無聊的生活,用搏鬥和疼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由於我們的卑微,生命只能是一場鬧劇。唯有義無反顧地了斷,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這似乎是我們最後僅存的一點權利,畢竟生命因疼痛才得以鮮活。

如果說孤獨是人類最大的恐慌,那死亡則是最大的孤獨。

我們無法選擇如何生活,卻可以選擇如何死亡。泰勒在傑克的手上撒上硝酸,任其灼燒,他說“你得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總會有一天你會死亡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傑克通過暴打自己,從上司那裡拿回了一切。你看,暴力很酷吧!

他們不僅要解救自己,還要“普度眾生”。

你見過用槍逼問別人……錢(理)!包(想)!的嗎?

他讓“材料男”像阿甘那樣奔跑,跑吧,跑吧,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去暢想生活的自由。明天將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於是,以追求自由的個人之戰,變成了對抗一切秩序讓“天下蒼生有所庇護”的烏托邦派起義。

地下俱樂部開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鮑伯也加入其中,俱樂部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地下組織,所有的成員都將泰勒視為教父。泰勒以自己的個性魔力和行動哲學吸引著那些盲從的人,他變得越來越偏激,他讓成員們到處滋事打架,到處搞破壞,砸汽車、放火、向顧客的食物中小便,他的行為越來越瘋狂。

傑克對於“搏擊俱樂部”的現況及泰勒的行為越來越無法忍受,同時,他還驚訝地發現泰勒還組織了一支軍隊,他要對社會實行更大的報復。

在一場“重大行動”中,鮑伯被員警擊中頭部而死。為了銷毀犯罪證據(即鮑伯的屍體)有人提出將鮑伯的屍體拖到花園埋了,此時傑克再次擁入鮑伯的胸膛痛哭不已,才發現他此生“再無假期”。

傑克:他不是屍體,他是個人。

成員:在組織中沒有名字。

成員:死了之後,我們就有了名字。

傑克決定疏遠泰勒,但讓他驚訝的是,每到一處,他都被認為是泰勒,並被尊為教父。這讓傑克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他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誰,泰勒是誰。

最終他驚恐地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傑克向員警自首,泰勒也追蹤而至,在他們的撕打搏鬥中,泰勒手中的槍自然地、魔術一般跑到傑克的手中。傑克無法擊中泰勒,於是將槍口對準了自己,可當槍響時,傑克卻發現被擊中的人變成了泰勒,他化成了一道輕煙。

原來,泰勒是傑克潛意識中的自己,他的所做作為都是傑克為實現“理想世界”的“不懈奮鬥”。

傑克找到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他拉著瑪拉的手說“沒事了”,對面的大樓卻轟然倒塌,簡直是巨大的諷刺。影片敘述者“我”,這種身份的不確定性,實際是在隱形的表達對自我認同的不確定性,所以傑克才會幻想出一個理想的自我——泰勒,來創造一個“反序”的、平均主義的烏托邦。然而他卻忽視了,在搏擊俱樂部或大破壞組織中,雖然人人平等,卻沒有名字,沒有了話語權,成為了另一種變相的“物”,以至於鮑伯死後才被人知道他是一個有名字的“人”!

傑克殺死了“泰勒”,也殺死了潛意識中的自己、毀滅了理想世界。原來,烏托邦本身才是烏托邦。

正如無政府主義人類學派指出的:事實上,任何對於人類境況、欲望、道德都能被徹底解決的幻想是異常危險的,那是潛伏在權力和國家的偽裝之下的烏托邦影像。

這讓我想起了庫布裡克的《發條柳丁》,所謂真正的自由,不是被改造前的亞力克斯,也不是被改造後的亞力克斯,他為政府發聲的同時也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話語權。所有人都是不自由的,他們都是被發條控制的柳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